要知道,按照既定剧情,黄裳和明教有血海深仇,武道大成之后出来报复,却发现昔年对手多已老死,唯一剩下的不过老妪罢了,而后他才潜心将自己的武学整理出体系,弄出了《九阴真经》。
因此明教如今剩下的,当真就只是些阿猫阿狗而已。
而且,明教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还吸纳了许多来自不同门派的人,这才是明教被剿,那些明教教徒被黄裳杀死,却有师门的亲朋好友替他们报仇的原因。
当年黄裳和唐无易提前相认,黄裳本人是很讲道理的,只想找到当年的那些仇人本人报仇也就是了。
但唐无易本人是个受不得委屈的人,也见不得别人受委屈——这个别人还是他的亲曾外祖——更何况全真道的早期发展也是需要资源支持的,所以那些当年有门人参与过黄家惨案的门派,都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黄裳和唐无易都不是刽子手,效仿那些人屠灭满门的做法他们还做不到,人不一定都有事,一切依照他们的品行论定,但是那些门派的财产归所,就很清楚明白了。
黄裳本人报了此仇之后,似有所悟,在唐无易刺杀完颜亮之前就开启了闭关模式,现在老人家还在京师外头的太虚观所在的深山里闭关,很有可能晋升先天。
先天是武道筑基三境的第一境,是一切的根基。
根据系统的说法,武道修行到高深的境界,内力的多少就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天底下那么多的灵丹妙药,单纯的增长内力非常简单——重要的是对规则、大道的领悟。
无论是大唐世界还是系统归纳诸天武道之后给出的通行武道境界,先天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高武世界,先天境之后的神异便多些,低武世界,能够直达先天的武道,也有不同寻常的表现。
像是唐无易目前所处的这个世界,能够直通先天的功法,已经能够触及部分规则的皮毛,其外在体现便是内力的属性。
譬如这个世界如今已经出现,以及将来即将出现的一些功法,凡是被武林人士推崇追逐的神功,都各有特点。
一名嵩山的奇士斗酒胜过王重阳后得观《九阴真经》而创出的《九阳真经》,阴阳调和,刚柔并济,但是佛学痕迹颇重,与真正中正平和的功法相比,有些失之刚硬。
《葵花宝典》就不用说了,阴气浓重,不过阴极生阳、天人化生的武道理念很有趣。
《九阴真经》因杂糅了黄裳为复仇而极尽钻研诡谲武功的破法,也失之阴柔。
王重阳的《先天功》最是中正平和,但是要领悟道家理念,最适合的只有创始者王重阳一人,那是他的道。
《九阴真经》、《葵花宝典》便能体现纯阴大道之皮毛,而《九阳真经》同样含有一丝纯阳大道的痕迹,《葵花宝典》甚至微微触及先天阴阳大道的边,九阴九阳在各自极致的道路上走下去,亦能窥见阴阳相济之道的边。
可是由于创始人出自低武世界,这些功法能够体现大道规则的部分实在太少了,最明显的表现,也只有修炼了这些功法后,内力属性呈现鲜明的阴属性或者阳属性。
若是在高武世界,武学发展到后期阶段,俱都以大道规则为目标。
譬如主世界的藏剑叶家的问水诀和山居剑意,就分别以水之大道与土之大道为目标。
叶家的崛起时间在大唐江湖四大家族中是最短的,老庄主叶孟秋建立藏剑山庄,到现任家主叶英,也不过两代而已。
叶家原先一直以入仕为要,叶孟秋当年虽然已经是名动江南的名侠,却依然赴京科举,只可惜犯讳落第,最终才放弃了仕途,建立了藏剑山庄。
叶孟秋之父祖积累已经极深,但是叶家的响亮名声一直到叶孟秋才在武林上传出,就是因为他晋阶先天乃是自创功法,还是能直指大道的神功妙法。
唐无易要做的,就是在基础阶段确定自己要修行的方向,确定要追逐的是哪一条大道、哪一种规则,未来才好朝这个方向持续努力。
要不然的话,到了武道筑基三境的后面两境才慢慢发现功法的不足之处,选定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就太迟了。
主世界的天骄纵然是到了后期才慢慢完善自己的主修功法的,但是在晋阶先天的时候,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都已经确定好了。
一些天才晋阶先天的时候目标并不清晰,有些模糊,到了后期才确立目标的时候,和顶尖天骄的差距已经被拉大了。
唐无易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大道三千,这三千实际上是虚指,实际上能被证的道不计其数,但是,道与道之间,自然也有区别。
譬若五行大道,可分为水之大道、火之大道、木之大道、土之大道与金之大道,再往下,水之大道可细分为冰之道、涛之道等小道,之后又可细分,有寒冰之道、坚冰之道等,或是与其他大道相结合,比如冰火之道。
寒冰之道这些小道,又可称为规则,乃是其所属大道中的一个极为细微的分支,掌握了它们,不过掌握了大道的万分之一而已。
规则比不上普通的道,道又不及大道,后天大道又不及先天大道。
掌握的道自然是级别越高越好,但是道的级别越高,被掌握的可能性就越低。
毕竟只是掌控最普通的道,也意味着要比掌控规则的人知悉更多的规则。
心高气傲的唐无易,当然选择了要掌控先天大道。
先天大道,便是宇宙开辟之初就存在的大道,有四十九条,什么先天五太、五运、五德、生死、宇、宙之类的大道,玄之又玄,就算定下了目标也不可能掌控,所以唐无易找的是比较好找的。
首先是易之大道,光看名字,好像他们颇为有缘,但是《易经》,或者说洛书河图,都是需要“算”、“卜”的,别说如今唐无易能接触的只有《周易》这个版本,洛书河图、三易中的另外两易《连山》、《归藏》都已亡佚,就算他这些版本都接触过,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和爱好,强行往这方面靠拢也是无用。
所以他最终确定的是先天阴阳大道。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基本对立关系,天地是阴阳,男女是阴阳,日月是阴阳,寒暑是阴阳,万物皆可为阴阳。
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以先天阴阳大道为根基,未来将其他功法精髓化为己用,也更为方便,毕竟无物不可阴阳。
当然,唐无易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以后天大道为根基,使之往先天大道靠拢。
所谓越古老的越强大,换而言之,越强大的越古老,他若是能强横到凭借自己的意志穿梭时空,回到宇宙开辟之初,那他选择的后天大道也能成为先天大道。
不过唐无易觉得既然自己的目标都已经是先天了,那就直接挑战现有的先天大道就可以了。
反正挑战后天大道,按照系统归纳出的规律,等到有人挑战相同的道,并且达到差不多的高度之后,执掌者也需要一战,那还不如直接以最高难度的先天大道为目标。
先天大道的执掌者,不是已经陨落了就是没有诞生,少数的几个执掌者也不一定和唐无易要挑战的先天阴阳之道重合。
而且,唐无易有更大的野心,按理来说,所有的道,都是能往先天五太之道方向推演的,在没有尝试之前,谁都有机会,不是吗?
天生带着好运挂的某人:我是大道爸爸最喜欢的崽,我一定能成功的!
第29章 佛道
阴阳的理念,在道家中是非常常见的,在武学方面,《葵花宝典》、《九阴真经》、《九阳真经》、《一阳指》等等功法,都对这种概念有所体现。
说实话,唐无易的理论已经很丰富了,他现在无论是在普通人的生命中还是武林人士的武道生涯中,都当之无愧地处于鼎盛时期。
在实际上迈出这一步的关键时刻,他还需要足够优秀的对手让他验证自己是否有疏漏。
《乾坤大挪移》这本顶尖层次属于未曾达到该境界的创始人杜撰的顶尖武学,唐无易借鉴了一番也就罢了,但是圣火令,他拿了就收走了,没有再还给明教。
如果他把东西都还回去,大猫小猫两三只的明教教徒还能打落了牙齿和血吞,但是圣火令乃是传承圣物,也被唐无易弄走了,明教就很受不了了。
既定剧情里,圣火令也不是没有丢失过,确定教主之位传承的,就变成了《乾坤大挪移》。
可是,现在《乾坤大挪移》也被唐无易看过了,谁也不确定他是否能练成,并将功法传下去,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圣火令这样的传承信物就非常重要了。
圣火令上记载着几门来源于波斯总教的武功,中土明教早期还需要仪仗波斯总教那边的助力,无论如何,圣火令都不能轻易丢失,最起码,不能是明教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抢走,知道它的下落却怎么也抢不回来的。
明教的人会做什么反应,唐无易猜也能猜得出来。
就算他们不做出决定,唐无易也会逼着他们不得不做出向总教求援的决定。
开玩笑,不多吸引一些敌人过来宰着玩,他怎么能确认自己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的?
明教在欢声笑语中打出GG,唐无易的下个目标却在上线的边缘来回试探,求生欲非常强烈。
他们不上线,唐无易却有的是逼他们上线的方法。
“体道法天,无量度人,太上道国皇帝诏:
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
钦此!”
得到圣火令回返京师后不久,唐无易就下发了这么一道圣旨。
唐无易此诏,号为“化佛为道”,却不是他自己的原创,而是来源于北宋时代的一个牛人。
此君名为林灵素,徽宗时代的著名道士,唐无易发出的这道圣旨,除却圣旨格式,和当年那位名叫林灵素的前辈原文几乎没有区别。
后世所称的观音大士、罗汉尊者,名称皆来自于林灵素的这一番“化佛为道”的创举。
简单的来说,就是佛教的佛变成道教的天尊,佛教的菩萨变成道教的大士……
不仅佛像、称呼要如此,佛教的和尚也要变成道教的道士,不仅和尚要留道士的发型、作道士打扮,一应佛教建筑,都要改成道教建筑,各类佛像,也都要加上发、冠。
北宋时期,江湖武林正处于一个鼎盛时期,不同门派互相争锋,少林寺作为佛教的武道代表,一直占据天下武林鳌头。
可惜盛极必衰,当时武林能人辈出,少林几乎没有什么出色的继承人与之争锋,而且其本身似乎还出现了巨大丑闻。
再加上徽宗应允林灵素的要求将崇道抑佛发展到极致之后,佛教也进行了反击,少林寺这些年几乎可以说是封山了,在武林上的存在感真的很稀薄。
因为诸多佛家出家人自杀以谏,林灵素离去之后当局者也进行了一些调和,经过这么些年,佛道之间也渐渐缓和,佛家也接受了大士、尊者之类的说法。
譬如观音菩萨,在宋之后,才有观音大士之称谓。
道教势大,其实就算佛家不想讲和也没法子。
但是现在,唐无易以太上道国皇帝、全真道创始人的身份下达了这样一道圣旨,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林灵素再怎么鼓动皇帝崇道抑佛,但是他不是皇帝,而皇帝也不可能永远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所以佛家还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现在下达这个命令的是太上道国的皇帝,甚至是开国皇帝。
举凡开国皇帝,下达的命令都是被奉为“祖训”的,而一旦成为祖训,除非这个皇朝灭亡,否则的话,改变的几率不大。
更何况,太上道国是道士的国家,不是和尚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佛家的势力空前萎缩,甚至比三武灭佛时期的势力更小。
三武灭佛,佛家可以在他们驾崩之后反扑,道国灭佛,天经地义,除非这个道国亡了,否则的话,佛家就得被欺负到底!
平和而论,正统的佛教徒唐无易是很尊重的,每一个真心实意地将自己的身心投入自己信仰的人都值得尊重。
但是在这个世界,因为武道盛行的关系,佛家势力以少林寺等有武僧存在的寺庙为最,虽为出家人,却也在江湖红尘之中打滚,正统清修论佛的佛家寺庙并不多。
像少林寺这样依靠武功传承千载的武林大派,可不能纯以出家人的眼光来看待。
以太上道国的角度来论,道士能建立道国,和尚未必不能建立佛国,或者扶持一个势力建立国家,那么他们就是潜在的对手,需要尽早打压。
寺庙广有田产,寺中的僧人又不需服徭役、缴纳税金,天底下所有寺庙里的僧人加起来,能组成一支庞大的僧兵队伍,更不用说他们同样在民间有许多的信众。
佛寺的存在相当微妙,要么妥协,成为另类的道士,要么就负隅顽抗到底,最后成为被道国发现野心、提早铲除的“道敌”。
以唐无易个人的角度来论,少林寺传承久远,已成体系,里面的高手未必是江湖上最强的好手,但是一等一的高手,想来还是不少的。
而且少林寺中绝技数量颇多,和尚们都只是精修其中个别武学,精修一门武功的对手,总比样样都通、却样样稀松的对手要来得有趣,也更能窥见武学精义。
不管怎么样,唐无易反正是铁了心要佛家出手,逼也要逼着少林寺出面。
不得不说,唐无易所在的时代实在是太特殊了,在佛家势力成长之后,宋代可以说是其势力最孱弱的一个阶段。
宋朝的皇帝将赵玄朗奉为圣祖,这就奠定了他们的崇道之路。
道佛有别,皇家崇道了,那就不太可能同时也崇佛了。
道教在宋代势大,佛教在这段时期一直是萎靡状态的,因此在江湖上,这些年,少林寺几乎没有什么高手传出名声,都是其他门派争辉。
而在太上道国以信众起家之后,佛教想裹挟信众搞什么“无生老母,真空家乡”之类的,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放在其他朝代对佛家来说算是简单级别的难度,放到这个时代,就成为了地狱级。
唐无易的这道诏书,被人称之为“化佛令”,从正式通传天下的第一天开始,就惹得全国上下的寺庙动作不断。
佛教的底蕴还是很深厚的,太虚七年,嵩山少林寺之所在,共集武僧两万,可称僧兵者五万。
这并非是少林寺一家一寺之功,少林寺的武僧名头确实很大,但是满打满算也不过数千人罢了,剩下的都是其余寺庙云集而来的。
19/101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