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士兵围作一团时,小西行长众将所站立的阶梯平台上突然升起一团烟雾,众将领猝不及防,登时中招。这烟雾带着刺鼻的气味,使人泪水直流睁不开眼,嗅觉味觉瞬间丧失,更是天旋地转,将欲晕倒。混乱中不知道谁喊了一声:
“小西将军被掳走了!小西将军被掳走了!快追!”
烟雾之中,还是那个高大的倭将率先冲了出来,他一眼瞧见本来关着的正大门打开了,于是立刻向正大门外冲,本来围坐一团解围的众倭军也顾不得地上仍然纠缠着的黎老三和汪道明了,当即追随着那个高大倭将一窝蜂地从前门跑了出去。随即烟雾中,还有两个身子相对比较强壮的倭将冲出,大约是怕功劳被抢走,也跌跌撞撞追出门去。
烟雾散去,剩下一个身子比较弱的倭将倒在地上,已经彻底晕厥过去了。而弥津安惠和细川志兵卫果然已经不见身影,就是他们释放了烟雾,乘乱掳走了小西行长。一人从大堂内走出,查验了下这名倭将,并拔刀解决了他。
“危险解除,出来吧。”他喊道,此人正是陈当归,而给弥津、细川放信号的就是他,他从大堂的后窗户爬了进去,然后直接从大堂绕到了众倭将背后,趁着黎老三死咬汪道明吸引所有人注意力时,在迷津安惠背后悄声说话,示意她放迷雾掳走小西,引开大军。弥津和细川动手时,他迅速躲入了大堂之内。
郭大友率领众人从侧翼阴影中现身,迅速赶到黎老三和汪道明所在处,汪道明此时已经晕厥了过去,而黎老三后颈被切断了一大半,血流了一大滩,已然无救。二人缠在一起,情状无比惨烈。
众人心中说不出的难受,但没有时间给黎老三默哀,几个男人将倒在地上的两人一起抬起,迅速从前门离去。弥津安南给了他们一个位置,那里准备了一驾马车,给他们作为载具逃离。
没想到这刚一出门,就有一人迎了上来,正是焦急候在外面的竹妍。而当她看到黎老三的惨状时,腿一软差一点摔倒在地,一只手撑住了墙才勉力站稳。
“义父……”她悲呼道。
第220章 兵临城(七)
弥津安南在平壤城外的明军简易哨所内焦急地等待着,这哨所位于牡丹峰的南麓,藏在半山腰中,实际上就是一个用石块与荒草覆盖的地洞。透过缝隙,弥津安南看到天边已然泛白,这漫长的一夜即将过去了。大约一个时辰之前,她前来报信,并出示了信物——沈惟敬的腰牌。哨所的探子让她等在此处,他则离去,迅速去寻第二梯队报信。
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却依旧没有消息,速度实在太慢了,不知道是不是出了什么岔子,哪怕是心理素质极为强大的弥津安南,也不由得开始胡思乱想:明军在做什么?我是不是被怀疑了?他们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终于,她听到了地洞外传来了脚步声,窸窸窣窣,初步判断来者超过三个人。他们应当有不弱的功夫,对于脚步声有很强的控制。不多时,弥津安南听到了一个男声在外面喊道:
“你是忍者弥津安南对吗?我是明朝锦衣卫巡勘所千户罗洵,请出来说话。”
弥津安南大松一口气,忙从地洞之中钻了出来。她先是举起双手表示自己并无任何敌意,又示意众人向洞内看,她将身上所携带的武器都留在了地洞之中。而罗洵也将手中的刀递给身后的一个锦衣卫,拱手一揖,行了一礼。
初次接触,解除双方警戒之后,罗洵直接切入正题:
“我已听闻传讯兵的讲述,向你确认一个事实。我们的第一梯队是否现在还在牢中?”
“至少我离开时他们还在里面,但现在是否还在我也不能肯定,城内情况复杂多变,我不能保证。”弥津安南道,回答完后,她不等罗洵问第二个问题,就抢先询问道:
“我出城时在城门口遇见了疑似你们派进去的探子,两个人,一个苍老的刀疤脸和一个女伴男装的年轻人,是不是?”
罗洵一惊,随即点头道:“按照你的描述来判断,八/九不离十确实是我们派进去的人。”
“他们已经顺利入城了,你们可以放心。”弥津安南道。
“多谢,没想到竟会有这样的巧合。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与你的妹妹是否有相对比较快捷、准确的联系方式?我们想要知道汪道明现在到哪里了。”罗洵道。
“说实在的,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我与妹妹之间是通过倭军的情报网间接通信的,她将真正的消息通过二次加密的方式夹带在例行情报通传之中,我从中读取。我与她的最新一次联络还是在三个时辰之前,彼时她与她的丈夫两个人驾驶马车从江原道押送汪道明往平壤来,途经了其中一个倭军的传信点,发了消息。她告诉我大约还有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就要到了,我算算时间,如果不出意外,汪道明在我出来之后不久就已然入城了。我将这个消息也告诉给你们哨所的那位探子了,但我在这里愣是等了一个时辰,时间全浪费了,我本打算与你们迅速联系上,就立刻回去的。”弥津安南不无抱怨地说道,但她确实非常焦急。
“我明白,我之所以这么晚来,是因为我们也在不断地确认城内的消息,抱歉,当下我们也不可能只听你的一面之词。况且还有其他的意外情况需要我们处理,我到现在才能抽身过来见你。”罗洵解释道。
“其他的意外情况?”弥津安南疑惑问道。
“对,第二梯队的存在被察觉了,我们原本所在的驻扎点出现了搜捕的倭军,所以我们被迫进行了转移,这也是哨所探子没能及时找到我们的原因。”
“难道是汪道明?”弥津安南十分疑惑,小西行长本就答应了要交换人质,可现在却大肆搜捕起明军,这是为何?思来想去,她觉得就是汪道明入城之后,向小西行长灌输了一些想法,使他轻视明军,刚愎坚守、过度自大且贪念大起。
罗洵点头,他的看法与弥津安南的猜测一致:“显然是小西行长打算独吞汪道明,并扣下我们队伍里的岛津岁久作为人质,并不打算完成交换。而城里的第一梯队,恐怕已经要成为小西行长斩杀祭旗,以鼓动将士与我明军决一死战的牺牲品了。队伍之中,正式的使者只有沈惟敬和尹根寿,一个代表大明,一个代表朝鲜,这两个人他可以不杀,放他们回来报信,其余人他恐怕要枭首示众,要挫明军锐气。”
“那你们是否还要送岛津岁久进入城中?”弥津安南问道。
“送,当然要送。这是迷惑小西行长最重要的筹码之一。”话刚说到这里,不远处的山路上,有个人影急匆匆地跑了上来,是锦衣卫中的一位传信兵,他气喘吁吁地向罗洵报告道:
“方才接飞鹰传书,平壤城外的朝鲜驿站有倭军派来的使者送信,告诉我们汪道明已经抵达城中,要求我们立刻准备好岛津岁久,于辰正时分在七星门外做人质交换。”
“辰正时分……”罗洵望了一眼天空,道,“现在是寅时,我们还有一个时辰多的时间。弥津安南,你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再入城中刺探消息?”
弥津安南立刻道:“我本就打算前来报信后立刻回城,我的妹妹和妹夫还在城中,我必须与他们汇合。请放心,我有办法再进入城中。”
“好,那就请你拿上这个。”罗洵从身后手下人手中拿过来一个袖箭模样的机关,递给弥津安南,并将三枚标记为不同颜色的箭矢递给她,解释道:
“这是烟雾箭,点燃引信后射入空中,就会爆炸散发带有颜色的烟雾。红色箭矢代表情况危急即刻救援,黄色箭矢表示一切正常按计划进行,黑色箭矢代表行动失败立即撤退。你入城中,探明城中第一梯队的情况之后,按照颜色发送箭矢,我们会有人专门盯着平壤城的几个城门,你发箭矢的位置最好贴近城墙和城门,好让我们更方便观察到。”
弥津安南接过袖箭和箭矢,将袖箭装配在右手小臂之上,用衣袖掩盖,箭矢藏入贴身的腰包之中。随即立刻出发,离开牡丹峰,往平壤城赶回。
罗洵立在牡丹峰半山腰的视眼开阔处,俯瞰远处的平壤城,眸光沉稳。
……
一处朝鲜人家的土墙院子内,停放着一架马车。墙垣非常低矮,马车的车窗都挡不住。郭大友等人安静地蜷缩在马车之中,没有轻举妄动。十一个人加一个孩子的队伍,眼下七大一小都躲在车厢内,拥挤无比,再加上汪道明和黎老三的尸首也藏在这马车之中,整个马车实在是不堪重负。众人简单处理了汪道明的伤势,给他的喉咙做了包扎,并将他的手脚都绑缚起来,眼下他仍然处在晕厥之中。黎老三即将断开的脖颈也做了固定包扎,他的血液已经封冻住不流了,浑身苍白僵硬。
另有四个人在马车之外,一个人装扮成倭国人,坐在车辕上随时准备驾车,正是周进同。陈当归、王诩和竹妍则去了更远的地方,探明被弥津安惠和细川志兵卫掳走的小西行长的情况。接下外出探查的任务是竹妍自己要求的,她没有办法长时间留在车厢内盯着黎老三的尸首,她觉得自己会崩溃,她宁可在外面做紧张的探查工作,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管锦衣卫内部对此意见不一,不少人认为她眼下的心理状态不适合担负如此重要的探查任务,但郭大友还是将她派了出去。
为了保证有生的反抗力量,孟旷的实力被尽可能地保留不使用,她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护着穗儿和孩子。
大约等了半个时辰不到的时间,有另一驾马车从院墙之外的道路远端驶来,周进同回头观察,见到前方驾车的人是陈当归,松了口气。马车行驶到院墙之外,与众人的马车夹着院墙并排停稳,车厢厚布帘揭开,王诩探出头来。这一边,郭大友也掀开车帘,看到对方马车之中除了王诩、竹妍之外,弥津安惠和细川志兵卫都在,二人看上去并无任何异样。
王诩汇报道:
“这两个人很聪明,将小西行长藏到了城东钟楼的大钟里面了,然后甩脱了后面的追兵,躲藏在了必经之路上。看到我们过来了,就立刻出来与我们汇合。小西军正在搜索小西行长,估计不出半个时辰小西就能苏醒,察觉自己在大钟之中,他肯定想办法敲钟求援,到时候倭军必然能找到他,我们满打满算还能拖延半个时辰。”
郭大友点头,这是最聪明的选择。第一,小西行长现在杀不得,如若倭军最前线的这位大将突然死亡,导致平壤城大乱,那么整个倭军在前线的部署就会全部紊乱,致使众人本来窃得的现有倭军部署被全部打乱。此外,前线的大乱,也极度不利于张允修的诱捕,张允修很有可能会选择避让开形势最为混乱的地区,那么即使众人要拿汪道明做诱饵诱使张允修上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那他们耗费这么大的力气换得汪道明,甚至牺牲了黎老三,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劫持小西行长或者掳走小西行长也都不是明智之举。不能掳走的理由同上,就是必须要让小西行长坐镇平壤稳定住局势。而劫持小西行长,对于众人来说则会增添极大的负担。众人本就人少力寡,小西行长万人大军包围之下,劫持根本就失去了意义,何况倭国人以下克上似乎是一种常态,如若他们劫持小西行长的过程中,他手底下那几个将领趁机篡权,架空了小西,再掩杀过来,那众人可就真的是反为他人做嫁衣,而自己还要把命给赔进去了。
眼下众人最好的选择,就是拖延时间,让平壤城倭军的反应尽量迟滞和混乱,如此有利于他们混出城去,与外面的第二梯队汇合。他们入城的目的并不是与平壤城中的倭军正面硬杠,而是搜集情报,换得汪道明。如今这两个任务都已然超额完成了,唯独只剩下最后一个最艰巨的任务——闯出城去,只要能出去,他们就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郭头,现在咱们该往哪里走?现在倭军大部分军力都被引导到城东搜捕去了,城西应当是相对空虚的,但他们也知道咱们越狱了,所以所有城门必定都封锁了。”王诩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郭大友经过方才一番深思熟虑,最后道:“既然走哪座城门都一样,那咱们就往最近的城门去。”
“普通门?”
“对,就是普通门。你们进院子来,我们重新做个策划部署,分配一下两驾马车的人员。”
一番详细的部署之后,两驾马车出了院子,开始缓缓地往普通门驶去。
第221章 兵临城(八)……
普通门外壕沟和路障的尽头,弥津安南重新出现在这里。借着大量在外修筑防御工事的朝鲜俘虏的人流和尚未完全天明的朦胧夜色掩护,她逐渐靠近了城门。但她很快察觉到了这里的异常,城门已然彻底关闭,朝鲜俘虏们都被关在了外面,并不能再进去,但外面看守俘虏的倭军还在,因而俘虏们也不敢乱跑。这些俘虏显然是被安排夜间出城修筑工事的轮班,防御工事修筑刻不容缓,昼夜不歇。不过他们看上去还在干活,但彼此一有空袭就偷偷摸摸地停下手脚,交头接耳,对着城门指指点点,似乎在谈论什么事。
弥津安南的第一反应就是——城里出事了。
而她现在想要不引起注意蒙混入城的方式被断绝了,如若普通门关闭,其余城门估计情况都一样。
该怎么办?她一时之间还真想不到办法,只能混在朝鲜俘虏的人群中,一面假装做工,一面焦急地关注着城门内的情况。如若辰时之前见不到有开门的迹象,弥津安南打算直接赶往七星门,与明朝锦衣卫的第二梯队汇合。不论如何,她也不能在此坐以待毙。
但愿她的妹妹和妹夫能平安出城,这还得仰仗城内的郭大友、孟旷等人了。
……
而彼时,郭大友等人的马车其实与弥津安南只有一门之隔。他们就藏在普通门附近的隐蔽处。不出所料,普通门已然封锁,并且加派了人手驻防。门前堆放了三层的拒马桩,全部用铁链锁着,上百人的枪炮足轻和十来名精英的佩刀武士来回巡逻把守。若是硬闯,就算是能闯出去,也恐怕会损失惨重。
“郭头,这阵仗比咱们想象得还要严峻啊。”先头的马车上,王诩对身边的郭大友道。
郭大友眸光沉着,望着一队刚刚远去的巡逻兵,他没有太多的犹豫,道:“按计划行事。”
“是!”
两驾马车从隐蔽处中驶出,沿着城墙向北面走了二里远。马车贴着城墙根停了下来。巡逻的士兵每隔一刻钟会沿着城墙根走一遭,他们正是掐着这个时间段,开始行动。
第一驾马车中,四个锦衣卫迅速跳下,分别是王诩、陈当归、张力桓和周进同。王诩和陈当归动作非常敏捷地攀上了马车顶,然后借着马车顶的高度,将绑着绳索的钩爪向上抛,并牢牢抓住了城墙边沿的城砖。然后二人就抓着绳索、踩着墙壁,迅速向上攀爬。张力桓与周进同在下方给他们放哨,并协助他们控制绳索以攀登,并随时以防他们掉下来而做安全保护。
170/185 首页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