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宁县的老食客们心中,一羊多吃和飘香十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店,这两家店不仅仅是味道好,最特别最特别的是,他们经常有新的味道。
几乎整个江宁县的同行都知道这两家店背后的主人是林夏至和杨雨生,或许还要加一个周小竹,看着这两家店红火的生意,没有人心里不羡慕。
可是再羡慕他们也不敢在背后做小动作,且不说已经去了外地的举人老爷,就是江宁县本地的巨头——聚福楼,就足够让他们忌惮的了。
大家就想不通了,自己绞尽脑汁才能做出来一两个新吃食,在这两人手中,新吃食就好像变成了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一个接一个的,每次都有新花样,真想撬开他们的脑子看看是不是和普通人的不一样。
烫锅子的吃法一经传出,大家就意识到这或许源于前段时间很火,现在后继乏力到几乎无人问津的火锅。
当初火锅刚开业的时候,不少人都在心里想着火锅的出现会不会抢走一羊多吃和飘香十里的风头,结果让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火锅居然只火了一个多月,就因为火锅店主愚蠢的做法被食客厌弃,沉寂了下去。
食客们愿意花大价钱去吃,一来他们喜欢那个味道,二来也是希望吃到嘴里的东西是干净的。
结果,大家花了那么多钱吃到嘴的东西却让他们感觉恶心,大家谁还愿意去吃东西。
在同行看来,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得罪来店里吃东西的食客,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烫锅子,如果光是看名字是很难猜到这个吃食的做法和味道的。
所以,大家伙本着对一羊多吃的信任,看到他们家上新之后,毫不犹豫的点了一份新菜。
要知道不管是一羊多吃还是飘香十里,有新上吃食的时候,就是大家需要拼速度的时候,不管店里准备的有多少,最后都会被食客抢购一空,吃不完打包回去第二顿接着吃。
店员端上来的是一口红铜锅,造型很是奇特,大家都没有见过,盖着盖子能闻到锅里飘出来的香味,和羊肉汤有区别又似乎有点像。
于是,有客人猜测:“你们家这道新菜是不是要把这个锅烫一遍,再加上羊肉汤端上来?”
“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旁边的客人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是把锅烫一遍,那和直接喝羊肉汤有什么区别?”
“对,我也这样觉得。一羊多吃不会这样坑我们这些老食客,烫锅子可比羊肉汤还要贵呢。”另一桌等着的客人也发言。
店员笑着把红铜锅子放下,取下手上的防护手套将盖子提起来。
大家这会儿才看到了这个红铜锅子里到底是装的什么东西。
“客官,这里面放了烧红的炭火,您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这里是排气的地方,请不要把手放在上边儿。”店员笑眯眯地介绍自家新吃食。
“不瞒您说,我们家烫锅子是东家听说了火锅之后想到的,所以这锅子里边儿相当于是汤底。”
另一个店员把冰冻的羊肉薄片和配套的各种菜端上来。
“素菜是送给您的,一个两人份的烫锅子一共有桌上这些吃食,当然您还可以看着菜单再点其他想吃的。”第一个店员继续介绍:“我们家的羊肉片得特别薄,等锅里的汤沸了之后放进去烫几下变色就可以吃,肉质非常鲜嫩,我现在帮您把羊肉片煮下去?”
“我去吃过火锅,那边的店员就是直接把菜端上桌,让我们自己煮来吃,怎么到你们这儿,你要帮我煮?”
“客官,你们第一次过来吃,不一定能掌握好烫羊肉片的火候,所以我先给您示范一遍。”店员很有耐心。
“那这边这些菜呢?”
“您可以让我帮忙,也可以自己煮。”
“行,我知道了,那你先帮我把羊肉烫进去。”
第一桌客人的羊肉片下锅,第二桌客人的锅子也端了上来,马上就有另外一个店员专门给第二桌客人服务。
只涮了几下变色就可以吃的羊肉捞起来放到碟子中,薄薄的肉片儿裹上蘸碟,各种酱料在嘴里混合,味道鲜嫩无比,舌头和口腔都无比享受。
“不愧是一羊多吃!”满满一口羊肉吃在嘴里,客人忍不住感叹一句。
“好吃!”
“我要单独再加一份羊肉片!”
“这个羊肉丸子里边儿有汤汁!”
“连煮进去的素菜味道都这么好,太让人震惊了!”
……
感叹、惊讶声此起彼伏,一羊多吃的店员已经见过好几次这样的场面了,微笑着接受客人们对自家店的赞美。
他们的眼睛时刻注意着客人的动作,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过去询问,力求不让客人在店里感觉他们受到了怠慢。
比起态度恶劣、重复用油、汤底兑水的火锅店,在一羊多吃进餐简直就是享受,而且一羊多吃的价格比火锅店便宜不少。
如果非要找一个缺点,那就是有些人不喜欢羊肉的膻味儿,他们不能吃。
林刚作为掌柜穿梭在大堂和后厨,掌控全局,他尤其注意秦大牛的状况,毕竟秦大牛的年龄小,林刚担心他出错。
事实上,秦大牛非常适应一羊多吃的工作,做起事来还不错,他主要负责把后厨准备好的菜送到大堂。
秦大牛那边没有问题,林刚的心放了下来,更多关注前面客人的用餐情况。
一羊多吃的烫锅子一出来,火锅店最后一两个客人也留不住了。
这是火锅店店主何秋桂万万没想到的,他计算着这段时间火锅店的收入,感觉要疯,明明不是这样的,火锅店难道不应该火遍整个江宁县甚至郦水郡吗?
火锅店那边生意好坏和林夏至他们没有半点儿关系,林夏至已经彻底不去想开火锅店的人是不是他的老乡。
他才没有这么蠢、不会利用自己优势的老乡,什么认亲?想都不要想。
何况随着小包子越来越大,睡醒的时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粘人,林夏至不得不分出更多心思应付他。
林夏至的小日子像往常一样过着,济世堂那边逍遥王的情况日渐好转,吃了救命丸之后毒解了大半,在济世堂大夫的悉心调理下他终于可以下床了。
逍遥王的身体变好,王夫郎这才分出心思,想着如何感谢救了逍遥王一命的程家少爷,他从这些大夫口中得知,如果没有那枚救命丸,逍遥王身上的毒很难解。
王夫郎琢磨了半天,拟好礼单之后拿给逍遥王过目:“王爷,这是我准备送去给程家的礼单,你看看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逍遥王看过礼单之后放在一旁:“夫郎,你可知这个程家做了些什么?”
王夫郎想了一会儿不确定地说:“王爷是指的他们给边境的将士送去吃食和睡袋吗?”
“呵呵,这个程家做的可不止这些。”逍遥王摇头,要是只做了这些,他可不会选择先到这江宁县落脚。
第363章 上门拜访
“若是之前景国和西凉国相安无事没有冲突也罢,既然战争已经开始,那东西迟早会被人发现,我给你提前说一说也无妨。”
逍遥王把程家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告诉王夫郎,有他们的军事沙盘,有望远镜,还有程家和林家的关系,已经逍遥王个人对两家人的看法。
听完逍遥王说这些,王夫郎才知道为什么王爷会把他拟的礼单放下。
“他们明知道我的身份,却没有上门来拜访,应该是不想借救命丸邀功。”逍遥王继续说,“我是想着等我身子调理好了以后亲自上门去拜访他们,不论是程家还是林家,都对我景国做出了大贡献,我作为逍遥王得有所表示。”
“王爷思虑周全。”王夫郎明白了逍遥王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似乎听济世堂的大夫说过程少夫郎还在坐月子,不如我们先去一趟林家,顺便看看那据说和普通村子不一样的林家村。”
“都按王爷的意思来,我先去准备一番。”
“辛苦夫郎了。”
……
在去林家村之前,逍遥王带着自家夫郎去到江宁县最有名的酒楼——聚福楼吃了一顿。
逍遥王不怕浪费银子,把聚福楼的所有招牌菜全部点了一通,每道菜他都只用小碟子装一份尝尝味道,剩下的都赏给了跟在自己身边的侍卫。
聚福楼的招牌菜太多,即便每道菜只吃一两口,他和王夫郎两人就已经吃饱了。
本是准备吃了饭就去林家村的,结果在饭桌上逍遥王听说了飘香十里和一羊多吃,又打算去这两家店看看。
这一看就走不掉了,飘香十里的香味把逍遥王给留了下来。
逍遥王本就是个比较随意的性子,他改了主意手下的人就只能跟着。
说实话王爷能够留下来他们同样很高兴,毕竟闻到了这家店里散发出来的香味却吃不到嘴里,那是一种何等的折磨。
和午饭一样,每一种吃食逍遥王都只吃一两口,由于飘香十里的吃食种类同样非常多,逍遥王在飘香十里光荣地吃撑了。
饿肚子的滋味儿难受,吃撑了更难受,没有办法,逍遥王只能腆着肚子去找济世堂的大夫开消食药。
“先生身体才刚好,就这样不管不顾地乱吃东西,对您的身体非常不合适,我看呐,消食的药就别吃了,您在外边多走两圈儿自然就不会那么撑。”济世堂的大夫一看逍遥王的情况就忍不住说他。
对济世堂的大夫而言,若只是普通的病人也就算了,偏偏逍遥王是吃了他们门主秘制的救命丸才拉回一条命,他这样不珍惜岂不是显得救命丸很廉价。
被大夫这样毫不客气地说了一通,逍遥王觉得面子非常挂不住。
可大夫都是为他好,是药三分毒,药这个东西吃多了不见得是件好事,他只能摸摸鼻子把话听进耳朵里。
这个样子去林家村拜访林家着实不太好,逍遥王便将去林家村的行程改到明天,今天下午就牵着夫郎在街上溜达,散步消食。
逍遥王一路从京城到辽台郡,再到郦水郡江宁县,路上经过了各式各样的城镇,他感觉江宁县的治安在差不多大小的县中算是不错的,经济比别的县城要好一些。
逍遥王本就没有什么架子,他身边跟着的护卫也都乔装打扮成了普通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个富贵人家的老爷,他问起问题的时候不少人争着回答。
一是想着回答了问题能得赏钱,二是江宁县是他们的故乡,自己的故乡发展得好,被外乡人称赞、询问,对大家而言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在这些乡里乡亲的口中,逍遥王对江宁县越发了解,乡亲们都觉得自己今年过得比以前好很多。
这个变化既有县令的功劳,也有林家的原因,说起一年两熟水稻的时候,没有人不称赞两句,不过提农书的人要少很多。
在他们这些上位者看来,发明一年两熟水稻和写实用农书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不过在这些百姓看来,一年两熟水稻比农书更让他们重视。
毕竟一年两熟水稻能够立竿见影地增加田里水稻的产量,能够让大家填饱肚子、增加兜里银子,而农书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积年累月才能看到效果。
在街上溜达了一下午,逍遥王终于感觉自己没那么撑得慌了,可他还是觉得自己中午吃的东西还在胃里,一点儿不饿,晚饭就听济世堂大夫的医嘱,只喝了一碗白粥。
第二天逍遥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带上礼物和夫郎,精神抖擞地出发前往林家村。
他给自己编了一个外地的地主身份,前往林家村是想找林家取经学种地。
这不是第一个到林家村学种地的地主,逍遥王一行人到林家村受到了林家村村民的欢迎。
多亏村里出了林虎子这么个会种地的人,他们村在全郡甚至全国都成了排得上名号的村子。外面的人到林家村只要没有坏心思,不打村里东西的主意,村民们都会热情招待。
被村民们围住的逍遥王没有任何不满,他和颜悦色地同这些村民聊天。
真正站在林家村,和他们村子里的人接触,逍遥王才体会到什么叫做不一样的村子。
这个林家村的普通村民,上至五十多的老年人,下至六七岁的娃娃,全都在识字。
白天,娃娃们在学堂里上学,大人们在田间地头或者外面忙碌,到了晚上就是孩子们教自家大人读书的时间,村里和学堂都拿出了奖品,鼓励大家这种上进的行为。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明智。宇熙団对读过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站在一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他们身上有不同的精、气、神。
别说是一个县里的村子,就算是京城附近的村子,逍遥王都不敢肯定地说那些村里人全都会识字。
一个小小的村子如何会有这么大的不同,答案或许和林家有关。
正是快要收第二茬土豆、红薯和大豆的时节,村民们对外村人再是好奇、热情,也不能因此耽搁了他们做农活的时间。
大概一刻半钟之后,围在逍遥王身边的村民逐渐散去,他们给逍遥王一行人指了去林家的路。
“王爷,这林家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王夫郎悄悄在王爷耳边感慨。
这是王夫郎第二次跟着逍遥王到民间,比起上次一路的见闻,这一次百姓的生活状况好了很多,应该说好了太多!
“上次咱们俩出来的时候,皇兄刚继位不久,天下不够稳定。经过这么多年休养生息,百姓的日子当然比那时候好。”逍遥王附在自己夫郎耳边悄悄地说。
王夫郎若有所思,决定这一次出门跟在王爷身后多看多想。
站在林家门口,逍遥王身边的侍卫头领礼貌地敲响林家的大门:“有人吗?”
在村里的时候,林家的大门通常是大打开的,方便村里的夫郎门过来串门,没有专门的门房。
尽管能够一眼看到林家里面可以直接进去,逍遥王一行人在没有得到主人回复之前依旧站在门口等着。
京城那边的腔调和郦水郡这边稍微有些不同,林小秋刚好从豆腐房那边过来,下意识用京城的腔调回答道:“有人的,有人的。”
林家居然有人会说京城那边的话?在郦水郡听习惯了这边口音的逍遥王脑子里冒出这个疑惑。
说话的人自己往往注意不到,林小秋快步走到门口看看是什么人过来林家。
198/251 首页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