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穿越之种田大户(穿越重生)——陌上花开人如玉

时间:2021-02-19 08:13:33  作者:陌上花开人如玉
  原来县令找里正过去是想问问林家的路,上个月县令送京城贵人来林家村,那位京城的贵人注意到林家的路面非常好,回去之后问了县令两句,县令就上心了,找人去查看了林家村的路。
  当然,在面对林家村里正的时候,县令不会把京城贵人的事说出来,直接了当地问他林家村的路为何能这般好。
  “修路一事还是多亏了夏哥儿当初出主意,不然也不能引来县令大人的关注。”里正满脸笑容地看着林夏至,他觉得林夏至真的是林家村的福星,村里的好多变化都和他有关。
  林夏至谦虚地摆摆手:“这也是大爷您安排得好,能得到县令的赞赏是咱们林家村的造化,县令觉得修路的法子好,说不定会让别的村镇的人过来学习。”
  之前在出这个主意的时候,林夏至没想到这么快修路就会被注意到,他还想着得等林家的吃食或者种子出名了,修路的好处才会逐渐被人发现。
  里正去一趟县衙没有发生不好的事,说不定还给林家村带来了好消息,在林家的卫夫郎放下心来之后同里正一起回他们家。
  林夏至想了想,在里正和卫夫郎出门之后追了上去:“大爷,您今天和县令大人谈话的时候有没有提到我?”
  里正有些惊讶林夏至跑上来只是问他这个问题,修路的主意不是他想出来的,自然不能为了占功劳随意揽到自己身上,有些不高兴地说:“县令问起来的时候我说了,修路的主意是你来找我说的。”
  里正本以为林夏至想在县令跟前出风头,担心他今天在县衙没有说实话,当他看到林夏至听完话后紧皱的眉头,就知道他误会了,赶紧问林夏至是不是有什么不妥。
  林夏至把话在脑子里转了一遍,补充道:“其实这是宗儿和我闲聊的时候说起来的,算不得我的主意。”
  林夏至这句话说起来也不算骗人,他当时确实和林承宗聊到过这些,只是当时是他教林承宗,到时候县令如果问起来确实可以说这是林承宗的主意。
  林承宗今年已经虚岁十三了,在景国普遍早熟的环境下也算半个大人,他又读过书在村里有神童的名声,听到林夏至这样说里正没有怀疑,只是又夸赞了一句林承宗聪明会读书。
  “当时宗儿在一本杂书上看到好像是“欲富者,路通为先”,我觉得有道理。”林夏至胡绉了一句古文,听上去似是而非倒是有些可信。
  “你之前劝我修路的时候好像就是说的这句话,我越琢磨越有道理,今天也给县令大人说了,只是我读书少,没想起来这句原话。”里正一脸激动,回想起县令大人当时同他说的话,真是林家祖坟冒青烟了,村里能有这些际遇。
  “确实是这个道理。”这可是前世多少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能没道理吗。
  同里正闲聊了几句,心里记着把这件事给林承宗通一通气,万一那天县令想起来了问到,他们好应对。
  林夏至一个没见过世面、以前连字都不认识的小哥儿,如何能够想到一个又一个点子,若是是做吃食还能说得过去,像造纸、修路这样的就不一样了。
  没有人注意也就罢了,万一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说他有问题,那时候再来想法子辩解就来不及了。
  刚好过了两天林承宗沐修回林家村,林夏至就把修路的事同他说了。
  林夏至的做法和县令的想法不谋而合,县令当时只随口问了一句,听到林家村里正说是林家林夏至提出后,他想着林家新纸是林承宗这孩子在书上看到的,林夏至来实施,说不定修路也是同样的,并没有放心上,只是对林承宗的印象越来越好了。
  修路的事解决了后顾之忧,林夏至才把心放回肚子,去豆腐房看林承祖新做出来的红薯土豆粉。
  受林夏至的启发,林承祖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终于鼓捣出来了一个新品种。
  从形状和颜色上有了些许变化,可能是家里有了小年糕,马上他和杨雨生的孩子也即将出生,新品种的形状挺可爱的,林夏至觉得看着有点萌。
  林承祖这个新红薯粉用上了蔬菜榨出的汁,将带着绿色的汁水加入红薯淀粉,熬出来的红薯浆糊就带上了绿色,再倒入雕刻好绿叶形状的模具中,放入温度稍高的干燥屋,等粉半干之后再从模具中取下来,放到纱布上彻底晾干,就做成了一片片小小的绿叶。
  为了让做出来的绿叶红薯粉煮熟了之后不容易断开,它比普通红薯粉加的淀粉更多,口感自然更弹牙一些。
  泡软后放在杨雨生调配的菌汤锅里烫熟,吃起来带着菌菇的鲜味,又有蔬菜的清香,口感和味道都不错。
  能够做成这个样子,林承祖失败了好多次才成功。
  刚开始淀粉放少了,做好的蔬菜粉煮熟之后不成形,后来淀粉又放得太多嚼起来费劲,还有蔬菜汁放多少也有讲究。
  有了这个蔬菜粉之后,再做其他的也就有了例子,轻松了不少。
  林承祖后面陆续用别的颜色做了些不同果子形状的红薯粉,林夏至看着他做出来的成品,心想猜想他是不是准备做一套儿童系列。
  看着林承祖兴致勃勃的样子,林夏至把加其他粮食,做成不同粉的想法一并告诉了林承祖,让他继续研究。
  另一边,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背山村那边老秦头把制作竹管接口的手艺教给了家里的小子,秦家佃农几乎都会做了,十几个人合力,几天就把林夏至手上几十亩旱田的竹管做好。
  林夏至得到这个消息,又亲自跑了一趟背山村。
  林夏至等老秦头讲解一番之后,自己试着用了一下竹管运水,没有发现漏水,用起来也很方便。
  每五亩田为一个运水系统,每亩田分布了几个可以出水的口子,一个人在井口打水灌进竹管,另一个人在竹管另一头,想要用哪个口子出水就打开塞子,用木桶接着水浇地。
  两个人合作,半个时辰就能浇好几十亩地。
  以前要浇这么多地,别说两个人,就是十个人加一起,才能在半个时辰浇这么多地,时间主要浪费在来回挑水上,不用挑水之后自然速度快了起来。
  看完了用竹管运水,林夏至找上老秦头:“老秦头,有没有兴趣去别的地方安装竹管运水,一亩田给你们一百文酬劳。”
  不说别的,就是林家自己在林家村那三十来亩地,除了水田好一些,其他那些旱田天天浇水费的人力可不少,如果能够用上这个竹管来运水,能省不少事。
  “一百文一亩!”老秦头惊呼,这会不会太贵了!
  林夏至从他的表情读懂了他的心声:“一百文一亩不贵,这个竹管运水得接口是关键,你们自己琢磨出来的,除了你们还没有别的人会,这就是独一份,再说了做接口要费不少事,你算算一亩田一个人要做多久。”
  之前是秦家十几个汉子一起做,自然速度快,若是所有工序都一个人来,至少都得一天半才能勉强做好需要的接口,还不算做竹管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一百文好像确实不算贵。
  “现在马上夏天到了,田里早晚都得浇水,竹管运水能给大家提供多少便利。”林夏至继续说。
  要不是担心价格太高愿意安装竹管的人少,林夏至觉得还能再把价格订高一些,没办法,这个年头人工总是不值钱。
 
 
第171章 竹管运水
  林夏至手上三十五亩旱田都装上了竹管运水,既然这些田是他的,他认为这些运水竹管的报酬自然得给人秦家。
  老秦头刚被林夏至说服一亩地装竹管运水一百文,林夏至马上从钱袋里掏出三两半银子:“这些是背山村旱田装竹管的费用,老秦头你收好。”
  “林少爷,使不得啊。”老秦头把银子推回去,“这竹管运水的主意还是您告诉我的,我哪里能收您的钱。”
  “老秦头,我就是提了一句,前后设计安装都是你们在做,你怎么不能拿这个钱?”林夏至反问。
  “若是没有您的主意,我也想不到这些。”老秦头坚持不收。
  “这笔银子你不收,我还准备叫你去我家那边装竹管,是不是你也不准备收银子?”不等老秦头回答,林夏至接着说,“你们是我田庄的佃户,又不是长工,只要到期按时把租粮交给我,咱们互不相欠,不用觉得你们给我干活理所因当。不如这样,给田庄装的竹管打个折,只给二两银子,剩下的一两半我就收回,之后你们去给别人装竹管,每次给我半成点子费如何?”
  林夏至到景国之后到处赚点子费,给了具体配方的就多收一些,像运水竹管这种只在开头指点了一下需要别人自己钻研的,就少收一些,他有时候觉得自己拿着这些钱都不太好意思,毕竟真正出点子的人可不是他,他只是一个搬运工罢了。
  林夏至这样一说,老秦头才松了口,只是他觉得林夏至还应该多拿一些。
  他懒得同老秦头一直说,把二两银子放在说上:“这事就这样定了。”
  老秦头见林夏至似乎有点要发火的样子,赶忙点头同意。
  二两银子,以前他们几户人家辛辛苦苦一整年,到头来也不一定能攒下来,这不过是忙活几天就挣到了,老秦头冲着林夏至离开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有了林夏至在其中牵线搭桥,老秦头他们的第一个客人自然是林家村的林家。
  林家现在有旱田二十多亩,只有林虎子一人种地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农忙时豆腐房的人过来帮忙,不那么忙的时候他就另外请了两个林家村的汉子,平日里做浇水、除草、施肥的活。
  林夏至要给家里的田装什么竹管来运水,林虎子不知道价格,只当是江宁县新兴起的什么玩意儿,也就同意了。
  等他同老秦头等人接触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竹管是老秦头他们才弄出来的新东西。出于对林夏至的信任,林虎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有阻止,等他得知一亩地要一百文时才有些后悔,家里二十六亩地,那就得要二两银子六百文,数量可不小了。
  家里田地的竹管还没装好,林虎子晚上回去悄悄同李秀商量,已经装了竹管的田就算了,那些还没装的就别弄了。
  林虎子在家没有管账,不知道林家现在到底有多少银钱,他还是以前的小农思想,觉得一两银子就是不得了的大钱。
  李秀虽然现在是整日在家带孩子绣花做衣裳,但他以前也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自然深知每日挑水的难受,他倒是觉得夏哥儿能从外面弄个竹管运水很有用,何况在他看来一百文一亩地也不贵。
  只是李秀十分了解林虎子的性格,一边给小年糕喂牛奶一边劝他:“我明天去看看再说。”
  之前林夏至就告诉了秦家的人他们家的地有多少,竹管的接头早就开始备着了,昨天老秦头带着五个后辈忙活了一天,已经装好十亩田的竹管。
  第二天清晨,林虎子去地里浇水的时候见他请来帮忙的两个村民用上新装的竹管运水,已经浇好十亩地了,他过去的时候只剩下十六亩还没装竹管的地还没浇,他们三人依旧像以前那样挑水。
  十六亩地自然比二十六亩地快,比平时早很多就做完了今天的活,林虎子有些吃惊,围着竹管看了好几圈,很是惊讶。
  这时候李秀收拾好小年糕,按照他昨天承诺的出门看看:“虎子哥,你看咋样?”
  “很好用。”林虎子说实话,“就是有点贵。”
  “其实你想想,也就是咱们家地比较多才显得贵,像别人家只有几亩地,是不是就不贵了。”李秀和林虎子夫夫多年,对他的想法自然了解。
  林虎子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李秀后来又说了几句,他也就接受了。
  李秀和林虎子说完话,一起在田边溜达里一圈,老秦头才带着四个后辈和今天十亩地的竹管接口过来。
  他们几乎是天刚亮就从背山村出发,除了老秦头,每个人背后都背着一大背篓,走了一个半时辰才到林家村。
  看到林虎子和一个挺年轻的夫郎在一起,老秦头走过来对着林虎子鞠了一躬:“林老爷。”
  说完,他略带疑惑地看了眼李秀。林虎子天天在田里忙活,风吹日晒的看着显老,李秀在家养了快两年,整个人看着比以前年轻不少,不认识的人很难把他们俩当成一对。
  “老秦头,这是我夫郎。”林虎子在中间介绍,他心里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只当是老秦头没见过李秀,“秀哥儿,这位就是给咱们家田里装竹管的老秦头。”
  “林夫郎。”老秦头掩下心里的惊讶,在行礼的时候简单打量了一下李秀,确实和林夏至的五官相似。
  李秀见他们一个个满头大汗,胸前的衣服都湿透了,问道:“老秦头,你们是一路走过来的吗?”
  从老秦头口中得到了确定的回答,李秀没有继续闲聊耽搁他们干活,只是回到家后让厨房熬了一锅绿豆汤送去田里。
  家里的物件少,老秦头他们出来做活没有带装水的瓦罐,口渴了只能直接从井里打一桶水直接喝,今天有了绿豆汤,解暑又解渴,倒是好受了不少,让他们打心眼里对林家更感激了。
  林家二十六亩地三天不到就全部装完了,林家村早就把林家当成风向标,林家做什么,只要能模仿的村里人也跟着做。
  不用林夏至找人,看到动静之后自然就有夫郎提着礼物上林家询问。
  李秀早就习惯了这般,夏哥儿还让他帮老秦头他们多宣传,便把林家这两天装的竹管是何作用,需要多少钱统统说了一遍。
  花一百文钱一亩给地里装上竹管能省下不少浇水的力气,算下来很划算,夫郎们在林家得了消息,回去找自家汉子商量。
  除了夫郎们到林家去打探,汉子们也去田地里围观林家的新东西,林虎子让大家试着用了一下竹管,发现这个其貌不扬的竹管很好用,也是回去找自家夫郎商量。
  一百文对现在林家村大多数人家而言不算大钱,他们合计了一下家里需要装竹管的田有多少,纷纷拿着定金去找老秦头。
  老秦头带着自家后辈忙了起来,一些人在家里做竹管接口,一些人跟着他一起出去给人家在田里装竹管。
  在林家村干越久活,他们对林家村乃至林家的了解越多,越是佩服林家,不管是给林夏至种地还是给各家各户装竹管,都越发上心,期待着他们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拥有自家的田产,不再做佃农。
  天气渐渐热起来,林夏至早就想好了飘香十里这个夏天推出什么新吃食,这个吃食倒是不难,不用杨雨生来帮忙,林夏至同钱氏一起试着做了几天就做出来了。
  新吃食正是夏天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凉糕和凉虾。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