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忽闻傅宣燎的声音:“你的猫呢?”
“在家。”时濛说,“过两天送回我妈那儿去。”
“那画呢?”傅宣燎又问。
说起那幅画,时濛总是先提高警惕。
他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看向傅宣燎。
刚洗完澡的傅宣燎身上只围了一件浴袍,没系带,松松垮垮地露出他上半身结实却不夸张的前胸,以及越往下越瞧不清晰的腹肌轮廓。
时濛从小学画,更加强健有力的身体也见过不少,可只有这一副令他痴迷不已。
属于傅宣燎的一切,都足以成为令时濛深陷的迷恋。
想到今后能经常看到他,可以每晚将这副身体禁锢在怀中,有一种隐秘而热烈的亢奋在心中翻涌,快感甚至淹没了那浅浅的一点不安。
“被我藏在安全的地方了。”时濛对这件事很有信心,下巴微抬,肯定地说,“你找不到的。”
这晚两人还是做了,傅宣燎单方面压制,以发泄为目的。
时濛这才知道以往自己能偷袭成功,是因为对方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俗称放水。
原来也曾有过那么多温情时刻。
可时濛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毕竟如果放手就再难拥有,他不想再死一次了。
他不断地告诉自己,爱有很多样子,痛也是其中一种。
好比躺在一艘小船上,身体随着波浪起伏,伴随眩晕和种种不适症状。
时濛抱紧傅宣燎,恍惚以为回到了少年宽阔的背上,他们在孤寂深夜里行走,前路摇摇晃晃,心却是安定的,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是阿鼻地狱,他都不害怕。
高潮来临之际,傅宣燎俯身在时濛耳畔,哑声问:“那你猜猜看,我能不能找到你其他弱点?”
眸光黯淡下去,时濛面上却仍在笑。
“傻瓜。”
他笑傅宣燎,骂的却是自己。
我的弱点就是你啊,你又何必去找?
事后,时濛若无其事地拿来他随身携带的小画本,再从床头抽一支笔,递给傅宣燎。
后者慵懒地歪靠在床头,觑一眼:“干什么?”
趁着这懈怠后难得的平静,时濛说:“画蘑菇。”
“……又发什么神经?”
“上次在度假村,你画的蘑菇。”
经提醒傅宣燎想起来了,他嗤笑:“你还真把自己当蘑菇了?”
时濛不答,只抓着他的胳膊,不依不饶地让他画。
犯困的傅宣燎没办法地接过本子和笔,唰唰几声,随便勾了几根线条。
还回去,时濛低头看了会儿,如同久经干旱的植物汲取到养分般,声调都扬了上去:“这是我吗?”
傅宣燎已经掀开被子盖过头顶,敷衍地“嗯”了一声。
然后便睡着了,时濛凑过来亲了他一下,他都浑然不知。
年后,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时怀亦为时濛安排好的美院也于元宵节前夕发来入学通知。
报道那天,时濛被江雪领着在学校里办手续。
看着来往穿梭有说有笑的学生,时濛握紧背包肩带,有些畏缩地贴着墙根站,江雪拿了材料转过身,见他这样子心酸又无语:“是你自己选的。走吧,去见见你的导师。”
导师是一名五十来岁的矍铄老人,姓马,国家美协成员,江雪也久闻其大名,见了面先代时濛拍了马老先生一通马屁。
幸而导师为人和蔼,非但不计较时濛闷不吭声,还夸时濛画得好。
“我在展会上看到过你的作品,笔触别致,构图精妙,颇具个人风格,今后我也得向你多多讨教。”
江雪作为代言人一顿“哪里哪里”“岂敢岂敢”地谦虚,然后按着时濛的脑袋鞠躬,催他喊了一叠声“老师好”。
抱着从马老师处借阅的画册从学校里出来,江雪一面感叹碰上贵人了,一面迫不及待地开始给时濛规划之后的路,两年内入美协三年内办个人画展,安排得明明白白。
时濛却兴致不高,上了车就催促江雪快点开,他要回去。
“着什么急啊,那儿又不是你自己家。”江雪早就对时濛搬到傅宣燎家的事颇有微词,“再说那姓傅的又不是每天都回。”
“工作不忙的话他都会回家的。”时濛说。
江雪哼了一声:“我怎么听高乐成说,他这阵子总往鹤亭跑?”
时濛想了想:“可能是想喝酒了。”
回去之前,时濛绕道去超市买了几瓶酒。
他不懂酒,便选最贵的买,不同种类和度数都拿了一瓶,拎着回去的时候,把来开门的蒋蓉吓一跳。
“买这么多酒啊。”她有些为难地看着塞得满当当的冰箱,“要放在哪里呢?”
时濛把酒都拎进了房间,摆满一桌子,拍了张照片,发给傅宣燎。
一直到晚上,傅宣燎都没回复。
也没回家。
晚上躺在床上,时濛开始后悔没把那件毛衣带来。虽然这里有很多傅宣燎的衣服,枕头上也有他的味道,可时濛还是喜欢那件毛衣,柔软,一抱就皱,每每看见自己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都有一种奇妙的满足感。
不知道上次做爱时在傅宣燎身上留下的伤痕淡了没有,是不是已经消失了?
鹤亭那个姓徐的服务生那么喜欢他,会爬他的床,想尽办法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吗?
毕竟醉酒后的傅宣燎会失去至少百分之七十的战斗力,如果再被下了药……鹤亭那种地方,说不定真有那种药。
时濛便去了鹤亭,他一向不喜欢坐以待毙。
第一次来鹤亭可以进去坐,后面几次只能在楼下等,这回更过分,楼下空地都不让站。时濛被赶到人行道边上,几个服务生一边点头哈腰喊时少,一边看着他不让他靠近大门。
“上头的命令,我们也没办法。”其中一个服务生为难地说,“时少您行行好,大冷天的,我叫辆车送您回去吧。”
春节已过,天气早就不冷了,时濛知道这是托词。
也知道傅宣燎是在报复他。他千方百计强留,傅宣燎便竭尽所能逃跑,从一开始便是这样。
所幸傅宣燎是个正常人,有太多可攻陷的弱点,除了那幅被藏起来的画,时濛还有其他办法。
他在初春残留着最后一缕寒气的夜里,站在淋浴器下面,将温度调节钮旋转到凉水,毫不犹豫地拧动开关。
彻骨冰凉之后是身体机能被破坏的警告,热度一波接着一波,烧得人精神恍惚,如临云端。
清晨,时濛再度在神智昏聩中醒来,依稀能看见床头来回踱步的身影,听到对着电话焦急的说话声。
“宣燎,你快回来看看吧,他不肯去医院,也不吃药不喝水……我怕再这样下去,就要、就要……”
上了年纪的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总会忌讳那些不吉利的字眼。
可时濛不信鬼不信神,他嘴唇翕动,无声地把话接了下去——再这样下去,就要死了。
死不可怕,没有人在意他是死是活,才最可怕。
好在他赌对了,默数二十遍一到一百后睁开眼,傅宣燎的面孔在眼前逐渐清晰,伴随着急促的呼吸。
还没来得及对他露出笑脸,时濛就被扯着手腕从床上拉起来。
手心传来非同寻常的热度,傅宣燎脸色差得吓人:“走,去医院。”
时濛却死死抱住门框,蹲身赖着,用身体的重量与他的力气抗衡,不肯跟他走。
几乎将人拖行到房间外,蒋蓉看了害怕,上前劝道:“你不能这样,他还在生病啊。”
傅宣燎忍无可忍,扭头吼道:“你想死在这里吗?”
想法被证实,坐在地上的时濛笑起来:“你不想我死……我就知道,你舍不得我死。”
原来他抱着《焰》在窗台上摇摇欲坠之时,傅宣燎眼神中的惊惧也有属于他的一部分。
时濛复活了,在傅宣燎气急败坏赶回来的那一刻。
他不想去医院,抓起蒋蓉准备在床头的退烧药扔进嘴里,喉结一滚,干咽了下去。
他脸色苍白如纸,身上却烫得厉害,看着傅宣燎的目光也是炙热的,像在看一件好不容易捕获的战利品。
这么一折腾,傅宣燎连骂他疯子的力气都没了。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招数,大概只有时濛这个疯子中的疯子才干得出来。
晚上,热度退了些,时濛去厨房拿了开瓶器和两只杯子,将摆在桌上多时的酒倒给傅宣燎喝。
“家里也有酒。”他说,“以后不要去鹤亭了。”
傅宣燎问他:“这酒里不会也下药了吧?”
时濛怔住,而后短促地笑了一声:“你都回来了,还下什么药?”
傅宣燎开始觉得时濛是真的疯了。
他给自己倒了满满一杯酒,面向傅宣燎遥遥举杯,用很轻的声音说:“谢谢你救了我。”
傅宣燎不知道他指的是哪一次,嗤道:“所以,你就是这么报恩的?”
被质疑的时濛有些着急,他放下酒杯,从椅子上跳下来,曲腿膝行爬上床,一面拉扯着傅宣燎的衣服,一面附在傅宣燎耳边:“听说发烧的时候里面很热,要试试吗?”
滚烫气息灼烧着身体里正在运作的每一颗细胞,傅宣燎觉得自己也快疯了。
再晚一些,趁时濛睡着,傅宣燎起身到阳台吹风,恰好手机振动,便接了起来。
对面的时思卉听到呼呼的风声,问:“你在外面?”
“没,在家。”傅宣燎心浮气躁,“有事说。”
“也没什么事,就是告诉你一声,我们准备好了,到时候集团元老都会站在我们这边,帮我们以原始出资额拿下那百分之十的股份。”
“嗯。”
“你那边呢,决定了吗?”
傅宣燎转身,看向房间床上的时濛,他睡得正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怎样的众叛亲离。
不过这样铁石心肠、冷血恶毒的人,能亲手夺走他珍贵的东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傅宣燎觉得自己应该高兴、快活才对。
等他一无所有,自己也不必再受他牵制了。
这么想着,傅宣燎无视了那零星一点可以归类为不舍的念头,转过身去,对电话说:“决定了,我帮你们。”
忽而一阵风自半敞的窗口吹进来,轻轻撩动额前的发,沉睡中的时濛一无所知,只将被子抱得更紧。
梦中,他不必攀高山越险峰,也无需伤人伤己,便能饮到赖以生存的泉水,也能触到近在咫尺的太阳。
第28章
(上)
与一团糟的“借住”生活相比,时濛的学习生活比他想象中轻松。
马老师带学生全看缘分,从不布置条条框框的主题限制学生发挥,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创作,下节课再欣赏讨论上节课的作品,教学松弛有度,节奏有条不紊。
时间上也不横加控制,他坚信艺术来源于瞬息的灵感,若是把画作当成作业一样设置交稿时间,会磨灭创作热情和本心。
因此时濛很少去学校,每每最新画作完成,拨通马老师的电话,对方多半也不在学校,有时候约在美术馆碰面,有时候在茶馆,最离谱的一次在公园,因为他老人家晨跑累了,一时半会儿不想挪地方,让时濛直接过来。
时濛背着画赶过去的时候,远远看见前面有人群聚集,走近了才发现马老师站在人群中央,双手握着根拖把似的地书笔,在地上画着什么。
由于地书的局限性,画出的山峦层次不明,阳光照射下干得也很快。路人们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走开了,马老师却画得热火朝天,左一笔右一划,仿佛刚才在电话里说累得不想动的另有其人。
时濛站在边上默默地看,等到马老师画到尽兴,冲他招招手,才上前把卷在包里的画铺展开。
“又是人物嘛。”先总览全图,马老师点头道,“不错,光影部分的处理比上回更纯熟了。”
听到这句点评,就算不虚此行。就细节部分再同马老师讨论了一会儿,时濛便将画卷起塞回包里,打算走了。
“别着急走啊。”马老师叫住他,把手中的地书笔递过去,“来,随便画点什么。”
时濛接过笔,低头看向地面,愣了良久,说:“没什么想画的。”
马老师坐在一旁摇扇子:“怎么会没有想画的呢?你再好好想想。”
又过去五分钟,时濛垂低脑袋,放弃般地说:“真的没有。”
“那我刚才看到的那幅,是什么呀?”
时濛不说话了。
马老师叹了口气,又招招手,示意时濛过来坐。
“专攻某一物某一景,想把他画到极致,这种心情我也有过,也完全能理解。”马老师说话从不摆师长架子,因此总能轻易化解时濛对交流的抗拒,“虽说我支持自由创作,希望后辈都能我笔画我心,但是更希望你能分清楚钻研与执念的区别。”
从马老师说到“但是”起,时濛就心神一凛。
他以为自己藏得很好,也从未在人前表露创作目的,没想到还是……
“钻研可能会让你在某个领域达到突破,有所建树,而执念只会把你困在原地,让你错过更多本该能收入眼中的风景。”
与时濛预想中不同的是,马老师并没有直接点明。
他甚至没有阻止时濛继续画同一个人,只是接过时濛手中的地书笔,颇为惋惜地说:“我看过你许多作品,包括那幅《焰》。他们说你抢了那幅画,我却认为,只有你能画出那种热烈的渴望,还有想触碰又怕被灼伤的挣扎。”
眸光狠狠一颤,时濛抬头看向对面的人。
这是这些年来,第一次有人相信他,理由不是所谓的证据,而是对他的了解和信任。
25/62 首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