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穿进男频搞基建(穿越重生)——封玖

时间:2021-06-19 09:54:32  作者:封玖
  万万没想到,叛军打来了。
  他们一个个红着眼睛,拿着棍棒,闯进家里翻箱倒柜,把能抢走的东西全都抢走。
  苗海根本不敢拦,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叛军毁了他的家。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惨了,没想到还有更惨的。
  听说邻居家的女儿还被叛军掳去糟蹋了。
  看到怀中才六岁的女儿,他不由一阵后怕。
  还听说有些人家的婆娘也被叛军玷污了。
  他看向身边膀大腰圆的妻子,一时竟庆幸他家婆娘生得富态,没叫那群叛军瞧上。
  叛军当着全城的面杀了沧州府衙官吏,又逼迫百姓为他们宰鸡烹食,在城内大肆举行庆功宴,一个月下来,将他们的粮食消耗得七七八八。
  苗海都不知道这些天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直到庆军攻城。
  当天夜里,他们被外面震天的喊杀声惊醒,隔着门窗,外头冲天的火光都能瞧得清清楚楚。
  这是怎么了?怎么又打起来了?
  苗海将妻子和女儿搂在怀里,根本不敢闭眼。
  战斗声持续了几个时辰,到了月上中天,城中终于安静下来。
  苗海心脏狂跳。
  都结束了?来打叛军的是谁?这次是谁赢了?
  门外时不时传来脚步声,还有或低或高的传令声。
  “快!伤患都抬回营!”
  “这儿还有一个!”
  “把他给我绑住!”
  “军爷饶命啊,我没杀过人,我是被逼的,军爷饶命啊!”
  “……”
  苗海仔细辨认,隐约听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好像是有一伙军队把反贼给打败了!
  苗海握着妻子的手,激动地流下眼泪:“咱们不用受那些杂碎欺负了!”
  妻子发着抖,泣道:“可是咱家也没余粮了,以后可咋过啊!”
  他们可没指望官府放粮。
  官都没了,谁来放粮?
  跟他们同样忐忑的还有很多人,他们都睁着眼等到天明。
  经过一夜清理,沧州城稍微恢复了一些秩序。
  叛军中一些恶首就地处决,其余叛军死的死,降的降。
  庆军伤五十余人,亡两人。
  虽然死了两个战友让大家都很难过,但此战大捷,军中士气极为高涨。
  他们训练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统领,咱们拿下了沧州城,现在该怎么办?”李树问霍延。
  霍延下令:“统计城中现存百姓人数。”
  “是!”
  苗海正壮着胆子想爬上院墙看看情况,忽然敲门声响起,差点吓得他从梯子上滚下来。
  他没应声。
  敲门声顿了一下,又响起来。
  “家里有没有人?我们是庆州军,奉命前来剿灭叛军,现在叛军都被镇压,大家不用担惊受怕了!”
  巷子里一人中气十足高声喊着,整条巷子的住户都听得清清楚楚。
  可没人敢出声。
  他们怕叛军,也怕官兵啊。
  “大家不要怕,我们就是来统计城里还剩多少人的,大家伙儿有没有吃的,要是没有吃的,到时候可以去城门口领口粮!”
  苗海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他是船工,见识多,以前还跟水师打过交道,胆子比寻常百姓要大一些。
  昨晚听了一夜,他觉得这些庆军应该不是坏人,便壮着胆子问:“真能领到吃的?”
  外头庆军道:“真的!大家不要怕,那些反贼都被咱们抓起来了!”
  看着满脸期待的妻子和女儿,苗海咽了咽唾沫,道:“小人家里三口人。”
  “行,记下了!”
  有他带头,其余住户也纷纷隔着门叫喊起来。
  等记录完,巷中军爷离开,再无一点动静,苗海忍不住偷偷爬上墙去看。
  城内一片狼藉。
  忽然,一列队伍映入眼帘。
  他们身着玄衣,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街道上凛然踏过。
  自带一股昂扬正气。
  苗海对这支军队的印象更好了。
  他们没有强闯民居,没有凶神恶煞,他们只是在门外询问,还说可以去城门口领去口粮……
  等等!
  苗海连忙下了梯子,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好好待在家里,谁来都不要开门,记住了!”
  妻子问:“你要去哪里?”
  “刚才军爷不是说城门有发粮的吗?我去瞧瞧。”
  妻子担忧道:“你真要出去?”
  苗海安慰她:“我刚才看了,街上没有反贼了,都是一些军爷,不碍事的。”
  说着拿出一个布袋子,开门走了出去。
  巷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住户还是不敢出门。
  他小心翼翼来到巷子口,左右看看,一时愣住了。
  军爷说城门发粮,没说是哪个城门啊!
  就在这时,一个小少年路过巷口,他身上穿着庆军的军服。
  是庆军,还是个孩子,应该不会太凶吧?
  苗海连忙开口:“敢问军爷……”
  杨继安转身:“你叫我?”
  “军爷,敢问哪个城门分发口粮啊?”苗海弓着腰问。
  杨继安笑道:“在北门,那边都在排队了,你可得早点去,要不然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谢谢军爷!”
  见他这般和善,苗海的心一下子就定下来了。
  他急步往北门赶,路上还碰到熟人,熟人已经领到了口粮,正满脸欣喜。
  “阿海!你这也太慢了!”那人摇头叹息。
  苗海哪顾得上跟他寒暄,直奔北门而去。
  他到时,北门已经排起了长队。
  苗海缀在队伍后头,煎熬着等待时间过去。
  等排到他的时候,负责发粮的士兵给他发了一小袋麦子。
  苗海感激涕零,连忙说道:“多谢军爷!”
  发粮的士兵笑着说:“不用谢,这些粮食都是沧州的,给你们发不是天经地义嘛。”
  苗海哪里见过这样讲道理的军爷?心中盈满感动。
  却听军爷又道:“不过你们沧州的粮食已经剩得不多了,也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会派发救济粮。”
  苗海心中叹息,朝廷连派兵都拖了这么久,救济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他捧着麦子正要往回走,却见庆州士兵们抬着一具具尸体,将那些尸体全都整齐摆放在城外。
  那些尸体血迹斑斑,形容惨烈。
  有的已经发烂发臭了,要不是不是现在是冬天,或许早就生满了蝇虫。
  苗海不由问:“军爷,这是在做什么?”
  “这些都是被反贼虐杀的老百姓。我们把他们的遗体集中放在城外,方便幸存的百姓认领。有人认领的就带回家去,没有人认领的就集体掩埋。”
  苗海听罢,心头不由发酸,差点落下泪来。
  这些庆军都是好人啊!
  不仅给他们活着的人分发粮食,还为死去的人料理后事。
  他拎着粮食,摇头叹息地往家赶。
  北门分发的粮食是从沧州府衙粮仓里运出来的。
  叛军抢了老百姓的钱粮,也抢了粮仓。
  六千余人,在沧州城里铺张浪费将近一个月,府衙的粮仓也没剩多少了。
  所以幸存的居民每人只能领到一点点口粮。
  继续下去肯定不行。
  庆军等得起,沧州百姓等不起。
  叛军入城后,几乎将城中洗劫一空,他们从百姓那里抢来钱粮,大肆喝酒吃肉,又对良家女子行不轨之事,简直是丧心病狂!
  他们自诩替天行道,可实际做的事,同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没什么两样。
  如今城中多处变成废墟,百姓无家可归,无粮可食,凡此种种,亟待解决。
  眼下城池刚刚收复,捷报尚未传至京城,等朝廷回复还不知要等到何时。
  霍延索性送信回庆州,将沧州情况详细言明。
  楼喻立刻拟定了一个战后重建草案,写到回信里,在末尾签上名。
  正要装入信封,他突发奇想,从书架暗格里取出一个木匣。
  匣子里装的是一方精致小巧的玉印。
  这是霍延之前送他的生辰礼。
  楼喻在印底蘸上红泥,啪一下盖在信尾。
  信被快马加鞭送入霍延手中。
  战后重建计划内容不少,楼喻写了好几页。
  霍延本来还面容严肃地记下计划内容,等翻到最后一页,见到末尾的印章,眼中蓦然流露出几分笑意。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他自然希望那个人,一辈子幸福安宁。
  “统领,”李树掀帘而入,满脸喜色道,“殿下是不是来信了?信上怎么说?”
  霍延将前几页信递给他,却留下最后一张。
  “怎么不全部给我?”李树一脸纳闷。
  “你先照着前面去做。”霍延肃容叮嘱。
  他将最后一页纸折好,小心塞入衣襟里。
  楼喻写的计划还是比较详细的。
  战后重建,无非有几个方面。
  一是物资供给;二是人员安置;三是恢复生产;四是基础建设。
  物资供给方面,楼喻已经安排人手准备,不日就会送去沧州。
  至于剩下三个,得等朝廷回复后才能继续做。
  有庆州的物资援助,沧州幸存的百姓得以熬了好些天。
  年都过了,朝廷却迟迟未派出新知府,更别提救济粮了。
  在新任知府来之前,楼喻本来是不打算大动干戈的。
  可眼下这情况,又不能弃沧州百姓于不顾。
  朝廷等得了,沧州百姓等不了。
  楼喻左思右想,终于决定不再等下去。
  他携带大批物资以及匠人,领周满等一千府兵,从庆州赶往沧州。
  庆州界内没有大股流匪,沧州叛军被俘,自然也不会出现流匪,这一路上都很顺畅。
  庆军依旧在城外驻扎,只有小部分留守城内。
  楼喻到时,霍延正带人在城内清理残局。
  叛军烧杀抢掠,不少民居都被烧毁,独留一些断壁残垣,根本无法住人。
  就算日后重建,也得先收拾清理出来。
  这段时日,庆军的所作所为,沧州百姓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他们入城后没有进行任何抢夺,他们从叛军手里解救了被欺压的老百姓,他们默默无闻地清理城池。
  因为这些,沧州百姓大多自发听从庆军指挥,同他们一起重建家园。
  说是重建,但如今沧州城内百姓十不存五,城外乡野遭受抢掠更加严重,不少百姓都逃离家园,说不定再也不回来了。
  能逃走的大多是青壮年,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重建怎么开展?
  总不能所有事都由庆军来做吧?
  他们天天也很忙的。
  城门被撞破,要换新的;房子被烧毁,要建新的;府衙被破坏,也得重新修缮。
  凡此种种,都需要许多原料和工匠。
  好在楼喻这次带来不少物资和匠人,可以提供短期援助。
  霍延快马赶到营帐,掀帘而入,就见到楼喻伏案写字。
  一阵寒风见势钻入。
  楼喻抬起头,眉眼皆生笑意:“你这仗打得也太快了,快来坐。”
  “殿下怎么来了?”霍延在他对面坐下。
  楼喻道:“我总得亲自来看看沧州城什么样子。阿蔚怎么样了?”
  “前几日沧王、沧王妃下葬后,他就一直待在府中。”
  霍延言简意赅,他对其余人并不没有太过在意。
  “等会儿我去见见他。”
  楼喻单手支颐,望着霍延,“朝廷下令沧州事务暂由‘韩昀’代理,在新任知府来之前,咱们还是可以做点事儿的。”
  “嗯,府衙相关书册我都整理好了。”霍延道。
  楼喻由衷感叹,霍延总是能提前猜出他的意图,并默默执行。
  他确实需要翻阅沧州府的一些文书及案册,了解沧州府各行各业的情形,才能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重建措施。
  “那就先去府衙。”楼喻兴冲冲起身。
  霍延问:“倘若到时候新任知府要与‘韩昀’交接事务,该如何?”
  “不如何。”
  楼喻已经考虑过了。
  朝廷之所以迟迟不能定下知府人选,可见有很多人不愿过来,愿意过来的又没有背景资历。
  如此,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三。
  一是,朝廷故技重施,既然韩昀能够总管两州军务,那么郭濂也可以总掌两州政务。
  二是,朝廷最终决定派遣新任知府,但这个知府原本无权无势,只是个小人物。
  三是,有权有势又有胆量的人,主动请缨来当沧州知府。
  一和二对楼喻来说是有利的,在这两种假设下,他都可以顺利掌控沧州。
  三就有些棘手了。
  虽然真正的韩昀没死,但楼喻也不指望他能配合自己演戏。
  韩昀不出面,新任知府怎么可能看不出端倪?
  只要一封奏疏,楼喻所作所为就会暴露得彻底。
  但楼喻已经暗暗做了决定。
  “只要对方配合我重建沧州,我便与他井水不犯河水,要是不顾百姓生死,只顾着参我一本,那就……”
  余下的话楼喻没有继续说,霍延却听明白了。
  他不觉得有什么。
  要成大事,总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不管流的是己方的血还是对手的血。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