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穿进男频搞基建(穿越重生)——封玖

时间:2021-06-19 09:54:32  作者:封玖
  跟之前的假笑完全不一样。
  荣石突然就不自在起来,起身道:“不是我救的你,是陈大夫和霍大夫救的你。”
  “但我听他们说,如果没有你的药压制,我根本不可能撑到营地。”
  罗逸缓缓放下药碗,神情悠然而闲适,仿佛同一时间卸下了所有的重担。
  “那个,阿爷问你什么时候回族里?”荣石问完,又想到什么,“你是回族里还是离开这里?”
  他记得罗逸是为朝廷办事儿的,是不是办完了就会回去?
  而且罗逸救了宁宣长公主,立了这么大的功,陛下肯定会给他赏赐,不管是升官还是发财,他都不可能留在这穷乡僻壤。
  罗逸摇首失笑,“如果可能的话,我想一辈子待在这。”
  “什么意思?”荣石不解。
  罗逸却不再答,反而转了话题,“听说所有部落都归顺朝廷了?”
  “嗯,”荣石双眸顿时亮起来,目露崇拜,“定国公真的太厉害了,那些部落根本抵挡不住,就连巫塔族都没法子。”
  罗逸噗嗤笑出来,“巫塔族?他们发现了一处小铁矿,搞出了铁器,就企图反抗朝廷,统一南方,实在过于天真。”
  “倒也不算天真,”荣石叹道,“咱们跟着朝廷军打败巫塔族后,发现他们私铸了不少兵器,都藏在山洞里,要是朝廷没有派兵来,又或者朝廷没有精兵强将,咱们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罗逸静静听着,忽然笑起来,揶揄道:“我发现你话变多了。”
  荣石神色倏地一变,撇过脸去,闷声道:“以前是担心你会伤害族人,不想跟你说话,对不起。”
  “没什么对不起。”罗逸神色真挚,“我反而得谢谢你和荣族长的宽容。”
  荣石轻咳一声,硬生生转移话题:“定国公和长公主殿下他们回京了,也不知道朝廷会怎么对待咱们。”
  他和阿爷决定归顺朝廷后,心里面还有些忐忑。他和族民们就像是无能为力的羔羊,等待着命运的降临。
  罗逸安抚道:“总不会比之前更差。”
  十一月初,霍延带人降服南方诸族,令副将与数千士卒留守三州,与楼菱等人一同回京述职。
  京城下了一场雪后,气候更冷了。
  楼喻上完早朝,哈着手来到勤政殿。勤政殿燃了炭盆,殿内温暖如春。
  “陛下,先喝盏茶暖暖身子。”冯二笔适时端茶过来。
  楼喻咕噜咕噜饮下,一股热流穿过喉管涌入胃袋,温暖瞬间席卷至四肢八脉。
  身上暖和之后,他便专心批阅奏疏。
  在吏部的整治下,而今大盛官府的公文书写尽皆言简意赅,节省了楼喻的时间,没一会儿便批了不少折子。
  他又翻开一本。
  这是孟州知府写的奏疏。
  楼喻当年从京城出使北境,穿过的最后一道国门就是孟州城门。
  他当时只顾着思考如何破解北境困局,没有仔细注意过孟州城是什么模样,只记得孟州城的驿馆特别冷,被子特别硬,烧的炭不仅少,烟还大。
  这张折子上写的内容,再次勾起他的回忆。
  奏疏不长,但言语质朴恳切,看得楼喻眉头不禁皱起。
  他吩咐道:“去叫杨先生和范相来一趟,还有兵部尚书和财政部尚书。”
  片刻后,四人齐聚勤政殿,均行礼问安。
  楼喻让冯二笔将奏疏递给他们。
  “都看看,看完说说想法。”
  四人看完之后,互相对视几眼,兵部尚书段衡率先出列。
  “陛下,孟州乃大盛边关,气候的确苦寒,臣以为,孟州知府这道奏疏应该并非虚言。”
  奏疏上说,今年气候比往年还要恶劣,孟州乡野有不少百姓因无柴取暖而活生生冻死。营中的一些将士也抵御不了严寒,手足都冻坏了。
  孟州知府写这份奏折,就是希望朝廷能够拨些炭送往边关,至少保证边关将士的生存。
  北方是有炕的,但光有炕不行,还得有薪柴或木炭充当热源。要是没有足够的燃烧物取暖,有再多炕也白搭。
  楼喻隐约记得,他当年去孟州时,放眼望去一片原野,看不到几棵树。如此一来,百姓的确很难寻到燃烧物。
  他不由问:“孟州林木缺乏,百姓平日是如何烧水做饭的?”
  这倒是把四人问住了。
  他们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件事。
  倒是范玉笙忽道:“此事微臣不知,但臣记得,惠宗在位时,朝廷也曾收到过类似的奏疏,当时为了保证边关的安危,朝廷拨了不少炭款过去。”
  也就是说,孟州的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了。
  “当地为什么缺少林木?”楼喻又问。
  杨广怀回道:“臣在一本地方志上看过,孟州在前朝之前并不缺少林木,但当时的朝廷为了扩大开垦,便命人砍去树林,将树林变成耕地。”
  孟州的百姓为了能填饱肚子,自然是拼命地开垦耕地,林木便越来越少。
  孟州的土地并不肥沃,庄稼收成不好,越不好,百姓就越开垦,越开垦,林木就越少,森林的消失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如此恶性循环,便成了如今这模样。
  楼喻第一反应是“退耕还林”。
  但转念一想,大盛如今的粮食总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全国百姓过上温饱,真要“退耕还林”,孟州的老百姓就连吃的都没有。
  皇帝当得越久,他越感受到治理一个国家的艰难。
  “当务之急,就是避免更多的伤亡。”楼喻下达指令,“楼尚书,财政部根据孟州受灾情况,尽快拨下适量的炭款,务必保障孟州百姓和将士的生命安全。”
  楼荃迟疑道:“陛下,即便拨了炭款,孟州也不一定能买到足量的木炭或薪柴。”
  “为何?”
  “一到冬日,除最南边,大盛各地木炭的需求量非常高,炭价也高,不少地方会出现一炭难求的情况,寻常百姓买不到、买不起,就连薪柴也成了紧俏货。”
  有些靠山的百姓,还能从山上捡些木柴烧火,像孟州那样的地方,连柴都没有。
  没法烧火取暖,便只能硬扛。
  很多年纪大的、身子骨弱的,都会因为熬不住,在寒冷的冬夜离开这个人世。
  楼喻本就身份高贵,他从不缺炭,不是很清楚寻常老百姓冬日有多难熬,忽然听到这样的话,不由愧疚心揪。
  “是朕思虑不够周全。”
  杨广怀立刻道:“陛下日理万机,臣没能为陛下分忧,是臣无能。”
  其余三人也都附和。
  他们说的是真心话。
  在他们眼里,楼喻是位心系百姓的明君,但出身富贵,又如何知晓这些事情呢?
  此事断然怪不到陛下身上。
  楼喻失笑,问楼荃:“楼尚书是如何知晓这些的?”
  楼荃道:“都是听别人说的。”
  她有很多同僚,有些同僚出身贫苦,她总会了解一二。
  楼喻目光落在殿内炭盆上,那里头是银丝炭,烧起来无烟无味,专门供给贵人享用。
  这样一份炭,在外头或许都能卖上天价。
  真奢侈啊。
  他想了想,道:“煤石也可取暖,朕记得大盛不少州府都有煤矿,可否用煤石取暖?”
  “陛下,煤石开采成本高,即便能够售卖,老百姓也买不起。”杨广怀道。
  吉州就有煤矿,杨广怀出身吉州,却很少见寻常百姓用煤取暖的。
  一方面是煤矿资源由朝廷管控,另一方面是煤石开采不易,价格并不比木炭便宜多少。
  当年楼喻能用盐跟程达换煤,寻常百姓又能拿什么换呢?
  楼喻道:“开采不易,量少,价格自然不会低。”
  但这是对块煤而言。
  块煤燃烧旺盛,热值高,烧得快,适用于窑炉冶炼,但若是普通百姓使用,不一定需要块煤。
  如果能够提高煤矿开采技术,降低煤炭成本,百姓能不能用得起呢?
  记得在现代,他小时候跟着爸妈回乡下老家,看到过蜂窝煤和烧蜂窝煤的炉子。
  当年他正是求知欲旺盛的年纪,见到新奇的事物便逮着人问个究竟。
  蜂窝煤是用散煤和黄土混合制成的,三四只就能烧一整天,做饭烧水都可以,便宜又划算。
  而且蜂窝煤上有孔洞,燃烧利用率高,比起烧不尽的木炭或块煤,确实要实惠得多。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蜂窝煤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它在特殊的年代,确实为普通老百姓带去了足够的温暖。
  但这件事还得细细琢磨,孟州的百姓和将士眼下亟待救命。
  “传朕旨意,从吉州征用煤炭支援孟州。”
  吉州煤炭资源丰富,经过这几年发展,煤炭开采量逐年增长,临时支援孟州过冬完全没有问题。
  “臣等遵旨!”
  几人离殿后,楼喻便开始思考如何整合全国的煤炭资源,制造出百姓也能用得起的煤炭来。
  他又叫来吕攸。
  “采矿由你们工部掌管,你对煤石开采可有了解?”
  吕攸答道:“据臣所知,全国各地的煤矿,大多都是用手镐等工具在浅表开挖,深处的煤石很难开采。”
  这也是煤石产量低的原因之一。
  “不能凿井?”楼喻问。
  吕攸叹道:“可以凿井,但凿井开挖极耗人力,只有一些较大的煤田使用这种技术,况且,井下常有危险。”
  楼喻颔首,煤井的确危险。
  他本身不懂采矿技术,只好道:“传令下去,若有人改进凿井技术,提高煤矿开采量,朝廷必有重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楼喻现在需要的不是勇夫,而是工程技术人员!
  “臣遵旨!”
  “你们工部也多研究研究机械作业,光靠人力当然效率低,都动脑子想想怎么用机械代替人力。谁发明出了好东西,朝廷同样重赏。”
  “臣遵旨!”
  楼喻不知道这个奖励制度能不能激发采矿业的蓬勃发展,但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矿工身上。
  聊胜于无嘛。
  就在他忧心百姓生活的时候,南边传来军报。
  楼喻精神一震,看到军报上熟悉的字迹,连日来的烦闷一消而散,眉眼露出几分喜意。
  虽然军报上措辞严肃正经,可楼喻还是从中品出几分甜意。
  他低首仔细阅读。
  军报前半部分讲的是成功解救人质、降服南边部族之事。
  楼喻并不惊讶。
  这点事对霍延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可军报的后半部分让他不禁挑起了眉。
  朝廷军在巫塔族发现了铁矿,巫塔族私铸铁制武器,可见其野心之大。
  这些人都拉去挖矿吧,楼喻心想。
  他继续往后看,待看到巫塔族的巫医有可能治好疟疾后,他眉头挑得更高。
  这可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他必须要搞清楚。
  如果巫塔族的巫医真有治愈疟疾患者的能力,那么,巫塔族势力范围内就很有可能生长着金鸡纳树。
  自庆州那次流感后,他就让商队留意金鸡纳树,遗憾的是,这些年一直没有进展。
  商队遍寻不到的金鸡纳树,会不会就藏在屏州山脉里呢?
  等霍延他们回京,他定要仔细询问。
  离京将近两个月,霍延归心似箭。
  他带着楼菱等人一路疾驰,终于在十二月初返回京城。
  入京时,京城下起了今冬的第二场雪。
  银装素裹,碎玉琼花。
  马蹄在雪地上留下一连串足迹,白色的雪泥飞扬而起,每一片都透着马上之人急切的心情。
  梁霈偷偷跟楼菱打趣:“怎么感觉定国公比咱们还要心急?”
  楼菱眉头微蹙,心中隐隐觉得不对劲。
  这么些天,她已从别人口中了解到阿弟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
  楼菱心生骄傲的同时,又不禁觉得惋惜。紫云观观主的批语,一直让她耿耿于怀。
  这个批语当真可信吗?
  楼菱心生疑窦,又想起初见霍延对方谈及阿弟时的神情,一路上旁敲侧击,变着法地套着他的话。
  可霍延心思敏锐,为人谨慎,并未透露分毫。
  “许是急着见心上人罢。”楼菱神色变幻,最终爽利笑道,“定国公如今才二十岁,风华正茂,有心上人不稀奇。”
  梁霈点点头,“也对,还是阿菱看得明白。”
  宁宣长公主入京的消息传至宫中,楼喻心头便是一跳。
  他问冯二笔:“公主府可打理好了?”
  已婚的公主需要出宫建府,楼喻刚即位,便为楼菱挑了一处风水极佳的宅院作为公主府。
  冯二笔笑着回道:“陛下放心,公主府一切都布置妥当。”
  “那就好。”
  楼喻看不下去折子,便起身出殿,立在廊下远望宫门方向。
  “陛下,廊下风寒,小心身体。”冯二笔替他披上大氅,低声劝道。
  他能理解陛下迫切的心情,只是在他心里,陛下的身体最为重要。
  不过,陛下到底是在等宁宣长公主,还是在等定国公呢?
  霍延打了胜仗回来,第一时间当然是入宫觐见圣上。楼菱、梁霈和陇州知府也得面圣述职。
  雪下得更大了。
  楼喻得到宫人传报,得知几人已在宫门外,便立刻回到勤政殿,端坐在御案后,神情威严凛然。
  冯二笔:“……”
  陛下,您奏疏都拿反了呦。
  他小声提醒一句,楼喻轻咳一声,红着耳朵纠正。
  心跳越来越快,终于,宫侍在殿外禀报。
  真到这时候,他的心跳反而缓和下来,冷静沉稳道:“让他们进来。”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