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臣个人的观点,而且臣以为,赈灾虽然没有错,但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每年的赈灾钱粮都在递增,光是冬季雪灾就是一大负担,既然如此,咱们不如从源头解决问题。”
徐首辅听出了一点意思,忙问:“沈浪中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当,臣只是觉得,天灾虽然不能避免,但受灾程度是可以减轻的,就比如说雪灾,大多数的雪灾都是因为大雪压垮房屋导致人员伤亡,以及流离失所,如果能在北方推广一种更适合居住的房屋架构,能抵御大雪,那受灾程度就能大大减轻了。”沈嘉的观点没问题,大臣们也不是没想过,但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沈大人涉世未深,不明白一座房子对普通百姓来说要积累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积蓄才能造出来,哪是说建就能建的?”楚尚书摇头感慨,觉得沈嘉的观点还是太天真了,不适合推行下去。
沈嘉当然是考虑过这个的,他说:“如果靠百姓自己,肯定是难的,但如果官府出钱出力呢?”
他拿出另外一份方案挂在架子上,展开一看,第一页是三种房屋的平面图,是沈嘉根据现代见过的房屋设计的,比如西北的窑洞,东北的冰屋,还有以石头砖木混合的小平房。
“刚才楚尚书也说了。这几年天下太平,各地驻军都闲得慌,不如让他们帮忙造房子……”
“万万不可!”文官们这次没说话,但武将一个个都跳起来了,“此举不妥,哪有让将士们去做这些的道理?”这也太掉价了。
沈嘉一直觉得,这个时候的军人责任感不够,保家卫国是对的,但拯救黎民百姓也是他们的责任,军队是最有纪律最强壮的一群人,如果能好好利用这批军人,何事做不成?
“和平时期,将士们操练的积极性也不高吧?粮饷发的也不多,如果能一份多余的收入,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做呢?”
“不行,军人就是军人,将士们平日辛辛苦苦操练,无暇去做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耿云也反对道。
沈嘉扫了一眼内阁大臣们,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文官天生就歧视武将,尤其在和平年代,武将们是没什么地位的,沈嘉说要让士兵帮忙地方建房子,对他们开来说没损失。
“就算人力有了,但钱从哪来?这可不是一栋两栋的宅子,而是成千上万,怎么可能由官府来出钱出力?”这种想法实在太天真了,周擎忍不住摇头。
还以为沈嘉有多能干,结果还是太年轻了,缺乏基层的锻炼,想法过于天真了。
“臣还没有说完,官府出钱出力建造房子没错,但并非无偿送给百姓,而是卖给他们……”
周擎打断他说:“他们买不起!”
“可以分期付款,一栋房子少说可以住三十年,修修补补又是三十年,一次付款买不起,但如果让他们选择分期付款呢?三十年,四十年还会还不清吗?而且允许他们用粮食抵债。
大人只看到建房子需要很多钱,可是每年赈灾的钱不多吗?就拿一个村子来说,每年受灾的住户可能有一半,今年粮食送去了,钱送去了,他们安然度过了一个冬天,但明年后面依然可能继续成为灾民,官府继续帮助他们,年复一年,没完没了,这些粮食和钱难道不够他们建一栋像样的房子吗?”
其实这个时候土地很便宜,官府圈地建房,完全可以避开耕地,连一文钱都不用出,人力有军队和住户自己,材料也基本是就地取材,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且比每年大老远送粮食过去方便多了。
沈嘉建议说:“皇上可以选几个村子作为试点,一个村子大约也就几十户人家,官府先将房子建好,也不用一次建太多,等建好后再卖给村民,没钱没关系,官府可以借钱给他们,让他们每年还一点。假设一栋房子成本十两,官府可以卖十二两,分期付款还要带点利息,他们分二十年还的话,每年还一两,除了极困难的村民,一般人家还是还的起吧?”
想在二十一世纪,房价犹如天价,买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人对于房子是天生有需求的,这时期不时兴租房,否则沈嘉会提出廉租房的观点,但收房租太难了,还是别给官府制造负担了。
大臣们窃窃私语,“感觉挺有道理的。”
“听着还行,但拿用士兵去建房不是纯属胡闹吗?他把将士们当什么了?”
“其实未必要动用士兵,一个村也没多少人,组织一支专门建房的施工队也费不了多少钱,这笔买卖还是划算的。”
“十两银子还得分二十年收回来,这买卖怎么能做?这二十年间,他们还不起钱怎么办?人死了怎么办?搬走了又怎么办?问题也不少。”
“主要是从未听说官府建好房子卖给老百姓的,这不是扯淡吗?每家每户对房子的需求也不同吧?大一些小一些怎么能满足家家户户的需求呢?”
赵璋想了一会儿,这个提议沈嘉已经对他说过了,倒是觉得挺不错,起码这么一来,百姓们住宅得到保障。
沈嘉相信,老百姓都是希望住的好一点的,每年从收入里分出一部分还房贷,相信还是有人愿意的。
“如果建好的宅子卖不出去呢?总不可能刚刚好卖光吧?”
沈嘉笑了笑:“先少建一些,试试水,如果不行,几栋房子而已,作为奖励或者补贴都是可以的。”
这年头还没有房地产商人,只有中介,沈嘉想把房地产作为官府的垄断项目,长远来看肯定是能赚钱的。
皇上同意了沈嘉的建议,最终与几位大臣选定了三个往年受灾最严重的村子当做试点。
同时,买储备粮的事情也迫在眉睫,这部分粮食还有大作用等着它。
一番讨论过了午时还没结束,不少老臣已经累极了,沈嘉也是口干舌燥又饥寒交迫。
皇帝留了大家吃午饭,热腾腾的香锅子,吃完沈嘉满血复活,感觉还可以继续再来一场辩论。
吃饭的时候,沈嘉被一群官员围住了,问的都是表格的事情,不仅户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其他衙门也都是要各自做账,各自审核的。
沈嘉本来就没打算藏私,但这东西也是光靠嘴巴就能说清楚的,于是准备写一本教材,大家都是聪明人,想必很快就能学会。
午膳结束,杜总管来宣几位内阁大臣召见,还特意点了沈嘉来做会议记录,等事情商议结束,赵璋当着一群大臣说:“沈爱卿这次立了功,有什么想要的赏赐吗?”
沈嘉也不客气,直接说是:“既然如此,下官就要一副皇上写的字画吧,皇上的字千金难求,臣这还是赚到了。”
大臣们看沈嘉的眼神都带着震惊和佩服,正常人听到皇上的这句话应该都会说不要赏赐,这是自己份内之事云云,沈嘉这么不客气直接要赏赐,实在有些过分。
而且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皇上的墨宝呢,凭什么沈大人可以有?
“可以,朕答应你了。”赵璋把其他臣子打发走,只留了沈嘉下来,说是今晚就把赏赐给他画出来,免得沈嘉望眼欲穿。
沈嘉再一次光明正大地留宿皇宫,杜总管已经很有经验了,先弄个替身去本该沈嘉住的地方,然后再把皇上寝宫内外排查一遍,不忠心的奴才都不敢派过去,免得出了差错。
赵璋的字画非常好,他们曾经开玩笑说,如果将来和家里闹翻了,那他起码还能卖字画度日,足够养活沈嘉了。
赵璋今天画了一幅沈嘉的肖像图,画中,沈嘉穿着官服站在金銮殿上,一手抬起,一手放在背后,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非常生动形象,哪怕沈嘉见识过现代各种栩栩如生的绘画技巧,也不得不赞一声:“画的真好!”
赵璋提笔在画上题了一首诗,正是当初琼林宴上沈嘉做的那首《登科后》,诗句与画境意外融合,让这副画更加完美了。
“字写的真好,画的更好!”沈嘉又夸赞了一句。
赵璋等画干了卷起来递个他,笑着说:“便宜你了,好好收藏着,勉强能当个传家宝。”
沈嘉笑话他:“谁家的传家宝会是自己的画像?”
第四十三章 立后大典(上)
冬天是不宜动土的,北方的冬天,土地被冻的很硬,因此盖房子一事也不是当下就能进行的,何况圣旨传下去再到经办也需要时间。
但买粮的事情立马就能开始,权贵富商的消息本就很灵通,朝会刚结束,长安城内外的豪强们就得到消息了,起初还只是持观望态度,等官府公布了收购的粮价,大部分家里有屯粮的豪强都愿意出售一部分粮食。
粮食是有保质期的,这几年他们屯的粮食都没能卖出去,再不出售也不能吃了,何况官府购粮是用于赈灾,给灾民吃的粮食也不计较是好是坏,不趁机把陈粮卖了还等何时?
没过几天,锦衣卫也传来了好消息,说是在江浙发现了两处蒲家的粮仓,粮仓里满满的粮食,怕是有上万石。
这时候大臣们就不得不深思,蒲家屯如此多的粮食是想做什么?难道他们想造反不成?再想想潜逃在外的蒲国公,大家忍不住冒出冷汗。
看来皇上清算蒲家也未必是鸟尽弓藏,想必是得到了蒲家想要造反的证据了,也不知道太后娘娘是否知道这些。
等蒲家在西北的矿山和兵器库也被发现时,满朝文武已经认定了蒲家想谋逆的心,纷纷感慨:死有余辜啊!
“还是没有发现蒲战的踪迹?”赵璋皱眉问凌靖云,蒲战潜逃已经一个月了,如果让他逃到天涯海角,那以后想逮捕他就更难了。
而且蒲家的产业几乎都被挖出来了,蒲战就算逃出去能去哪?拖着一把老骨头又能做什么?
“好几次得到消息追过去都没抓到人,臣以为,他身边至少还有百人护卫,而且每次追捕都遭到死士拦截,锦衣卫损失惨重。”凌靖云心里也憋着气,他带在身边的锦衣卫都是心腹,都是他精心培养出来的,结果这个月连着损失了十几个,他怎么能平静?
“往哪个方向跑了?”
“最初是往西北的方向,但半途不知道为何改为南下,但没见到本人,不确定是否中了对方的声东击西之计。”
赵璋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朝杜富成吩咐说:“让姚沾带两千禁卫军去小汤山,将皇后与太后接回宫。”
杜总管愣了一下,皇上一直有意将太后隔离在小汤山,原本是想等蒲国公伏法后再接太后回来了。
不过心里就算有疑惑杜总管也不会问,迅速派人将姚统领找来,当天就清点好人手出发了。
凌靖云惊讶地问:“皇上觉得蒲战是去小汤山找太后了?”
“不无可能,如果他先去找了母后,恶人先告状,母后说不定不会听朕的解释了,何况朕确实是有意将她困在小汤山。”
“可是那边禁卫军也有三千人,他未必能上得了山吧?”
“别小看他,谁知道禁卫军里没有他的人,就算没有,只要舍得下功夫,威逼利诱总能收买一两个,你也带人过去看看,务必保护太后和皇后的安全。”
“是。”凌靖云也立即清点人马一起去,同时,一则消息传出宫外,说是皇上与太后因为蒲家的事情闹了矛盾,太后娘娘被皇上软禁在小汤山,至今不肯接回来。
大晋崇尚孝道,谁家要是传出有不孝子,那是要被天下人唾弃的,皇上再如何英明,如果背上个武逆长辈的罪名,那一世英名就毁了。
凌靖云刚听到消息,就立马与姚沾商议,几千禁卫军与锦衣卫出动,声势浩大,打出了去接太后的旗号,并且也公告了立后大典的消息。
赵璋原本就是打算将立后大典定在蒲家事情了结后,如果不是蒲战脱逃,原本立后大典已经开始举行了。
趁此机会,赵璋命礼部开始筹办立后大典事宜,他不知道蒲战还有多少底牌,但如果他不甘心蒲家灭亡,想找机会报复自己,那立后大典就是很好的机会。
而今年的冬祭,他让两位亲王代替自己主持大典,一切很顺利,显然,蒲战要么已经不在长安,要么就是事先收到消息知道自己没去。
也因为此事,替他主持祭典的北陈王和河阳王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办妥当了,得到了一片赞誉,赵璋有心培养他们,祭典结束后就把二人分去太常寺和理潘院任职,二人感恩戴德,欣然上任。
太后和皇后要回宫了,最受影响的人应该是沈嘉,他和赵璋的感情正渐入佳境,两人好的蜜里调油,有机会就会留宿在宫里,就算没机会,赵璋也会去沈府过夜,两人除了不能光明正大,其余与正常夫妻没什么不一样。
“朕立后一事……你有什么想法吗?”这天晚上,赵璋来到沈府,对沈嘉说话时都有些底气不足。
虽然两人心里都明白这个皇后只是立给别人看的,但终归是名正言顺的正妻,沈嘉心里会不舒服也是正常的。
沈嘉看了他一眼,没有发表什么感性的言论,各自的心情对方心知肚明,等他明年成亲,他就不信赵璋能平静得了。
“别问我这个,我不想说,不过等她们回宫,微臣就不能在宫里留宿了,皇上最好也别来沈府。”
赵璋皱了皱眉,坐到他对面,沉声问:“你什么意思?她们在与不在有什么关系?朕难道还会护不住你?”
“皇上如今难道最要紧的不是解决蒲家的问题吗?太后娘娘回宫后必然是要训斥你的,您确定还有空儿女情长?”不是沈嘉小看赵璋,任何人在亲生母亲和正义面前都会不知道怎么抉择的,母亲再如何,那也是生养自己的人。
在这个档口,沈嘉可不敢赶上去凑热闹,否则他一定会成为太后和皇上争议的突破口,最可能发生的就是太后拿他和赵璋谈条件,他可不想成为他们母子争议的牺牲品。
沈嘉确实爱赵璋,对这段感情也很看重,但这不代表他的人生中只有爱情,如果太后要拿他开刀,以他的自尊心,肯定是不会继续和赵璋在一起的。
赵璋脸色有些难看,却也明白沈嘉所说的有道理,沈嘉不是个胡搅蛮缠的人,他理智沉稳,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老成和心机,如果连他都这么想,那说明事情确实有些难办。
“臣建议您,回宫后先把身边的人梳理一遍,太后当了几十年的后宫之主,后宫里真的有什么事能瞒过她的眼睛吗?我想,等她回来用不了多久就该知道我们的事情了,到时候……”沈嘉从来都知道,父母亲人才是同性恋最难迈过的坎,亲人与爱人该怎么选,这是哪怕过了一千年也很难解决的问题。
31/165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