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璋端起一碗小米粥,夹了青菜入口,淡淡地说:“朕今日去了相国寺,原本就打算茹素三天,你若是不想陪朕吃素,可以另外开一桌。”
沈嘉讪讪一笑,哪好意思自己吃独食,端起饭碗开始吃饭,其实御厨的厨艺高超,哪怕是青菜豆腐可做的非常美味,他有些后悔刚才嫌弃的话了。
两人用完晚膳,一同去浴池泡澡,沈嘉今天在地上又滚又爬的,回来只换过衣服,早就想洗一洗了。
洗到一半,他突然问:“这相国寺应该挺有钱的吧?”
赵璋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问,疑惑地看了他一眼,听沈嘉靠过来说:“你看,相国寺的香火旺盛,接待的大多数都是达官贵人,我娘一次捐香油钱都是几十两,更别提那些高门大户的贵妇人们了,而且相国寺有山有地,寺庙里的僧人伙食简单,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招待客人的斋饭还是收费的,那价格简直是天价,这一年下来净流入的资金肯定不少。”
赵璋往他身上泼了一瓢水,打趣道:“你不会是想打相国寺的主意吧?那毕竟是寺庙,佛祖栖息之地,朕可不敢抄了相国寺的库房。”
沈嘉表情直愣愣地看着他,“你想什么呢,我岂会这么想,那跟抢有什么区别?”
“那你是羡慕相国寺生意好,也想建一座寺庙分杯羹?”
沈嘉觉得自己的脸都要扭曲了,自己在赵璋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啊?
“皇上,您实话告诉我,我是不是特别贪财?”
“贪倒不至于,但朕觉得你应该挺想赚钱的。”
沈嘉发现无法反驳,他还真的挺想做点生意什么的,也不是非要自己经营,就是做点投资,给点建议的那种,好像不干点什么就对不起自己先进的知识理论。
“咳,没那么夸张,我只是想到,既然相国寺这么有钱,那完全可以让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点善事啊,之前咱们不是谈过要找些大富商建立基金会吗?如果以相国寺为目标呢?他们是否会同意?”
“自然不会。”赵璋一脸冷漠地摇头,“别看那群和尚一个个看起来清心寡欲,但内心不定如何有野心呢,否则一恩也不会作为国师多年,父王器重他,赏赐给他的东西比我这个儿子的还多,相国寺确实有钱,但你以为他们养武僧不用花钱吗?寺里不少和尚都是有妻有子的,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
“这……他们不怕被人发现?”
“这如何能发现得了?就算把证据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完全可以说那是以前的孽缘,一刀斩断即可,而且一恩大师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比朕还高,他一句话,百姓指不定怀疑朕陷害他呢。”
沈嘉沉默着,这时代的佛教确实很兴盛,信仰佛教的百姓很多,百姓们生病了不找大夫,找神婆巫医,出事了不找官府,找菩萨佛祖,这种事太常见了,但这未必也不是因为穷导致的。
当百姓们知道求爷爷告奶奶无用时,就会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佛祖身上,祈求上苍保佑,但如果百姓丰衣足食,这种信仰就会慢慢淡化。
沈嘉暂时打消了让相国寺做善事的念头,从浴池出来,他没有留在这间寝殿,而是跟着赵璋回了他的宫殿。
“你之前提议的报纸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跟朕说说。”赵璋突然提起了报纸一事,沈嘉才想起自己写好的方案忘记交给他了,也是这几天事情太多给忘了。
“走,跟我回去看吧。”沈嘉拉着他从密道回到沈府,两人出现的太突然,把院子的下人吓了一跳。
沈嘉让大家别声张,只点亮了书房的灯,找出那份策划书给赵璋看。
赵璋已经习惯了看沈嘉写的策划,每一部分大概是什么内容心里有数,因此看起来非常快,一遍看完就明白这报纸比他想象的更有用。
赵璋恨不得抱着他亲一口,太能干了,如果满朝官员都能有沈嘉这样的本事,那朝政就好办多了。
“来,给朕说说为何要叫报纸?”
沈嘉解释道:“因为是在纸张是记录要报送的信息,所以简单取个名,报纸可以按内容分为许多种,咱们现在要办的是传递国家大事的政治报纸,所以也可以取个响亮一点的名字……”
沈嘉借鉴了一下前世的经验,问:“既然是给老百姓看的,不如叫百姓月报如何?一个月刊印一期。”
“名字不重要,但是要将报纸传送到偏远地区可不容易,很难做到天下皆知,而且印刷报纸成本不高,但传送的成本就不低了。”
“皇上不要心急,一样东西要风靡起来就很容易传开,报纸便宜,内容丰富,可以先在长安发行,长安好几家书铺都在外地有分店,可以让他们代售,只要销量好,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运到外地去卖。
一旦形成规模,我们就可以将刊印的版权卖给商家,每一期的内容先给他们,可以让他们带到外地去刊印,这样比印好了运到外地更节省成本也更方便快捷。
还有,在每一期的报纸上面留个版面刊印与科举有关的内容,可以是往年的题目分析,也可以是名师指点,想必全天下的学子都会抢着买。
再有商户肯定也会买的,毕竟不少政令都与他们息息相关,能早一步知道朝廷的动向,也能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官府还可以将报纸送到下属村镇,贴在告示栏上,派人每日宣读几遍,只要有心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就会去听的,一旦大家习惯了报纸的存在,这东西就会慢慢深入人心,毕竟底层百姓想要了解国家大事的渠道太少了,报纸对他们来说未必有用,但一定很新奇。”
赵璋摇头道:“百姓们只管收成好不好,哪里会在乎国家大事呢?”
“只要与自身利益有关,谁不在乎呢?哪天皇上要大赦天下,或是要减免税赋,不都与他们有关?再者,朝廷为百姓所做的功绩也要宣扬给百姓知道,如此一来,他们才知道朝廷对百姓的关怀,还是那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朝廷一旦开战,就要面向百姓征兵,要让百姓们有意识地参与,让他们知道,入伍参军是件光荣的事情,是保家卫国守护亲人,也要对那些为国牺牲的老百姓歌功颂德。
例如,朝廷为死去的战士建功德碑,为伤残的士兵安家立户,这些朝廷都有在做,可是要让天下百姓知道,他们上战场的牺牲不是白白牺牲,也不是为权贵牺牲,他们的牺牲是伟大而有意义的。”
赵璋听了心潮澎湃,在屋里走来走去,大声赞了句:“好!朕会让各地官府在当地建英雄冢,立功德碑,凡是为国牺牲的将士都可入公墓,享百姓香火,朕会让他们的名字流传下去!”
赵璋越想越激动,去拿了笔将圣旨起草好,写好后给沈嘉看,沈嘉觉得这件事毕竟是好事,也不反对,虽然他知道,地方官府未必都能将这件事执行下去。
“还有,你之前所说的让百姓监察官员该如何执行?”
沈嘉没想到他还记得这件事,讪讪地说:“这个有点难办,毕竟民告官风险太大,还是先缓一缓吧。”
赵璋也不强求,他自然希望自己治下的官员个个清廉正直,但这是不可能的,让民告官听着是替他监督百官,但其实很难做好。
皇上要办报纸,且一月刊印一次,具体的事宜交给了文渊阁大学士吴大人,吴大人一头雾水的,也不知道从何入手,还是好友提醒了他,让他找沈郎中问主意,毕竟第一个提出报纸的人是他。
“沈大人,你心中是如何想的,不妨仔细与老夫说说,这报纸听着就很惠民,老夫也希望能早日刊印出来。”
沈嘉便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每份报纸大概要几个版面,要什么内容,这些都是可以慢慢摸索改变的,而且他已经做好了一份模板,直接送给了吴大人,这东西简单明白,一看就明白。
吴大人一拿上手,第一感觉是纸张过大,不易拿捏,第二感觉是字体太小,太难为他这样的老人家了,看着费劲,而且纸张上密密麻麻都是字,且都是印刷体,没有阅读的欲望。
“为何要如此设计?”他心里不赞同,语气就有些生硬。
沈嘉给他详细解释了每一个板块记录的内容,“因为内容太多,篇幅有限,所以只能缩小字体,毕竟一个月只刊印一次,要成本低功效强,每一寸地方都不能浪费。”
“可是这样真黑煳煳的一片,看着人眼晕,百姓中识字的本就不多,这么多字他们内心肯定更加排斥。”
沈嘉倒是忘了这一点,突然有了个想法,将最后一个版面的一个专栏删除了,换上了一个扫盲专栏,用来教百姓识字。
“在这里加一个版块,每一期教十个日常用字,让百姓们也能多认点字也好,至于其他版块,不识字的只能靠官府派人宣读了,如此一来,确实效果大打折扣。”但沈嘉也没更好的办法,报纸的第一作用是至上往下地传递政令与知识,遍及度有多少就看百姓的求知欲了。
而且这东西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普及到位的,得长年累月办下去。
“百姓们能学到文字与知识的地方十分有限,书籍昂贵,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接触,但报纸便宜,就算一个村发一份,贴在村子的告示栏上,久而久之,有心人总能学到点东西的。”
吴大人听明白他的意思了,沈嘉这报纸就是给老百姓创办的,当然得用最大张的纸记录最多的内容,他感慨道:“沈大人的仁心老夫感受到了,难怪沈大人总能想出一些惠民之策,有如此善心,真是百姓之福啊。”
“不敢当,真正做事的人是吴大人才是,下官只是提出建议,而且具体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要吴大人去尝试去改变,这些都是下官顾及不到的。”
吴大人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你放心,老夫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这《百姓月报》送入家家户户手中!”
第九十四章 温泉庄子
冯丘贵提出的商税改革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于报纸的事情大家早就忘了,比起几张纸,当然是税收更重要。
“为何要改?户部近来频繁要改先例,可是对先祖不满?还是说,你们以为这朝廷律例是你们想改就改的?”徐首辅生气极了,一个沈嘉也就算了,毕竟年轻人刚入仕总有远大的抱负又有皇上撑腰,但这姓冯的又是哪一号人物?
冯丘贵被当朝首辅质问,冷汗顿时冒出来了,快步走上前,跪着说:“启禀皇上,这是微臣调研多年,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并非有意破坏先例,而是为了大晋朝的富足着想。
之前内阁拟订的商改只是改动了细微的地方,起不到太大作用,臣日思夜想,仔细盘算,最终才得出这样一份商税,如按此法,不出几面,商税必然翻倍增加。”
众人一听到说税收会翻倍,之前的抵触心里就少了些,毕竟国库收入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谁都希望能征收到更多的税赋。
“冯大人是吧?起身详细说说这份奏折上的内容,表格朕看明白了,你写的朕也明白,但还是给各位大人上一课,让众爱卿都晓得你的思路。”
冯丘贵激动地站起身,低头应诺,没发现上方赵璋看他的眼神冷如冰刀,那是他生气的模样。
他早知道沈嘉要把这份方案让给别人呈上来,他调到户部后风头太过,如果再碰税收这一块,恐怕周擎都不会容得下他,只是没想到,今日这份奏折会由冯丘贵提出来,并且口口声声说是他写出来的东西。
冯丘贵早就打好了腹稿,这是他第一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发挥,虽然紧张。但还是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
懂的人一听就明白,不懂的人只觉得在听天书。
中途不少官员提出疑问,冯丘贵机灵,能回答的都好好回答了,回答不了的只说还在参详中,毕竟这份奏折只是提议,能否通过还要皇上和内阁说了算。
能在大殿上侃侃而谈的人都是光芒万丈的,此刻不是低品级的官员都敬佩的看着冯郎中,这次过后,冯郎中恐怕是要升官了。
“依你之见,这商税要按获利所得抽成,那岂不是还得核查每家商户的获利?”
“正是如此,这也是我户部沈郎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沈郎中给了微臣启发,他将全国的账册记录方式统一下来了,也将账表一一对应,如此一来,要核实商户的盈利就容易多了。
商户贩售货物,或是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扣除他们支出的费用,盈利的部分取三成入国库,除此一来,之前的诸多种税目都可以取消了。”
冯丘贵说到这还朝沈嘉鞠了个躬,他见沈嘉表情怔愣,朝他使了个眼色,深怕他不管不顾冲出来说这方案是他写的。
可是他没证据了,冯丘贵舒心地想:真是天助我也,沈嘉手里的那份底稿居然被家中小辈撕碎了丢进荷花池里喂鱼,否则他还不敢这么快拿出来。
他觉得自己这份方案并不是属于沈嘉的,只是借鉴了他的思路,就算沈嘉站出来,他也不怕对峙的。
但沈嘉从头到尾并没有站出来,只是表情阴冷冷的,等散朝后,他在门后等着冯丘贵,见他被几位高官包围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冯丘贵当然看到他了,但他并没有立即理会,以往都是他看着沈嘉被人包围着,如今换成了自己,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等解答完了大家的疑问,冯丘贵才走向沈嘉,拉着他往外走,小声说:“沈老弟,今日的事情我是有些不对,我们私下谈谈。”
“有什么好谈的,枉我对冯兄信任有加,没想到冯兄就是如此报答我的,这方案你若直说要,我送给你也无妨,但你问都没问过我一声就当成自己的东西,这与偷窃何异?”沈嘉神情激愤地质问道。
冯丘贵忙拖着他往角落里去,这要是被别人听到了还了得,他也不是没想过先跟沈嘉说一声,可万一他不同意呢?而且现在他连底稿都没有了,就算说出去谁信?
“沈老弟,是我的不是,上回听了你说的一些内容,为兄深受启发,回去就忍不住做了这份方案,我也不知与你的有几分相似,你若是觉得我抢了你的功劳,我这就找皇上去说,将你的名字加上去。”
沈嘉冷哼一声,傲娇地说:“要跟皇上说我自己就可以去,但我要这功劳有何用,我只是气不过而已。”
“那……老弟说说你想要什么?只要我能办到的你尽管吩咐。”
沈嘉眼珠子一转,凑到他面前似笑非笑地说:“这事情本来也没什么,但冯兄总要补偿我一二,否则我会一直惦记这件事,心里会有遗憾。”
89/165 首页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