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宝笑着跑进来扑进到他的怀里,两条胖胳膊搂着他的脖子,睁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奶声奶气地说道:“嘎嘎,你跑了。”
对明宝的话,顾立春自带翻译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指责他之前跑出去玩没带她。
顾立春用明宝能听得懂的话解释道:“上班,钱,糖。”
明宝眨巴着眼睛,慢慢点头,“嗯”了一声,表示明白了。原来哥哥不是偷着跑出去玩,是要上班挣钱给她买糖吃,她大方地不再计较。
顾立春十分艰难地跟明宝交流了一会儿,偏偏这小家伙还是个话痨,很多话都说不明白,可还是很愿意聊天。小满听到动静,跑上来把她抱了下去。顾立春继续看信,并随手回了几封。
第二天就是除夕。今年家里比往年更热闹,年货也比以往更丰盛。不只有他们自己准备的鸡鸭鱼肉,还有全国各地寄来的特产,从海城寄来的午餐肉、凤尾鱼罐头,从京城寄来的大白兔奶糖、肉脯、糕点,从省城寄来的果脯、鱼干等等,家里的储物柜塞得满满当当的。
几个孩子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他们经常在田三红和顾立春身边转悠,因为这两人时不时地会给他们一些零食吃。
明宝已经2岁多了,长了乳牙,也能吃东西了。这小家伙也是个吃货,而且还特别机灵。
谁的口袋里鼓一些,嘴唇一动,她就凑上来要吃的。偏偏很多零食她又不能多吃。大家吃东西时会背着她,越是这样,她就越盯得紧。自从家里有了这个小稽查队员,大家的生活里倒是多了很多笑料,但也不像以前那样自在了。赵志军只能应大家要求,多带明宝出去串门。
春节八天假期一晃而过,开工后,顾立春就有意把以前搜集的各科高中课本放到图书馆里。
他知道,今年的10月份就会恢复高考,这些课本和资料是有备无患。因为消息还没下来,他也不好说得太多。
有时他也在图书馆里翻看高中课本,有些人看了就很奇怪地问道:“顾哥,你的夜校文凭不是到手了吗?怎么还看课本?”
顾立春笑道:“我没有读过高中,夜校教得很浅,我想系统地把高中课程自学一遍。”
有人佩服他的勤奋好学,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没这个必要,也有人跟着他一起学。
农场里还有不少人好奇顾立春认亲后为什么不认祖归宗,毕竟他亲生父母是城市户口,说不定还能因此进城,不用缩在农场这个小地方。
顾立春对外统一解释说自己喜欢呆在农场,用这个名字用习惯了,懒得改。
实际上,他差不多也是这么想的,顾立春这个名字跟着他两辈子,虽然名字很大众化,但真的用习惯了,猛然改个名字,别说别人,就连他自己都得适应好长时间,索性不改了,反正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
孟安城和于天蓝充分尊重他的决定,也没提出让他改回来。于他们而言,能找回儿子已是天大的幸运,哪里还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开工后不久,陈洁便从京城返回农场。她一回来就拎着两大包东西去顾立春家。如今她和孟念群的恋情也算是公开了,大家知道真相后,都说陈洁这姑娘眼光好,孟念群人长得俊,手艺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出身不好,如今人家已经平反,这个缺点也没了,何况还有顾立春这么个聪明能干的堂弟,实在是上佳的人选。
陈洁一来就受到顾家上下的热烈欢迎,明宝人最小,却跑在最前头。
陈洁笑着把包袱递给顾立春,弯腰抱起明宝连着亲了好几下。
“立春,这些礼物有一包是你大伯母送的,一包是你二伯母送的,那个网兜里的东西是我送的。”
顾立春笑道:“辛苦了。你这个年过得怎样?”
陈洁一边逗明宝,一边答道:“挺好的。”
顾立春猛地想起孟念群信中说的见家长的事,就好奇地问道:“念群去见你爸了?情况如何?”
陈洁一想起这事,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快别提了,他那个呆瓜。你说我爸又不是洪水猛兽,他至于那么紧张吗?见了人话都说不利落。还跟我说,要是你在就好了,他肯定把你带上,然后让你把我爸侃晕,他就在后面跟着说。你听听,这叫什么话?”
顾立春:“……”这想法真够独特的。
他不死心地问道:“女婿第一次见岳父紧张是正常的,那最后的结果应该还不错吧?”
陈洁无奈地笑笑:“也就那样吧,我爸也说初次上门紧张是再所难免的。不过他也说了,建议你哥多跟你学学,说你在千里之外都能忽悠人。”
顾立春听到这个评价,只能无言以对。
他记得自己当初好像并没有忽悠陈洁他爸呀。
他赶紧替自己哥哥说话:“其实,男人不会花言巧语也挺好的。毕竟人有了某种本领就忍不住想多使用。像念群这样的刚刚好,带得出门,还能带回来;有的人,你能带出门,但未必能带回来。”
陈洁抿着嘴笑:“哎哟,你又开始忽悠我了,我又没说你哥不好。”
陈洁只呆了一会儿,田三红和二奶奶留她吃饭,她说知青点有人请她吃饭,下回再来。
田三红只好给她装了一兜子吃食带上,陈洁倒也没推辞,大大方方地收下。
等陈洁一走,立夏立冬几个就开始用期待的目光盯着那两个包袱。
顾立春挨个打开查看,二伯母送的都是些实用的东西,有衣服、围巾、书籍,更多的是吃的。
大伯母送的东西偏贵重,有一块海城牌手表,一台牡丹牌收音机,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剩下的就是一些书籍和零食。
他每打开一件礼物,周围就发出“哇”地一声惊叹。
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些稀罕物,顾立春大方地让他们挨个传看,并说道:“以后,你们好好读书,以后谁考上大学,我就送谁一整套礼物: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三件套。”
立夏问道:“可是哥,现在都不兴考大学了。”
顾立春说:“你们尽管好好学习,没准到你们时就能考了。就算不能考,还能靠推荐上大学,奖励是一样的。”
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当然立冬除外,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得到奖励的,他想要点实际的,就第一个问道:“大哥,我不要奖励,你能把你的旧手表给我不?”
众孩子面面相觑,他们觉得立冬这脑子也不是一直都笨。
顾立春最终让几个弟弟妹妹抓阄决定,谁抓到,旧手表就归谁。毕竟,他这个当大哥的,得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明宝不明白他们要干什么,可她也要插一杠子,别人抓,她也要抓。出人意料的是,明宝竟真的抓到了手表,大家顿时傻眼了。趁着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小满先下手为强,用一包大白兔糖把手表换了过来。
其他人不由得捶胸顿足,后悔不迭。
小满得到了手表,自然是兴奋不已,走路都带着风,毕竟她可是小伙伴中最先有手表的,她没事就喜欢看看自己手腕。立冬立夏等人也想让别人羡慕羡慕,他们就向小满借手表,最后双方私下里达成协议:小满出租手表,一天一毛钱,租赁方还要交押金,手表弄丢弄坏了,押金不但不退还,还得每月给她一块钱,分期付钱,三年结清。
这事传到大人耳朵里,赵志军说道:“家里这么多孩子就数小满脑子转得快。”
田三红微微蹙眉:“小满这样做不好吧?哪能向自己家里人收钱?”
赵志军笑道:“没事,随他们去吧。”
……
过了些日子,陈洁过来询问顾立春关于工农兵大学名额的事,她以前没怎么竞争过这个名额,但现在孟念群已经回城,两人一直异地也不是个事儿,陈洁就动了这个心思。
顾立春沉思片刻,说道:“按理说,你也符合申请条件,但我个人的建议是你再等等,说不定以后有更好的机会回城。”
陈洁敏锐地问道:“你是说恢复高考的事?我跟念群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我感觉希望不大,毕竟高考都中断11年了。”
顾立春道:“动乱都结束了,全国上下开始拨乱反正,一切都在走向正轨,我感觉也不是没有可能。”
顾立春想了想又嘱咐道:“这事,我们私下里聊聊就罢了,不要外传。”
陈洁连忙点头:“我明白。”
陈洁对顾立春的话是将信将疑,她跟孟念□□流意见,孟念群却坚信不疑:“立春的话基本都对,反正我信他。我现在正在复习功课,我建议你也开始复习,就算最后不考又怎样?知识又不会白学,印在你的脑子里谁也拿不走。”
陈洁道:“你说得也有道理。”
陈洁也开始跟着顾立春认真复习起来,她没有往外传,但大家看到两人都开始复习高中课本,很快就有人联想到两人的身世,有的人就想:也许这两人有什么内幕消息。于是就有人跟风借课本复习功课。
顾立春也有心让孙厚玉赵高等人一起学习,孙厚玉还行,脑子挺聪明,虽然基础薄弱些,但补补还有救,赵高吴胖是真不行,两人一看到书就头痛,特别是吴胖,宁愿去扛麻袋也不愿意看书。顾立春也就不再勉强。其他人中,像郭红梅和张盼都是高中毕业,基础相对较好,再认真复习一下,到时候考大学应该问题。至于金发,他本来不想学习,可是看着媳妇学,他也咬牙跟上。
顾立春每天下了班就认真看书写稿、复习功课,有时也写写工作计划,把五分场明年甚至未来三到五年的计划都写好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8月,今年暑假,孟安城没能来农场,他要跟他的同事们一起去京城参加一个座谈会。
他到京城不久,顾立春就收到了一大包书,三套全套的高中课本和两套复习资料。
孟安城还写了一封十分简短的信:“一切还在讨论,尚未有结论。但我感觉这是大势所趋,你们先准备好,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顾立春把复习资料送给陈洁一套,两人继续认真复习。
这一年的10月21日,农场广播站广播了中央关于恢复高考的新闻。
第191章 高考
广播播出后, 整个农场顿时沸腾起来。最激动的是那些知青,他们有的不敢置信,一遍又一遍地互相确认;有人抱头痛哭, 有人激动得又蹦又跳, 把帽子抛向空中。
高兴过后, 他们立即反应过来,纷纷涌向农场的邮局和商店去发电报和打电话给家人报喜, 并让他们寄书来。
人多,电话就那么几部, 邮局和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龙。
有人急着打电话, 有人着急忙慌地借书。顾立春陈洁他们这些有全套课本的人被团团围住。顾立春留下一套课本,把另外两套以前淘的旧书, 交给知青代表让他们自己去油印。这些人如获至宝, 再三道谢后, 抱着课本去油印。
相比这些急急忙忙的知青们,五场的一部分年轻人则是一派气定神闲的模样。
高中课本他们早就有了, 这多亏了他们的顾场长, 大家暗自赞叹顾立春有先见之明, 还有些人更加确信了顾立春有内部消息,他们上次尝到了甜头, 就想得到更多的甜头。
于是这帮人私下里一商量就一起来找顾立春打探消息。
“顾场长, 上面的文件说得太简单太笼统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说些别的?”
顾立春一听, 就知道这些人是觉得他有内部消息, 他仔细一想,就觉得不能任其发展。俗话说三人成虎,消息传来传去, 谁知道会传成什么样?虽然现在运动已经结束,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谨慎给父亲和大伯带来麻烦。
他斟酌了一会儿,说道:“广播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次高考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青年都可以参加,复员军人和干部也可以参加,基本上大家都符合报名条件。大家这几天多看看报纸,注意听广播,随时关注最新消息。”
说完广播的事,顾立春又用诚恳的语气跟大家拉家常:“至于我,我其实是跟你们一起知道这个消息的。大家可能觉得我前些日子提前复习功课一定是知道些什么,我实话告诉你们,还真不是。你们还记得吧?我几年前一进农场就到高中去打听能不能参加学校的考试,我想拿个高中文凭。为什么?因为我是初中毕业啊,我当时是可以上高中的,可是因为我是长子,下面一串弟弟妹妹,家里又穷,不得已才辍学,因此我心里一直有遗憾。就算是我拿到了夜校文凭也不能弥补这个遗憾,特别是我去年找到了我的亲生父母,我亲生父亲是东大教授,你们想想,做为教授的儿子,我连高中都没读过,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大家一听确实有道理,他们也听说过,顾立春进农场没多久就去找农场的高中校长问过,能不能参加学校的考试,他不要学籍,只要高中毕业证就行。校长说他们高中都不考试了,建议他去夜校。
至于顾立春说的后面那番话,也是入情入理。
顾立春深知只说这些,并不能完全取信于人,他只好再透漏一些:“当然了,说一点消息也不知道也不对。大家记得今年8月的事吧?”
众人皱眉思索,今年8月发生了什么大事吗?他们怎么没印象?
过了一会儿,才有人试探道:“顾场长,你说的是那什么科学与教育大会吗?”
顾立春笑着说道:“这位同志的记忆不错嘛,就是这个大会,报纸刊登了。我父亲也去参加了,他还给我写过信,说恢复高考这事也在会上讨论过,但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我当时想的是:万一讨论通过了呢?我再进一步想,如果高考恢复了,那些读过高中的人肯定没问题,那我呢?我基础比别人弱,肯定得先学习。你们大家都知道,我做事喜欢提前规划,我不但自己学习,还拉了陈洁郭红梅等有基础的人跟我一起学,正好让他们帮我辅导辅导,我是不是很机智?”
大家哈哈笑起来,气氛比刚才轻松了许多。大家心里的疑惑也随之解开了。
顾立春趁机说道:“你们放心好了,要是有什么消息,我不会瞒着不告诉你们的。既然你们大家来了,我也趁机提出一点要求,咱们相处几年,你们想必也了解我的为人和性格。在不耽误农场工作的前提下,我愿意在我的职权范围内,给予你们方便。像轮流请探亲假之类,咱们五场一直在实行。而今年的高考时间太紧,你们需要时间复习,我能理解,因为我也在复习。但是,你们得保证不能耽误农场的正常工作。
208/215 首页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