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三国]兴汉(三国同人)——剑鸣如歌

时间:2021-07-31 08:32:49  作者:剑鸣如歌
  王朗笑呵呵道:“我也只是不想看着那么多人受苦罢了。再说,东南山越一事,盛大人虽不曾直接助我,却也出力良多……”
  一旁,桥蕤直接给看愣了。
  这什么情况?两人方才还吵得不可开交,怎么一转眼就握手言和了?倒像成了多年的盟友似的。
  这源自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定律。
  如果凌寒想要逼迫他们和好,即使他们暂时保持平和,内心的敌视之心也不可能消失。
  这种敌视之心会在日后的相处中不断放大,直到某一方被彻底打倒,又或者双方都逐渐将这种敌视转移到凌寒本人身上。
  但若是反其道行之。
  当巨大的外力出现时,两人就会暂时收起敌对之心,共同应对。
  长沙王这个身份,便是这样的外力。
  凌寒越是怀疑他们的友好,他们反而越会极力证明双方的友好。
  而在寻找证据、证明友好这一过程中,彼此间的敌视也会随之渐渐减少。
  当然,还有一件事需要做。
  凌寒从座位上起身,走到盛宪与王朗面前,扶起他们:“两位大人请起。”
  他左手拉着盛宪,右手握着王朗:“方才的话,还望两位不要放在心上。”
  盛宪与王朗连忙表示殿下言重了。
  凌寒又道:“本王知道,扬州州治混乱已久。吴郡与会稽郡南北接壤,因为边境素有摩擦,实是再为正常不过。只是——”
  顿了顿,他继续道:“如今,两位大人皆愿投靠本王,这是本王之幸,亦是扬州子民之幸。两位都是本王的臂膀,本王不希望任何一人有所不测。还望两位大人能看在本王的份上,看在扬州子民的份上,看在这天下子民的份上,摒弃前嫌,为整个扬州出力才是啊。”
  听到长沙王这样的话,王朗已忍不住用另一只衣袖轻拭眼角:“下官必当竭尽心力,与盛大人齐心协力,为殿下做事。”
  盛宪的表现亦差不了多少。
  一旁,桥蕤震撼不已。
  长沙王殿下非但仗打得好,收服人心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的啊。
  王朗与盛宪的积年旧怨,竟然就这么轻松地用一席话给彻底解决了?
  随后又有些了然。
  若没有这般本事,殿下又岂能令孙策这样的人物甘愿俯首称臣呢?
 
 
第60章 
  解决完盛宪与王朗的矛盾,夜色已深。
  凌寒返回宅院休息。
  次日,凌寒又来到九江郡府,与诸人商议扬州的事情。
  对于效忠自己的势力,他向来会给予极大的自治权。
  比如徐州。
  时至今日,徐州的绝大多数权力仍在陶谦手中,大小事宜也多由陶谦处理。
  不过,州府中有凌寒的人,陶谦也需要定期向凌寒汇报徐州的税务、存粮、人口等各方面情报。
  一旦凌寒下达了什么命令,陶谦必须将这条命令置于徐州的利益之上,立刻执行。
  这种管理方式,很类似于汉初的郡国制。
  最大的不同是,凌寒能凭借自身的威信,使陶谦能够主动将他的利益看得高过自己的利益。
  至于九江郡与庐江郡。
  陆康原本主动上交了庐江的军政大权,桥蕤更干脆就是个俘虏。
  凌寒依旧采取了相同的举措,只是把张昭和糜芳分别暂时放进了庐江与九江的郡府里,甚至没有将两郡的军队打散收归。
  但是,不管徐州也好,九江庐江两郡也罢。
  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能使治下州郡更好,因为凌寒眼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并没有心力去处理这些。
  同时,这也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比如到了现在,扬州的情况,就使这种制度不能继续施行下去了。
  集权意味着高效。政令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做事。
  由原本的长官统领原本的地盘,在相同生产力下,这个地盘的效率可以达到最高。
  先前凌寒决定开始炼铁,桥蕤与陆康,很快便调动起了两郡最大的力量。
  如果凌寒令自己的部下取代了他们的位置,那么新臣旧将就可能会在各种细节上产生冲突,也会因为种种顾忌,不敢放手做事。
  但是,随着扬州各郡长官纷纷向凌寒投诚,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整个扬州看作一个地盘。
  这些年来,各郡之间冲突频频。
  就算凌寒使他们暂时缓和了关系,可要是继续保持高度的自治。
  一旦自己离开扬州,比如说去了徐州,又或是去了豫州,经年旧怨就很可能使他们再次翻脸。
  根本用不着打起来,只要我在你完成被交代的某项任务时,给你使个绊子,然后你在别处再报复回来。
  整个扬州的效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所以,凌寒要在扬州重新设立一个州府,统筹全局。
  张昭已在庐江郡府做了一段时间的事,并让郡守陆康赞不绝口。
  他决定,就让张昭总管扬州的政权。
  凌寒将几人召集于九江郡郡府,名为商议,实际上就是将这件事告知九江、吴郡、会稽的三郡郡守。
  桥蕤自然没什么话可说。
  至于王朗与盛宪。
  对于张昭这么一位从没听说过,甚至先前并未做过什么大官的人,直接空降成他们的长官。
  两人心中自是有几分不情愿的。
  不过,早在决定向长沙王投诚的时候,他们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决定亲自前往九江,就是主动将自己当作案板上的鱼肉。
  即使长沙王将他们贬为庶民,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办法。
  凌寒看出了二人心中的不情愿。
  他并未说什么,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
  接下来,需要张昭自己去向王朗与盛宪证明,这个任命的合理性。
  他相信张昭做得到。
  送走了盛宪与王朗之后。
  接下来,便是等待铁制农具生产出足够多的数量了。
  庐江。
  俘兵营中,居住着一万余名原纪灵部下的士兵。
  寻常的俘兵营,俘虏们皆被用作苦力,一个个面黄肌瘦,根本不可能吃得饱。劳作时稍有懈怠,便是鞭子加身。
  若是不幸遇上督管他们干活的长官心情不顺,被活活打死出气不是什么稀奇事。
  这种苦力,与耕地里劳作的牲畜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说,他们的性命远远无法同一头牛相提并论。
  而庐江的这座俘兵营,却全然不同。
  首先,管理这座俘兵营的,是俘兵们原先的长官张勋,这就意味着俘兵们不可能因为长官心情不顺而受罚。
  其次,他们每日的口粮是庐江正规军队的八成。
  ——虽然说不上能吃得十分饱,但不至于饿着肚子干活儿。
  换作以往,这样的管理政策,庐江郡守陆康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若是将俘兵用作苦力,那就必须极尽可能地压榨他们的生活所需,每天发一碗稀粥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来,可以节省粮食。
  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只有让俘兵们日日饿着肚子,他们才没有力气生出反叛之心。
  反正是俘兵,即使饿死累死了,也犯不着可惜。
  至于让俘兵们原先的长官继续统领俘兵,那就更加不能理解。
  这不是为他们制造反叛的良机吗?
  长沙王殿下的明令,陆康不敢违抗。
  但与此同时,他派遣心腹悄悄监督着俘兵营,若是张勋有任何反常的行动,就第一时间将对方拿下。
  就算这伙俘虏真的造反了,既没盔甲又没武器,只要拿下头儿,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事实上,陆康的确是多虑了。
  此时此刻,看管着俘兵们干活儿的张勋,心里连一丝反叛的心都没有。
  他现在的生活过得挺滋润,手下的士兵都很自觉,基本没几个人会偷懒。
  寻常的俘兵,是靠鞭子来驱动他们干活的。这里的俘兵,却是很主动地干活。
  这得益于每日充足的口粮,以及——
  长沙王曾允诺,只要俘兵营表现良好,半年之内,他们就会获得脱离俘兵身份的机会。
  就在前段时间,已经有两千名俘虏被挑走了。
  因此,张勋每天的工作十分轻松。
  作为俘兵营的长官,他可以吃饱喝足,饭后还可以饮酒。
  虽说没有以前的日子风光,但也称得上安稳。
  当然,最重要的是。
  张勋只要想想那日是怎么莫名其妙输掉战争的,心里就连一丝反抗之心也生不起了。
  他到现在都搞不懂,当时自己和纪灵分明带着三万精兵,论战斗力,绝对远胜庐江。
  去的时候,两人都是信心满满。要是攻城失利倒也罢了,偏偏是在野外打的。
  怎么最后就被打了个毫无还手之力呢?
  真要鼓动俘兵反叛,就算成功占了庐江,张勋觉得以长沙王的能耐,估计回到庐江,用不着一天就能把自己给灭了。
  ——九江的守军不就是连一天都没撑得下么?
  他实在不觉得自己比桥蕤强在哪儿。
  又是平平无奇的一天,张勋监管士兵干活儿。
  一名手下来报,说是庐江郡守陆康传唤,请他前去郡府一趟。
  “找我做什么?难不成长沙王又有什么指令下达了么?”
  张勋抱着这样的疑惑,匆匆赶往郡府。
  大堂内,陆康正坐在桌案前。
  张勋向陆康拱手道:“陆大人。”
  陆康点点头,命师爷将长沙王的书信交给张勋:“这是殿下的信,殿下命我交给你,你快看看吧。”
  张勋连忙恭敬地接过来,快速地翻看起来。
  很快,他脸上震惊之色尽显无疑,有些结巴道:“获、获得良籍?这当真是殿下的信么?”
  望着对方不可置信的模样,陆康颔首笑道:“不错。难不成这扬州城里还敢有人假冒殿下的名讳?”
  张勋心想也是。而且这种命令,除了长沙王以外,旁人别说不会下达,怕是根本不可能生出这样的念头。
  陆康道:“快回去将殿下的命令通知你的部下吧。”
  张勋兴高采烈地告了退。
  那一万余人原本就是他手底下的兵,其中还包括他的亲卫,张勋自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望着对方离去的身影,陆康忍不住笑了笑。
  张勋见信都是如此模样,等到俘兵们知道了这件事,还不知道会有多激动呢。
  这些日子以来,俘兵营里并没有任何不轨的举动,自己之前的担忧倒是有些多余了。
  此外,他们劳作的效率大大出乎意料。
  看起来,足够的口粮,要比鞭子更能令人勤奋劳作。
  说起来,当看到长沙王殿下的这封书信时,陆康的反应并不比张勋要好。
  并且,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正是因为善待俘兵,所以俘兵才能相信官府会愿意赐予他们一半的耕地。
  也正是因为善待俘兵,官府才能放心地释放他们,让他们重新成为耕地的百姓。
  善待俘兵、寻找铁矿、获得良籍,这一连串奇怪政令,竟是完整地串在一起了。
  这便是说,早在当日击败纪灵大军的时候,长沙王便已经做出了详尽而又如此完善的谋划。
  陆康想到此处便忍不住摇了摇头。实在难以想象,长沙王竟还是未冠之龄!
  回到俘兵营之后。
  张勋给士兵们放了半日的假,以便于这个消息可以尽快地通报全军。
  听到这样的事,俘兵营里登时炸开了锅。
  最让他们意外的,自然是有机会从俘虏变成良籍。
  正常情况下,俘虏最多能被编入军队,参与诸多战斗立下功劳以后,才有可能被真正地信任。
  而绝大多数俘虏,是根本看不到那一刻的。
  “真的吗?咱们真的获得良籍吗?”
  “当然是真的了,这是将军方才从殿下接到的书信,信上就是这么说的。”
  “可是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你忘了先前殿下是怎么说的啦?殿下当时曾经说过,会给我们脱离俘虏的机会。再说了,长沙王的仁义之名,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吗?”
  “开出来的地,有一半是属于俺的。只要俺勤劳一点,过上两年,岂不是也可以娶媳妇了么?”
  ……
 
 
第61章 
  一个月后。
  第一批登记自愿开垦荒地的士兵,顺利抵达九江郡,共计五千人。
  凌寒选择的第一片开荒地,是城西的一片森林。
  开荒的方式也很简单。
  在森林中本就存有空地的地方,将其中的大型树木砍伐,然后开拓出一块农田来。
  同时,还要将这片森林里的大型猛兽捕捉或是击杀。
  哪些地方适合种田,凌寒已和典农校尉提前做过考察工作。
  森林的入口处,会有一列士兵指导这批俘兵选择土地。
  这么做的方式,当然不如直接焚烧森林,全部开垦成荒地来得快。
  不过,如果那么做,一来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二来,森林中植物茂盛,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落叶成腐等,会不断增强的土地的肥力;而农田上粮食被收走,则会不断地消耗土地的肥力。
  久而久之,这片由森林变成的农田,就会逐渐变得贫瘠。
  只有将森林与农田两相结合,才能更加长久。
  凌寒站在森林的入口处,望着一个接一个士兵,手里拿着农具,进入森林。
  不知过了有多久,杨真过来禀报道:“殿下,五千士兵已经全部领完农具了。”
  凌寒点点头,问:“都灌了华神医熬制的汤药了么?”
  这片森林里的瘴气算不上非常严重。不过以防万一,他还是事先请华佗,领着九江的郎中们,帮忙熬制出大量的抗瘴气的解毒汤药。
  “回殿下的话。”杨真道:“都、都喝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