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综历史]衣被天下(综历史同人)——洛娜215

时间:2021-07-31 09:08:25  作者:洛娜215
  罗本亦是如此想的,但糟糕就糟糕在这位罗先生所写的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长度都与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小说完全不同。
  他写的是长篇回合体小说,还是着重描写战乱时期的历史向。
  和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平稳环境中的云南少年们不同,经历了元末近30年的混战后,如今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都渴望和平,打打杀杀的话题不在他们的喜好范围之内。
  因此,如今市场上的销售主流是才子佳人类的恋爱故事,其次是探案审案类的故事,像罗本这类历史战斗系的故事完全不适应市场需求。
  “要比喻的话,就是别人都是优雅轻盈的锦鲤,而我这《三国》则像是在水里张开血盆大口的鼍龙,看着就让人很没有购买欲望。”罗本苦涩地说道。
  这说法并不是夸张,罗本本人也心知这一点,所以,他投稿的方向转向了大型书社,为此,他不得不离开此前久居的江南,前往福建寻求契机。
  在如今,国内比较著名的出版商和印刷基地都在福建,原先江浙地带的印刷机构在遭遇朱皇帝对于江南经济的封锁和打压之后渐渐式微,而且明初对于文字的审核和思想管理极其严格,像是《三国》这种掀翻旧王朝统治的书籍在毗邻大明国都的江浙是绝对没有出版机会的。
  而福建因为天高皇帝远,出版政策相对宽松一些。
  但罗本的稿子还是被退回了。尽管那家书社的掌柜对他拿出的试读本相当看好,但得知他的小说是长篇且全文还有一百二十话后还是摇头拒了稿件。
  一百二十话,保守估计也要十册书,书局并不是不愿意尝试一下新生事物,但问题是他写得也太长了。
  若是短篇的话,还可放在市场上试水一下,但像他这样的大长篇,排版、印刷、装订,成本不言而喻,若是放到市场上引不起水花,其中的亏损,极有可能导致一家中型书局破产。
  若是火了,除非书局极度看好,以大范围铺开推广此书抢占市场,否则其中还会遇到刚刚赚了一波钱就被盗版盯上的事,其中风险实在太大。
  这种事情他们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书局老板虽是爱莫能助,却也给罗本提了一个新的建议,那便是不要走商业化道路,走小而精的典藏版。
  往日有不少朝中的文学大家走的都是这种路线,说白了就是自己贴点钱出版,不过如果书稿被书局掌柜看上认为很有再发展价值的话,也会有帮忙免费印刷这种情况。
  冲着这一个微小的可能,罗本来到了四川。
  “结果你们也看到了,我的书还没有被看上一眼,对方一看数量就拒绝了。”中年文士露出了一抹苦笑,“书商说我这样的数目得自己垫付八成,所以……”
  “很贵吗?”对出版业没有概念的阿土看向木白,面上有些疑惑。
  木白的表情有些肃然,他对这方面的概念还留在出生的岁月,他那时代的书写工具还没有纸呢,对书的价值自然是更没概念了。
  不过从他的生活角度来说,之前学的课本是自家先生默写下来的,后来是阿春从昆明淘换后还帮他手改了错别字的……这样说来,书应该挺贵的吧?
  书生说出了一个数字,阿土将大明的货币和云南的货币兑换了一下,不由倒抽了一口气,很显然,这笔费用对于家里是土大款的阿土来说都不是能够轻易拿出的数目,对手头拮据的中年书生就更难了。
  “那你现在要怎么办?”哈拉提左右看看气氛有些僵持,决议由自己来打破沉寂。
  罗本苦笑着摇头,他现在是陷入了两难之中。
  作为一个以历史为题材的作者,他太清楚一册书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有多渺小了,自先秦至今,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留下过自己的作品,但实际流传至今的又有多少。
  如果只凭他的手写稿,而不将其出版的话,那可能不用等到未来,只需要一年两年就不会有人再记得他的故事。
  一本书要如何流传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看得人足够多。
  他在这册《三国》中寄托了太多,他的政治思想抱负、人生梦想全在其中。若是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罗本总觉得这就像自己从来不曾在这个世界存在过一样。
  一个博览史书之人,难道不想自己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吗?哪怕只有一小个角落他便也能极为满足。
  “接下来啊……”罗本的视线,投向了窗外。
  明明窗户被纸糊上了,他却仿佛能看见十里桃林之中三个面朝苍天跪下的青年在冲着他爽朗大笑。
  他收回了自己的视线:“我想去看看那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去听听当地人的说法,再修改一下我的文稿。如此,一边看一边找,若是将来能找到愿意出版我书的书商那便是最好,要是实在找不到,我也能将我的故事写到了最满意处,也不愧我将它带到了这世上来。”
  这种将自己的一生的意义寄托在一本书里的话题对于四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过于沉重,这份感情亦是他们如今不能理解的。
  不过虽然不能体会,但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份执着和追求的尊重。四人交换了一个视线,得到小伙伴的支持后,木白向他发出了邀请:“先生要不要和我们一起走?”
  少年笑得开朗极了:“接下来我们也要一路向北,去故事里的长安洛阳看一看,与您应当有大半路途相重叠。我们虽然不能帮先生出版图书,但我们都觉得您写的故事非常有趣,也很愿意同先生同行。”
  “当然。”他的笑容有些羞赧,“您路上若是愿意同我们讲讲当地的故事便更好啦,我们都是云南来的,对中原并无了解呢。”
  罗本沉吟片刻,他的目光一寸寸地从这三个少年面上划过,片刻后落到了自己的杯中酒上,忽而他笑了出来:“按照我们这一行的规矩,故事可不能免费说。”
  他抬起眼,冲着四个都笑起来的年轻人道:“我用我的故事,换几杯水酒可好?”
  三人闻言大喜,木白为他又倒上一盏酒:“先生,不光有美酒,还有我们一路相伴哦。”
  作者有话要说:在屏幕前,有一只喵因为嫉妒失去了颜色。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如果是普通的穿越者遇到了大佬估计会毕恭毕敬把人供着,而木小白这种穿越者遇到大佬却把人当做免费的导游加故事提供机,一边旅游看景点一边听历史小说始祖给你讲在这里发生的那些故事,简直让人嫉妒到面目全非啊有木有!
  《三国》小说在诞生之初基本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原因除了文中那些其实还有明初朱元璋对思想管控相当严格,当时的出版业遭到了极大打击,宋元时期的私人出版商基本都在那一拨思想管制中GG了。
  虽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会感觉这不人道,影响了社会发展等等,但是也并不是不能理解,元朝的思想是没有管制的,而且因为元政府的某些行为导致上行下效,在我们如今看来违法乱纪的事情在他们看非常寻常,这一点可以看《水浒》
  古代的小说很有趣的一点是,他们写的是古代,但实际上发生的事、遇到的人基本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毕竟他们不像我们一样有博物馆,有公开课,有历史电视剧,所以大部分的历史作者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想象当年的事情。(三国里因此有很多设定都是有BUG的)
  《三国》的成文时间差不多是在洪武初年,或者更早一些,但《水浒》的成文比《三国》更早,所以水浒里很多的设定、官民情况就是元朝的真实情况,老朱接手的就是那样一个天下,乱世用重典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44章 
  木白等人的原定路线是自成都经千年蜀道第一道的金牛道跨越大巴山进入汉中,然后走褒斜道过秦岭入眉县,在那里拜谒过秦国第一勇将白起墓后一路东行入长安。
  但有了罗先生相伴后,他们的出行路线没有变动,但行进步伐却慢了不少,尤其在新进入汉中之时。
  汉中被秦巴两座大山夹在中间,作为两截蜀道的交汇处,商业资源极其丰富。
  而且本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本身还是一大粮仓,有粮有商贸,汉中之地自然极其富饶。
  如果让木白他们自己走过来,估计只会在这儿修整上一日,好好在安稳的平原地带睡个觉再采买点当地特产和皮料,为了即将正式进入北方地域做准备,但现在有罗先生带着就不一样了。
  “汉中,是汉人的起源地。”罗先生身披一件破败脱毛的裘衣,看着面前的牌坊楼阁,面上尽是信徒来到潮圣地的兴奋,“此处亦是武侯衣冠冢之所在。”
  “衣冠冢是什么呀?”木文望了望面前的一个牌楼以及背后的小房子,不由扯了扯坐在他背后的兄长问道。
  “衣冠冢就是以亡者的衣冠配件等物品代替亡者下葬,”木白将木小文悄悄探出来的小爪子塞回去,又给人捋了下裘衣将小孩整个人包好,这才将他抱下马来。
  “啊!”木文倒抽了一口气,似乎是为了照顾大粉头罗本的心情,他扭头凑到木白耳边,悄悄问道:“那武侯的身体不在了吗?”
  “不是哦!”虽然小孩的声音非常轻,但是年过半百却意外耳聪目明的罗本立刻就看了过来,因为知道面前四人都是外族,他便特意解释得仔细了些:“汉人立衣冠冢大部分是因为遗体不在了,但是也有在亡者此前做出大贡献的地方,当地民众因为感激所以另立纪念和香火祭祀。”
  “武侯墓的情况二者皆有,这其中另有一段因缘。”罗本轻咳一声,望着牌坊上书的【武侯祠】眼神中满是钦佩和崇敬:“孔明先生一生清廉朴素,他病殒五丈原时请求后主刘禅让四个陌生青年单独为其抬棺,绳断之处便为其葬身之处。后主于是为他寻了四位年轻力壮的关西壮汉,又寻了坚固耐用的麻绳,哪知那四人连走了三天三夜,因惫懒不愿继续,遂断绳下葬。”
  “四人生怕被后主惩罚,逸入乡野,自此之后无人得知武侯墓所在。后主无奈,只是实在寻不着人,又因武侯生前留下遗命要葬汉中定军山,所以才在定军山旁为他立下衣冠冢,以山为坟,以石为冢。”
  “嘶!”听闻了这传奇故事的几个年轻人都倒抽了一口气,咦,等等,这抽气声回音怎么那么大?木白等人慌忙转头一看,发现不知不觉他们一行五人居然被周围的来往游客包围了,这些游客均是看着罗老先生,面上表情是有志一同的惊吓。
  其中还有一风尘仆仆的老者在家人的搀扶下落下泪来:“武侯怎会遇到此事……这四人该杀,该杀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无葬身之地简直是最惨的结果了,那意味着后人找不到其骸骨所在,自然也没了陪葬和祭祀。
  即便是经过了千余年的薄葬文化洗礼和呼吁后的现在,人们在下葬前也还有一整套冗长的仪式,更不必提诸葛亮生活的那个讲究事死如事生的时代了。
  若是只有一口薄棺下地,人死了之后岂不是连饭都没得吃,还拿不到祭祀香火?若是常人都让人惋惜同情,以诸葛孔明之功绩,得了这个下场这一点对于诸葛亮的粉丝们来说更是不能接受的。
  哪知罗本见状却是摇了摇头,道:“尔如此说便是不懂臣相了,臣相算无遗策,怎会没想到这一点呢?”
  “诸君不妨细想,既然是要随机寻得下葬处,为何不是牛拉车拖,偏偏是人夫背运?还特地指名要陌生之人?”罗本袖手而立,修剪整齐的山羊胡随风飘逸,莫名有了几分世外高人的出尘气质,
  见众人表情疑惑,他继续道:“棺椁沉重,人力有尽时,以四人之力必然走不了太远。指名要陌生人,便是要寻与他无恩惠之人,要人单独为他送行,便是给了四人一个商讨的空间。”
  中年文士长叹一声,眉宇中满是赞叹与钦佩:“武侯分明是看透了人心,也算出了结果,如今这葬于无名之地的结果正是他想要的。”
  被他这么一说,几个看客的表情都松缓了下来,然而就在这时,被包得像是一颗圆球的木小文勉强将自己的小手斜斜举了起来:“罗爷爷,那孔明先生为什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葬在哪儿呀?”
  “对呀,不知他葬身何处,后人岂不是也不知如何祭奠?”
  “若是为了不让后人铺张浪费只需提点后主即可,后人难道还会违背了他的意思?”
  人群中顿时爆发了讨论之声,此刻木白周围的围观人群比方才又多了好几个百分点,人多到被包在人群正当中的四个青年居然感觉到有些热的程度了。
  被这么多人注视着的罗本露出了一个微笑,他转身遥遥冲着武侯墓拱了拱手,复又转身:“丞相之意,以我之愚钝着实看不透,只能姑且说几个可能,大家一听,权当解闷。”
  “一者,我是猜丞相确实担心后主厚葬他,丞相一身鞠躬尽瘁,于大汉于蜀地均是有功之臣,即便他生前说了薄葬,但以丞相之伟业,难保大汉臣民不会有旁的想法,届时铢积寸累,难免违背了他的意愿。”
  “二者,丞相可能也是猜到了蜀汉后继无力,他一死,汉灭之日不远矣,他此前百般算计曹魏,难免有人公报私仇,如此不如一口薄棺也是清静。”
  “至于这三者……”罗本露出了个笑容:“丞相亦是以身作则,告知我等与其将目光放在死后之事上,不如将生前之事做好吧。”
  说着,他指了指身后有一千余年历史,历朝历代代代修葺扩建,至今香火不绝游人如织的武侯祠:“武侯为自己选择的安息之地至简,不过一碑、一冢、一青山,如今我等所见其有庙、有祭祀、有牌楼均是后人代代所加盖。”
  “恰恰相反,若是那赵高董卓之流,便是其墓冢覆野千里金碧辉煌,也无人会去拜谒,莫说为其加盖,不动手拆了已是不错。”
  “且陪葬再丰又能如何,远的不说,就说那一山之隔的骊山秦皇墓,咸阳原武帝陵哪个没有被盗过?但你看可有人来盗孔明墓?便是昔日曹魏将军入蜀,不也是特来下马拜谒?”
  围观人群闻言纷纷好奇,于是罗本负手而立,绘声绘色得将魏国征西将军钟会讨伐蜀国时亲拜诸葛亮墓,又下令属下不允许在此处砍柴扎营免得搅了孔明先生清静一事说了。
  在此拜谒的人多少都是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亦是有商人来往经过时来凑热闹所以不知情况,他这一说顿时让现场气氛热烈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纷纷将自己知晓的野史八卦亦或者正史段子分享了出来。气氛一时极其热烈。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