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综历史]衣被天下(综历史同人)——洛娜215

时间:2021-07-31 09:08:25  作者:洛娜215
  或许有人会奇怪,治理黄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黄河流域是汉人主要的聚集地,为何反而是汉臣提出反对?
  因为在元政府工作的极少部分汉臣太了解元政府官僚机构的劣根性了,那无可救药的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极有可能成为压下当地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帝发下的治理经费到了当地官员手中百不存一,而当地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中饱私囊,只有更加狠厉得压迫民众。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个役夫,变成了全家都得出动,老幼妇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钱,没有钱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役夫在服役时候的口粮是官方提供的,但采买粮食的资金已经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给别的地区增加税负,亦或者是罗织罪名从百姓家中掠夺。
  于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伴随着民间流传的一句著名的谚语,全国响应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十七年后,一个叫朱重八的农民带领一干多少都受元王朝治理黄河所带来负面影响伤害的农民一起推翻了元王朝。
  即便实际上元王朝整治黄河的时间不到一年,而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两代人的时间,但这份苦痛尚且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甚至于如今的朝堂上都有不少臣工闻黄河而色变。
  加上元王朝虽然压榨民力,但当时主持施工的贾鲁所治理的黄河确实有效,所以大明的皇帝只是每年对黄河进行日常的维护,不敢大发民力。
  太子朱标此次前来便是来视察黄河水文情况以及疏浚工作的,但很遗憾,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舆宗一月前因主持疏浚工作过于劳累过世了,只能由副使邢浩顶上此次面见。
  邢浩是因儒士身份获得官职的一名官员,官方说法是叫儒士授,这是在洪武帝因为嫌弃科举考试选择出的人才没有实干暂停科举后的一种举荐方法。
  和西汉时候的“举孝廉”类似,是由当地基层官员或者是民众推举儒生或者是有大名望者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入门门槛很低,有些小地方甚至是只要识字就行。
  国家任用这些人也并不是看重对方的治国实力,实在是元末明初时国家的文盲概率太高,甚至有不少功臣良将都是文盲,偏偏在分封天下的时候,大明有不少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兵士都被派到地方做官。
  这些人或许管理地方不难,毕竟建国之初举国凋敝,有时候一个县城也不过才百来多人,管理起来很容易,但是写公文什么的可就要了卿命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给这些不识字的官员再招聘了一批儒生给人打辅助。
  除了可以帮忙写公文外,这种方法招聘来的儒生一般名声不错,而且在当地也比较有名望,所以官员在抵达地方的时候工作开展上也能比较顺利。
  职能定位如此,这些儒士不会做官也不会太让人意外了。
  比如这位站在太子面前战战兢兢的邢儒士,学问气度无一不缺,姿态礼仪半分不错,但太子最关心的治河之事却是一知半解。
  太子的表情渐沉,他淡淡看了眼惴惴不安的老儒,没有多说什么。
  但这就是最大的表态了,上司到地方巡查,一般为了安抚地方官员多少都会给予几句夸奖,如果什么都不说,那就是完全不满意了。
  几个当地官员都表情都有些不好,但他们都不如老儒生面色差,老人面色雪白,两股战战,几乎站不住。
  会有如今局面或许也不全是他的问题,很可能故去的河南布政使主管水务,他管理别的方面,双方分了工,也可能老儒生匆忙接手还没准备。但作为一省父母官,这种事可以体谅,却不能原谅。
  这位以仁善闻名的太子垂眸思索片刻后,直接抽出一份空白圣旨,现场罢黜老儒,又寻布政使司下属官吏一一问话后,调右布政使梁博舆代行政务。
  青年将沾满墨汁的毛笔丢在桌上,示意跟来的署官将自己方才写就的圣旨拿下去誊抄,片刻后这份誊抄后的圣旨就会被快马送入应天府归档,届时这份调令便正式生效。
  一般情况下,圣旨的签发程序是反过来的,不过太子此次出行,洪武帝为了方便他在外时候方便,大手一挥直接给儿子敲了几个空白圣旨,这才导致朱标使用圣旨的时候还得反过来送去备案。
  当然,以洪武帝对儿子的信任,即便朱标不去做备案问题也不大,但朱标行事向来谨慎,绝不会在此事上落人口舌。
  惨遭罢免的老儒趴伏在地,哽咽难言,青年叹了口气,令一旁站立的侍卫将老者扶起,低声道:“老先生先起,地上寒凉,莫要伤了身子。”
  顿了顿,他又说:“罢黜一事着实万不得已,孤知晓事发突然你亦是措手不及,孤也可以留在这儿等你理顺政务再行汇报,但河南的百姓等不了你,封冻着的黄河也等不了你。”
  青年眉宇间的柔软此刻已经被严肃取代,他虽未身着太子冕服,但一身贵气凌然逼人,眸光一扫,周围的官员全数低头,呐呐不敢言。
  “防川之事乃国之大事,黄河一旦决堤所害不知凡几。王布政使已然殉职,他手头的工作必须有人接下来,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所以,孤不能等。”
  朱标亲自动手,将邢浩头上的乌纱摘下,同时,他还摘了一个同样一问三不知的辅官的乌纱,将两顶官帽放在桌案上后,他看向梁博舆,这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额头上已经渗出了冷汗。
  太子对此视若无睹,他温和道:“你方才许多点子和想法说得都很不错,但是好用不好用还是得试了才知道,各地情况不同,还是要因地制宜。”
  “喏。”这个刚升职却丝毫没有喜色的河南代省长虚汗一阵又一阵得冒,他的目光挪向桌案上放着的两个刚被摘下来的乌纱帽,总觉得一个不好,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也要加入其中了。、
  呜,谁说太子仁慈和善的?都是骗子啊啊啊!
  敲打过当地的官员后,一身锦袍的太子殿下领着一干侍卫离开了河南布政使司。
  今年两月的时候黄河曾经决堤过一次,当时洪武帝紧急派遣了驸马都尉李祺前来赈灾。
  李祺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又是洪武帝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政治资源颇丰,加上当时李家正处于风雨飘摇阶段,李祺做事相当卖力,因而大半年后的现在,河南人民的生活看起来已经大半恢复正常。
  这点从街上的人数便可看出,较为贫穷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城市,街道上是不会有那么多人的,尤其现在还是冬天。
  朱标听闻过一些贫困的地方到了冬天都是一家人窝在一个被窝里,谁要下床便将全家人的衣裳都给他穿,如此才能度过寒冬。
  而在河南,这儿的民众面色颇为红润,衣裳看上去也是鼓鼓囊囊,还有不少人行来往去都提着各种纸包,显然是在采购年货。
  朱标心头一动,拦下了一个面上带笑的妇人,问明此处糖坊所在,便领着手下向那儿进发。哪知道路刚走了一半,尚未能看清糖坊的招牌,便听一熟悉的声音说道:“这典韦挡在门口,以长戟顿地,贼人无一人敢从他面经过,纷纷自旁的大门离开意图追赶骑马逃逸的曹操。”
  “此时围着典韦的尚有十余人,皆是以一当十的猛士,典韦见势不妙举起长戟左右而击,戟过矛断,阻挡者死伤无数,杀伤力着实惊人。然典韦此招为求突破,以攻代守,自己亦是中了十多道伤口,更糟糕的是他的长戟也在短兵相交之际折断。”
  “见他受伤又断了武器,贼人自是没有放过他的道理,纷纷持枪而上,典韦见自己爱戟已断,心知不好,但他并未露出半丝惧色,反而趁着贼人欺他虚弱上前之机长臂一揽,竟是一左一右各自挟持一贼子,以人为武,重伤他人。”
  在人群层层包围之处,一戴着小帽的黑皮小孩一甩快板,急声道:“典韦见此举惊得贼子谁也不敢上前,于是便意图以此法突破,他复行数步,杀敌熟人,自己伤势却愈加沉重,典韦心知不妙,前进几步后突然回转,那些兵士只见他矗立在营房大门前,瞠目怒瞪,竟无一胆敢上前。”
  说罢,他长叹一口气,面上透出几分无奈和遗憾,只见小孩小大人版得摇了摇头,又道:“许久后,众人见这典韦只立在那儿并不攻击,便有人上前试图引他出招,这才发现原来此人已经伤重身陨。”
  围观民众闻言均是发出叹息和遗憾,也不知道这小孩方才说了什么,竟有些感性的摸了眼泪。
  偏偏小孩似乎觉得情绪还没有渲染到位,又补充了一句:“典韦,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力气过人,擅使双戟,为曹孟德护卫军将领。”
  “他一生于千军万马中救过曹操三次,堪称勇士无双。只是在第三次,张绣先是派人偷走了他的一对长戟,又派百倍兵力相轧,典韦身中百余伤口,终是力竭而亡,然至死,他依然守在了营门前,为他的主公守住了最后的一道门。”
  “在此一役,曹操的长子与爱侄均是殒命于此。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过故地,想起爱将,仍是不由放声大哭,并设下祭筵,吊奠典韦之魂。”
  他这话一结束,周围群众们的哭声更响,有一小孩更是被情绪带动得哇哇大哭,现场悲声一片。
  小孩立在一个大木箱上,见状左右看看,有些迟疑地问道:“呃……各位乡亲,不知觉得这故事说得如何,可还有什么要修改之处?有没有描述单薄的问题?或是不够具体?”
  民众的哭声于是更大了。
  木白:= =
  方才我说要讲故事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个态度啊,嘿呀,这是听完故事不准备买账吗?白嫖可耻啊喂!
  见小孩眼睛越瞪越圆,眼看着就要跳起来踢人膝盖,太子轻笑一声,举起手冲着他的方向扬了扬,“阿白,这儿。”
  想要帮罗老先生收集小说资料和群众反应,说故事说得口干舌燥却没有得到半分有效回应的木白眼睛顿时一亮,他左右看看,将现场交给了也跟着抹眼泪的阿土,立刻抱起弟弟挤出了人群。
  “富贵哥!”木白在周围的几个锦衣卫无语的眼神中叫出了为首之人的名字,“你怎么来这儿了?不用执行任务吗?”
  朱富贵轻柔一笑,将小孩被挤乱的小帽子摘下,又给他顺了顺才长到手指长的黑发,边重新帮他戴帽子边道:“已经没事了,接下来我要去给家中小辈采买些糖果,一起吗?”
  木白看了眼怀中的弟弟,小家伙已经毫不犹豫得伸出了手爪子,脆生生又娇滴滴得喊了一声:“要吃糖糖!”
 
 
第52章 
  糖宝铺店如其名,是一家河南有名的糖果铺子。
  这家店铺据说从宋朝起就已经开设在这儿了,足有三百余年历史,现如今已经算是本地的一张活招牌。
  据说,当时的第一代老板是走街串巷的卖糖人,因为宋人嗜甜,加上老手艺人有些特色产品,渐渐地便有了名气,还引来了当时的仁宗皇帝的青睐,钦点其为贡品,因此很多有名的大臣都来他这个摊子上光顾过,因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如此,靠着大宋皇帝和臣子打出的名气,老手艺人很是攒了些家底,盘下了一间位置比较偏僻的商铺,平日里用来熬糖、卖糖。
  酒香不怕巷子深,糖果的香气不亚于酒香,而且糖制品主要的售卖方式是沿街叫卖,或是在集市上摆摊,所以对店铺的位置也没什么太大的要求。
  但运气来了你逃都逃不掉,斗转星移,等到了大明的时候,这处偏僻的小巷因为城市规划以及道路改建,居然成了当地的闹市区。昔日的小门面也几番扩建,成了如今的地标性建筑。
  ↑以上都是一伙人前往糖果铺子时锦衣卫们你一言我一语给木白做的科普。
  别看这些人穿上制服拿起武器后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在私底下其实也爱听八卦,小故事一个赛一个的多。
  木白一抬头,远远就看见了那所谓的“标志性建筑”。
  恩,是挺标志的。也不知是哪一代的掌柜突发奇想,令人做了一个巨大的纸扎糖果放在屋顶。想也知道,这个巨大的纸扎会是当地多少小朋友的梦中情扎哦。
  “所以你们也是来买糖的?”木白看了看跟在他富贵哥背后一遛快二十个兵哥,那圆眼睛中的【至于那么多人一起出来摸鱼吗?要吃糖找个人代购一下不就得了】不要太明显,从空气中都能读信息的兵哥们对这么明显的质疑只能视而不见。
  他们也不想啊!
  一群大老爷们跑去买糖,多娘们气啊,但是他们的保护对象硬是要去,他们能怎么滴?当然只能跟着啦。
  嘿呀,太子也是,这家糖果铺放在河南是挺有名,但到底是民间小吃,还能好吃得过御膳房?
  再说,实在要吃让下属出来采买就得了,何必亲自过来,想想等会要面对那一屋子女眷小孩的场景,兵哥们都要感到窒息了。
  还没走到那有个巨大纸扎的店铺,木文就已经坐不住了。用木白的话来说,他家弟弟就是个小狗崽,那嗅觉真的很绝。
  这一点可能是在秀芒村的时候练出来的。当初他们还没有跟着村长家吃饭的时候,可怜的木小文被逼着只能忍受他的手艺,小孩没法子,实在嘴馋,就经常在饭点时候溜达出去,嗅着别人家饭菜的香味下饭。
  久而久之,木文的鼻子就练出了一门绝活——他非但能闻出谁家的饭菜香烧了什么,还能闻出用了什么香料,烧得好不好吃。
  所以,木家兄弟出门时候,如果寻饭铺小吃摊都是开门放弟弟,跟着木文走,绝对不会踩雷。
  而从现在木小文激动的小模样来看,那家糖果铺的糖稀熬得应是很不错。
  木白稳稳搂住已经在怀中迫不及待想要蹦跶起来的弟弟,表情非常淡定。
  但在外人看来,这对兄弟的模样着实有些惊悚。
  大的那个也就过腰高,这个年龄的孩子手臂力气都不大,他抱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看上去已经相当勉强,那小孩还在他怀里耸动。经过的路人完全可以想象出下一刻小哥两齐齐摔倒的模样了。
  小孩子亲亲密密那是他们不懂事,你一个大人也不懂事吗?要是孩子摔了怎么办?这么多人走在道上,万一谁一个没注意踩了一脚又要怎么办?
  正义路人的眼神立刻刺到了紧跟两个小孩的青年身上,其中浓浓的谴责意味让太子不由摸了摸鼻子,他干咳一声,顶着群众热烈的眼神凑了过去,“阿白,要不让我抱抱阿文?”
  木白抬头有些不解,他抱得挺好的啊,干嘛要麻烦别人?这真不是木小白对周围人的眼光不敏感,只是从小到大用这眼神看他的人实在太多了。= =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