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龙凑近那个塑料箱,果然看到了塑料箱变形的痕迹不正常。
不像是砸的,也不是冰体积膨胀的破坏,箱子中部有两道微微凹陷下去的痕迹,这是被勒出来的。
“宽度记录,八厘米……疑似袭击者的触手宽度。”
陆笛跟两只球一起趴在冰上。
陆笛用手比划了一下,咂舌道:“这章鱼……哦不,这章鱼的亲戚体积不小。”
“力量也很大,要把这种材质的箱子勒到变形,它的触须长度应该是……还有它的体长……”
晏龙记录了数据就开始计算,陆笛索性飘到旁边继续找可疑的东西。
这时陈岩那边有了好消息。
“救,救命……”
微弱的声音从废墟里传出,代表着外面的冰层与堆积的杂物已经被挖开了。
陈岩等人没有抓紧时间继续挖,而是立刻回到雪地车上找登山帐篷。
说登山帐篷,主要是登珠峰用的,当然也是极地科考必备品,划出一小块废墟的范围,飞快地在上面搭出一个足够容身的帐篷,然后小心翼翼地钻进去,关上帐篷门,继续挖掘。
否则冰冷的寒风顺着缝隙钻进去,人还没救出来,恐怕就冻了个半死。
陆笛与晏龙也被叫进来观察。
陆笛充当人形生命指标探测器,晏龙一边观察一边指挥陈岩挖掘。
缝隙又扩大了一点,陆笛帮着把挖出来的东西运出去一趟,回来就感受到了埋在下面的人活跃起来的脑电波。
那是重复几遍地喜悦,意识到自己得救了,还有强烈的疑惑。
这种疑惑甚至胜过了恐惧。
“是个科学家,年纪不小了。”陆笛得出结论。
幸存者显然也知道这时候不能太过兴奋,会消耗身体潜能,还会因为严寒天气下的心跳过速诱发疾病,所以除了时不时哼唧一声指示目标,就默默地思索。
很好,又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数据、公式,还夹杂着各种古生物骨骼图。
陆笛无语,转过头对晏龙说:“你猜对了,真的是直壳鹦鹉螺。”
“嗯?”
“……他满脑子都是直壳鹦鹉螺化石与现实存体的区别,正在改图呢!”陆笛对于塞了自己一脑袋知识的人,都是这么无力。
晏龙:“挺好的。”
想着出来之后要做什么事,心态就好,而且知道怎么配合救援,理智清醒,救援队看到这种幸存者都感到轻松不少。
“何中校通过中山站联络上联邦紧急事务部了,辛萨科议长亲自发话,要全力救援斯卡蒂站的幸存者,附近另外两个科考站会在半小时之后派出车辆……”
“他们知道怪物来自冰下湖吗?”陆笛追问。
“联邦那边……估计一时不会相信,不过其他科考站给出的回复还是挺积极的。”
别说陈岩,就连何中校也有点意外,因为最近的两个科考站属于美利坚与俄罗斯。
没有质疑,还马上配合,不仅好说话还很好交流,让特意准备了一番的何中校打好的腹稿全部作废。
等到地面挖出一个一米见方,三米深的大坑时,又过去半小时了。
一个头发半湿,满脸烧得通红的老人被绳索拽了出来。
他运气好,建筑坍塌的时候裹着被子缩到了最坚固的承重墙旁边,三角区域让他手脚没被压住,还有一些空气可以呼吸,上面坍塌的部分很快又被冰封,没有再次崩落。
只是之前打湿的头发没办法,如果不是工作服防水可保暖,估计这会儿已经烧得神志不清了。
陈岩迅速给人脱了衣服,裹上可以应急保温毯。
说是毯子,其实比纸还要薄,银色的看起来像是锡纸。
“高烧388度,血压也偏高。”
幸存者看起来大概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体格却很强健,胳膊与身上的肌肉很明显。
因为被这场灾祸折腾得不轻,疲惫闭眼时,眼角与额头仿佛多生出了很多道皱纹,躺在那里只是喘气,直到插上氧气才稍微好一点,陆笛对着斯卡蒂站的资料表找了一圈都没找到对应的脸。
就在他抓瞎地思索自己果然对外国人脸盲的时候,何中校进了帐篷,示意用仪器自动识别面孔。
“多伦教授?”
晏龙在旁边低声告诉陆笛,这是斯卡蒂站的站长。
多伦教授努力睁开眼,他的意识还算清楚,只是发烧没力气。
他看到特征明显的众人,马上用英语含糊地说:“你们是……预计今天抵达的华夏调查救援队?快,快定位斯卡蒂站的雪地车,可以接入联邦的通讯卫星信号,我给你们授权码……”
他挣扎着想要坐起来,何中校上前一步把人扶住,现在挂的是生理盐水与葡萄糖,具体情况还要进一步诊断,但是斯卡蒂站长多伦教授这个情况显然不适合继续行动。
“有几辆雪地车逃出去了?”
“咳咳,应该是一辆……只有两个人逃出了科考站。”
多伦教授仍然坚持问,“有他们的消息吗?他们开出这片区域应该就能呼叫到救援了,那东西不能上岸,只能在水里活动,他们应该逃出去了。你们是收到他们的求援消息才来斯卡蒂站的吗?”
何中校沉默了。
很难向这位眼中含着期盼的教授说明他们在路上就遇到那辆雪地车,而且车上的人全部死了的事。
可是他不说,多伦教授还是在这不寻常气氛里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答案。
“难道还有别的东西?”
多伦教授嘴唇颤抖地问。
“您看到了什么?”
“……不知道,也许不是怪物,因为除了那个从湖底冒出来的东西,还有人破坏了我们的通讯设施或者设备。”
多伦教授对当时的情形非常在意,他终于明白华夏桃源站为什么会无声无息地变成了废墟,因为求援呼救信号根本发不出去。
一个又一个同事、学生死在了自己面前。
有被那个远古生物缠住淹死、或者摔伤撞伤之后无法动弹的。
多伦教授只记得自己最后带着两个人逃出去工作区,左边是生活区,右边是离开科考站的通道。
当时科考站里全都是水,如果不是那个怪物难以适应科考站里的气压,这边的积水也不够高,他们三人根本没机会逃出来。
但再之后他们就失散了。
多伦教授没有在自己身边发现其他认识的人,外面也没有机械挖掘的声音。
联系只有自己逃进生活区的情况,多伦教授不得不面对除了他,斯卡蒂站可能没有幸存者的事实。
“你们遇到了敌人?”
多伦教授死死地抓住何中校的手,眼睛里的光像是被燃烧后的灰烬,黯淡又有微弱的星火。
“……我们在路上发现了一辆雪地车,车体有些变形,里面的人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现在门还没被打开,可能要强行拆卸。”
何中校斟酌着用词,精神体的事太大,猛地说出来别人听起来会觉得太荒谬,得一步步来。
“斯卡蒂站究竟发生了什么?您看到了什么?”何中校看着无声流泪的多伦教授,眼中有一些不忍,但是该问的话必须问。
“直角石……从湖底出来的东西。”
多伦教授指向自己被脱下来的衣服,声音颤抖地说,“纽扣是个微型摄像头,防水的,我应该拍下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直角石,就是直壳鹦鹉螺
第119章 问题
科考总需要准备多个仪器记录过程, 微型摄像头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倒不是什么以防万一,而是有时候没留心,培养皿或者机器出什么差错, 然后人眼还没注意到。
所以逃出斯卡蒂站的两个研究员身上也有。
正式拆卸雪地车的车门, 是附近两个科考站的人赶到之后一起见证的。
车上很干净,没有什么过于惨烈的画面,一男一女两个人坐在驾驶座上, 裹着吸水保暖的毯子, 身体勒着安全带, 后来车前盖遭受重击之后又有气囊弹出将人裹住, 所以尸体很完整,没有遭受任何破坏。
其中一个人仰躺在座椅上,一个趴伏着方向盘,只有脸上残留着惊恐与痛苦混杂的扭曲表情,一眼就能看出,身上没有明显的伤痕。
很自然的,大家首先猜测这是次声波武器。
然后这个猜测就被否定了,次声波的波长很长,哪怕在南极大陆这么个荒芜的地方,也绝对能传到附近的科考站了, 既然什么都没发现,那就不是次声波武器。
然后就是查看尸体上的微型摄像头。
还没看, 陆笛就知道答案了。
那个精神体就藏在雪地车里,逃出来的幸存者不管怎么用通讯器呼救都没用,摄像头更是拍不出他们的死亡过程了。
果然这两个摄像头的储存记录被提取出来之后,只有一些在斯卡蒂站内部的零星镜头——得亏了这是地球联邦科考站,这里的人基本上也都是通情达理的科学家, 否则要看别国科考站内部机密,根本没有那么容易。
大家很默契地只看了今天的记录,跳过正常片段,来到了出事时间。
随着视频里的人喊着仪器失灵,图像也出现了模糊、跳帧的现象。
虽然图像断断续续,镜头因为挂在人的身上总是摇晃,但是理清事情的结果并不难——问题就出在对冰下湖钻孔的工作区,明明已经停止工作,孔洞暂时堵上了,还是从底下出现了冰层开裂现象,紧接着大量积水伴随着压力对外喷涌。
“这股力量……”
俄罗斯站与美利坚站的人表情都变了。
那可是三千多米厚的冰层,纵然有压力的效果,但是最初导致冰层开裂的诱因不能小看啊!
“绝对不止是冰湖生物,还有别的东西!”
众人异口同声,毫不犹豫地得出了这个结论。
如果冰湖生物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沃斯托克湖上方的冰层也不会厚达三千多米,这是一道地球现有生物绝对无法逾越的坚固屏障,哪怕有钻孔的冰洞作为通道,想要挤上来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两个研究员一路在前面跑,加上莫名的干扰,拍到的图像糊得吓人,最后干脆什么都没有了。
反倒是多伦教授携带的摄像头,从某个角度的水下拍到了直角鹦鹉螺的全貌。
图像定格在这个远古生物身上,所有人都陷入了震惊。
好半天才有人喘了口气,打破了死寂。
——袭击者的真面目并没有解开大家心里的谜题,相反,更多的疑问冒了出来。
“为什么他们都是一副绝不可能的表情,好像看到了猫吃笋,狗捕猎狼一样?”陆笛不懂就问。
其他科考站的人一来,陆笛就躲回了金属球,跟晏龙一起伪装无人机摄像头。
陆笛满腹疑问但是碍于当时的情况,硬生生地挨到回到车上才问。
“这只直角鹦鹉螺体长虽然有七米左右,但大部分都是硬壳,体型较为细长,按照生物的捕食标准,人类并不在它的食谱上,这种远古生物不管是内脏的消化能力,还是大脑与神经系统,都没有现代的软体动物进化得那么发达……它应该捕猎容易撕碎的,方便进食的个头较小的生物。”
人,真的大了一点。
直壳鹦鹉螺的触须也不像现代的鱿鱼亲戚那样长有倒钩,可以切割猎物,触须更没有进化出复杂的神经系统,能吸收猎物的血液与碎肉。
它就是直接地撕、送进嘴里吞。
这也是科考站的遇难者是被撞伤、丢出去摔伤,或者缠住之后溺死的原因。
“就算湖水淹了科考站,其实也不适宜这种远古生物活动。”
冰下湖的水喷上来之后,压力发生改变,大量氧气与别的气体释放出来,这些水的成分都变了。
纵然直壳鹦鹉螺体型巨大,生命力顽强,一时半刻死不掉,但是海水鱼会蹿到淡水里撕咬不是自己猎物的存在,拼命搞破坏吗?
这可真是拼命了,折腾自己的小命搞破坏。
“可是之前的恐龙……”
“那不一样,不管是商都地铁站的双嵴龙,还是袭击船只的大眼鱼龙,都是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它们已经跟远古种有细微区别了,如果不能适应现在的空气与海水,它们都出不了实验室……可是这只直角鹦鹉螺呢,它确实来自冰下湖,那是一个跟现代海洋完全不同的环境。”
晏龙给陆笛大概讲了一下,冰下湖的环境更类似古生代,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大家彼此都隔了好几亿年,谁跟谁都没打过照面,不仅如此,谁都没见过谁生存的环境,甚至可能觉得对方生活在外星。
就算按照代沟来算,直角鹦鹉螺生活的奥陶纪,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后面是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而恐龙的灭亡是第四次,又称三叠纪大灭绝。
不止大陆形状、空气成分、海水成分,反正哪哪都不一样。
虽说是同一颗地球,但重启了四遍。
“恐龙与我们只不过隔了一次生物大灭绝,直角鹦鹉螺就不一样了……”
直角鹦鹉螺生活的奥陶纪海水,跟现代的海水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加上冰封这么多年,环境剧变,就算时空穿越到奥陶纪抓一只直角鹦鹉螺丢进冰下湖都未必能适应存活,何况是通过生物复原出来的试验生物。
如果能做到,这技术足够改造其他生物,搞星际殖民了。
地球联邦做不到,美利坚做不到,其他国家也做不到,德尔塔就能做到了吗?
这跟简单地克隆恐龙不一样。
“……可是这个远古生物明显受到操纵,精神体没法做到跨物种控制生物,除非它的脑部装了芯片。”陆笛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德尔塔捕获了这只远古生物,想要给它装上芯片,也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这玩意在外面根本活不了多久,德尔塔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96/168 首页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