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小十四站好,身后的伍德带人也站好,但是小瓶子赶紧上前,带来的湿毛巾给十四爷擦脸。
小瓶子就是一众小太监里头,那个打碎了花瓶的小太监,因此得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也因此入了十四阿哥的眼,跟在了十四阿哥身边。
这是马连英安排的,觉得这小家伙儿虽然笨,但是肯定忠心。
小瓶子是跟来的,已经十岁了的小瓶子身上背着个十四爷专用背包,里头从可以叠成抱枕的薄被,到竹筒里放着的干净水,小毛巾,是应有尽有。
而伍德他们身上则背着水囊、小弓箭等等,还有专门背着装书的书包。
甚至还有一把非常精巧的小算盘,这也是十四爷的上学装备之一。
小十四终于真正清醒了过来,看到了尚书房的大门。
尚书房此时只是一个院子,但是门口挂着尚书房的匾额。
尚书房其实是两宫与御花园之间隔出来的一块地方,既不是宫殿也不是什么景致,而是一排七间坐北朝南的房子,其中一间给先生们休憩或者更衣用。
另外六间,两两打通,作为三个大教室。
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这成了年且成亲了的阿哥,一间教室;
七阿哥、八阿哥和九阿哥、十阿哥,尚未成亲的阿哥一间教室;
到了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就跟小十三、小十四在同一间教室。
因为他们都不大啊!
两边的厢房,各有十二间,都是给阿哥们以及哈哈珠子和跟着阿哥们来上学的人,休息的地方。
另外,这里靠近皇宫外围,还有一处地方,那就是布库房。
当然,那里同样不只是一个房间,而是跟尚书房一样的院子,只是很大而已。
摔跤的满语叫布库,也叫撩脚或撩跤、掼跤,是由满族古代游戏“骑马打仗”演变而来的。着短袖跤衣,摔倒着地即分输赢。
而“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伺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女真乃是满族的先祖,本族传统文化生活中有“摔跤赌羊”的习俗,清王室以天下之富提倡摔跤,摔跤技艺便大大超过了蒙古族,清太祖以皇室立典,特于尚书房西侧设布库房,训练皇子的武学,以此教导阿哥们以“崇文宣武”,不忘马背弓箭上的功夫。
康熙趁着还有点时间,带着小十三小十四两个小的,转了一圈儿,小十三明显很喜欢布库房,小十四却有一点不理解:“皇阿玛,为什么不论是尚书房还是布库房,都是在深宫里头呢?怎么不是在阿哥所那边?”
“那时因为皇阿玛的皇玛麽,怕皇阿玛出事,所以皇阿玛小的时候,不论是学习还是练布库,都是在深宫里。”康熙却给了十四阿哥一个意外的答案。
小十四听了之后,摸摸鼻子:“乌库妈妈是为了皇阿玛好,儿子知道了,现在皇阿玛是为了儿子们好,儿子也懂的。”
乌库妈妈,小十四没见过那位大名鼎鼎的孝庄太皇太后。
因为他出生的时候,那位已经薨了,但是那位在后世也颇多争议的传奇女子,的确是养出了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也养育过大清第一皇帝的顺治。
据说他的皇玛法是个痴情种子,为了孝献皇后一个人,冷落了满宫女人。
但是想起当年六岁登基的康熙,一个年逾四十的老妇人,这宫里头上上下下,没有几个可靠的人。
孝庄太皇太后的确是个能人,不然肯定保不住康熙,更保不住皇位。
“你知道就好!”康熙摸了摸他的小脑袋:“你们是朕的儿子,是皇子阿哥,天下人都看着呢,可不能不成材。”
“皇阿玛,你自己是勤奋刻苦,不代表儿子们就非得如此啊?我会了就好,为什么还要读一百二十遍,写一百二十遍?很浪费光阴。”小十四对这个规定,简直是深恶痛绝。
“这是为了你能记得牢。”康熙自己就是博览群书之人,且他小的时候十分自律,自己给自己定下来的规矩,自己遵守了,儿子们也要照做。
父子俩说不到一起去,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先生们来了,阿哥们也来了。
同时,小十四跟小十三俩的哈哈珠子们也来了。
“哈哈珠子”是满语,意思是幼仆。清初在一些贵族之家均有这种哈哈珠子,作为主子的伴读,在汉语中可译为“小男孩”的意思。
在清朝这个时期,一些官员会让自己年幼的儿孙到皇帝、皇子身边去做事,跟着端茶送水,或者跑腿、送信、遛狗、玩鹰等,也就是小跟班,陪着皇子玩耍,当然也可能陪着读书、写字。
读书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培养感情,将来得到一个好前程。
当然,这哈哈珠子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一般都是阿哥们的母家,或者母族的出色男孩儿们。
十三阿哥的哈哈珠子,就来自敏嫔的娘家。
一共四个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瓜尔佳氏的少爷,剩下的三个,都是章佳氏。
一个是十三阿哥大姨娘的儿子,大章佳氏嫁给了瓜尔佳氏,生的孩子,就是这位瓜尔佳氏昌盛;另外三个章佳氏,是十三阿哥大舅舅、二舅舅和三舅舅家的嫡长子。
分别是章佳氏楚温、色楞和胡思尔。
说起来都是表兄表弟们,最大的昌盛已经十二岁了,最小的胡思尔八岁,都比十三阿哥大一些,方便照顾他。
这一群人进去之后,小十四就看到了自己的“哈哈珠子”,同样是四位。
成份就有些复杂了!
最大的是乌雅喇苏,是德妃的堂伯父,那位副都御使的嫡长孙,今年十岁。
第二大的是乌雅壮,这人是乌雅家一个不知名小人物的嫡长子,今年八岁,但是人如其名,十分健壮。
第三个是佟佳庆桂,佟佳氏的一位少爷,其父是绿营的一个副总管,今年八岁,生日小,八月份的,他额娘喜欢桂花,他阿玛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
最小的是伊尔根觉罗氏松琴,名字文雅,人也秀秀气气的,是伊尔根觉罗氏一位副参领的小儿子,只有七岁,但是据说十分聪慧,学习好。
四个哈哈珠子三个姓氏,其中还有一个红带子,那就是伊尔根觉罗氏松琴,他是红带子,真论起来,同一个祖宗。
关键是,小十四记得,伊尔根觉罗氏,这可是大阿哥的正妻,大福晋的姓氏,他们的大嫂,就是出自伊尔根觉罗氏。
现在朝堂上,大阿哥的周围,就有伊尔根觉罗氏很多人,为他摇旗呐喊。
再看松琴,这名字像个青楼里的清倌人,但是这孩子长相的确是文雅秀气,给小十四行礼的时候,也是一丝不挂、哦,不是,一丝不苟!
第042章 上学第一天
相互认识了之后,这就是他的伴儿了。
康熙甚至看着他带着四个伴儿进了学堂。
说明一下,他们大概是幼儿园小班,讲课的老先生,教导他们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九章算术》等等幼儿读物。
讲课的老先生也不止一个,其实这些老先生,都是翰林,都是二甲出身。
就算是给小孩儿们开蒙,那也要看是什么孩子。
除了皇子阿哥之外,在尚书房里上学读书的还有皇亲家的孩子,例如康熙同父异母的兄弟,福全跟常宁的儿孙们。
这是跟皇室最亲近的两位亲王了。
他们的儿孙管康熙也得叫一声“汗阿玛”或者“昂邦阿玛”、“昌克赤”。
汗阿玛是尊称,相当于是“亲爹爹”的意思,其他的是伯父和叔父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都是康熙帝的晚辈,进宫读书是万岁爷的恩赐,这两家的儿孙也不少。
福全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兵权,常宁虽然不擅长打打杀杀,却是宗人府的总领大臣,是管着整个八旗杂事的人。
这一天,他们见到康熙都行礼问好,读书的孩子只有几个,但是加上他们的哈哈珠子,就有二十几个了,足够凑的上一个幼儿园小班的人数。
第一个给他们讲课的先生,是一个斯斯文文的大人,中年男人,名字叫法喀。
当时小十四眼睛都直了!
因为这“法喀”的汉语发音更像是“法海”!
不过随后他就眨了眨眼睛,因为这位虽然叫法喀,却姓钮祜禄,乃是钮祜禄贵妃的亲哥哥,十阿哥的亲舅舅。
这位的出身可不低,乃是钮祜禄·遏必隆的长子。
遏必隆什么人啊?
钮祜禄氏遏必隆,满洲镶黄旗人。
清朝外戚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外孙,“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和硕公主穆库什。
大明崇祯七年他就凭借父荫,袭封一等昂邦章京,授一等侍卫,那个时候大明还没倒呢,大清也只是后金而已。
但是他随军入关之后,屡立战功。
顺治帝亲政的时候,他以功勋累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
顺治十八年,联合索尼、苏克萨哈、鳌拜一同成为辅政大臣,拜太师,册封一等公。等到康熙八年的时候,这位顾命大臣看到小皇帝长大了,出手对付鳌拜时,他没忍住,结果鳌拜坐罪下狱,而他也受到康亲王杰书弹劾,削去太师,夺去世职。
不过当时康熙的政治生涯刚开始,也不好对老人全都赶尽杀绝,于是念及顾命大臣且是勋臣之子,免除死罪。
他应该感谢自己的侧福晋,也就是侧室舒舒觉罗氏,给他生了个好女儿。
他的这位次女,就是康熙帝第二任皇后,即孝昭皇后,入宫的时候是庶妃,后来是皇妃,最后就成了继后,虽然活的短了点,成为皇后半年去世了,但那也是皇后,没看佟佳氏皇后才一天啊,那也是大行皇后。
所以这位又起来了,被授与一等公爵,宿卫内廷。
虽然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就病逝了,谥号恪僖,可是随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承恩公的爵位,第三个女儿入宫为妃,就是钮祜禄贵妃。
遏必隆跟康熙一样,克妻。
他第一个福晋是英亲王阿济格长女,郡主的身份,嫁给他不久就去世了,以当时的情况,他不可能虐待妻子,所以是那位郡主天妒红颜。
第二个妻子同样出身宗室,乃是颖亲王萨哈廉长女,生于天命六年,崇德四年改嫁遏必隆,结果康熙六年就去世了,而且这前两任媳妇儿连个孩子都没留下。
他的长子是个庶长子,还早死了,次子也早卒。
第三个妻子,巴雅拉氏,大概是因为这是第三继妻,年纪相差也有些大了,故而他对第三个妻子很疼爱,终于,正妻给他生了个嫡子,就是阿灵阿。
可他在娶媳妇儿之前,是有侧福晋的人,也就是侧室,舒舒觉罗氏,给他一口气生了两女,就是孝昭皇后和贵妃,等到福晋进了门,她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法喀。
剩下的四五六子都是庶子,但也成就斐然。
阿灵阿是他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嫡子。
主要是他们家这出身显赫,法喀就算是没有承爵,也没必要给一群小孩儿当启蒙老师啊?
法喀原来承袭了他父亲的一等公,但是在康熙二十五年的时候革爵了,这个爵位就让阿灵阿继承了。
他虽然没了爵位,却是现任的御前大臣、内大臣、护军统领兼佐领。
他的嫡妻可是宗室阿颜图之女,虽然早死;但继妻也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赫舍里·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即孝诚仁皇后之妹。
这样的出身,这样的人才,给他们一群小孩儿当幼教?
就算是当幼教,也该是去教导十阿哥吧?十阿哥就在隔壁的教室上课。
可就是这样的人,给他们当了幼教,上课的时候,这一群皇子阿哥坐的也是分散的,越是小的越往前坐。
安排好了座位还不算,法喀带着他们俩还去了隔壁,供先生们休憩的地方,是两间房,宫里的房子都挺大的,一间的确是有火炕的房间,另一间则是供奉了孔子、孟子、七十二贤者的画像地方,这是一间类似文庙一般的存在,孩子们来上学,第一天都要给这些画像上香。
上香之后,还要背诵《弟子规》,并且给老师们敬茶。
一共十二位老师,分别教导三个班,四个人一个班,大概是因为今日是两位皇子阿哥入学的日子,人来得很齐,反正小十四没记住人,只知道给这十二个人敬茶。
按照规矩,应该是学子跪地敬茶的,但康熙没办法让自己的儿子跪奴才,哪怕是先生,在康熙这里也是奴才。
最多算是有点学问的奴才。
所以皇子们只要端茶即可,连腰都不用弯……何况六岁的孩子,有腰么?小十四看了看自己四头身的身高,有个屁的腰!
倒是哈哈珠子们都是跪地磕头敬茶,让小十四终于体会到了,身为皇子的好处。
除了天地祖宗和皇阿玛,皇太后跟额娘,他其实连亲哥都不用跪,当然,现在不用跪,估计日后他亲哥当了皇帝,他也得跪。
敬茶之后,老师们一哄而散,俩小的跟着法喀带着哈哈珠子回了自己的房间。
而且因为两个小的刚进尚书房么,老师让别人早课,哦,别误会,不是和尚们的那种早课,而是有点早自习的意思,他们自己在那儿摇头晃脑,读一百二十遍的时候,小十三跟小十四,被单独拎出来,叫他们俩背诵了一下自己会背诵的书本。
俩小孩儿会背诵的东西很多,三百千都没问题,也就是说,基础打得很好。
法喀就说了:“既然认识字了,那就好办了,基础已经打的很牢靠,那就开始跟大家一起学吧,正好,今日我们开始学《论语》,两位阿哥爷知道《论语》吗?”
“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小十三举起手:“真的那么厉害吗?”
“不对,十三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按照整个论语里说的那样去看待事情,而是要挑着来,挑来减去,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可以了,不用全部,全部就都废了。”小十四摇头晃脑:“何况孔老二那个时候都什么时代了?现在可是我大清的天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口粥喝就乐坏了,我大清起码让大家都能吃饱肚子。”
“两位阿哥爷这都是道听途说。”法喀冷汗都下来了好么!
33/242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