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清十四的奋斗史(历史同人)——初吻江湖

时间:2021-10-06 09:39:47  作者:初吻江湖
  但是能重新获得十四阿哥的看重,托付事情,是一个好的开始,代表十四阿哥还能信得过她,用得着她。
  孙嬷嬷走了之后,大嬷嬷才进来:“小爷,该休息了。”
  “大嬷嬷,你不吃醋吗?”小十四指了指孙嬷嬷走出去的背影:“孙嬷嬷腰板都直了。”
  “她也没弯过腰板儿。”大嬷嬷乐了:“何况,小爷身边需要有几个这样的人用着才放心。”
  同样,大嬷嬷也懂得这个用功不如用过的道理。
  小十四一乐:“那还有件事情想要大嬷嬷帮忙,您在盛京有门路么?”
  “奴婢的亲弟弟就在盛京将军府里头做事,是个副将。”大嬷嬷的话还挺惊人:“如今弟弟全家都在盛京那里,也没想过回京城。”
  在盛京,一个副将基本上就是个大官儿了,而且清朝的时候,关外是禁止开发的,能在关外有庄子的基本上都是皇室宗亲们。
  可是在京城里,一个副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个了,这里的权贵云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发配宁古塔啦。
  “那请大嬷嬷也帮小爷一个忙。”小十四拿了一张一千两的银票出来,递给大嬷嬷:“在盛京老家置办一套院子,两个铺子,做个小买卖,能养活一家人的就行。”
  大嬷嬷莫名其妙:“小爷,您要养活谁啊?”
  “一个天才!”小十四暂时不说:“不要告诉别人。”
  “大嬷嬷知道了。”大嬷嬷把东西收了起来,小爷才七岁,其实已经很不凡了,要是十七岁,她都以为小爷要养女人了,但是养在盛京……是不是远了点?
  小十四不能不未雨绸缪,因为他舅舅派人捎来消息说,戴梓已经跟南怀仁顶了起来,为的是武器制造,还是火器。
  他快被贬官了。
  小十四养病半个月,那位太医来往数次,每日都要请脉,一来二去的就熟悉了,小十四才知道这位太医姓孙,孙谦,孙行健,字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意思。
  他是杏林世家,朝廷征辟来的儿科高手,为的就是负责小皇子们的身体健康。
  这天一大一小,一个躺在炕上,一个半跪在那里诊脉,小十四打发走了其他人,孙太医一脸的生无可恋:“十四爷,您身体健康。”
  “可是我头晕目眩!”小十四说话铿锵有力。
  “您那是躺着懒得!”孙谦经过半个月的接触,他太知道这个十四阿哥了,简直是个妖孽,偏偏旁人还不觉得,他又不敢说出去。
  “我四肢无力。”
  “您多动动就好了。”
  “我胸闷气短!”说着还咳嗽了两声。
  “您说话底气十足,哪儿短了?除了你这五短的身材。”
  “孙太医,您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小十四幽怨的很。
  “臣刚认识您的时候,您还是活蹦乱跳的十四阿哥,可是经过了半个月的时间,臣认为您依然活蹦乱跳,十四阿哥,臣就不明白了,您为什么非得要装病啊?”孙谦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这位十四阿哥手段真的是简单粗暴,第一天单独诊脉之后,他就说了要自己给他将病情说的越重越好,最好能让他休息十天半个月的,要是不听他的话,就再次吐血给他看。
  另一头却让自己的奶嬷嬷派人,给他家送了一张一百两的银票,两匹绸缎和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猪肉。
  说多不多,但是在京城居大不易的孙太医家里人看来,却是丰厚的礼物。
  孙太医家里头就一个妻子,俩儿子一个女儿,家里住着简单的四合院,雇佣了俩老妈子洗洗涮涮,俩长工给他家干点杂活,他一个月的月俸是二十两银子,五十斤禄米。
  在京中勉强混了一个温饱,他的额外收入来自给各个高门大户家的孩子看病,所得的诊费,红封,那才是收入的大头。
  但是也没有谁家一给就是一百两银子的,孙谦当时连撞墙的心都有了!
  在宫里头当太医是个危险职业,一般来历不明的钱,收不得啊!
  偏偏还退不回去,因为钱花了,他妻子拿了这些钱,加上他们家的积蓄,跟房东买下了那栋四合院,以前他们家是租赁,现在是房主了。
  绸缎也破开做了衣服,猪肉也下锅了,怎么还回去?
  何况来人的打扮是包衣的装束,只说是奉了贵人之命,给孙太医家送东西。
  贵人排行十四……孙太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再让我休息两天么!”小十四是真的不想上学啊,尚书房上学简直是一种折磨,而且很多东西他都听不懂,教课的内容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行啊十四爷,您这明明健健康康的,臣可不敢给您开药吃。”孙谦是打定主意要给这位十四爷宣布痊愈了。
  “别呀,有什么事情好商量。”小十四不甘心。
  正要耍赖的时候,康熙来了!
 
 
第058章 父子谈断句
  “商量什么?你这一休息就是半个月,课业都跟不上了吧?”康熙一进来就看到孙谦了:“孙太医,小十四怎么样了?”
  孙谦无视十四阿哥的眼神,直接就下了诊断:“回万岁爷的话,十四阿哥身强体健,只要不再委屈受气,过了而立之年万事大吉。”
  而立之年也就是二十岁,小时候做下得病,一般长大了就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而自动痊愈,何况皇子阿哥养的精心啊,多少补品补不回来那一口血?
  小十四硬是忍着,没跟人说他舌头破了个口子。
  索性宫里头养病也就那几样,他是吐血了,所以补血的汤汤水水很多,味道还不错,少油少盐,不然他就真的遭罪了。
  几日就好了,后头吃吃喝喝根本没妨碍。
  小十四蔫了:“皇阿玛金安。”
  “你没事儿,朕就安了。”康熙打发走了孙谦,问小十四:“身上还舒服吗?”
  “舒服的。”小十四点头。
  没注意到康熙过来之后,把他抱了起来,然后把他横着放在了怀里:“那就好。”
  然后就把小十四一翻,跟小乌龟似的,压着揍了一顿屁股!
  打的虽然响,可小十四目瞪口呆,没哭没闹,没觉得多疼。
  他外表七岁,心理年龄三十七都有了,被人打屁股绝对不会哭,话说他长到七岁,还没有被人打过屁股。
  德妃不会,四阿哥不会,康熙……这会儿打了。
  康熙打了两下之后,发现这孩子啥动静都没有,这是打傻了?
  不由的把人翻过来,虎着脸,但是看小十四一副莫名其妙的看着他的样子,这股气就“噗”的一声,破了。
  小十四还伸手挠了挠自己的屁股:“皇阿玛,你干什么呀?打我屁股?”
  “你还说?”康熙气的啊,又拍了两下:“你个臭小子,就知道吓唬你皇阿玛,装病吐血很有意思吗?”
  康熙是谁啊?
  八岁登基,十六岁就除了鳌拜勤政,这一生,平三藩,收台湾,征伐葛尓丹。
  当了多少年的皇帝,前朝后宫无数阴谋诡计他都见识过,小十四这样的连小儿科都算不上。
  他当时是关心则乱,随后就察觉到了不对。
  主要是他那一日赏赐过去的吃食,据说十四阿哥很喜欢,尤其是那道血肠白肉,那是要沾着蒜泥和酱油吃的东西,蒜泥不可能辣的人嘶嘶哈哈的,那又不是辣椒油。
  可是四阿哥跟十三阿哥当时没注意,康熙的人却注意到了。
  加上十四阿哥这活泼劲儿,根本不像是个吐血的孩子好么。
  小孩子藏不住病,他根本就没病!
  康熙在儿子们的身边当然有眼线了,这是最名正言顺的事情。
  太子的毓庆宫里头,上到太子的贴身宫女,下到扫地倒马桶的太监,那都是康熙亲自安排的人。
  小十四没有太子那么得康熙看重,亲自安排人手照顾他,但是安排三五个人还是能办到的,康熙的耳目宫里哪儿都有。
  一分析就知道小十四没事儿吐血玩儿。
  而且肯定是咬破了舌头,不然吃东西的时候,嘶嘶哈哈的呢。
  “儿子不是故意的!”小十四不管干什么,先认错再说:“当时也没有机会跟皇阿玛单独提一下,何况儿子都说了,自己没事儿。”
  是这帮人太紧张了。
  何况当时的情况,他说了有用吗?
  他皇阿玛当时的龙脸黑的咧!
  “那你就不能跟皇阿玛说实话吗?”康熙在意的是儿子的隐瞒。
  “那个时候皇阿玛您的脸,比戏台上的包公都黑,儿子可不敢那个时候跟您开口。”小十四抬起胳膊自己翻身,然后出熘下康熙的怀抱,爬到康熙的背上,跟三四岁的时候一样,抱着康熙的脖子晃悠:“皇阿玛不要生气,儿子这次是气不过,那个什么梁生是个什么玩意儿?敢如此欺负儿子!何况当时那个卓泰想干什么儿子也不知道,但是儿子下意识的不想让他开口替儿子解围,好像儿子是个无知小儿似的,他再是常宁王叔的儿子,儿子还是您的儿子呢!”
  他说的跟绕口令似的,想要绕晕康熙,可惜,康熙没晕。
  “下次不许了,把你皇阿玛吓坏了。”看十四儿子跟自己如此亲近,又认错了的份上,康熙也就下了台阶,不跟他上纲上线了,而且他发现,上纲上线也没用,这小十四对他全然的坦白和依赖,让他没办法发脾气,也没办法继续揍他的小屁股了。
  爷俩儿算是和解了,不过康熙还是要他十四儿子第二天去上课。
  “皇阿玛,他们讲课,儿臣有听没有懂。”小十四道:“而且,每一个先生讲解的论语,断句都不一样,解释的方向也不同,为什么不统一一下说法呢?还有啊,一口气读下来,儿子都要憋气了。”
  “讲解不同?”康熙想了想:“如何不同?”
  “断句不同啊皇阿玛。”小十四激动的道:“第一个法喀先生,只是让诵读,背诵,熟记和书写,一口气下来,没断句!第二位孔先生,断句了,但是跟第三个先生的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康熙看十四儿子貌似很激动的样子。
  “皇阿玛,您知道,《论语》里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
  “知道,《论语·第八章 ·泰伯篇》。”康熙对论语绝对倒背如流。
  “可是孔先生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意思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小十四瘪嘴:“这是愚民啊!但是都说读书方能启智,老百姓能有几个读书人?这什么道理么!”
  其实这一句读源远流长,在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的时候,就用来攻击孔子。
  小十四前世在福利院,副院长就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本来书香世家,结果成了个黑五类的狗崽子了,每提起此事,副院长就耿耿于怀。
  以至于小十四也对这句话,记忆深刻。
  后来大了他还专门查过这句话啥意思。
  “嗯?”康熙没想到他的十四儿子竟然如此聪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对《论语》的断句都能察觉到不妥。
  “但是后来的先生又有了新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那么孔老夫子的整句话意思又变了,改成了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大家都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老百姓们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又改成了需要大家开启民智了!”
  康熙脸色有点奇怪。
  “好么,这第二种解释才几天啊?第三种断句就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吸了吸鼻子:“孔老夫子又成了自由先驱,这是要闹什么啊?这还没搞明白呢,第四种断句又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呐!这种说法又不自由了。”
  康熙的脸跟调色盘一样。
  “这还不算完,第五种断句立刻出现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第六种更逗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康熙沉默不语。
  “皇阿玛,您倒是吱一声啊?”小十四拍了拍他皇阿玛的胳膊:“儿子这困惑,实在是……对了,为什么他们不用一下标点符号呢?”
  标点符号其实在宋朝就有了雏形,《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
  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何况规范了。
  再说只是一个雏形,大家运用的也不是很好。
  “你可知道,为什么断句不同?”康熙问小十四。
  “不知道啊!”小十四摇头:“就不能统一一下吗?到底是知,还是不知?民智到底是要启,还是不启?”
  康熙觉得自己一个皇帝,跟一个七岁的童子讨论这个问题,有点疯狂,但是他还是很认真的跟十四儿子讨论了一下:“圣人之言,皆因自古而来,当时可没有断句这一说,而且《论语》是孔子的后代与他的学生们整理出来的,乃是孔子的一些学问,但是谁也不知道当时孔圣人是想要表达什么,所以这一般的时候,是不会教人断句的,更不会固定断句和释疑,因为谁也不能代表圣人,你明白了吗?”
  “就算是不能代表圣人,但是圣人之后可以啊!”小十四歪着脑袋道:“再说了,孔圣人当年是什么情况?我大清又是什么世道?当年孔圣人也不是都对的。”
  这话说的康熙瞪大了眼睛:“谁教你这些的?”
  小破孩子什么话都敢说,连孔圣人都敢质疑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