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上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每次莫少珩上朝,总能将金殿变得有些不一样。
这时有人问道,“这帐篷看起来倒是不错,也方便,只是……难民这么多,提供帐篷的话,对朝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的确,一顶帐篷或许不值钱,但数量一多,那就不一样了。
莫少珩:“……”
这位大人难道还想一毛不拔不成?这可是在解决难民的问题,哪朝哪代有一毛不拔就解决掉难民为题的?
莫少珩没理会,这时候又有人对他口中的游牧民族特别感兴趣,“当真有没有固定居所,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的民族?”
莫少珩答道,“当然,不信你去问问东唐皇子李垣,他应该就知道,别小看这个游牧民族,东唐被称为上国,但也经常被这个游牧民族骚扰,拿他们没办法。”
这下可引起了不少人的惊讶,“当真?一个居无定所的民族还敢骚扰东唐?”
莫少珩说了一句,“他们养出来的骏马比东唐的还好,养出来的牛羊那是一片一片的,不过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问题。”
莫少珩咳嗽了一声,赶紧打住话题,他觉得这些大人似乎对这种事情特别感兴趣。
说道,“诸位,我这房子,不对,我这帐篷如何?”
在莫少珩口中,这帐篷已经有了它自己的故事。
别的民族都能以此为流动的居所,他北凉情况特殊的难民又有什么好挑剔的。
况且,这帐篷他们看着也的确不错。
以他们北凉的天气,哪怕是冬天,在帐篷里面多放一床被子,都未必会冷。
“我觉得不错,再怎样也比卷缩在城墙下要好。”众人小声讨论了起来。
“洵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不可能将难民一直搁置不管,又没人力和物力给他们修房子,这帐篷倒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时圣人直接让人计算费用,和收购各地的麻布的可行性。
等结果出来,大致的费用虽然不算少,但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毕竟其他方案,都比现在这个花钱。
也有官员道,“我北凉本就囤积得有不少麻布,这也是麻布价格低廉的一个原因,如今正好排上用场。”
“如此,竟然真的能给洵州难民一个住宿。”
众人不由得看向莫少珩。
其实何止是一个住宿,还因时制宜地解决了修运河时流动住宿的问题。
一石二鸟。
莫少珩正在给大家演示怎么将帐篷收起来。
最后看到的就是,被捧在手上的一叠大布团。
众人:“……”
也忒方便了一点。
这时圣人开口了,大概是让各部门拟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
也就是说这件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基本可以敲定了。
莫少珩的箱子里面,正好装着各种图纸,取出来一并给了工部尚书。
等安静下来,有人问道,“世子当日说的是两件事情,不知道关于难民孩子的问题?”
莫少珩说道,“这个问题就稍微复杂了一点,但我镇北王府已经决定卖掉一部分良田来帮难民养孩子了。”
噗!
场上的百官愣是没忍住。
镇北王府现在就靠那些良田维持贵族最后的体面了吧?
莫少珩居然说他镇北王府要卖掉一部分良田?
莫少珩心道,良田的确不错,但北凉有明文规定,良田只能用来种粮食,这是因为北凉缺粮,所以定下的限制,本也是好的。
但它也限制了收入。
而莫少珩他在他的那些铺子上面吃了亏,至今还没什么生意,所以他得另辟蹊径。
众人心道,就算莫少珩将镇北王府的所有良田都卖掉,那也不可能达到帮难民养孩子这个目的。
莫少珩一笑,又开始从箱子里面取东西出来,侃侃而谈了起来。
这样就过去了整整一个上午。
至于最终的结果……
圣人已经派人去告知今天等在城外的难民了,“若是朝廷给他们住宿,给他们养孩子,他们是否愿意以工代赈,以工代税去修建运河。”
甚至还专门说道,“此次征工,全凭自愿。”
不愿意的也能得到朝廷的救济,毕竟都是北凉的百姓。
当然,肯定是吃不饱的,勉强不死人吧,以前朝廷救济难民就是这么做的,这次有了东唐借的粮食,自然能宽裕不少,但那是给应招的工人和他的家庭的。
下了朝,莫少珩走得特别慢,大概等赵棣走到他身边,莫少珩说道,“要不要将你家的良田也卖掉一些帮难民养孩子?”
赵棣:“我家铺子生意好。”
不用卖田。
莫少珩:“……”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莫少珩还没答,这时候,上议大夫范寇的声音在旁边想起,“我家良田有点多,也准备卖点。”
莫少珩:“……”
第36章 卤肉
下了朝,莫少珩想了想,他几天前答应过赵景澄等十五个少年去带他们逃课。
结果因为突发事件,不得不爽约。
现在倒是有时间去国子监看一看了。
国子监,还是那个同僚:“祭酒让我转告世子,世子以后就负责那个学舍。”
莫少珩现在由四门助教升了文学博士,按规定,是要带一个学舍的。
当然一个学舍有很多个授课的文学博士,教授不同的内容。
“祭酒还说,以后这个学舍如何授课,都由世子自行决定。”
莫少珩:“……”
不是说国子监祭酒是个老古板吗?他怎么看着思想挺开明的,连他带学生逃课都不计较不说,还让他自行决定授课方式?
国子监祭酒孙望书的确是个老古板,但他也有他的人生境遇。
孙望书年轻时读书十分刻苦,但或许因为天赋原因,在课业上并不出众。
直到遇到了他的授业恩师愚之先生,他就跟突然顿悟了一般,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所以他对他的老师一直心怀感激。
他一直记得他的授业恩师愚之先生的一句话,“所有的学子皆有天赋,只是他们没有遇到一个能因材施教的老师。”
孙望书觉得,赵景澄那个学舍的学子,每个虽然都是麻烦精,让人头痛得厉害,但一个个又挺机灵,只是没有将心放在学业上而已。
而国子监的文学博士,很难管教这些学子,与其每天让他们在学舍睡觉,还不如让莫少珩试试。
或许,莫少珩就是赵景澄他们的愚之先生也说不定。
莫少珩还有些惊讶地向学舍走去,果然,文人的思想看似顽固,但又是最自由的。
结果,没还没走到学舍,前面十五个少年就站那了,估计是得了他来国子监的消息,自己跑出来了。
莫少珩:“……”
眼前的情况,愣是让莫少珩愣住了,他有一种前面站了十五个南一的错觉。
十五个少年,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在莫少珩眼中,也就刚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吧。
现在,正一人怀里抱着一张古琴,站在他面前。
还学着他平时抱琴的姿势。
赵景澄笑得整张脸都成了团子,“以后看谁还敢说我们不是你的学生。”
说完,托了托怀里的琴,“一模一样。”
他们自从上次看到南一抱着一张古琴跟在莫少珩身后,一看就是师徒,他们就想着,以前莫少珩是四门助教,其实还不能算他们的老师,这可怎么行。
他们得将关系敲定了,不然谁带他们逃课。
回去之后,那是翻箱倒柜,家里收藏得有古琴的,直接抱怀里,谁说也不听,吃饭睡觉都得抱着。
家里没古琴的,在地上打滚耍痞也得让家里买一张。
这些小霸王一但闹起来,那才叫精彩。
况且他们只是学琴,说起来还算有了点上进心。
最后,也就成了现在这副场景了。
赵景澄还在对莫少珩道:“我们像不像是北凉第一才子临江仙的学生?”
莫少珩:“……”
他看着这些古琴,皆是些有名字的名琴,叹了一口气,“莫要糟蹋了琴。”
然后带着人向国子监外走去。
一群人,莫少珩怀抱古琴在前,后面跟了一堆“小琴师”,当真是独一无二的风景,引得人频频回头。
莫少珩直接去的乌衣巷。
他得将帮难民养孩子的计划在仔细整理整理,虽然今日在金殿上已经说动了圣人和诸位大臣,但具体的章程因为太过复杂,还得斟酌斟酌。
至于如何说服的?
说起来其实也简单。
莫少珩不是将游牧民族的帐篷介绍给了所有人吗?
他就仔细讲了讲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放牧生活,洒脱而潇洒,其实未必比耕种差。
北凉因为水源问题,耕地一向不丰富。
但北凉有一片非常大的草原,就在凉京城外不远。
这片草原非常辽阔,因为杂草丛生,想要开垦成耕地都十分的困难。
北凉虽然说缺少水源,但并非一点水源都没有,还是有一些小湖泊小溪的,只是不够灌溉而已。
这处草原上就有一条非常窄的小溪流。
所以是特别适合放牧的。
莫少珩在金殿上,将游牧民族如何迁徙放牧的方式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吃掉一片草,又移动到另外一片区域,等上一片被吃掉的草长好后,再回来。
如果是固定居所,自然无法适应这种游牧生活,但他们现在正好有了帐篷。
莫少珩将这种游牧方式说完,又讲了讲北凉的畜牧情况。
北凉的肉食是十分昂贵的,基本都是圈地自养。
而圈地自养,可不像在现代,直接购买饲料,直接运输就行,它的饲养数量是由周围的草料决定的。
所以饲养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量少,哪怕是吃草的牲畜,价格也居高不下。
莫少珩又分析了一番现在的情况。
他们有大片的草原,却荒置,实在可惜了。
莫少珩想要将草原利用起来,所以……他需要大量的牧童。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适合放牧的牲畜,牛和羊的价格太昂贵了,产量也低。
一头牛一头羊,一年生一头小牛和小羊也就顶天了,这还是正常生育不出意外的情况。
所以莫少珩向圣人和各位大臣推荐了……猪。
猪不适合放牧,但适合散养,就像现代,圈养的猪才二十来块钱一斤的价格,而散养的猪,能达到一百到两百一斤。
他们在草原上也不是天天搬迁,所以散养猪是十分合适的,只需要在固定的地方修建一些简单的猪圈就行,每天需要将散养的猪,牛,羊赶回圈里,一是为了防止走丢,二是晚上有一个保温的地方。
猪一胎能生十几个,经济效益之高是无法想象的,后世的肉食为何很长一段岁月以猪肉为主,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北凉虽然各地都有养猪,但猪肉味道不好,它腥。
贵族都不吃。
百姓吃的肉倒是多为猪肉,但也不怎么爱吃,若不是实在长久没吃肉心里淘得慌,他们也是不会买猪肉的。
莫少珩为了说服圣人和诸位大臣,他上金殿时带着的那么大的一个箱子,除了一顶帐篷外,装的全是卤好的猪肉。
猪肉腥,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也和北凉的饮食习惯有关,北凉的饮食方式主要是以蒸和煮为主。
你能想象,水煮的猪肉是什么味道吗?还是在盐价高昂,百姓根本不可能将猪肉腌制后在处理的情况。
说白了,百姓觉得猪肉腥,除了它本身的原因外,就是大家都不会花费其他额外支出处理猪肉。
所以莫少珩呈上的,是掩盖腥味最厉害的卤肉。
再说,他还有养猪秘诀,能将腥味降到最低。
一开始,莫少珩将卤猪耳朵,卤猪蹄,卤猪尾巴,卤猪心猪肝这些拿出来的时候,可是愣住了好多人。
但莫少珩说得头头是道,又将卤肉要么切片,要么切块,摆了个盘,反正看上去和他们平时认识的猪肉是有些不同。
所以被莫少珩忽悠着,以一副慷概赴死的心态尝了一尝。
结果,这一尝根本就停不下来。
他们都开始怀疑他们的舌头,这真的是那百姓都嫌弃的难以下咽的猪肉?
那卤肉一咬进嘴里,是各种味道的回香,还有那肉味,并没有腥味,甚至味道一点也不比牛肉和羊肉差。
莫少珩为了去腥,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光是各种药材都用了不少,很多香料现在都还是当成的药材再用,估计也就莫少珩将它们用来做菜。
连圣人都惊讶了好久。
莫少珩将如何去腥的方式大概说了一下,其中其实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盐。
而盐,他们北凉马上盐价就会降下来了。
环环相扣,莫少珩口中养猪的经济效益似乎真的能达到。
说不得……说不得以后北凉的百姓也能吃上不错的肉食了,而不是像现在,他们北凉的百姓,一年到头桌子上也未必能见到一两次肉。
这个影响实在太大了。
莫少珩阐述着养猪的各种好处,放牧牛羊反而成了其次。
而无论养猪还是放牧牛羊,都需要大量的牧童。
他们也大概明白了莫少珩说的帮难民养孩子是什么意思了。
正好缺牧童不是。
用莫少珩的话来说,就是凭空多出来了无数能够提供经济效益的工作岗位。
他在招工,只是……是在难民中招,招收那些养不起,可能会被丢弃的孩子。
一举两得,利好各方。
当时的金殿上也是惊讶了好久。
45/162 首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