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福运小夫郎(近代现代)——四夕夕

时间:2021-12-29 11:46:04  作者:四夕夕
 
第233章 到私塾读书
  同左右邻居相互认识之后,刚开始大家只知道新搬过来的这户人家一共有四口人,女主人、男主人、一个哥儿一个儿子。
  没过两天,等到县衙开始恢复办公,所有的人才知道男主人的身份——县衙的官差。
  因为黎成石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会穿着县衙发的衣裳进出,没有避着谁的意思,看到街坊邻居还笑着跟人家打个招唿。
  这条巷子都是一进小院,全是普通人家,对他们而言县衙官差地位挺高的,一开始还有些人想这那家女主人一来就给大家发烙饼,肯定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的那种类型,看到男主人是官差之后,有这些想法的人全都将想法咽回了肚皮,不敢再表露出来一丝一毫。
  大家态度的变化没有被这两口子放在心上,等到在县城这边安定下来之后,姜芷芸才开始和邻居里她觉得比较好相处的媳妇、婆子接触,渐渐地也就的同这些人熟悉了起来。
  随着了解加深,大家看着黎成石对妻子和孩子又关心又体贴,也没有了一开始对他的害怕。
  时间一晃小半个月过去,很快就到了巷子外面那间私塾开学的日子,姜芷芸给小儿子做了一个用来装书的小布包,往他的小布包里装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三本书,以及笔墨纸砚这些去读书要用到的东西。
  早就知道自己要去读书,黎明康在年前找他大哥、三哥以及白大哥几人问过学堂什么样。
  在大哥黎明德的口中,学堂应该是一个氛围严肃的地方,学习是学子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在学堂要尊敬师长、友爱同窗,自己得明白应该做什么、要做什么。
  然而在三哥黎明礼的叙述中,学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地方,因为人多,大家会有各式各样的小心思,有的人想一心一意读好书,有的人只是过来学堂混日子,有的人想要讨夫子和同窗的喜欢,有的人对别人的看法、想法不屑一顾。
  总之在黎明德和黎明礼的口中,学堂是完全不同的地方,黎明礼私下悄悄地同这个最小的弟弟说,大哥就属于他口中那种一心一意读书,对旁人的态度不那么在乎的人。
  大哥这样的人在学堂算是最好相处的,因为他做人坦荡,同这种人相处不用担心自己哪个的地方没做好不小心惹到了对方,在身后被人给使绊子。
  黎明礼说他自己既不属于一心一意学习,也不是想着在学堂混日子的那种人,小心思有,但是不坏,自认为相处起来不会难受。
  黎明康这会儿才五岁,黎明德的话他大概听明白了,但是黎明礼的话他就有些云里雾里,不是那么能理解,所以后来他又跑去找黎明礼说了几次关于学堂的疑惑。
  有一次被黎明德听到了黎明礼这样教弟弟,他立马把三弟叫到一旁念叨了一通,他不会干涉别人的想法、做法,但是八弟现在还小,三弟不能这样教他。
  被大哥说教了一通之后,黎明礼收敛了,没有再给黎明康灌输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黎明康再找他问的时候,只提起在学堂的一些趣事。
  除了问自家哥哥,黎明康还找白志文问学堂是什么样,白志文已经脱离学堂五年了,一开始因为他爹的原因,不怎么敢回忆学堂的事,后来拜章安浩为师后,他的课业繁重,心思几乎都要用在读书上,也就没什么功夫再回忆以前的事了。
  听着黎明康的问题,白志文想了想说道:“学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成长的地方,等你自己到了学堂之后就会明白。我是觉得如果能够在学堂里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可能因为白志文他爹是学堂夫子,再加上他聪明学东西总是比其他人学得更快,功课比其他人完成得更好的缘故,从小到大,他的同窗们总是排斥他,不愿意同他一起。
  到了上河村,和黎明德一起拜师之后,白志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让他有认同感的同窗,同黎家人熟悉起来后,黎明礼也成了他的朋友。
  志同道合四个字对现在的黎明康而言过于深奥,他只感觉白大哥说的话比自家三哥的更难理解,于是,黎明康决定等自己真正到私塾读了一段时间再看。
  要去私塾读书,得提前找私塾的夫子,如果夫子同意收下这个学生,再提上拜师礼和束脩过去,正式入学。
  当然这个拜师礼不会很正式,因为这只是一个给孩子们开蒙的私塾,并不是正儿八经的拜师。
  外面的私塾收学生要求不会很严格,只会看到没到年龄,再观察一下孩子看上去会不会特别调皮捣蛋,有没有痴傻呆笨,通常看着没什么问题,家里人给得起束脩,私塾一般都会收。
  一个私塾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通常来说,像这种开蒙的小私塾就简单粗暴地按照孩子们学习三百千的进度来划分。
  简而言之就是三个班,先学《三字经》,《三字经》学完了就去学《百家姓》,《百家姓》学完了就学《千字文》。
  如果孩子学完了三百千和基础的算术后还想继续学下去,有两个选择,一是给夫子多一些钱让夫子单独教孩子剩下的蒙学十三经,或者通过县城学堂的入学测试,到学堂读书。
  县城学堂的束脩低且夫子水平更高,相对收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每年就只收三十个孩子,这三十个孩子能够在学堂读三年,如果三年后没有考上童生就会被劝退学。
  学堂的规矩黎家人都很清楚,因为黎明德和黎明礼两兄弟都在学堂读过书,不出意外以后黎明康也会去县城学堂,那是以后的事,现在黎明康三百千都还没彻底学完。
  送孩子第一次去学堂见夫子这种事肯定要作为一家之主的黎成石出面,所以这一天上午,黎成石请了半天假,姜芷芸将他们父子两人收拾妥帖之后送出门。
  巷子口就是私塾,黎成石和黎明康父子两人没一会儿就走到了私塾门口,黎成石有些紧张地敲了敲门。
  大概两三个唿吸过去,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大概十岁书童装扮的孩子站在里面,邀请他们进去。
  黎成石领着儿子抬脚跨过门槛,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他总觉得进院子之后书香和墨香更浓郁了一些。
  黎明康好奇地打量了一下这个院子,在他爹轻轻地点了下他的脑袋后,赶紧收回目光,跟在书童后面往夫子的书房走去。
  这间私塾的夫子姓邓,差不多四十来岁,看面相是一个较为严格的人,眉间有两道颇深的皱纹,神色严肃不苟言笑,黎成石将儿子往前推了推,让他自己先同邓先生打招唿。
  黎明康没有害怕,大大方方地对邓夫子行礼:“邓先生你好,小子名叫黎明康,今年五岁,能够背出《三字经》、《百家姓》和部分《千字文》,认识的字不多,希望能够接受先生的教导。”
  等到儿子说完了,黎成石才把自己手上的户籍资料等东西一并交给邓夫子,上面详细地写着他和儿子的情况。
  收学生教导会承担一定风险,如果收了一个家里人有问题的学生,一旦东窗事发,夫子定然会受到牵连,所以收学生之初都会查看户籍。
  黎成石是县衙的差役,有这个身份在,他们一家人不大可能有问题,邓夫子大致翻看了之后就将那些资料放在一旁,问黎明康《千字文》背多少了。
  在过来私塾求学的前两天,姜芷芸拉着黎明康把他背过的几本书重新再背了一遍,邓夫子一问他就想起自己背到了哪里,立马开口把前面的一段背出来。
  听着黎明康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背《千字文》,邓夫子点了点头,又抽背了他几句《三字经》和《百家姓》里的内容,考教就这样结束,邓夫子表示他愿意收下黎明康。
  让黎明康留在私塾,黎成石返回家中提着拜师礼和未来半年的束脩再次登门,将黎明康未来半年读书的地方定了下来。
  由于黎明康只是会背书,还不会写字,所以他依旧被分在了玄班,跟着一群五岁、六岁甚至七岁的孩子一块儿学着写《三字经》里的字。
  又过了两天私塾,正式开始上课。
  由于黎成石去县衙的时间比私塾开课时间更早,所以这天是姜芷芸送黎明康过去的,目送儿子背着他的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私塾。
  在私塾要一直学到下午申时中才出来,姜芷芸在生下来黎明康后头一回同儿子分开这么长时间,上午还好些,到了下午她做事就老走神,在心里惦记儿子的情况。
  黎明瑾看着他娘那心不在焉的样子,眼睛咕噜噜一转,旋即放下手上的东西,过去找他娘说上街去买点弟弟喜欢的菜回来,到学堂读书可是个动脑子的辛苦事,应该给弟弟做点好吃的。
  姜芷芸被黎明瑾说服,母子两人到外面走了一圈,提了满满两篮子的菜回来,正好差不多到了黎明康下学的时间。
  匆匆忙忙把菜篮子放到厨房,姜芷芸让黎明瑾在家好好待着,她去私塾外面接了弟弟回来再收拾。
  当姜芷芸接到黎明康的时候,她注意到康儿有些闷闷不乐,再一看发现他的眼眶有些泛红,好像哭过,她立马皱起了眉头,担心康儿在私塾被大孩子欺负了,可是不管她怎么问,黎明康都不愿意说。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34章 排挤和孤立
  黎明康第一天在私塾经历了什么,姜芷芸不知道,她一介妇道人家,不好去到私塾里问夫子怎么回事,只好牵着儿子走回家,憋着满心满腹的担忧。
  其实当初选择这个时间到县城来,不仅仅是因为康儿要开蒙,县城的夫子更好,还因为姜芷芸有类似的担忧。
  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男孩长期同女性长辈生活在一起,对男孩的性格发展不利。
  就拿现在这件事来说,姜芷芸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以她作为女性来思考的,教女孩或者哥儿可以,儿子就不行了,由黎成石来处理儿子的事情更好,让康儿跟着爹学。
  再说,康儿在私塾中不一定是受了委屈,他不想同自己这个娘说,或许他会愿意同他爹说说。
  姜芷芸一边想着康儿的情绪怎么处理,一边注意着黎明康的神色,庆幸他们在这时候搬来了县城,康儿天天都能够看到爹。
  等到了傍晚十分夕阳西下,黎成石回到了家中,姜芷芸像往常一样帮他把外衣脱了换成舒适的居家衣裳,在换衣服的时候同他说起儿子今天的情况。
  “红着眼睛回来的?”黎成石皱着眉头问,“你问他什么他都不说吗?”
  “嗯,回家之后一直闷闷不乐的,瑾哥儿去逗他都不怎么有精神。”姜芷芸将黎成石的衣服挂好,决定把儿子交给相公教导后她不再过问,“相公,我去灶房把菜炒出来,你同康儿说说话吧,看看他是怎么了。”
  黎成石点了点头,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磕磕绊绊,他想了想,决定不用长辈的身份同孩子交流,换成“男人”之间的对话。
  黎成石去找黎明康的时候,黎明康坐在院子角落的吊床上,黎明瑾在旁边拿了一张凳子坐着同他说话,好像是在讲小故事。
  平时黎明康听故事的时候总是会昂着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认真听,就算是听了好几次的故事他都不会嫌无聊,但是今天,黎明瑾将故事的时候他的脑袋微微低着,看上去对故事似乎没有什么兴趣。
  黎成石走过去,拍了拍黎明瑾:“瑾哥儿,你去灶房帮你娘做饭,爹来同你弟弟说说话。”
  黎明瑾担忧地看了眼弟弟,今天看着弟弟蔫嗒嗒地回家,他一直想办法逗他开心,但是收效甚微。
  走去灶房的路上,黎明瑾思考为什么弟弟的事他没有做梦提前梦到,他觉得弟弟会这样一定是在私塾被人欺负了,这样的事应该算得上是家里发生的不太好的事了吧,他想不出来缘由,到了灶房后就问起他娘。
  黎明瑾的问题难住了姜芷芸,她想了想说道:“可能是因为你弟弟他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受伤,如果是受了伤应该就会梦到了。”
  黎家人第一次知道瑾哥儿有做预知梦能力就是他八岁那年,他梦到了黎成石上山后下大雨受伤,姜芷芸担忧劳累之下流产,因为他提前梦到了,黎成石没有上山没有受伤,姜芷芸也没有流产。
  还有前年秋收后,县衙的差役几乎全体出动去到各个村镇调查记录田地的收成,当时黎成石去到某一个村子的时候,遇上了该村的一头牛发疯,为了拦住发疯的牛他的腰腹被牛角给顶了下,有了瑾哥儿的梦提醒,黎成石那一次也没有受伤。
  黎明瑾的梦,有的是告诉大家要发生不好的事提高警惕,有的则是一些好坏参半的事,等到事件发生的时候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各式各样的梦,没有仅仅因为家里人心情变化做的,黎明康的心情低落不是什么问题,心情是会自我调节的,只要没有因此发生特别重大的事,黎明瑾就不会做梦。
  做梦这个确实不是他能够自主控制的,黎明瑾放弃纠结这个问题,他生性乐观,黎家的人口简单又没什么矛盾,他长这么大很少会有不开心的时候。
  想着弟弟,黎明瑾一边做事一边问:“娘,爹能够安慰好弟弟吗?”
  姜芷芸想了想,回答道:“应该能。”
  院子角落里,黎明瑾走了之后黎明康看着更没精神了,他低头坐在吊床上,双手在身前勾着,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黎成石走过去蹲在儿子面前:“康儿,爸爸给你说个故事。”
  打了个招唿后,不管儿子有没有在听、想不想听,黎成石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故事的主人公是他自己,时间是十三年前,地点是在原汉省晋台府外面一个大庄子和大虞朝北边的边境,那时候大虞朝同北边的金国发生了摩擦要打仗,他是被征召过去的新兵。
  说起当时的事情,黎成石语气有些怀念,而且当时他其实是不愿意离开家的,他的妻子怀孕即将临盆。
  可是他不得不去,大哥是家中长子要奉养爹娘不可能离开,二哥恰巧伤了脚也不可能去,只能他顶上。
  离开家后,他们这一批征召的新兵来自于原汉省各个地方,没有一开始就送他们去边境,而是让他们先是在府城外面的庄子学会使用武器,接受训练。
  在那时候黎成石每天迷茫又疲倦,很担心家里的妻子,不仅仅他,有些人担心自己训练得好被上官看中送去战场,就故意偷奸耍滑,不用心做事。
  黎成石却不敢那样,他们黎家就是地地道道的乡下泥腿子,没有任何后台,他只能靠自己,他的手只握过砍柴的斧子、割水稻的镰刀,从来没有拿过兵器。
  既然朝廷征兵了,还会给他们发粮饷,那就肯定会派他们去到边境打仗的,黎成石想他如果不好好学,等到上了战场后不会用武器杀敌,岂不是把自己的性命交在了别人手上。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