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爹气得手指头都在发抖,他看着白晨:“好好好,三百文就三百文,记住你的话,你不能拿走家里任何一样东西,马上给我们十两银子,今天就分家,以后除了每个月给孝敬银钱,你别想着走进家门一步!”
“你当我多想进来,放心,我就算给养老钱也不会踏进来一步的!”白晨冷漠地看着他们,这个所谓的家根本不是他的家,他在这里只觉得恶心、冰冷。
说完,白晨转身:“我去喊村长大伯过来做见证,今晚我就不会在这里住。”
白晨在出去喊白村长之前先去了趟黎明春那边,看着坐在凳子上笑得一脸幸福、纳着鞋底的媳妇,在门口顿了顿。
黎明春注意到他之后,白晨努力扬起一个笑脸走进去:“明春,我和爹娘说了分家,给他们十两银子我净身出户,你会不会嫌弃我?”
“哎,今天就分家吗?”黎明春看着白晨不像是说笑的样子,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怎么会嫌弃你,咱们夫妻两人是一体的,你是我相公,我和孩子的依靠。”
白晨上前搂住黎明春:“你不嫌弃我就好,刚才我在他们面前说咱们今晚就搬走,能暂时住在岳父家吗?”
黎明春想了想回答道:“应该可以回去住,我和四妹没有住一个房间,我的房间一直空着的。”
“那就好,我现在就找村长大伯过来,今晚就把家给分了,我先借你十两银子,以后慢慢还。”听了媳妇的话白晨心里的石头落地。
他刚才话说得刚硬,其实心里有点虚,万一岳父那边不方便住,他带着怀有身孕的媳妇还真不知道住哪里好。
黎明春点头:“什么借不借,你去找村长大伯吧,我把银子准备好。”
白晨不同意:“你的嫁妆是你的,不能因为这种事情拿来用,这段时间咱们两挣的钱不够,还差的钱就从你嫁妆里出,开春了我挣到钱先补上你的嫁妆。”
见相公坚持,黎明春只好同意,反正钱都在她这里放着,相公哪里知道哪些钱是她的嫁妆,哪些钱是他们成亲后攒起来的。
“对了,虽然我是净身出户,但是你的嫁妆我们都要搬走,你简单收拾一下咱们两今晚去岳父家住要用的东西,你的嫁妆我明天白天再找人过来搬。”白晨摸了下黎明春的肚子,“宝宝,爹爹以后一定不让你娘再受委屈。”
同黎明春说了话之后,白晨一点都不耽误赶紧去找白村长,夜长梦多,今晚一定要把家分了。
白村长听着过来的白晨说他们家要分家时不算很惊讶,因为中午白家发生的事他已经听说了,但是在得知白晨是净身出户后,他瞪大了眼:“傻孩子,哪能这样分家的,就算你不给你爹娘养老,你也不能分文不要啊。”
“无所谓,不拿他们给的东西我更安心。”白晨的神情平静,他不稀罕那些东西,他相信以自己和明春的能力可以经营出一个温暖的小家,给她和肚子里的孩子好的生活。
何况,他能想象要是他拿了那些东西,那些人手上就相当于有了他的把柄,以后不管他做什么都要听他们的,要被支使、被骂,讨不到一点好。
他要是不拿,反而给他们钱,不管是他们还是村里人都不能拿他和明春说什么,村里人还会说他们孝顺,那对夫妻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村里人会帮着他们说话。
白村长想到了白晨家的特殊情况,他觉得白晨这样做虽然目前看来他吃亏了,但是他以后就能想做什么做什么,更自由不受约束,再想一想白午的性子,他总觉得以后那夫妻两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更何况,白晨的岳家可是黎家,黎家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两口子的日子过不下去,肯定会伸出援手的。
白晨把自家的情况说明白了后,请白村长先去他们家,他去一趟黎家再回去,毕竟他们今晚就打算去黎家住,他得先告诉岳家人一声。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60章 知县调任
白晨去到黎家的时候黎成力他们刚吃过了晚饭,黎成力在灶房洗碗,黎明夏在收拾屋子,黎成力在挑选今年收上来的紫薯、红薯,找品相好一些的做来年的种薯。
“岳父,四妹、明才。”白晨敲开门。
“白晨,进来坐。”黎成力拍了拍自己手上的泥,颇为高兴地看着白晨,他今天回来就听说大女儿怀孕的消息,再过几个月他就能做外公了,这种感觉不赖,“我这边准备了一些吃食,等会儿你带回去给明春吃,怀孕了她以后多吃点,对孩子更好。”
“多谢岳父,不过不用了。”白晨看着他们有些尴尬地笑了下,“岳父,我和明春今晚能够住这边吗?”
“可能不止今天晚上,还有以后一段时间。”白晨见他岳父惊讶、困惑的样子,厚着脸皮说出来了白家分家,自己净身出户的事。
白家分家在黎成力的意料之中,但是白晨净身出户他是真的没想到,不过净身出户就净身出户吧,大不了他补贴一些女儿,让他们重新找一块宅基地修新房子。
“姐夫,你要带二姐回来?”黎明夏听到白晨说白家分家,他们夫妻两人今晚要到黎家住,喜形于色。
见白晨点头确认后,黎明夏非常高兴地表示她立马就去将她大姐的房间收拾一下,他们两人等会儿回来就能住。
黎明才看着也挺高兴的样子,他没有说话,跟着黎明春去帮忙收拾屋子了。
倒是黎成力有些担心白家分家一事,他知道白晨在他家的地位,问白晨有没有问题,用不用他们帮忙。
白晨谢过了岳父,匆匆赶回了白家,不好让村长大伯在他们家等他太久。
因为白晨家分家不牵扯财产分割,所以速度很快,白村长写了一式三份的分家文书,他们三方或签字或按手印后,分家就完成。
白晨要求的分家肯定是将户籍都分开的那种大分家,只是如果要重新弄户籍,得等到开了年后县衙上工才能行,现在急不来。
不过白晨担心出问题,所以他让白村长把他的户籍提前给他,然后他等县衙恢复了上工就能拿着分家文书和自己的户籍去到县衙办理新户籍。
白村长是同情白晨这个孩子的,所以白晨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了,不让白晨再被他那个家里的人给限制。
分家完成之后,白晨拿着这些对他而言很重要的文书,回到他和黎明春的房间,提起黎明春收拾出来的那个小包袱,将房间的窗户一关、门一锁,扶着黎明春就离开了白家。
白晨爹娘拿着白晨刚给他们的五个二两小银锭,高兴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将银子给藏在了他们认为不会被人找到的地方,盘算着银子怎么用。
这时候,天色已晚,又是冬天寒风凛冽的,村子里没有两个人,白家分家,白晨带着媳妇回娘家住的消息没有传出去。
等到第二天上午,白晨请了几个村里年轻汉子帮他搬黎明春嫁妆,白家发生的事才被人知道了。
黎明春的嫁妆就是他们新房里所有的家具,搬起来东西不算多,也不算少,五个年轻人陆陆续续搬了一上午才搬完,白晨给了他们一人二十个铜板的辛苦费。
虽然像床、柜子一类的东西黎家有,白晨他们住在那边之后用不上新房的家具,但是他们两口子迟早要起新房子,不可能把这些以后用得上的家具留在白家被白家人糟蹋。
白晨爹娘看着白晨带来人一点点把房间搬空,又开始不满了起来,觉得昨天就不该答应十两银子就分家的,应该让他们把这里面的家具都留下。
可是现在分家文书都签了,没有再反悔的余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做不了。
看着他住了半年再次变得空荡荡的房间,白晨感觉自己心里那些不满、委屈、心寒、难过也都一点点被搬走,以后他会和明春建立属于他们两人的幸福小家。
白晨净身出户一事虽然白家和黎家人都没有刻意说出去,但是村里人还是知道了。
在过年前把大儿子一家赶出家门,白晨的爹娘真是做得出这种事,村里白族的人一提起白晨就很尴尬,恨不得给这奇葩夫妻两换个姓氏,不要姓白。
另一边的黎家气氛很是和谐,同黎明春定亲的这些年,白晨已经同黎家人熟悉了起来,搬到黎家之后他并没有陌生感,同黎家人相处得还挺不错的,守夜也是同黎家人一起的。
今年过年黎明瑾本以为会少了自家二姐,但是没想到白家会在过年前分家,导致今年黎家过年还是和去年的人一样,甚至比去年更多了一个人,更热闹了些。
过完年后,大年初一黎家去给祖先上坟的时候白晨也是跟着黎家人一起,只是等黎家人回到家之后,他提着自己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年礼回了趟白家,站在白家院子门口将东西放进院门,然后就离开了。
村里人这会儿已经知道了白晨是净身出户,看着白晨还很孝顺地给他爹娘提了年礼回来,一个个都对着白晨爹娘夸白晨孝顺,夸他们好福气。
然后背过身,几乎所有人都说白晨爹娘脑子和眼睛都有问题,看不到他们大儿子的好,非要把小儿子这种不干人事的混账宠上天。
白家人的事在今年正月里被大家翻来覆去地说道,等到二月开始春耕,村里人忙了起来说的人才少了下去。
村里照常忙着春耕,县衙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知县赵承泽连任两届后终于迎来了他的调任。
在这两届六年的时间里,赵承泽的政绩非常漂亮。
首先是第一年就遇到大旱,赵承泽治下的人找到了可以食用的一种新粮食——芋头,让受灾的地区少饿死了不少人,这是大功绩一件,直接让皇帝记住了这个小小的七品知县。
然后是旱灾的次年,赵承泽辅助调查了辉安省巡抚受贿、克扣赈灾粮饷一案,这个案子知道的人很少,但是皇帝是看了整个案子卷宗的人,在上面再一次看到了赵承泽的名字,加深了皇帝对赵承泽的印象。
接着是赵承泽治下的人种出来了产量比红薯更高的紫薯,以及一年能够收割两茬的再生稻,虽然紫薯不是一开始就在昌平县种的,但是让皇帝知道紫薯这个粮食是昌平县,所以这个功绩也算在了昌平县知县身上。
粮食是国之根本,多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宽松一些,当今圣上是体恤百姓的,他对赵承泽非常满意。
按理来说,这三年的政绩已经足够赵承泽调任去更好的地方了,但是因为他才在地方做了三年的知县,皇帝准备压他一届,才让他在昌平县多待了三年。
后面这三年大虞朝风调雨顺的,没有出什么乱子,赵承泽也就安安静静地做他的知县,将他治下的县城各项事务处理好,每年述职的折子同样非常漂亮。
对赵承泽而言,后面这三年他的收获其实不小,他没事就跑去找在昌平县定居收了徒弟的世伯章安浩探讨为官之道,这让他飞快地成长了起来,以后不管他在哪里做官,相信都不会混得差。
这一回赵承泽的调任消息赵家没有动用关系提前得知,因为赵大人相信以赵承泽这几年在外面做知县的成绩,绝对会有一个让他们惊喜的职位。
果不其然,二月上旬,关于本届官员的升调情况出来之后,在京城的赵老爷率先收获了一连串的恭喜。
赵承泽即将赴任原汉省晋台府的通判,通判一职是从五品的官职,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知府甚至说整个原汉省的官员都有监察的责任,因为通判可以直接将折子送达天听,不需要经过知府、巡抚、总督等上官。
所以别看通判只是一个小小的从五品外官,但这是一个非常受皇帝看中的职位,能够在这个位置任职的官员用简在帝心几个字来形容不为过。
纵观这么多年,做过通判一职的官员只要没犯大错,混到了资历不论进京还是外任都能掌握一方大权。
而且赵家代代都是纯臣,是皇帝最喜欢的臣子之一,就算没有赵承泽,有赵大人和他大儿子小赵大人,赵家在京城也是不小的家族。
现在,赵承泽做了通判,还是连跳两级,懂事的官员都知道了,只要赵家人自己不作死,他们家的地位至少往后几十年不会有变故。
赵承泽离开了昌平县,但是对黎成石一干人而言,他又好像没有离开,因为他去了府城依旧是在原汉省,新来的知县只要脑子没问题,就不敢随便换掉赵承泽曾经留下来的县衙差役。
新来的知县是平级调动,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秀才,他是在三十岁时考中了秀才,知道自己再考下去没有可能中第,就带着妻子儿子跑去了偏远穷困的地方某缺,运气好得了个县丞的职位。
在县丞位置上兢兢业业做了五六年,知县突然一下死了,这种偏远地方一时半会儿不好任派新知县,他这个县丞的就顶上,成了当地知县。
然后,老秀才在知县的位置上做了十来年,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调任,从偏远穷困地方来到了富庶的原汉省。
让这个老秀才接任赵承泽的位置,是赵大人请吏部的人帮了个小忙,因为他不希望儿子好不容易治理好的昌平县被别人给破坏了,来个老实人管着最好。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61章 科举的运气
二月有一年一次的童生试,因为要安排童生试的缘故,新知县紧赶慢赶从他之前任命的地方过来,路上花了十二天。
刚到任,顾不得别的事没有理顺,新知县就先找了前面几年的童生试题目和考试安排看了一遍,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他不装,直接问以前参与组织童生试的差役们。
新知县以前是在偏远穷困的地方任知县,那边每年参加童生试的学子没几个人,他还是第一次组织这么多人的童生试,说实话他有些紧张。
不过他好歹有这么多年的经验,也认认真真读了十几年书才考中的秀才,童生试要考的内容他是熟悉的,认真琢磨了两天后,他出了一套童生试的题目,开始安排今年的童生试。
黎成石从新知县上任就开始忙,一直到童生试结束、本届童生的榜单公布出来,他才有了歇一口气的机会。
这时候已经到了三月中旬,没休息两天县衙紧接着就要开始准备今年的县试了,县试不仅仅是县里忙碌,还有州城和府城,都要在一省学政的安排下联动起来。
好在童生试结束后,新知县已经渐渐熟悉了昌平县的事务,准备县试之时没有慌乱,一切就根据以前赵承泽的安排来,再依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变动一二,准备起来倒是没有出乱子。
今年,黎明瑾认识并熟悉的人里,要参加本届童生试的人有三人,他的大哥黎明德和白家的白志文要参加的是本届府试,姜家的大表哥姜齐明是参加本届的院试。
158/262 首页 上一页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