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杏花勥不过黎成石,她空着手在后面一个劲追,骂骂咧咧了一路,好在路上她还记得给自家男人留点面子,声音压低了些。
在他们两人身后的几个孩子,黎明春和黎明夏低头赶路,尽量不想引起她们娘的注意,骂到她们头上来。
向来被钱杏花偏爱的黎明才不会管他娘和爹有没有吵架,自己一个人优哉游哉地走着,走不动了就让黎明春背他。
到钱家后,钱杏花收起各种埋怨,对她娘钱老太说这一口袋的白米有多重,全都是把稻壳磨干净的细粮,用来熬粥最合适,软和、不卡嗓子,最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吃。
钱老太比黎老太更精明得多,听到女儿不停地说白米有多好,又见她看向白米的眼神深处带着不舍,就猜到了女儿是在心疼送出了一大口袋的白米。
现在钱杏花上面没有了婆婆压着,是她自己当家做主,家里的东西都是自己的,送东西出去她心疼很正常,但是送回娘家她还这般心疼,钱老太就有些不满了。
有些事没开头就不会多想,一旦开了头就停不下来,钱老太忍不住对比了一番黎家分家前后女儿回娘家的变化。
以前钱杏花虽然回娘家也不多,但是黎老太掌家的时候她每次回来手上肯定会带着一些东西,白米、白面、玉米面这些,不一定多精细,但肯定都是能填饱肚子的干货。
然而在黎家分家之后,女儿就只回了娘家一次,当时她夸了个篮子里面装着一篮子的萝卜。
萝卜和粮食肯定是粮食更值钱,黎老太越想越觉得心凉,自己这个女儿心里只有她自己。
后来在饭桌上,钱杏花吃着黎成力年前送到钱家的鱼,忍不住念叨了几句这些鱼在过年这段时间值多少钱,然后又说黎家分家了之后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家里孩子多一类的,总归三句话不离一个钱字。
她这样弄得钱家的几个媳妇都不太高兴,鱼是黎成力当初主动送过来的,又不是她们要来的,钱杏花说得就好像她们钱家占了多大便宜似的,要是真不舍得,当初就别把鱼送来,得亏她们之前还都觉得这个大姑子人不错,分家之后想得到娘家,真是白瞎了她们的感激。
这一次回钱杏花让钱老太凉了心,给钱杏花的回礼很淡,对比起白、姜两家回来时的大包小包,让钱杏花对娘家也生出了不满。
作者闲话:感谢美妍y()对我的支持)
第076章 回村守孝的人家
整个黎家在上河村这一片都没什么亲属,初二各家的媳妇回了娘家之后,黎家和黎二爷家就恢复了平静,过上了平常的日子,偶尔有村里人过来串门。
初五这天,白村长领着一个妇人走到黎家附近,出门去找黎明夏的黎明瑾看到了他,甜甜地喊人:“村长伯伯,你过来找我爷吗?”
一般来说,白村长去到村里人家中都是找大家长,黎家的大家长就是黎老头,黎明瑾以为白村长找黎老头有事。
白村长挺喜欢黎明瑾的,他从兜里抓出一把花生塞到黎明瑾手上:“不找你爷,村长伯伯是带你这位伯娘看地皮,你去玩你的吧。”
“哦,谢谢村长伯伯。”黎明瑾接过花生,好奇地看了眼跟在白村长身边的那个妇人。
这妇人的年龄不大,她头上带着一朵白色孝花,见黎明瑾看向她,对着黎明瑾柔和一笑。
黎明瑾觉得这个伯娘同自家娘亲有些像,不过具体哪里像他说不出来,回以一笑后转身跑去右厢找黎明夏。
等黎明瑾离开后,跟在白村长身边的妇人问道:“村长,刚才那个小哥儿是这户人家的孩子吗?”
“恩,这是黎家,他们家是几十年前过来上河村安家落户的,这边是黎大爷家,那边那个院子是黎二爷家,黎家就他们两兄弟,人口简单都好相处不闹事,算是不错的邻居。”白村长简单解释两句,问道,“白姚氏,你看这一块地皮怎么样?”
白姚氏想了想回答道:“我觉得这里挺不错的,大小合适,距离村子不远不近,适合我带着孩子过日子,就是不知道黎家人愿不愿意多我这样的邻居,能不能麻烦嫂子跑一趟到他们家探探口风?”
她是带着孩子回相公祖籍守孝的,村子中心太热闹,他们孤儿寡母的容易成为别人说三道四的对象,不如找一个偏僻一点、安静一些的地方。
刚才看到黎家的这个小哥儿,白姚氏对他的印象不错,进退有礼,性子活泼但不跳脱,看得出黎家的家教不错,加上这里的位置是她今天看过的几块地里最满意的,如果黎家不介意,她想就定在这边修房子。
白村长略一思索答应了白姚氏这个小小的要求,虽然她们一家是白家人,但是都是从没回过村的媳妇和孩子,同大家不熟悉,急吼吼地定下来在哪块地修房子,万一邻里关系没处理好以后就是麻烦事。
没过一会儿,白村长的媳妇就挎着菜篮子到了黎家这边,站在门口朝里喊道:“黎大娘,你在家不?”
黎老太刚巧从后院出来:“哎,在的。”
过年后姜芷芸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家里的鸡也杀得差不多了,黎老太腾出手正在收拾鸡棚,准备孵一批小鸡养起来。
拍拍身上的干稻草碎,黎老太看到门外是白村长的媳妇,招唿她进屋:“是亮子娘啊,进来说话,你找我有啥事吗?”
白村长媳妇笑容满面地走进屋,她知道黎老太的性子,直接了当地说她过来的目的:“黎大娘,你们家这边还有一块地是村里之前规划的宅基地,要是有人家要到这边修房子,你们家介意不?”
黎老太有些奇怪,年前没有听说谁家准备娶新媳妇或者分家,怎么刚翻过年就有人要修屋子了,她问道:“是咱们村的人要修房子吗,哪家啊?”
白村长媳妇拉着黎老太坐下,同她说了说大概情况:“是这样的,不知道你对三十多年前我们白家六房考中秀才那位白秀才有印象没?是他的后人回村里守孝,觉得你们家附近这块宅基地合适,想要在这边修房子。”
三十多年前考中的白秀才,黎老太略一回忆就想了起来,当时她刚嫁到黎家不久,听说上河村的白家出了位秀才,还很年轻的她觉得白家特别厉害。
后来没过几年,白秀才就带着妻儿搬走了,说是去了昌平县上面的洪云州,这么多年过去没见他们回来,陡然听说他的后人回乡守孝,黎老太觉得有些怪异。
然而村里人要修房子,不管他们同意不同意,只要人家出了钱买地就能修房,黎老太摆明了态度干脆直接地问:“亮子娘,修房子当然没问题,我和老头子都没什么意见,就是我有些好奇白秀才一家出了啥事,麻烦你同我详细说说,好让我心里有底知道新邻居是咋样的。”
见黎老太没反对,白村长媳妇就把具体情况同她说了:“白六叔那一脉的人读书上确实不错,但是运气都不太好,我这次也是听回乡守孝的弟妹说了才知道情况。”
当初,白秀才带着妻儿去了洪云州后,他很快在洪云州一个学堂做起夫子,别看他们一家人搬去了州城白秀才每个月都能拿银钱回家,他们家的日子应该会过得还不错。
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白秀才一边教书一边进学,他想要继续往上考举人,然而考举人比考秀才难十倍百倍,考了十几年白秀才一直没能考中,家里的日子越过越难,他心里抑郁成疾,在一次考试中感染风寒后一病不起,缠绵病榻一个多月就离开人世。
白秀才醉心学问,他膝下只得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很争气,过了白秀才的三年孝期去参加科举考试,一次就考中秀才,接过白秀才在学堂的活,也成为了学堂的夫子。
小白秀才的性子同白秀才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决定同白秀才一样一边教书一边想继续往上考,因此白家的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
在给小白秀才娶了白姚氏之后,白秀才的妻子身子熬不住,过世了。
好在白姚氏有一手刺绣的功夫,她在家刺绣赚钱补贴家里,白家的日子比白秀才那时候稍微过得好了些。
可能是因为性格相似,小白秀才同白秀才的命运也特别相像,他不是病倒在考场中,而是赶考的途中感染了风寒,没能熬过去年的寒冬,在过年前去世了,留下白姚氏和她膝下的孩子。
当初白秀才过世的时候小白秀才已经十五岁,到了能够撑起一个家的年龄,白秀才媳妇为了孩子的前途选择留在洪云州继续生活。
白姚氏不一样,她的相公小白秀才过世时年龄更小,儿子虚岁才十二岁,孤儿寡母留在洪云州过日子太难,询问了儿子之后,白姚氏决定带着儿子和哥儿回相公祖籍守孝,等儿子白志文大一些再决定以后的路怎么走。
听白村长媳妇说完白姚氏一家的遭遇,黎老太唏嘘不已,原来读书人的日子不一定比他们泥腿子好过,在县城、州城讨生活不容易。
白村长媳妇继续替白姚氏说话:“黎大娘你放心,白姚氏和她两个孩子都是安分的性子,志文小子从小跟着他爹一起读书,那模样我看了就觉得同你家明德明礼一样,都是会读书的好苗子,正好他们三个孩子年纪差不多,以后明德明礼从县城学堂回来让他们一起交流交流学业,多合适。”
村里人大概什么性子白村长和他媳妇都了解,她同白村长一样,认为黎家这片地不管是位置,还是宅基地大小都很适合白姚氏一家,唯一的缺点就是黎大爷家的二儿媳钱杏花性子有些不着边,不过嘴碎的婆子媳妇满村都是,这边就钱杏花一个,已经算是不错的,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
黎老太了解了可能成为她新邻居的一家人是什么情况,白村长媳妇摸清楚了黎老太的态度,两人继续闲聊了两句白村长媳妇就离开了。
等黎老头去看了自家田地回来,黎老太拉着他到屋里嘀咕:“老头子,你说这件事靠谱不?”
黎老头没明白黎老太的意思:“只要是安分的人家就行,咱们这边有宅基地空着,有人过来修房子不是迟早的事吗?”
“我的意思是,等那白姚氏带着她儿子过来了,咱们家明德明礼要不要同他们接触,人小白秀才以前可是州城学堂的夫子,他教出来的孩子应该学识不错。”黎老太想说的事这个。
“八字还没一撇,你想这么多做什么,白秀才和小白秀才两人都是秀才,同明德明礼现在的夫子一样,有什么区别?再说人家孤儿寡女回村守孝最好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咱们也是,能不同他们接触就别去,免得招惹是非。”
黎老头说的在理,但是黎老太不高兴,事关两个孙子读书,老头子一个劲泼冷水是什么意思。
说不到一起去,黎老太不再搭理黎老头,继续整理她的鸡棚去。
另一边,回到自家院子的白村长媳妇把黎老太的态度说给白姚氏听:“黎家确实不错,我再把黎家的人同你说说,弟妹你听了再想想要不要买他们家旁边那片宅基地吧,定下来就不好改了,别仓促。”
“好,多谢嫂子。”白姚氏感激一笑。
她当初带着儿子和哥儿回上河村的时候心里很是忐忑,她嫁到夫家后从没有回过上河村,同上河村的接触就是每年相公写一封信回村,没想到上河村的村民淳朴友善,比州城的人好相处多了,她觉得回村是个不错的决定。
作者闲话:感谢美妍y()对我的支持)
第077章 初次对视
回到县城客栈,白姚氏把黎家的情况同儿子白志文仔仔细细说了一番之后,白志文觉得黎家附近那块地可以,他可以陪着白姚氏一起回村把地买下来,然后请白村长他们帮忙找人盖房子。
要回祖籍守孝,白姚氏把所有用不上、运送不方便的东西都卖掉了,只带了公公、婆婆、相公的牌位,母子几人的衣物和银子轻装上阵。
因此,他们只需要修一个足够容身的房子,等到彻底安置下来,她再继续刺绣挣钱攒银子,家里不断了银钱,等白志文出了孝期后继续供他读书科考。
修房的事宜早不宜迟,在客栈住一天价钱太高,白姚氏和白志文第二天就带着银钱回村买地。
他们一家就三口人,半亩地修房子足以,宅基地的价钱比旱田更便宜,白村长照顾他们母子几人,同有读书天赋的白志文结个善缘,半亩地只算他们二两银子,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
“多谢村长,我们母子几人的事麻烦你和嫂子了,以后我们住在村里一定安分,不给你们招惹麻烦。”白姚氏直接拿了三两银子出来。
“都是同族的人,不用这般客气,多的银子你收回去吧,你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不容易。”白村长只收下了二两银子,“现在县衙的人休息,拿不到地契,等初十过了我再带上志文小子去县衙把地契定下来。”
白姚氏没有收回那一两银子,她有些不太确定地说道:“白村长,去县衙换地契要交契费,这……”
“你们旁边的黎家老三就在县衙做事,咱们村的人过去交契费县衙的人都按规矩收,半亩宅基地只用二十文,你让志文拿五十文顶够了。”白村长解释道,一两银子太多了,县衙的人不好收,拿铜板好些。
“多谢白大伯。”白志文对着白村长行了个书生礼,“白大伯,我家修房子还需要砖瓦,我娘不方便出面,我年龄小,能不能再麻烦你带我去订购砖瓦?”
这个年龄的少年正在长身量,这段时间忙活家里的事清减了些,看上去更显得身姿挺拔,就算穿着素色的衣裳也给人风姿绰约之感。
找白村长出面订购砖瓦不仅有他刚才说出口的原因,还因为他们母子几人不熟悉昌平县,担心被骗。
砖瓦窑上河村附近就有两个村子有,走一趟不麻烦,白村长问了他们想要订购什么样的砖瓦后,领着白志文去了一家价钱公道、东西实在的砖瓦窑。
定了需要的砖瓦后,白村长和白志文一起回到上河村,留在上河村的白姚氏正在拜托白村长媳妇出面找村里的汉子建房。
因为决定不包吃食,所以白姚氏把一天的工钱提高到五十五文,现在是农闲,这样的价格想要雇到人很容易。
至于说修房子必备的梁柱就要麻烦一些了,因为大家一般都是在准备修房子之前早早地看好木头砍回家晾着,临时找木头不容易,白姚氏只好请白村长到村里问问,看看有没有村里人愿意卖梁柱木材的。
修房子要忙活的事做完后,白姚氏带着白志文匆匆赶回县城客栈,她担心自家小哥儿一个人在客栈里害怕。
初五看地皮,初六买地皮、订砖瓦,初七打地基,初九开始起房子,十一拿地契,十五上梁,十七封瓦,十八修灶房和茅房。
39/262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