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京兆府尹姜篱刚问了几句就牵扯出一桩大事。
那五人中为首的张十九声泪俱下的对京兆府尹姜篱哭诉,他们是如何被田庄管事逼迫去刺杀韩墨初。韩墨初又是怎样宽容,大人不计小人过,非但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责,还拿了银子给他们交租。他们又是何等的惭愧,一心只想供出主谋,还那位韩大善人一个公道。
事关韩墨初,姜篱一下子便重视了起来。且不论韩墨初眼下朝廷命官的身份,自韩墨初入京以来,他便一直将韩墨初当做挚友。尤其是在那年易鶨先生登门以后,他就更把韩墨初当做了毕生知己了。
这会儿有人要谋刺于他?这可当真是撞在他的枪口上了。
当即下令,命人前往平安庄捉拿李四,又坐堂亲自审问。
重刑审问之下,滚刀肉似的李四终于吐□□待。
这李四是个出了名的赌鬼,外头足足欠着二三十笔赌债还不上。
前些日子,有一笔的债主打到门上,拿着一条麻绳几乎要将他勒死。他吓怕了,连连求饶。那债主就吩咐他去寻几个身家清白且活不起的人,替他做件大事。
事成之后,所有的债务一笔勾销。
李四怕死,只能答应。于是便唆使了几个平安庄上交不起租税的佃户,去夜劫韩墨初。
至于这个来逼债的债主是谁,李四也实在记不清是哪一个了。
事情追查到这儿,线索基本也就算是断了。换了旁人的事,姜篱一早便拿着李四开刀做人情了。
但这事关韩墨初,姜篱也想着怎么样也要硬气一回,不能就这般草草结案。
干脆就又打了李四一顿板子,让他把脑子里记得住的那些债主都写了出来。让衙差一个一个的去查。
查来查去才发现这些债主之间牵扯的范围也实在太大,光是朝中臣子宗亲的家眷家奴的就有六七个,翻来覆去的也查不出正主来。
李四也不能再打,再打估计也就断了气了。
这案子如此悬了十来天,姜篱终于坐不住了,邀了韩墨初入府吃酒。
“贤弟啊,为兄我对不起你啊。为兄本事不够,连这点事儿都办不妥。”姜篱拍着大腿,满脸沮丧。
“姜兄这说的是哪里话,不过是几个蟊贼而已,也不算什么大事。再说,我不是也好端端的么?”韩墨初笑着与人斟满了酒杯:“若是实在查不出,姜兄就签个挂案也就是了。”
“那不成,上一回易鶨先生来时可是拖了我好生照顾你的,我这都答应他老人家答应的好好的。这种刀都架在你脖子上的事儿怎么能就这么算了?我要准得把这几十个人都摸明白了,给你个交待才是。”
“其实,姜世兄也不必这样麻烦。只要问问那李四,那日来逼债的人带的借凭,签的是谁的章子不就成了?有个影子能查,也总好过查这样没影的事儿。”
韩墨初的一席话,说的姜篱猛然一拍脑门儿:“哎呀,我可真是个蠢才。初审的时候那泼皮说自己忘了讨债的是谁,我也就忘了问这借凭的事儿了。还是多亏了贤弟你提醒,否则这一圈牵扯了上百人,得查到明年去了。”
次日升堂再审,在牢中养了几日的李四换了件干净囚服,伤口也都擦了药,精神比头些天好了许多。
姜篱开口问他借凭的事,他也是一阵恍然。那天来的那几个讨债鬼太过骇人,吓得他也把这借凭的事儿忘了个干净。努力回想了好一阵子,这才想起来,那天那群债鬼只拿着借凭在他眼前晃了一下,就直接对着他一顿拳打脚踢。他只记得签章上依稀是按了个宋字。
提起这个宋字,李四又想起来了。
他这辈子就只欠过一个姓宋的银子,就是中书舍人府上一个叫宋鸹的账房先生。
姜篱又就此摸到了宋鸹头上,宋鸹说那张借凭他抵给了自己的表兄,端王顾伸府上的三等买办沈大。
这个沈大有个顶好的兄弟叫郭二,是宇诚亲王府上的家奴。那张借凭,某日与郭二吃酒时不慎遗失了。
郭二有个弟弟叫郭三,在时任朝议大夫的韩明长子韩祈手下做小厮。
这一圈九曲十八弯的关系,终于还是将这件事扯到了朝议大夫韩明的头上。
第七十六章 城府
郭三在京兆府尹的牢里挨了三天, 到底还是吐口了。
只说是他的主子韩祈指使他的,他是如何趁着他二哥和沈大吃酒的时候偷了那张借凭,又是怎么交给的他主子韩祈, 他主子韩祈又是怎么拿着那张借凭去威胁李四, 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
因为事涉朝臣, 京兆府尹姜篱只能先将韩祈带到京饢驸兆府衙门内暂扣。又抱着足足一大箱子的口供在宣政殿侧殿与君王回话。花了小半天功夫将这一大圈乱麻似的关系给君王讲了一遍。
那些凌乱琐碎的细节,君王根本没听进去。
君王唯一听进去的就是涉事双方。
一方是他儿子顾修的亲近属臣韩墨初, 一方是韩明家的长子韩祈。
这两方相遇, 理由就是夺嫡党争。
韩祈刺杀韩墨初,就是为了剪掉他儿子身边这个唯一的近臣,让他儿子失去辅佐助力。
前些日子,他看在珹王顾偃的份儿上留了贵妃一条命,也留了韩明在前朝的一席之地。眼下才消停了一个多月,韩明就敢顶风作案。这和直接撕他这个做君父的脸皮有什么区别?
“这案子,可报给战王知道了?”顾鸿略微翻了翻手边那厚厚一沓的口供:“他是让你如何处置的?”
“回陛下,战王殿下得知此事后什么也没说, 只是将那座平安庄买了下来,陈年的烂账也给清了。让那些佃农好生耕种,今后不必再为了生计铤而走险了。那五个涉事的佃农,韩参军说他们身手不错,等到结案之时便让他们到京郊大营里从新兵做起。”姜篱说:“至于其余涉事之人怎么处置,战王殿下和韩参军都没有过问过。”
顾鸿双手搓了搓倦怠的双眼,若有似无的哼了一声。
这种阴沟里作的小事, 他的这个儿子一向都看不到眼里,更不放在心上。
顾修自从得了虎符, 便愈发闲不住了。眼下正忙着怎么在今年要与他收拾了连同高句丽在内的几个小国, 以及往西戎及其周遭部落增派驻军的事儿。
若不是他隔三差五的留着顾修在内宫里用些点心, 这孩子恐怕忙的连口热食都吃不上,哪有心思顾及背后捅过来的刀子?
也难怪,姜篱会抱着这么一大箱子的口供来讨他的口风。
“既然战王没有什么特殊示下,你便按着国法办吧。案子审结以后,直接把人转到大理寺,转告大理寺卿,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不必再另行请旨了。”
“是,微臣遵旨。”
姜篱前脚刚走,老太监崔尚便拖着拂尘进来了。
“陛下,韩明大人在宣政殿外跪下了,说是想替自家大公子陈情一二。”
“陈情?还有什么好陈情的?你去告诉他,他若是还跪着,他被关进去的就不止这一个儿子了。”顾鸿从龙书案后站起身子:“对了,再过些日子皇后便要回宫了,你也盯着些内府司上下,把凤仪宫早些整修出来。”
“是,老奴这就去办。”
老太监崔尚拖着拂尘,行到了跪趴在地的韩明面前:“韩明大人,陛下让您回去呢。”
“崔公公,陛下为何不见本官?犬子确实冤枉,什么郭三李四的他根本便不曾相识!”几入绝境的韩明,只能将素日都不大看得起的老太监崔尚当做了救命稻草。
“韩明大人,您说的郭三李四,陛下也不认识。陛下只是不想听您解释,您家大公子平白无故的要断战王殿下的臂膀。陛下这个做父皇的怎么也要给殿下出口气才是。殿下不理论的事,陛下替殿下理论。”崔尚将手中拂尘往臂上一拖,道:“陛下让老奴转告您,您若是还跪在这里,您家被关进去的就不会只有大公子一个人了。”
老太监言罢伸手将人搀扶起来,恭敬的朝宫门方向抬了抬手,道:“韩明大人,您请回吧。”
韩明恍恍惚惚的朝前走了两步,只觉得双腿发软,眼前出宫的路也变得扭曲歪斜,没走出几步就一个抢身摔倒在地上,额角也磕破流血了。
这算是他这些年来第一次和韩墨初实打实的正面交锋,他竟然败的这般惨烈。
那个涉事关键的李四是个远近闻名的烂赌鬼,庄户之上的活阎罗。他手上欠的银子自己都记不清了,做这种事,谁会蠢到非要偷一张真的借凭去挟持他?一顿拳脚就能唬住的人,还要借凭干什么?
他之所以选这个李四,就是因为这个李四的人际关系足够复杂,牵涉范围广布,难以追查。
他先是派人去寻了京中几个黑市里的讨债鬼,话都没说几句就把李四吓唬住了,让李四去替他寻那些身家清白且有些身手的庄户人趁夜劫杀韩墨初。
韩墨初若不出手,那帮人便会直接结果了韩墨初。
韩墨初若是出手,只要打伤打死了其中一个,那都最少也是个革职在家的处置。
哪怕撞上禁军事情败露,案子审那到了李四那里线索也就断了。怎么查都只能是桩悬案,就算韩墨初心里再疑惑,也拿不出任何的真凭实据。再说,哪里就那么容易撞上巡夜的禁军?
哪曾想,当天夜里,还就当真迎面撞上了禁军,又硬生生的攀扯出一张实打实的借凭来。
韩明在磕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才想明白,韩墨初做的这个局。
其实根本不在乎那个李四招出来的是什么人,姓张,姓李,姓宋,叫什么名姓都好。只要有了一个人名,便足够他把功夫转移到他韩明头上。哪怕只牵扯了一个十年前在他府上看过菜园的老奴,罪名也会就此做实。无论牵强与否都无所谓,他韩墨初要的就是这样说不清也甩不掉的牵扯。
无论他的长子这会儿怎么解释,就算实话实说也不会有任何人相信。
因为那天晚上的深夜劫杀是事实,那些人受人指使也是事实,郭三是韩祈的小厮更是事实。
韩明捂着额头,鲜血顺着眼睑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血红色的轻纱。
那天,韩墨初与他在这里说话,风光得意的讥讽他要不了他的命。
他讥讽他要不了他的命。
他就偏想试试能不能要他的命。
等等?韩明的后脊背处浑然浮起了一层冷汗。
原来,从那天开始,韩墨初就已经在引他入局了。他煞费苦心的找了那些人来,一点一点的计算着时机,只预备着到时能狠狠的踩他一脚。
这一切从最初就都是韩墨初的谋划。
韩墨初激怒了他,但是不拘他何时动手,更不拘他动不动手。
因为无论他动不动手,他韩墨初都是赢家。只有他这个想翻盘的输家才会绞尽脑汁。
亏得他在这血池地狱一般的官场上翻滚了这么多年,心机城府还不如那么一个身无功名的青年人。
永熙二十三年,暮春时节。
离宫十八年的孟氏皇后自京郊静华寺中搬回宫廷。
君王顾鸿原本想大操大办一场,最后还是依了孟氏皇后的话一切从简。免去了百官跪迎,只由顾修和顾攸两个皇子领一队仪仗,将她接回皇城即可。
归宫的家宴,也只设在崇宁宫东边的暖阁里。
参宴的也仅有顾修顾锦,以及丽妃金氏的那一家三口了。
自打孟氏皇后要回宫的消息传入后宫后,最欢喜的人就要数丽妃了。因为只要孟氏皇后回来了,她就再也不必过问操心那些宫务了。还有她千辛万苦让母族家中搜罗的那些闺秀的画像,也终于能有个人同她商量了。
家宴上的氛围暖融融的。孟氏皇后是温和人,几个孩子也都很得体。最让人可喜的是,宁王妃徐静柔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小腹微微凸起,整个人红光满面的。
“柔儿,来吃这个,这个也好吃,还有这个,这个这个...”自打开了宴席,顾攸便一个劲儿的朝徐静柔碗里夹菜,什么鱼肉鲜虾,山珍海味的都堆在了徐静柔的碗里。便是徐静柔长了八张嘴也吃不过来这么多东西。
“殿下,您别夹了,父皇母后都在你这是做什么啊?”徐静柔使了几个眼色不管用,只能小声提醒道。
顾攸这才停了筷子,迟疑的抬起头,只见桌上的人都看着他,当即不好意思起来:“父皇,母后,母妃,儿臣失礼了。”
“你还知道失礼啊?眼看着要做父亲了,还这么毛毛躁躁的。”丽妃金氏作势嗔怪了一句,只是掩不住脸上欣喜的神情。
“算了,攸儿是第一次做父亲,心里高兴也是应该的。今日是家宴,他想怎样都成。”主位上的君王顾鸿摆手说道。
“是啊,攸儿是初为人父,绣绮就不要怪他了。”孟氏皇后温温柔柔的笑着,唤了一声丽妃金氏的闺名。
这个闺名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没人叫过了,连丽妃自己都快忘了。
今日被孟氏皇后一叫,不自觉的心尖儿一热,差一点又红了眼圈。为了不扫众人的兴致,丽妃忙吸了吸鼻子,转言将话引到了顾修身上:“修儿,你看你皇兄这眼看着都要做父亲了,你还是一个人,丽娘娘不放心的很呢。”
“丽娘娘安心,儿臣一切都好。”
“娘娘知道你一切都好,只是你看你皇兄和皇嫂,你便不想成亲么?”丽妃看了眼孟氏皇后,眼神请求的希望孟氏皇后能帮着说上一句话。
“儿臣不想成亲,儿臣只想替父皇打天下。”顾修搁下筷柱,一本正经的回道。
这一句话,又说到了顾鸿的心坎儿里。
江山天下,他是国君。顾修这孩子便把他自己打磨成了他手里的一把利刃,他的手指向哪里,顾修就会打到哪里。
军权放在自己的亲生儿子手里,他连觉都睡的比往日更加安稳。
“七弟,这打天下和成亲好似不冲突嘛,难道娶了亲就不能领兵了?”顾攸皱眉反问道。
“这不一样,我不像六哥这样的会照顾人。将来无论娶了谁,都会受委屈的。”
“修儿不想成婚,那便不成婚吧。”顾鸿端着一盏漱口的清茶,沉声正色道:“男儿志在四海,成婚有成婚的好,不成婚也有不成婚的好。”
“儿臣觉得父皇说的很是。七弟既然觉得不成婚好,那便是不成婚好。过几年大了,又觉得成婚好了,到那时候再成婚也是不迟的。”顾锦微笑着给顾修的碗里夹了一枚蒸饺:“丽妃娘娘您安心,儿臣这做长姐的会好生看顾着弟弟的。”
73/190 首页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