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青有些脸热,他家的山哥儿,这辈子都不可能绣出来这样的东西,他现在连分线都不会呢。
笑哥儿起码能把一股丝线,噼成三五股。
听说江南最好的秀娘,能将一股丝线,噼成十股八股的那样,最后绣线比头发丝都要细,过渡的颜色,能有十几种之多,再绣成这样的双面异图异色品,那才叫神技。
他家的山哥儿,至今为止,还分不清楚啥是嫩绿色、啥是青绿色、啥是翠绿色、啥是翠玉色……。
反正一个绿色他都分不明白,更别提这种,极品的绣工了。
“反正要你给捎回去,笑夫郎肯定喜欢。”杨家大嫂二话不说,就让人打包了起来,塞到了铁青他们的车里头。
铁青只好在第二天,心情沉重的拉着这个特别的礼物上了路。
“铁叔,为啥你不高兴啊?这东西多好看?我头一次见这样的宝贝!”铁生终究是眼界有限,还觉得这样的东西不错呢。
“我可高兴不起来。”铁青叹了口气:“你山弟弟又要吃苦头了,上次噼那个绣线,噼来噼去的,就噼不出来,一使劲儿……给扯断了;现在要是让你笑叔么看到这样的东西,肯定又要对你山弟弟一顿磨叨……。”
山哥儿这个小哥儿,没有一个小哥儿的样子,这事儿全家人都知道。
但是没人觉得有啥不好,山哥儿将来出嫁,肯定是嫁妆丰厚啊,大不了,花钱雇人给他做活儿呗。
但是铁生觉得,他笑叔么想的可能比较完美,但是铁叔明显是得过且过的样子。
俩人絮絮叨叨了一路,回到了榆树村。
笑哥儿看到那双面异色异图绣,果然惊为天人。
端端正正的放到了山哥儿的屋里头,还放在了多宝格上头,让山哥儿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那地方原来摆放的是一只扁平的银镶嵌红宝石的马壶,银子加宝石的工艺品,现在被放到了一边,换成了这个东西!
山哥儿觉得自己的手,蠢蠢欲动,很想再次绷断几个绣线……。
开始种地了,大家对于商队的关注虽然还在,但是农时不等人。
铁青没再关注商队的事情,村里来来往往的商队不算太多,毕竟他们村儿要价可不低,倒是茶棚那边的生意不错。
老郭家的房子盖了起来,但是还没完事,春耕又来了,他们家也开始忙的团团转。
这一年,又有不少块地种上了大蒜,其他的地也在种植当中,等到铁青忙活过了春耕,他家的铁蛋儿,都已经能骑着学步车,在院子里疯跑了。
铁蛋儿是个健康的小子,笑声咯咯的非常轻脆,但是看到铁青就不笑,板着小脸儿看着他。
铁青刚从外面回来,一把抄起他:“叫爸爸。”
“哼哼。”小家伙儿哼哼唧唧。
“叫爸爸!”铁青又晃了晃他。
“哼哼!”已经不高兴了。
“快,叫爸爸!”铁青教他:“爸爸!”
“哎!”小家伙儿答应的可及时了。
“啊哈哈哈哈……!”正好赶上三个老头儿回来吃午饭,听到这样的对话,顿时不顾自己的老脸,笑的都扶墙了好么。
铁青这个气啊!
“臭小子。”拍了拍小家伙儿的屁股,抱着他往里头:“好了,别笑了,进来吃午饭了。”
三个无良的老头儿,吃过了午饭,回去还笑了半天,下午去学堂就跟一些老头老太太说了,不到半天,全村的人都知道了。
笑哥儿还是从元夫郎那里听说的,顿时也无语了:“整天吓唬孩子,也难怪孩子不给他个笑脸儿。”
他能怎么说?
总不能说,他家小子从来没有给过他父亲一个笑脸儿吧?
这事儿闹的,铁青后来又抱着铁蛋儿,要求他叫“爸爸”,可是这次铁蛋儿干脆噗了他一脸的口水。
同时,关外的榷场终于开始营业了。
第一批出关做买卖的都是有着百年老字号,世家大族有参与的大型商队,买卖的都是比较昂贵的东西。
而朝廷批了十万石盐引和五万斤茶叶,送到边关这里,支持榷场。
边关贸易的时间定在了四月初一,正好是这边春耕的季节,这边能种地了,关外的冰雪也融化了,有了青草泛绿,就能通商了。
这第一年,很多人都是试探,以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故而这一开始,肖伟也没打算多隆重。
主要是草原那边,不统一。
这次跟他们通商的是草原上最为活跃的三个大部落,这才能管束的住附近那些蠢蠢欲动的草原人。
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虽然繁琐麻烦了一些,但是利润的确是很大的。
一匹普通的大红色绸缎,在关内只能卖上三五两银子,在榷场却能卖上十两之多,抛去税费和各种路费啥的,平时也就能剩下一两的利润,现在却能剩下五两!
一下子翻了五倍!
如果是用来换东西,而不是直接用银钱交易,还能赚的更多。
不过如果是换成物资的话,草原上的东西,再运回关内销售,时间上恐怕要多费一些日子。
有钱赚的话,谁不乐意这么挣钱?
可是榷场规定了,只能用金银交易。
为的是方便收税,要都是以物易物,他们跟谁去收税啊?
肖伟规定半个月一开市,而不是每日都有,因为刚开始么,人不多,没必要整天守在榷场那里,多麻烦啊?
何况榷场那边的摊位还不固定呢。
这个时候,没几个商队会一股脑的定下摊位,他们要先看看情况再说。
试着交易这么一年,估计第二年甚至是第三年才会定下来,只是大家一窝蜂地往这边跑,让树林县繁华了起来。
铁青带着夫郎孩子,闲着没事去县城逛街,发现县城变化好大啊!
街上不说人流如织也差不多了,尤其是有好几个地方正在大兴土木。
而在城外,有不少人在测量地形,铁青去给许州送了一只狍子,带着夫郎孩子在他们家吃了一顿饭。
“城外在测量土地,要干啥啊?”铁青闲着无事就问起了这件事情。
树林县城外其实是一片盐碱地,加上常年累月的有人从那里走过,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两边儿也是七八条小路,基本上没啥特殊的。
那几个人去测量的,铁青认识,好像是工部的?
话说他们村儿,已经见了好多次,工部的官员们了,来这边盖房子的。
“要阔城了。”许州美滋滋的给铁青满了一杯酒:“我跟你说,树林县城要扩建了,老城全部划入北城区,新建的是东西南三个方面,扩建到上县县城的规模!上县啊!”
铁青明白了:“恭喜你啊!”
这个时候的县城,也分为下下县,下县,中县和上县。
根据人口、税收、生产和教育等等综合考评,以前的树林县,是下下县。
因为树林县太穷了,还挨着边关,风险高啊!
又没啥文化名人,产的木材也不是啥珍惜品种。
第461章 是“偶遇”
各种条件都不如人,一直都是下下县的名头,实际上,还是个下下县里头的贫困县。
现在么,明显的鸟枪换炮了。
一下子就成了上县,全国三百多个县,上县才多少?
东北这边的上县,也就一个北风县而已,现在又多了一个,树林县。
许州高新啊!
他当县令那会儿,还是下下县,如今升为上县,这可是属于他的丰功伟绩,将来吏部评的话,最少也得是个上等。
铁青恭喜他,是真心实意的觉得,这个荣耀许州很合适。
就算是在陆一治理其间,许州也是付出了很多的,他当这个县令,又得了这么一个好事儿,太应该了。
哥俩儿都很高兴,喝的有些畅快,最后许州醉了,躺炕上睡得唿唿的,铁青还能用筷子慢条斯理的夹着小葱拌豆腐里的葱花吃。
后来天色晚了,他就带着夫郎跟孩子回了笑颜绣庄后头去过夜。
第二天他懒得起来,难得懒床一次,就在炕上跟铁蛋儿这臭小子玩儿,小家伙儿要下炕,铁青就拦着不让他去,爷俩儿为此“大打一场”,铁青这才惊讶的发现,铁蛋儿这孩子,力气也不小。
“怎么一个个的都这么大力气?”铁青抱着孩子玩举高高。
铁蛋儿很喜欢,可他就是不乐,铁青实在想不明白,他怎么就不对着自己笑一下呢?
既然来了绣庄,笑哥儿没有放过山哥儿的道理,铁蛋儿交给相公带,他带着山哥儿去了前头,绣庄里头不止有各色布匹,还有各色绣线,各种针线成品。
其中有一面红头巾,上头绣的鱼水图十分精巧,笑哥儿看了都喜欢上了:“我家最近没有要成亲的孩子,不然我一定买了送给新人蒙盖头不可。”
“我看你家铁生就不错,没听铁力两口子提么?”
“是啊,铁生这孩子,年纪也够了,该相看起人家啦!”
“铁生一年不少钱,家里又有房子有车有马的……。”
一群做绣活的内眷,平时也就唠唠嗑儿,扯一扯老婆舌。
不过在笑夫郎面前,内眷们倒是放得开,可是山哥儿还小,他们这些大人们,是不会随便八卦啥的给这么大的小哥儿听的,只能说一些比较不出格的事情。
例如这保媒拉纤就不错。
再说也的确是有些人,看上了铁生这个孩子。
“铁力大哥跟杏花嫂子,虽然想给铁生相看,这也没啥时间,他们家克还有个小的呢。”笑哥儿道:“估计明年或者是后年吧,铁生也要攒点钱,这娶亲,总不能他一点私房钱都没有吧?”
众人一阵哄笑,说铁生小小年纪,就懂的给自己的未来另一半,攒私房钱了。
将来肯定是个好当家的。
正聊得开心,进来了几个人。
这几个人一进来,其他的内眷们就有些诧异,因为这是一个中年汉子,领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子,身后跟着俩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做仆役打扮。
门口还站了俩膀大腰圆的壮汉。
笑哥儿没动地方。
内卷们所在的地方,是里屋,但是能透过薄纱的门,看到外面的情况。
外面的人可看不太清楚里头的样子。
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里头有人影儿。
进来的是吴河大管事,他进来看了一眼就惊讶了,虽然知道笑颜绣庄是那位大将军的亲弟弟开的,但是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县城里的小绣庄,里外隔间的门上,煳的竟然是月影纱。
这种纱料,就是里外不透光的那种,只能看到隐隐约约的人影儿,故而名曰“月影”。
这东西,他们家主夫人的房里才有,这里却光明正大的煳在了拉门上。
“几位嘎哈啊?”杨家大嫂出来招待他们,身后跟着俩粗壮的婆婆,这俩婆婆是附近的住户,是杨家大嫂特意请来看顾店里的厉害高手。
虽然不会啥武艺,但是力气贼拉大,一个月二两银子的雇佣费不是白花的,今年刚上岗。
“我想给我家三少爷做两身衣服。”吴河大管事客气得道:“三少爷是偷着跟我们商队来这边看热闹的,到了这边才发现他跟来了,这孩子,我又无法送他回去,只能在这边待到我们交易过了,再跟着商队回去,可是这孩子来了,却没带多少衣服,我们都是一群汉子,也没人会针线活儿,听说这里是最好的绣庄,能不能请你们给做几套?我们不挑料子,拿最好的来做就好。”
一般而言,这样大户人家的孩子,甚至是他们的东家,从老到小,是不会穿外面做的衣服的,怕不干净,
更不会找外面的人做衣服。
他们有专门伺候针线的人,都是家里用了几代的世仆。
能在外面做衣服,还穿戴上身的,那都是那些外面铺子的荣耀。
“哦,是这小子吧?”杨家大嫂没想那么多,看了一眼那位三少爷:“那就进来量一下尺寸。”
“哎哎哎!”吴河大管事赶紧推着三少爷进了旁边的隔间,量了一下尺寸之后就出来了。
杨家大嫂办事利索,很快就填好了一些单据:“我看着孩子也老大不小的了,做的衣服不用孩童样式的,做个少年样式的即可,我这里适合的布料有八种。”
“那就都做了吧!”吴河大管事好像很着急的样子:“但是能不能快一些?这孩子穿来的那几套衣服,昨天不小心让一个帮忙洗衣服的婆子给搓破了,没啥换洗的了。”
“明白,明白!”杨家大嫂道:“那你后天来先取走两套穿着,剩下的十套,我给你做好了送去。”
一匹料子能做这样的孩子,两套衣服。
这衣服包括里外上下都齐全的,做工慢一点儿。
但是赶一赶的话,能先做出来两套换洗的应应急。
“成,那您现在就给破料子吧,我这是五十两银子的定钱。”吴河大管事倒是痛快,交了钱之后,那边杨家大嫂就真的跟两个手巧的老夫郎,搬了料子出来现裁。
而吴河大管事就不急了:“我们这些人,也想做两身新衣服,先挑一挑料子,我们的衣服不急,但是要做成北方样式的,回去也能跟人吹嘘一下,来了北方,穿了北方这边的衣服样式呢!”
“行,那你看着吧!”杨家大嫂没多想。
几个人都想做衣服,但是他们明显不是那位三少爷,所以他们的钱不多,想要多看看,选个合适的料子。
有个小汉子还跟杨家大嫂问:“厚实一点的料子在哪儿?”
“这都开春儿了,你要做个厚实料子的衣服,大夏天的捂汗呐?”杨家大嫂不由得疑惑了。
“不是,我们那儿,没这么冷,这回在这里找个厚实的料子,做成了衣服,回我们那边,就能穿着衣服过冬了。”那小汉子挠了挠头:“我刚来的时候,好么,差点冻傻了,这地方太冷了。”
这明显是个头一次来东北的南方人。
259/287 首页 上一页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