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队主要负责人站出来,颇为尴尬地说,“最近进展不是特别好。”
他们看到楼下有进展,自己也急的,谁还没有点攀比的心思呢?
“不急,瓷哥,咱们慢慢来,资金方面现在不用担心了,我古玩店那边收入还不错。”瞿秋离能预想到这样的情况。
小分队负责人外号叫瓷哥,这回是男孩子了,因为特别喜欢瓷器,所以才加入了他们的研究。
瓷哥听瞿秋离这么说,更难为情了。
瞿秋离拍了拍瓷哥的肩膀,“咱们组建这个研究室本身就不是为了赚钱盈利,我也做好准备持续资金输入了,别慌,大胆去干吧。”
国家有不少专家都在研究这个,专家那边的研究都停滞不前,他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进展不佳,完全可以理解。
至于瞿秋离自己,秘色瓷的秘方,实在是太难寻了。
国家出土的本来就少,也就是说,在古代这个瓷器的生产也不算多。
所以,他在古代想找秘方的进展也不怎么样,跟别提他还只能暗中调查了。
瞿秋离跟秘色瓷小分队聊了一会儿,发现的问题,也都一点一点的去解决。
“咱们自己建个小窑厂吧。”最后瞿秋离提议,“反正这里是郊区,窑厂选址应该不难,到时候再请个烧窑的老师傅。”
有些老师傅工作很多年了,有着丰富的经验,说不一定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思路或者看法呢。
反正现在不缺钱,瞿秋离也做好了跟秘色瓷长期作战的准备,自己有窑厂确实方便许多。
如果幻想一下,运气好的话,窑厂建好没多久,秘色瓷就研究成功了,那也不亏,这窑厂还能卖掉,或者他们自己以后也能试着烧窑做生意呢。
总得要一步步试着来。
瞿秋离结束了一天的研究室行程,下午给大伙儿都放了个假,请大家一起去吃火锅去了。
都是年轻人,火锅yyds,大家都吃得热火朝天。
瞿秋离这个口味比较清淡的,今天都吃了不少,还跟他们一起喝了点酒。
一行人吃完火锅,各个都喝得晕乎乎的,互相搀扶着,摇摇晃晃的走在路上。
“这路怎么在晃?”豆哥趴在另一个女孩子身上,“你走稳一点行不行?”
“明明是你在晃。”另一名女孩子也歪歪斜斜的,“你别动我,我要站不稳了。”
不多时,旁边的也在说路晃得厉害。
酒精使人反应迟钝,瞿秋离最开始都还没反应过来,以为大家都喝多了。
直到有路人喊了一声:“靠,地震了。”
众人霎时间清醒了。
天灾面前,人类都是渺小的。
但幸好他们现在都是室外,只需要小心躲避高楼坠物。
地震持续了一分钟左右。
四周环境都还算好,没有出现混乱。
看来,地震的中心不是他们这里。
众人又不约而同的拿出了手机,他们这里的震感如此强烈,那震中心必定也不远。
想上网看看情况。
国家地震局第一时间就发布了消息。
地震中心是在大西北的草原上,7点2级地震,目前受伤人数还未统计。
安市离西北不算远,所以才有这么强烈的震感。
“虽然有点不道德。”豆哥大大咧咧的坐在了马路牙子上,“幸好不是咱们这里。”
身为川省人的赵颐年倒是很淡定,“在我们那儿,每年地震的时候,就朋友圈震得最厉害了。”
瞿秋离想了想,掏出手机给那边捐了笔款。
原以为,这事情就这么告一段落了,因为震中心在草原上,周边城市有波及,但只几百个人受了伤,并没有伤亡。
但是瞿秋离第二天就接到了尹老的电话。
尹老年前就去那尊青铜器古墓那边参与工作了,过年都没有回来。
瞿秋离原本以为尹老是打电话叫他过去上香的,却没想到是古墓出事了。
古墓所在的山脉真好横在安市和大西北的中间,受到了波及,有一部分古墓坍塌了,里面的文物都被泥石冲刷了出来。
古墓还没正式开始挖掘,就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知道又有多少文物在此次灾害中损毁。
幸好的是,参与这次考古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大碍,只有几个受了轻伤,已经送回市区治疗去了。
这也就导致,现在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而地震刚过,谁也不知道有没有余震,多数人都觉得等地震完全过去之后再进山也不迟。
尹老心疼极了,他这次打电话来,就是为了把瞿秋离这个高材生拉过去救急。
现在是要抢救被泥石冲刷出来的那一部分文物。
瞿秋离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接完尹老的电话,给刁小芸把店里的工作安排好,瞿秋离就马上订了动车票,收拾东西出发了。
坐了动车,又转了客车,摩托车,这才到了山脚的临时基地里。
下了摩托车的瞿秋离,一脸的菜色,早知道这样,他还不如自己开车过来呢,尽管多花点时间,也不至于这么辛苦了。
“阿离。”尹老步伐如风,拉着瞿秋离就进了基地,“来得正好啊。”
尹老其实有些感动,也有些愧疚,现在进山,确实不是明确的决定,可他就是放心不下那些文物。
“老师,不用说这么多。“瞿秋离知道尹老愿意为了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一生,而他自己也同样热爱着这个行业。
尹老什么都没说,只是拍了拍瞿秋离的肩膀,神色中都是自豪。
休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刚亮,一行人就整顿出发了。
加上尹老和瞿秋离,总共有十二个自愿上山的考古工作人员,再加上负责当地负责安保的人员。
总共五六十号人。
原本上山是有能坐一半路程的缆车的,但现在地震刚过,缆车不敢用。
一行人只能背着厚重的行囊,徒步上山。
“需要我帮忙吗?”说话的是负责安保的人员,当地人民子弟兵。
瞿秋离出发之前主动帮尹老分担了一部分重量,这也就导致瞿秋离的登山包现在看起来特别吓人。
瞿秋离还能坚持,他摇了摇头,“不用,你们也都很辛苦了。”
那子弟兵看了一圈,就只有瞿秋离一个年轻人,心中也很是佩服。
再看他长得白白嫩嫩的,就忍不住想要帮一把手。
但既然人家不需要,他也不会过度关心,以免引起人家的反感。
一行人走走停停,过了正午,这才到了年前就建得差不多的考古基地。
之前为了考古工作,修建了几栋小平房以及大棚。
大棚基本上都已经全部被泥石冲塌了,但平房都还是好好的,当初修建的时候,考虑到长期考古需要,地基就打得特别好,现在完全能住人,再来两次地震也受得住。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这一段时间,瞿秋离都只能在这山上当野人了。
整顿好之后,吃了点干粮,他们这十来个考古工作人员都没耽搁,立马投入了工作中。
那些人民子弟兵也没闲着,塌掉的大棚,该修就修,不能修的就帮他们搬走,还有那些被冲刷出来的巨石,他们该挪走的挪走……
现场进行得热火朝天。
瞿秋离已经许久没有趴在泥土坑里,拿个小铲子,小毛刷,小心翼翼的挖土了。
不到两个小时,他就累得直不起腰。
“阿离,你这身体素质不太行啊。”尹老还有心情开玩笑,“你该跟我们这些老家伙学习学习。”
瞿秋离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他之前参与过几次考古工作,这次的环境还真是最艰难的一次了。
刚到初春,山里的温度还很冷,为了不影响活动,又穿了防护服,所以里面穿得都不多,冷得不行。
他就感觉那寒气嗖嗖的往骨头里钻。
实际上,这是考古学家,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这样的职业病,但几十年下来,已经习惯了。
瞿秋离很是佩服。
第一天的工作,抢救出来不少的陶器碎片,还有几十个青铜刀币,以及各种银器。
尹老看着那些陶器碎片,心疼得不行,“要是我们早点挖掘,说不一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这些陶器都能保存下来。”
千金难买早知道。
“别这么想,老师。”瞿秋离安慰他,“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挖掘途中也难保不出意外。”
说完,他拿起桌上的两块碎片,“您看,从这断面来看,应该是早就碎了的。”
只是因为地震,碎得更厉害了而已。
有专业的文物修复专家,复原陶器应该不难。
随着几天挖掘,这片被泥石冲刷出来的墓地总算是有了雏形。
看样子,还是个耳室。
瞿秋离之前去看过盗墓者挖出来的那个耳室,跟这里是一南一北啊,隔了老远。
这该是多大一座古墓啊?
在三千年左右的古代,能有这么大墓地的,不可能仅仅只是有钱人这么简单。
必定是个及其有权有地位的人。
要是墓主人身份明确,估计又要震惊考古界了。
随着地震的事情平息,后续的工作人员陆续进场,瞿秋离这个编外人员倒是闲下来了,时不时去搭个手,帮个忙就行。
这天,万里无云,瞿秋离难得感慨,这里的景色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难怪那古墓的主人要把墓地定在了自己。
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发了个朋友圈。
不到半个小时,蔺向禹的信息发了过来。
蔺向禹:“你在玉钩山考古?”
--------------------
作者有话要说:
两个垃圾下线的事情,不要慌。
银手镯配绿马甲,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明天上夹子呀,所以会很晚更新。
为了补偿大家,明日更新一万。
感谢小可爱们的支持。
第27章 童养媳
瞿秋离出发之前, 跟爸妈打了声招呼,怕爸妈担心他去了震区,所以也只说了自己跟老师一起去考古了, 在山里,信号不好。
但蔺向禹怎么会知道他现在的位置呢?
瞿秋离想着, 自己跟蔺向禹直接完全不存在什么真假少爷之争了, 可以正常当个朋友相处了。
所以直接问一问不就得了。
瞿秋离:“你怎么知道?”
蔺向禹很快就打了个电话过来,“这边才地震过, 你怎么不跟我们说,一个人就跑震区来了,多危险啊。”
一开口就是责骂,但瞿秋离的唇角却挂上了笑意。
“走得匆忙,我怕你们会担心。”瞿秋离还是解释了一下, “其实这里没什么危险,有我老师带队,而且还有人民子弟兵在保护我们的安全, 不用担心的。”
蔺向禹稍微放心了一些,“你还要在山上待很久吗?平时吃饭这些方便吗?”
还要在山上待多久, 这个瞿秋离就说不准了, 虽然现在参与考古工作的人员是足够了,但也需要有人做助理的。
而瞿秋离现在就是扮演了这么个角色。
至于吃饭住宿, 这个真的就不能强求了。
山里条件艰苦,好几个人分一间屋子, 睡大通铺;他还好一些,是跟尹老两个人分了一间小房间。
这条件算苦了, 但人民子弟兵才是真的辛苦。
住宿不够,他们都是搭的帐篷。
至于吃饭问题, 大锅饭呗。
每天考古工作这么辛苦,山上又危险,没人愿意来接做饭这个工作,只有炊事班每隔两天下山运送食材物资,顺便平时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
瞿秋离过年那会儿好不容易养起来的几斤肉,都在最近瘦没了。
瞿秋离没有正面回答蔺向禹的问题,随便糊弄了几句,然后把话题转了回去,“你还没说,你怎么知道我的位置呢?”
蔺向禹笑了笑,“我长大的地方就在你拍照的南面,你照片里拍到了一个信号塔,我看着熟悉。”
瞿秋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他知道蔺向禹是在西北长大的,却没想到居然会是这里。
附近的生活环境,这段时间听老师们聊天,或多或少都了解了一些。
确实是非常艰苦,听说去镇上上学都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
也不知道蔺向禹小时候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两人闲聊了一会儿,考古现场这边忙起来了,瞿秋离又被召唤过去了。
可他没想到的是,两个小时后,一个兵哥过来找他,说是有人来看他了。
考古现场,自然是全方位保护的,普通人不能随意进入。
瞿秋离还在好奇,这深山老林里的,谁会来这里找他?怕不是找错人了?
直到他看到蔺向禹拎着大包小包站在隔离线外的时候,他惊呆了。
他和蔺向禹才挂了电话两个多小时,就算是蔺向禹从安市飞过来也不可能这么快吧?
“哥,你怎么会在这里?”瞿秋离连忙大步上前。
蔺向禹笑了笑,“我不是跟你说了,我小时候是在这里长大的。昨天才回来,要办点事情,刚好看到你发朋友圈,我过来看看你。”
瞿秋离点点头,再看蔺向禹的穿着,不像是在安市的时候那么规整,现在反而有些轻松凌乱。
“这是给你带的吃的。”蔺向禹将东西递给他,“在山里估计吃不好,我从老乡那里给你收了些农副产品,都还不错,你试试?”
蔺向禹说话的时候带着一些小心翼翼,他眼里的瞿秋离是矜贵的,平时吃饭也精细,细嚼慢咽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得惯这些农副产品。
打电话的时候,他问瞿秋离在这边吃住怎么样,瞿秋离没有正面回答,他就已经有了猜测,所以这才出门收了这些东西,赶紧送了过来。
他突然想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
找不到原因,只能归结为他的瞿秋离是一家人。
22/84 首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