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重生之科技兴国(穿越重生)——寻香踪

时间:2022-04-29 08:45:23  作者:寻香踪
  不过好歹是世界第一的品牌,在欧美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一直都是不错的。
  远夏说:“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产品太单一了,只做混凝土机械,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碰到金融危机,就不太能承受得起风险。”
  郁行一忍不住畅想:“要是能够把马斯特拿下来,咱们比兴越是不是运气还要好?”
  远夏含笑说:“要是能够拿下马斯特,起码在世界范围内混凝土机械的市场份额就不担心了。不过欧美国家基建早已发展完善,混凝土机械的市场非常有限,我们可以以马斯特为据点,在德国开一个行远分公司,多生产一点其他产品。现在欧洲市场需要的产品主要还是小型机械,挖掘机、两头忙之类的。”
  郁行一点头:“对,到时候在德国设立个分公司,打开欧洲市场。”
  两人已经开始畅想着收购马斯特后的美好未来。
  一天后,甄明贤给远夏打了个电话,说马特斯驻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要跟他见个面,对方正好也在北京参加工程机械展。
  远夏当然不会拒绝,去见了马斯特的负责人,跟很多驻中国公司的外资公司请中国人管理的情况不一样,马斯特在中国区的负责人是个德国人,叫马克。
  马克说他代表德国总公司来跟远夏进行初次会谈,如果会谈顺利,便邀请远夏去德国跟他们的老板会谈。
 
 
第239章 出差
  远夏一听,便知道有戏,看来马斯特真有出让公司的打算,否则不会让马克来见自己,更别提见马斯特的老板了,所以得拿出自己的诚意才行。
  马克是九十年代中期就来的中国,一直在中国生活,还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人,也可以说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见证人。
  对于中国混凝土机械的老大行远,马克是很熟悉的,他刚到中国的时候,行远才刚刚推出水泥泵车没两年,根本没引起他们的在意,毕竟他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混凝土机械,是当之无愧的业界老大。
  但就是没被他们看在眼里的行业新手行远,短短数年时间,便抢占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大头,他们这些有着老道经验的世界品牌节节败退,只能做中国市场的配角。
  所以当行远提出想要收购马斯特的时候,马克并不意外,这几年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势头太迅猛了,加上金融危机,欧美国家不少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更别提市场竞争力了。
  远夏和马克见面谈得很顺利,马克是个中国通,中文说得挺不错。远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马克也代表总公司表达了初步的要求,比如收购金额、品牌保留、人员安置等。
  远夏觉得一切都在可考虑的范围之内。马克回去之后,第二天就给远夏打了电话,说总公司邀请行远去德国商谈具体的收购事宜。
  远夏当即便给甄明贤打电话,希望能和投资基金一起合作,收购马斯特。
  马斯特开价3亿欧元,行远当然能够独自吃下马斯特,但这个单子是甄明贤所在的投资基金介绍的,自己自然不能吃独食。
  而且投资基金在并购、投资方面更为专业,他们能搜集到完整的马斯特的信息资料,这比远夏请人去调查收集要好得多,投资基金参与进来,总不至于来坑蒙行远。
  甄明贤听说行远愿意收购马斯特,当然是再高兴不过了,毕竟投资基金只管投资,不管企业经营状况。
  他们基金如果投资马斯特,照着原来的经营模式,未必能扭亏为盈,投资下去的钱怕是要打水漂。
  现在行远愿意收购马斯特,它又是业内发展势头最健旺的企业,每年的营业额在蹭蹭猛涨,跟着行远投资,基金才有稳赚不赔的可能。
  远夏从甄明贤那儿收到反馈信息,要先对马斯特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准备充分谈判筹码,才一起去德国见马斯特的老板。
  这是应该的,购买一家公司跟菜市场买棵白菜不一样,这可是二十多亿的大项目,必须要慎重。
  远夏回越城去等消息,毕竟资产评估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收购马斯特的事还没有定论,远夏并没有大张旗鼓在公司内部宣讲,只有他、郁行一、司红锦和陶阳知道,回来后还告诉了倪宽。
  倪宽得知这个消息,简直快要高兴疯了:“真的是马斯特?那可比兴越的GIRA还牛啊。”
  远夏点头:“对,要是能收购成功的话,市场份额就不用担心了。不过这事还没有确定,过段时间才能确定。”
  倪宽双手握在一起:“一定可以,一定可以!远总加油!”
  马上就到年底了,公司也开始准备年终盘点,今年的涨幅比去年减缓了近半,不过可以预见,营业额依旧是非常可观的。
  元旦之前,投资基金那边终于给马斯特做完了资产估值,总价值约为2.6亿欧元。
  这跟远夏预估的差不多,他问甄明贤:“我们什么时候去德国?”
  甄明贤说:“德国那边的年假放到1月5日,我们元旦后过去就差不多了。”
  “好,那就过完元旦去德国。”免得夜长梦多,谈妥这件事,回来正好过年。
  远夏组织公司高层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的就是收购马斯特的事,说是讨论,差不多算是通知吧。
  大家果然跟预期中一样激动,以前他们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从欧美日等国买配件,跟他们寻求合作,如今他们已经成长到可以收购外资公司了,而且是机械制造最为发达的德国公司,这种扬眉吐气的感觉简直不要太好。
  今年过年早,他们出发的时候,大学已经放了寒假,所以郁行一也去了德国,远夏还邀请了郑松柏。
  郑工退休有几年了,一直挂着公司技术顾问的头衔,不过这两年他很少住越城,回沈阳养老去了。逢年过节,远夏和郁行一还是会给他老人家打电话问好,碰到公司有重大决定,也会告诉他。
  这次决定收购马斯特,远夏特意给郑松柏打了个电话,老爷子激动得手舞足蹈:“你小子行啊,干得漂亮!马斯特都能收购了,哈哈哈,有出息!”
  远夏嘴角扬起来,说:“郑工,您想不想跟我们一起去德国?”
  郑松柏愣了一下:“好啊。”
  于是老爷子也跟着一起去了。
  除了他们三个,陶阳与司红锦也都去了,还从国内请了一位德语翻译。投资基金那边也去了四个人,马斯特的中国区负责人马克也回去了德国。
  他们是7号抵达的德国,正值周末,一行人休息了一天,9号正式去马斯特公司参观,了解具体情况。
  马斯特公司位于波恩附近的一个小城,是这个小城里最大的一家公司,公司位于莱茵河畔,有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
  远夏一到,就观察起地形来,看能不能在这附近修建工厂,将行远的分公司开到德国来。
  莱茵河中下游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分布区,这里有着极其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如果在这里设厂,以后整个欧洲地区的产品都可以由此供应。
  马斯特创办于1959年,创始人托马斯·海尔曼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他痴迷于混凝土机械,曾经还发明过一些专利,公司最初代的混凝土搅拌机就是出自他之手。
  海尔曼先生年过八十,他已经退休多年,专注于做慈善,他的子女都有各自的事业,没人愿意继承他的企业,公司只能委托给经理人打理。
  他们去参观了马斯特的工厂,发现存在很多老企业都有的问题:设备老化,管理僵化,过于求稳,创新不够。
  对一些居于行业技术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来说,求稳是必要的,因为同行没法同它竞争,稳健可以巩固企业的发展。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过于求稳,就意味着不思进取,容易被同行超越,时刻都存在着生存危机。
  马斯特曾经是混凝土泵车行业的翘楚,它的技术曾经一度傲视群雄,让其他竞争对手失去竞争力。
  但它体量太小,技术也不能形成垄断地位,其他企业一旦突破技术壁垒,它原有的优势便荡然无存,跟其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最要命的是它的产品太单一,跟大型机械工程企业一打价格战,它就只剩下死路一条。
  这也是近年来马斯特经营状况越来越差的原因。
  参观完工厂,他们跟马斯特的高管们交流了一下信息,了解了当前公司的经营状况。
  但具体的并购方案,还得跟真正的老板托马斯·海尔曼当面聊,毕竟他才是公司真正的拥有者。
  海尔曼本人并不在波恩,他住在柏林,马斯特的人说他后天才能赶过来。
  行远的几个人在一起交流心得和体验。
  郁行一说:“除了技术和品牌,马斯特存在的问题太多了,收购下来,还需要一笔不小的投资。”
  郑松柏附议:“是这么回事,那些机床都老掉牙了,我们都不用了,他们怎么还不舍得换啊。为了节约成本不愿意投资新设备,事实上,成本更高。”
  远夏点头:“的确是这样。收购下来的话,就得进行设备更新。”
  司红锦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投入,我估计至少还得再投资几千万欧。”
  远夏说:“明天海尔曼还不会到,我们去附近看看吧,找找有没有地方可以投资建新厂的。”
  郑松柏惊讶地说:“怎么,你们打算把这个厂拆了重建?”
  远夏笑着摇头:“当然不是。我想在德国建个分公司,生产一些微小挖掘机、挖掘装载机等产品,供应欧洲市场。”
  司红锦说:“打算在德国建厂吗?德国是欧洲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但它的各方面成本也高。不如找个东欧或者南欧国家吧,欧盟成员国之间进出口是免税的,就是需要点运输成本。”
  郑松柏说:“但是德国有成熟的技术工人,这点是其他国家没法比的。”
  陶阳说:“还得考虑工人罢工的问题。”
  远夏无奈地摊手:“要是真的都考虑起来,欧洲哪国都不太合适。不过我准备还是以机械化为主,工人数量会比较少,产量也不会太高,一年顶多也就是几千台,所以在德国还是别的国家关系不大。”
  郁行一点头:“你说得对,机械化之后对工人需求量不大,从管理到工人,有几百人应该就差不多了。我们明天出去转转?”
  司红锦在国外生活时间比较长,比较了解国外的情况,她说:“可以跟当地政府联系一下,他们应该会很积极主动引进外资的。”
  远夏说:“师姐说得对。那明天我和行一去市政厅了解一下情况,陶阳跟我去,郑工和师姐你们自由安排吧,去附近转转都行。”
  “行!”
 
 
第240章 谈判
  于是第二天,远夏便和郁行一陶阳一起去了市政厅。
  还叫上了德语翻译,虽说德国英语普及率高,但也得以防万一,毕竟德国市政厅的文件不可能都有英文吧。
  果然不管是哪个国家,对外企投资都是极其欢迎的,尤其是能够带动大量工人就业的实体经济。
  德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还是不错的,至少不会像南欧国家那样,工作日去市政厅办事还未必碰得到人。
  所以远夏第一天去,就有收获,拿到了一堆招商引资的资料,教你如何在德国开公司。
  由于建工厂用地面积比较广,这需要跟波恩所在的北威州政府协商,选定地址修建工厂。
  建厂不是一天之内能搞定的,今天只能先了解一下情况,等跟马斯特谈好收购案再考虑。
  翌日,马斯特的老板托马斯·海尔曼过来了,远夏与他在马斯特公司见了面。
  他们见面的地点并不是会议室,而是老板办公室,海尔曼坐在沙发上接待他们,算不上正式谈判,倒像是寻常的会友。
  海尔曼先生须发皆白,是个面色红润腰杆笔挺的矮小老头,精神状态非常不错,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跟远夏他们沟通并没有障碍。
  远夏对海尔曼先生表示出了极度的尊重,对于技术出身的同行,他总是尊重的,更何况马斯特的混凝土机械一直以来都是行远学习追赶的模范。
  “海尔曼先生,我是来自中国的远夏,很高兴认识您。您和马斯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同事和公司向您表达诚挚的谢意。”远夏双手握住海尔曼枯瘦的手。
  海尔曼灰蓝色的眼睛看着远夏,眼里含笑,点头说:“我早就知道你了,请坐。我该叫你严先生?”
  远夏纠正他的发音:“远。不过您随意,爱怎么叫怎么叫好了。”说完他笑了起来,他没有英文名,也不打算起,反正平时能用的时候极少。
  海尔曼再次试着发音:“远(元)先生?”
  远夏笑着点头:“对。”
  海尔曼说:“中文的发音非常有意思。我很早就听说了你们公司,2009年,你们的混凝土机械销量就超过我们了,而且臂架泵车的输送高度也早就超过了我们,非常了不起!”
  远夏说:“谢谢您的夸奖!”
  海尔曼说:“我已经了解你们的诉求,想要收购马斯特的全部股份。”
  远夏点头:“对的。”
  “我已经82岁了,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四十多年。现在年纪大了,我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公司了,我的孩子们没人对它感兴趣,我一度有些伤心。让弗雷德代我管理公司,他也快退休了。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不太好,我担心它会撑不下去。现在听说你愿意接管它,我还是很高兴的,你会将马斯特这个品牌继续保留下去,对吗?”海尔曼用灰蓝色的眼睛盯着远夏。
  远夏认真点头:“我会的。马斯特是个伟大的品牌,我们会继续将它发扬光大,让它重现往日的荣光。”
  海尔曼的眼里浮上笑意:“你要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远夏认真道:“我会的。还有这么多朋友在这里见证。”
  海尔曼说:“我还有一个要求,你们收购马斯特后,要保留现有的员工,不能让他们所有人失业。”
  远夏笑着说:“这是当然的。我还需要这些员工帮忙生产产品,管理马斯特呢。我只会对马斯特的管理和生产方式进行一些调整,人事还是维持原来的不变。”
  海尔曼满意地点头:“那就好。具体的收购方案,我就不跟你谈了,让费雷德跟你谈,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