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药铺里的药材太贵,寻常人家攒一两年的钱买几副药就能花完,所以百姓不是不知道身体有问题,而是知道有问题也不敢去医馆,去一趟医馆不要紧,病可能没看好,但是一家人好几年的积蓄绝对能全部搭进去。
每个村子里都有些会辨识药材的猎户,尤其是深山附近的村寨,采药甚至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一般身体有什么毛病随便找些草药吃吃就算了,能治好是他们运气好,治不好也没法说什么。
小皇帝自己受过苦,如今日子好过了更看不得百姓受苦,别的疾医开方子之后还得病人家里还要费劲上山采药,他不一样,他把脉之后免费送药,整个邺城独一份,他不受欢迎谁受欢迎?
一老一少安安静静谁都不打扰谁,房间里只剩下翻书的声音,直到日头偏西,杨太尉的一声长叹才终于打破安静。
刘协听到动静放下笔,倒了杯水端过去,“太尉,您觉得袁卿家的法子怎么样?朕已经给诏书盖上大印,现在觉得不好也没办法了。”
杨彪无奈的看着理直气壮的小皇帝,接过茶杯温声道,“盖就盖吧,也没什么不好的。”
皇帝年纪小,这些年疏于教导,看不出这上面写的东西有多惊世骇俗很正常,他却是浸淫官场几十年的老家伙,有些事情瞒得过皇帝却瞒不过他。
更何况,袁家小子也没想瞒。
高祖建国,丞相独揽大权,即便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那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也归丞相所管,可以说是真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武帝立国之后觉得丞相权力太大不利于皇帝掌权,这才提高三公的地位取代丞相,此后一直到今日,大汉再无一任丞相出现。
他一直以为袁家小子解决其他事情后会恢复丞相之位,在天子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他借天子之手自封为丞相没有人敢有异议。
现在看来,他还是小瞧了那人。
丞相位高权重,对天子而言却是很大的威胁,天子可以任命有本事的人为丞相,可没有人能保证皇位上坐着的每一任天子都有本事制衡丞相,一旦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朝中要乱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袁家小子不提丞相二字,反而将三公的权力重新分配,弄出了一套三省六部的体系来取代他们运行了几百年的官制,三省职责不同互相制衡,六部只负责执行命令,无权过问其他事宜,再往下分,各司之间同样如此,此制可以将更多的权力集中在天子手中,换句话说,是掌握在掌权者手中。
中书省、尚书省等各个官职安置的都是他袁家的亲信,名义上天子依旧高高在上,实际如何也不用他再多言。
袁家小子所图甚大,也不知道最终能走到哪一步。
官制要改,土地赋税制度也不会一成不变,这两年用兵频繁,军中不好大动,等到中原稳定下来兵制必然也要改,他袁士纪有经天纬地之能,既然已经开始着手官制变动,绝对不可能只动官制。
关中的世家大族已经被他无情镇压,手段狠辣到让其他世家不敢冒头,天底下最厉害的大军都在他手上,一旦其他地方出现和关中类似的事情,涉事的世家大族下场不会比关中世家好哪儿去。
一昧的强硬走不了长远的路,大汉的世家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就扎根稳固,不是说打压就打压的,袁家小子让他看到这些,不是为了让天子盖玉玺,而是他身后的弘农杨氏。
关中乱了一个夏天,大大小小的世家遭难的不计其数,只有他弘农杨氏没被大肆审问搜抓,这个情他不得不承。
汝南袁氏底蕴深厚,他弘农杨氏也不差,有杨氏出面稳住关中,关东世族看到杨氏表态也会考虑不再生乱,再加上关东世家中本就有许多唯袁氏马首是瞻,只要世家不生事,流血事件就能压到最少。
袁家小子气狠了出手没有顾忌,冷静下来还是不愿意见太多血光,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的事情刺激太大,不过这样也好,杀伐太重不是好事,关中那一次已经足够震慑天下,再来几次怕是要激起更多反抗。
杨彪拿着杯子没有动弹,不知道想到哪里又是一声长叹,他自己已经活了几十年,生生死死见多了,皇帝还小,以后可见如何是好?
如果几年前看到这东西,他只觉得袁家小子狼子野心,势必要写文章甚至找上门将人骂的狗血淋头,然而这些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情,那人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让他违心说袁家小子是天理难容的窃国恶贼,他也实在没法睁着眼睛说瞎话。
当年要不是袁氏满门遇难,或许也不会将人逼到这个地步。
“陛下可知这份奏疏意味着什么?”杨彪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还是决定将事情掰开了讲给小皇帝听,不管袁家小子想干什么,将来又能走到哪一步,至少现在为止,那人对他们的态度都很好。
以袁家小子如今的权势,完全可以不顾及他们的看法,想干什么直接干就是,左右没有人拦得住他,司徒府发出去的政令有没有加盖大印都一样,难道谁还敢不听?
小皇帝之前没听太仔细,听到杨彪问话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绞尽脑汁想了好一会儿才试探着开口,“会让天下变得更好?”
杨彪点点头,深深的看了小皇帝一眼,这才继续说道,“对天下好,但是对大汉不好。”
刘协愣了一下,“太尉这是何意?”
都对天下好了怎么还能对大汉不好,太尉看太久看糊涂了吗?
杨太尉将小皇帝带到窗边坐下,语重心长的解释道,“此法会让袁士纪对朝政把持的更紧,对陛下而言不是好事,对大汉而言更不是好事。”
“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行了,对朕好不好不重要。”刘协抬起头,眸中满是认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这是太尉当年教朕的,朕一直记得,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袁卿家能得民心是他的本事,如果朕是寻常百姓,跟着袁卿家能吃饱饭,跟着汉室会饿死,朕也愿意跟着袁卿家。”
小皇帝说着,心里悄悄补充,就算他不是寻常百姓,他也愿意跟着袁卿家,天子又能如何,不得民心也免不得要饿死。
杨彪顿了一下,“陛下通透,倒是老臣着相了。”
刘协眼睛一亮,再接再厉问道,“太尉,袁卿家能够治理好天下,朕什么都不会,如果朕愿意禅位给袁卿家,袁卿家会是什么反应?”
“陛下慎言。”杨彪被小皇帝突如其来的“豪言壮语”吓了一跳,即便猜到将来会走到那一步,陡然间从皇帝口中听到这话也是心惊肉跳。
这孩子怎么什么话都往外说,不知道隔墙有耳吗?
他只是想到皇帝要一直做傀儡,心有所感才发出感叹,这孩子可好,竟然已经想到禅位让贤,就不能矜持一点吗?
“朕也没说什么,太尉不要那么大反应。”刘协讪讪笑笑,小声为自己找补,“太尉说的,袁卿家在关中的时候看到百姓苦难都急病了,人家如此为国为民,当个皇帝怎么了?”
杨彪:……
这败家孩子,哪儿有这么说话的?
第182章 何以天下
承平宫中发生的事情只有杨太尉和小皇帝两个人知道,原焕派兵守卫行宫,却没有监视他们一举一动的意思,不然小皇帝也不会在里面住那么自在。
杨彪为了护住小皇帝不惜将家眷妻小全部留在弘农老家,自己亲自住进承平宫,这边要是处处都是监视之人,杨太尉不说对他怒目而视,怎么着也得把他当成透明人,能忍住不动粗都是为了小皇帝的人身安全着想。
行宫只有那一老一少,在对他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他也不会做的太过分。
原焕留下奏疏回府,想着最迟今晚老爷子就能看到,已经想好下一份送到小皇帝跟前的是什么。
只要杨太尉没有找过来说他反对,士族的势力就能继续打压,关中的乱象只是个引子,后面的事情更要命。
说到底还是屯田制度不能长久存在,屯田官和理政官平行存在太容易被钻空子,官员数量也要比正常情况下多很多。
这法子应急足矣,不能作为常例,不然强行逼迫百姓为奴做工的事情就永远止不住。
他回到邺城后特意清点了冀州的存粮数目,查看冀州账册的时候其他州郡的也扫了一眼,不过有关中之事在前,他现在不大相信其他州郡送上来的数据,好在就算其他州郡的粮仓里装的全部都是沙子碎石,只冀州的存粮也能供给天下百姓三年饿不死。
战乱刚消停没几天,各州郡中无主的荒田众多,与其等着当地的世家大族将土地划到家族名下,不如现在开始丈量土地分给百姓。
户籍每年都在更新,流民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超过半年就要编进当地的户籍册,丈量完土地后按照户籍册来给百姓分田不是难事,天下乱了那么多年,无主荒地的数量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断然没有不够分的可能。
至于那些被人偷偷摸摸抢占了的土地,每一分每一亩都得吐出来,他不去征收那些动辄占地千亩的大户已经很有良心,谁敢从他手里偷东西,他就敢送上一份抄家充公大礼包。
拳头大就是有理,何况这事儿是对方干的不地道,谁来说都是他有理。
原老板洋洋洒洒写的痛快,点上灯连夜将他前些天起了框架的法子完善成可以下发到州郡的政令。
不过具体怎么分田他还没想好,毕竟不管是他还是原主都没真正种过田,也不知道分多少田合适,具体数量得由身边人商量之后再做决定。
冀州、豫州等土地肥沃一马平川的地方是一种分法,多山多丘陵多沙地的地方又是一种分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个标准通行全国万万要不得。
一夜安稳,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升起,戏志才就派人过来通报说那位一直云游四方的华佗华神医终于云游到邺城,原焕听到华佗的名字挑了挑眉,推开药碗咽下最后一口果脯,吩咐仆从将人请到曹操那里。
他府上不缺疾医,曹操比他更需要大夫,趁俩人现在都在邺城先见一面,不然再想碰到一起可不容易,曹操没怎么提过头疼,估计现在症状还不算严重,早治早好,治不好也能好受点。
自从张仲景在邺城带起一波印发医书造福四方的风尚,不少外地大夫都跑来邺城进修,脚长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让他们主动过来比满天下找人方便得多,这不,又一条大鱼上钩了吧。
只让大夫过去不够,还得叮嘱曹操不要讳疾忌医,曹老板脾气不好,一见面就把人吓跑了可不行。
原焕拦住要出去传话的下人,吩咐他亲自将华佗送到曹操府上,又添了几句叮嘱这才放人。
建安三神医,现在已经有两个都在邺城,不知道最后那一位什么时候过来,话说回来,被后世称为杏林春暖的神医董奉出生了吗?
原老板陷入沉思,想了一会儿想不出来,索性把事情抛之脑后。
小事儿,不重要。
华佗的到来似乎只是个开始,不多时,又有人来通报说太尉杨彪求见,原焕习惯性的捏着手腕,不确定老爷子过来是反对他昨天送去的改官制的建议还是什么,让人将老爷子请到书房,迟疑了一会儿又派人去官署把荀彧喊来。
不管老爷子怎么反对,该干的事情他不会停,他怕待会儿说话太冲再把人气出好歹,荀文若见惯了风浪,应对这种场面应该易如反掌。
杨彪一大早过来拜访当然不是为了给主人家找不痛快,他要真想找事儿也不会现在才过来,昨天下午在小皇帝那儿看到奏疏的时候就会找上门。
找事儿要的就是个气势,一晚上过去气早就泄光了,自己都聚不起找茬的气势还找什么事儿?
杨太尉昨天被小皇帝吓的不轻,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脑子里各种画面飘来飘去,一会儿是桓帝灵帝在位时朝堂昏聩苦不堪言,一会儿是如今袁氏得民心如日中天,一会儿是小皇帝天真的“朕要禅位”的豪言壮语,足足折腾到三更天才堪堪睡去。
睡着了也不安稳,梦里桓帝灵帝的魂魄阴森森的来找他,他还没来得及说话,俩鬼魂就被蜂拥而上的小鬼给赶跑了,如果他的梦是真的,估摸着俩皇帝在地底下过的也不痛快。
桓、灵年间百姓日子过的太苦,不然也不会有黄巾之乱,短短一个月就能聚起几十万的乱民,大汉七州二十一郡都被战乱波及,可见当时究竟乱成什么样子。
但凡天子有一点点靠谱,百姓也不会被逼到那种地步。
大半夜的梦到死去的皇帝不是好事儿,尤其白天小皇帝刚刚说过他想禅位,晚上就梦到小皇帝死去的爹,这梦肯定不是好兆头。
杨太尉早上起来懵了好一会儿,缓过来之后对小皇帝禅位的事情反而没那么抗拒了。
桓帝、灵帝当皇帝当成那个鬼样子都好意思入他的梦,袁家小子好歹为百姓做实事,当个皇帝怎么了?
大汉外戚、宦官、世家搅和在一起弄得朝堂一团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袁家小子想干就干,再荒唐也荒唐不过桓帝、灵帝。
再说了,袁家小子也没太过分,世家连两次党锢都能忍,现在只是分出点利益让给寒门,没让他们全都闲赋在家已经够给面子,贪心不足小心撑破肚子。
世家大族当年能被宦官外戚排挤到亲朋好友都不能入仕,稍有不慎还会有性命之忧,如今和当年相比已经是难得的好日子,还有什么不满足?
他就把话放在这儿了,如今的袁士纪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温软良善的袁士纪,现在的袁士纪心狠手辣不好惹,稍有不慎就是抄家灭族,是服软还是抄家自己选,别一直拿旧眼光来看人,温和的人发火才最可怕。
老爷子年纪大觉少,想起来半夜入梦的两个皇帝越想越气,死都死了还扰他清梦,他们老刘家的江山是被他们自己祸祸没的,可怜当今天子幼年登基,好日子没过几天净替长辈受罪,该受罪的人拍拍屁股一死了之,他还替他们小陛下委屈呢。
他们有本事祸祸天下,有本事自己活过来把天下抢回去啊。
杨太尉怒火中烧,用完早饭就出门,吹了一路冷风才渐渐消气,大逆不道的想法消失了不少,不过还是要见袁家小子一面。
他老了,能干的事情不多,也就在朝中还有几分影响力,袁家小子愿意和他说就说几句,不愿意说他也没办法。
书房里清净敞亮,香炉里燃着清心静气的香料,手边的茶水正蒸腾着水汽,杨太尉在房间里坐了一会儿,心情比来时更加平静,等到主人家落座,没有遮遮掩掩直接就是开门见山,“司徒麾下人才济济,犬子德祖不才,这些年也算小有才名,司徒若是不嫌弃,让他到邺城历练历练可好?”
原焕心头一跳,面上丝毫不显,“德祖谦恭才博学问出众,他若愿过来,焕求之不得。”
180/190 首页 上一页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