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掐住赵渊的脖子,剑锋对着前面:“滚开,本王要出宫!”
赵渊在赵珩掌下战栗,浑身打着摆子,仍不肯松口:“谁敢放他走!朕要谁的命!”
霍松声脸色铁青:“赵珩,放开皇上,你已经没有退路了。”
“有没有退路本王说了才算!”赵珩吼道,“滚!!!”
锦衣卫的剑就抵在赵珩背后,赵珩一步步向前走,他们一步步追。
霍松声让开了,前面的羽林军、锦衣卫都让开了。
赵珩走到宫门前,突然回头看了一眼:“长明,跟本王走。”
河长明仿佛置身事外的局外人,那么混乱的场面,除了方才制止赵珩杀林霰以外,始终低着头喝茶。
直到这一刻,赵珩回头找了他一下,他才梦醒般抬起眼睛。
河长明在众目睽睽下站了起来。
谢逸眉头一皱,在河长明宽大的袖摆下抓住了他的手腕:“你干嘛?”
河长明又垂下眼睛,他并不能看见谢逸是怎样抓着他,却能清晰的感知到对方的温度。他冷了这么多年,头一次觉出几分暖意。
“这是我和他的事。”河长明半挑目光,挣开谢逸,“放手。”
林霰动了一下:“长……”
河长明看向他,极轻地摇了摇头。
河长明一步步走向赵珩,听见赵渊言辞激烈的骂语。
百里航已经为赵珩备好离宫的马匹,就等在门口。
河长明停下来,虚握的手掌中安放着几枚铜钱:“再最后为陛下卜个卦吧。”
赵渊恨不得立刻杀了他,打死也没想到河长明和赵珩竟是一伙的。
铜钱在河长明手中发出铃铛声响,一枚、两枚、三枚,整齐码在掌心。
河长明看了一眼,鲜少的展露笑容。
他像是布下箴言,又似是留下诅咒,说道:“皇上,大历的气数尽了。”
赵珩撤了剑,长臂一揽将河长明勾上马。
烈马疯狂的在皇宫中奔驰,赵渊还未下令,霍松声已经带人追了上去。
老皇帝像是突然间被打碎了脊骨,眨眼老了十岁。
他呼哧呼哧地喘着气,一抬头,巍峨宫墙上破开一道微光。
天亮了。
赵渊一口气没接上来,狠狠摔在了石板路上。
第105章
又一场冬雪降下,大历全境一夜之间降了温。
这是赵渊登基以来最惨淡的一次请神节,宸王起兵谋反之事伴随着簌簌而下的雪花,如风暴般传遍全境。宫里的缉拿令天没亮便送往全国,没人有心思过这个节了,百姓们唯恐长陵会起战火,纷纷闭门不出,一家人聚在一起好歹算是个团圆年。
赵渊那一摔便再没起来,当时他周围没站人,连拉一把的人都没有,那么大年纪,又经历一场情绪波动,这么一摔几乎去了半条命。
广垣宫里的太医堆的走不动道,从家宴出来的亲王们就跪在外室,打哈欠的打哈欠,冲瞌睡的冲瞌睡,总之也不是真的关心赵渊的死活。
赵渊子孙并不算多,现在还陪在身边的也就剩下赵韵书和赵冉了。
赵冉回来的正是时候,赵安邈倒了,赵珩又反了,朝臣被养的懦弱无能,竟连一个能拿主意、做决定的人都没有。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当年内忧外患,赵渊攘内安外,最终夺得皇位,如今长陵城内一片混乱,虽然民间盛传林霰是赵渊的儿子,但这名分到底没有落实,眼下赵氏子孙只有赵冉名正言顺。
赵渊昏睡不醒,朝中大局需要有人主持。
内阁首辅之位悬而未决,六部新换了一批人,整个长陵的文官集团犹如一盘散沙。
后来林霰主动提议,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皇上无法起身,不如就由晏清王爷赵冉先代为主持国事。
朝臣们表示赞同。
赵冉也总算理解了林霰口中所说的“会让王爷名正言顺返回长陵朝局”,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请神节当天上午,赵渊在内室被太医诊治。
一门之隔的大殿上,赵冉第一次主持了大历早朝。
朝上,赵冉代行天子之职下令捉拿宸王赵珩,并给了南方军最高级别的指挥令,请公孙武在最短时间内清理南方乱局。同时,他还对长陵宫上下下了封口令,严禁将皇上病重的消息传递出去,若有风声泄露,斩立决。
散朝后,赵冉将林霰留了下来。
“大人留步。”赵冉要帮忙处理国事,这些日子得住在宫中,他披了件外套与林霰一道出去,“我送一送大人。”
林霰微微低头:“劳驾王爷了。”
外面还下着雪,太监递上伞来,林霰要接时被赵冉拦住了:“大人手受了伤,我来吧。”
林霰摇了摇头:“不敢劳烦王爷。”
毕竟是在宫中,让一个皇子给大臣撑伞,被别人看见不定会传成什么样。
赵冉懂的分寸,便没有强求,与林霰各自打了把伞朝宫门外走。
雪粒飞扑着,很干,打在面上粗粝粝的。
赵冉说:“多谢大人筹谋。”
“王爷不必如此,臣所作所为,不单单是为了王爷,也是为了臣自己。”
当年《乞和协议》签订在即,朝野上下无数双眼睛盯着漠北,戚时靖上出陈情,希望皇上收回成命,是赵珩只手遮天拦下了一切。当初他得逞了,所以今天故技重施,以为世上之事只要他不想,就能永远不见天日,林霰偏偏要让他知道自己错了,让他尝到切肤的痛。
赵冉了解林霰的目的,但这句道谢是发自肺腑:“不仅如此,我还要感谢先生将我带回樊笼。”
若不是林霰亲自上回岚山请人,赵冉现在还在用一颗沾染俗世的心念经打坐,修所谓的道,做无用之功。
205/332 首页 上一页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