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有那样的想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艾叶听了小荷的那些想法,知道他认识那么多的字,还会看书,对小荷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想起昨儿小荷娘父跟自家少爷的谈话,问道:“你家都没有笔墨,你怎么习字的?”
小荷道:“我娘父用树枝教我在地上习字的,写了一大片,用扫把扫一扫就没有了,又能写。不花钱。”
艾叶觉得小荷比自己勇敢又能干,对小荷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荷把脸上的眼泪擦干,害羞又迷茫地笑了:“我那些只是随便想了想,也没有具体的方案。我只是想着不要一直受人欺负,想着要离开陆家湾。”
“娘父比较软弱,爹爹去世后,我和娘父生活得太难了。但也不能怨娘父,他只是一个双儿,身体也不是很好,能把我养大已经很了不起了。”
小荷说到伤心事又忍不住垂泪,艾叶又手忙脚乱地安慰了他一番,小荷才渐渐地收了哭声,情绪好起来。
艾叶那么关心自己,小荷情绪好起来后也开始关心艾叶,悄声问道:“小叶子,你真的打算一直瞒着你家少爷吗?可是这样你也不方便啊。”
“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说。”艾叶不安地道。
“你是双儿,为什么时昭哥哥会以为你是小汉子?”小荷不解地问。
“我没有孕痣,牙人觉得我卖不上价,一直发愁,动不动就打骂我。后来牙房里和我同一天出生的一个小汉子病死了,牙人就把我和他的身份换了。说病死的是双儿,让我顶了那个小汉子的身份,说我是个小汉子。还恶狠狠地说,我要是敢乱说,就打断我的腿。”
艾叶回想起往事,还是满脸惊恐。
小荷拉起艾叶的手:“我以为我和娘父已经很不容易了,想不到你以前也那么不容易,连一个亲人也没有。我起码还有娘父。”
艾叶道:“小荷你别难过,那都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后来少爷把我买回来,时府家教严格,仆从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心眼,也没人再欺负我。现在我也还有少爷,少爷对我很好,我就像有家了一样。”
小荷觉得有道理,他想了想道:“时昭哥哥既然对你那么好,要不你跟时昭哥哥说实话,没准他还会娶你呢。”
艾叶睁大眼睛:“我只是个被买来的奴才,少爷怎么可能娶我!”
“可你们已经回来了呀,现在也没有时府了。”小荷道。
他觉得时昭家在荷塘村肯定还算有钱,但也没有别的仆人,总觉得艾叶现在不算是奴才了,就像是时昭哥哥家的一员。
艾叶摇了摇头:“就算少爷现在没有以前有钱了,他肯定也不能娶我的。我没有孕痣,都不能生孩子。少爷他们家就他一个独苗,又没有兄弟,夫人肯定也不让的。”
说罢艾叶低头揪着自己的衣摆小声地自说自话:“其实我给少爷当妾也愿意的。”
说完一张瓷白的脸蛋顿时红了。
小荷看着他:“那你就跟时昭哥哥说。”
艾叶红着脸摇了摇头:“我不敢。万一少爷不想呢。现在我还能跟在少爷身边伺候,说了可能就不能跟着少爷了。”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小荷劝他。
“算了,不说这个了,我觉得现在这样也很好。”艾叶勉强地笑了笑,“老爷去世,少爷要守孝,三年内都不会娶妻,起码这段时间我还能跟着少爷。现在我还认识了你这个好朋友,我觉得就这样也挺好,你千万不要把我的秘密告诉别人哦。”
小荷点点头,他能理解艾叶的顾虑。真要换着是他,他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两人一边挖野菜,一边说话,连小荷家那份也一起挖了。
小河两岸土地肥美,哪怕明天就要过下元节了,很多人都已经来挖过野菜,他们也没在河边走多远,两人都挖了满满一篮子的野花菜和野葱。
回去的路上,艾叶和小荷还约定明天下元节互相串门,拿“福余”。
小荷开心地道:“自从爹爹去世后,下元节我就没串过门,没去别人家里拿过福余了。”
两人拎了篮子回去。时昭家中,兰雨也已经写好了委托时昭代为诉讼的委托书。
时昭对兰雨道:“婶婶,等过了明日的下元节,我就带着你的委托书和状纸进城。您放心。”
“那就有劳了。”
兰雨谢过时昭,唤过小荷拿来装满野菜、野葱的篮子,翻看了一下道:“你们今天挖的花菜和野葱都很不错啊,叶子很肥,做出来的糯米团子一定很好吃。”
说完兰雨告知了时昭和时母怎么用野菜揉糯米团子面,怎么用野葱和豆腐做馅。还说自己带来了一点米面,可以今晚就给他们做一点提前尝尝。
下元节祭天的团子就过节当天再做。
时昭没想到兰雨还带了米面过来,见他要给自家做糯米团子,也没推辞。他知道这是兰雨想表达自己的谢意。
两家人在院子里的水池边洗了野菜和野葱。
兰雨去揉面,小荷就在一旁切野葱,艾叶则去切豆腐。等兰雨把面揉好,小荷和艾叶已经把素馅炒出来了。
时昭和时母全程看着,根本插不上手。好在包团子时,两人派上了用场。时母以前也做过别的风味的团子,上手很快;时昭以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经常包着包着,皮就破了,馅就从里面漏了出来。其他人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以往冷清的时家宅子里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天就是下元节。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开始忙活做团子。有了头一天兰雨的演示,第二天时昭一家做起来时就顺手多了。中午时分,热气腾腾的团子就做好了。
团子出锅,就可以开始祭天了。
时昭把昨天兰雨送来的水旗挂在大门上,和艾叶把之前收木头的桌子抬到大门外摆好。将做好的团子和各种糖食果品、坚果蜜饯都用盘子盛好,摆在桌子上。
时父爱吃的水城小粒花生单独摆了一盘。
然后又砌了半个白萝卜,切成几个厚实的圆柱,用来插香烛。时昭继承父亲的衣钵,算来也是匠人了,他们家就还需要祭拜炉神。
他另写了一张用来祭拜的炉神纸,贴在桌子旁围墙上。然后点燃纸钱和香烛,一家人站在桌前祭拜。
祈祷水官扫除厄运,祈祷祖先护佑后代子孙平安顺遂、家宅兴旺。
完成祭天仪式,一家人又一起张罗晚饭,很快丰盛的晚饭就做好了。用膳之前,又将当晚所做的膳食,每样盛了一点,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放在堂屋中央的神龛前,又烧了纸钱香烛,到上一杯白酒,请祖先用膳。
下元节的仪式就算全部结束了。
结束了全部的祭拜仪式,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坐在一起吃晚膳。
第64章 福余
吃过晚饭, 艾叶才把碗洗好,小荷就跟他娘父过来串门了。
兰雨给他们带了自己做的糯米团子,有白糯米和野花菜做的, 还有高粱做的。
“高粱是自己的种的,就一点点,没有卖,专门留来下元节和清明节做团子。你们尝尝。” 见面说了一番祝福的话后,兰雨递上自己做的团子道。
“多谢婶婶。”时昭接过兰雨递过来的装着糯米团子的竹兜。
时母也道:“多谢了。以后常来常往,莫要客气。你针线活也做得好,不如让他们小的去玩, 我们去看看针线, 如何?”
昨天兰雨拿来的水旗, 图案和走针都是看得出功夫的。
“承蒙嫂嫂喜欢。自是没有问题。”兰雨应了下来。
时母对时昭道:“昭儿, 你带两个小的去玩一会, 给小荷分些‘福余’。”
“好的, 娘。”时昭赶忙答应。
时母和兰雨往堂屋走去,两人边走边说。
“不知道嫂嫂现在做什么针线活儿?”兰雨的问话随着身影远去越来越小。
时昭指着门口桌子上的果盘对艾叶和小荷道:“福余都在这儿,想要什么自己拿。”
艾叶和小荷欢呼着跑到桌子跟前, 挑选自己喜欢吃的糖食果品。这时有村民的小孩三三两两地走来,看到时昭家门前桌子上五颜六色的各种糖果,眼馋不已。站在那儿就不走了。
不多久路上又有几个小孩走来, 却是径直朝时昭家而来,开口道:“时昭哥, 平安顺遂,家宅兴旺。”
时昭咋一听还蛮惊讶的, 他以为堂三叔到处宣传自己杀人, 该没人会上门送祝福找他要福余。这门外的桌子上的福余他原本也只想着留到小荷上门就搬回屋子, 不曾想竟然还有人上门送福讨要。
既然有来讨,他自然还是给,毕竟都想图个热闹。时昭用糖纸给他们每人包了一份福余,那几个孩子拿了福余也没有走,而是站在一旁吃了起来。
先前站在一旁观望的几个小孩见了,忍不住诱惑纷纷上前送福讨福余。时昭也每人给他们包了一包。
那些拿到福余的孩子,有的拿到走了,有的和之前的几个孩子一样,站在门口吃了起来。
时昭见门前的小孩都拿到福余,正想把桌子搬回家中,又有孩子三三两两的朝时昭家走来,开口说了祝福的话后,就眼巴巴地看着时昭。
时昭受了祝福,也拿了糖纸给每个前来送福讨福余的小孩都包了满满的一包福余。
后来很多次都这样,每每在时昭以为没人了,想把桌子搬回屋子时,就又来了小孩。有时候是刚挪了下桌子,有一次甚至把桌子搬到门口,看到来了孩子又放了下来。
整个傍晚,时昭一直都杵在门口给小孩子们发福余。
时昭原本以为自家就小荷一个小客人来拿福余,没想到这晚来的小孩还不少。估摸着是这个下元节荷塘村送福小孩最多,门口最热闹的人家了。
在门口忙活了许久,直到桌子上的福余都送完了,他才搬了桌子回屋。
开始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想想昨日从小荷家回来,便也有人主动上前结交,也就不足为怪。
荷塘村比较贫穷,糖果对小孩子的诱惑本身就不小;何况时昭家门前堆了那么多糖食果品。很多还是这里的小孩不曾见过,不曾吃过的。
时昭并不因看今天家门前的热闹就觉得这里的人就真心接纳了自己,只能说这荷塘村的村民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在利益面前。
这一点上,他还是看的很透彻的。
后来直到他们和小荷父子一起去小荷家串门,路上都还遇到有小孩往他家去。都是看到其他拿到福余的小孩所所说而来的,说他家在发平日里大家都没见过的福余,是很昂贵的糖果蜜饯。
只是那些小孩在路上遇见他们,见他们都不在家了,想来也没有福余可拿。一个个失望不已,直怨自己来晚了。
时昭带了不少东西去小荷家,见到跟自己打招呼说原本要去自己家的小孩,都分了一些给他们,拿在手里。这会就没有糖纸包着了。
时昭家的糖果果然不是平常农家会买的,那些小孩拿了时昭的福余,个个喜笑颜开,都说明年要早点去。
其中有几个小孩,还是想霸占时昭家产的的几位堂叔伯公家的。艾叶听了郁闷地道:“他们怎么好意思来。”
艾叶气鼓鼓的样子特别可爱,时昭伸手想捏他气鼓鼓的脸蛋,想起母亲和小荷父子都在,中途又把手缩了回去了。微笑道:“小孩子,不值得我们小叶子生气。”
艾叶忿忿不平:“喂狗还摇两下尾巴呢,给他们没准下次有什么事,还是要来占便宜,还会骂人。他们就不是诚心送福,只不过贪咱家的福余。”
时昭“呵呵”两声,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因为艾叶说的是实情。
他们一路走着,边走边闲聊。进小荷家院子时,周围的邻居探头探脑地出来看。
时昭一家进了屋,按照风俗向主人兰雨和小荷说了祝福的话,兰雨赶忙拿了自己准备的福余来招待时家母子和艾叶。
兰雨不好意思地说:“自小荷他爹爹去世后,就没什么人来。家里条件简陋,你们多担待些。”
时昭他们在小荷家待了大半个时辰,眼看天快黑尽,才告辞离开。这期间只有昨日跟时昭示好的那个陆宝根和他娘亲前来串门。
兰雨也说,小荷爹爹去世后,这些年,也只有他们来过。
艾叶听了对小荷道:“小荷,以后我每年都来。”说罢才又想起去偷看自家少爷。
时昭笑笑:“没问题。”
第二日用过早膳,时昭拿好兰雨的委托书和自己写下的状纸,将做好的小农具和给姐姐的水城特产搬上马车,从后门把车赶出去。艾叶从前门上车,时昭坐在车上对送行的母亲道:“娘,我们走了,您把门关好。”
马车走在路上,艾叶摆弄着时昭用做农具剩下的边角料做的几个小摆件,爱不释手。
“少爷,你做得真好。都舍不得卖了。”
时昭笑笑:“那你留下来玩。”
艾叶摇摇头:“还是要卖,以后少爷还可以做,我还能玩。现在我更想少爷的手艺赚到钱。”
时昭哈哈大笑。荷塘村到县城,一路上都撒满了两人欢快的笑声。
进了县城,时昭先去此前联系好的农具铺子送农具。结果店家看了便道:“小哥手艺不错。只是这农具费力,要硬木做的才好使。杉木做的,木材又贵,质地又软,使不上劲,价格还贵。”
艾叶一听,急了:“你们什么意思?我家少爷手艺这么好,你们竟然不收吗?”
那店家瞄了一眼艾叶道:“小兄弟,农具这种糙东西,木材质地更重要。这种杉木做的,没人会买的,除非降价。”
时昭问了降价多少,店家给了个价格,时昭算了算,可能成本都拿不回来,更别说赚钱了。他把自己做的农具收起来:“那就下次再合作吧。”
“抱歉啊。不过这为兄弟手艺的确好,下次要是用对了木头,我们还是可以代销的。”店家看着时昭道。时昭的手艺,他是真心喜欢。就是用来做农具,感觉有点浪费。
“可是……”
艾叶还想争辩,被时昭拉住了。
“店家,做农具一般要什么木材呢?”时昭拉住艾叶问。
45/100 首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