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道基苦中思乐,倒也是希望,谁能清洗一顿H区的恶臭环境,最好是把有些人的脑子、观念揪出来清洗干净。
人们痛骂财阀,可要是给他们财阀的权力和财富,是否他们会做得比财阀还过分。
朴道基一生见过这么多人,真正的道德高尚者最多不过十几个,还大多是隐于世俗或远离世俗的。
“俗世是一团淤泥。””
“谁能片泥不沾身?”
但是,说这么多,朴道基还是面露遗憾。
“我也只是想拍好电影而已啊。”
-
几个导演中,威廉应该是最轻松的。
哪怕他拍的是严肃题材,这期赔率最高,没人看好,他也好歹比其他人更习惯舟黎的超常发挥。
“舟导要是不搞大新闻,那就不是舟导了。”
“第一我知道争不了,但是第二呢?总该冲击一下吧?”
-
同一时间。
C区财务局局长罗尔纳多也出现在了电影院。
拿他c区龙头企业作文章的电影,他哪有不关注的道理?
“就是可惜了,这种电影应该带周礼过来看才好玩。”
很多人不知道,罗尔纳多其实是个很会开玩笑的人。
-
不同人不同想法。
时间推到了上映开始。
先说威廉的《火车工人》。
这是一部开头比较令人惊讶的片子。
它首先刻画了一个在火车站工作的普通工人。
火车越来越少人坐了,现在还坐火车的人,可能是还没有的钱买车,可能是路途太远,又舍不得高铁或飞机的钱,所以只能坐火车,或许还有其他原因的,比如刚好这个人的家乡既没有的高铁站也没有飞机场,只有一条铁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火车迟早会被淘汰,但是主角这个火车工人在那之前恐怕都不会离开火车,因为他没有别的技能,而且没有其他想法。
对他来说,火车站跟家没有两样。
没事做的时候,他还会主动来火车站坐着发呆。
电影的开头平平淡淡,上来就是真实系的演出,没有什么趣味性。
几分钟后,情节开始有了波动,“麻烦”的客人来了。
《火车工人》的情节整体平淡,有适当的戏剧性,中后期才有大高潮,属于重重铺垫之后的情感爆发。
观众很惊讶,那个华丽风的威廉居然能拍出这么朴实的电影。
整体结构完整,没有这类型片容易出现的无病呻吟,就很扎实,情节流畅,抒情自然。
火车工人对自己、工作、他人的态度让人不禁敬佩。就是可能人物单薄了点,有部分过度虚化的地方。
影评家说:“威廉导演还行啊,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同类型片里面都算得上佳作了吧。”
特别是最后的急救环节。
火车站突然的大停电,事故接连发生,新人束手无策,新来的领导什么都不懂,只顾着大呼小叫,主角作为老工人只能挺身而出。此时刚好外面倾盆暴雨,大晚上的,众人都被迫停在了火车站。
随即紧急事件接连发生,婴儿哭喊叫个不停,有人恶言相向。
平静的火车站一下爆发激烈矛盾,长镜头拍出了赤裸裸的人间百态。
好几个人争吵不断。
主角见这样不行,只好上前调和。
这段戏剧设计有趣的是性格上的反转,前面彬彬有礼的大学教授,因为停电、暴雨,又被人偷了钱包,他彻底绷不住了,而在他要发脾气的时候,又被主角不小心踩到脚,怒上加怒,撕破了斯文面貌,对火车站人破口大骂:“淦,都是没素质的人!我就不该坐这趟火车!”
这拉踩性质太强的话刺激了不少人,怎么着?难道坐火车就是下等人了?还大学教授?我呸!斯文败类!
矛盾极度激化。
其他人也是情绪爆发,把教授骂个狗血淋头。前面出现过的人物以及埋下的包袱现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连环点爆!
戏剧的高潮在此发生。
激烈交锋的不仅是他们的话语,还有观念,背后的身份。
他们每个人都仿佛代表着一种现实存在的声音。
这些声音平时很少碰撞。
而在这里,它们撞得过于激烈,好像分分秒就要将对方至于死地。
一镜到底的演出酣畅淋漓,听得非常精彩,看得也过瘾。
看得出来这是精心设计过的戏剧桥段,其中爆发出来的矛盾也是字句真实有力。
主角努力调和,然而他这嗓子太哑,根本喊不大声。
就在这时,有人突发恶疾,救护车赶不及,得现场救助。
“谁会心肺复苏?!”
情况瞬间变了,戏剧又一次发生。
他们要想办法救这个人,可是现场有医生吗?
没有!
那怎么办?
后来在众人的合力之下,这个人成功地稳住了呼吸。
可是救护车开不进来,因为道路卡住了!
后面的情节紧张而且流畅。
结局皆大欢喜,看完之后还有几分引人深思的成分。
火车是实物,聚集着一类群体,同时也是一种符号。
《火车工人》是带着几分文学性的电影,对追求娱乐的人来说可能比较无聊,但只要是会看故事的人,没有人会说它的故事不好。
威廉的粉丝看完说:“没想到啊,威廉导演居然也会拍文艺片!”
“倒也不是文艺片吧?应该说剧情片。”
只不过,稍微严苛的人会说:“故事是不错,看下来很流畅,但是有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成分,过于戏剧就不是严肃题材了,多少有点不切题。”
“是吗?可是威廉导演是第一次拍这种题材吧,难免还带着以前的风格,我倒是觉得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可能被时代淘汰的人呢?”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不错的,值得票价,值得一看。
质量在同一个赛道的电影里可以排到中上级别,即使是这类型电影的爱好者眼里,也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
近几年的文艺片太形式化,选题很多是大众难以理解的边缘,而《火车工人》还好,属于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演员的演技也很出彩。
两个字,扎实!
只能说,威廉不愧是大导,实力完全是在线的,有人如果买了他倒数第一,那肯定要亏爆了。
观众说:“我看好《火车工人》,至少能票房第三吧!”
总的来说,威廉的口碑上升了。
另一方面。
朱莉的《小小人奇遇记》作为童话片也有独到的趣味性。
她是非常细腻的人,因此导的电影也非常细腻,而同时,她也有比较“粗放”的戏剧桥段。
儿童题材面向儿童,她没办法做到舟黎那样找全世界最顶尖的动画工作室来制作动画,但是又不能单单采用真人,所以权衡之下,她选择CG加真人。
《小小人奇遇记》的主角是个十岁左右的单亲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销售经理。
因为工作太忙,她的爸爸很晚才能回家。
在家的时候,爸爸是经常陪着她的,但电话一来,爸爸就又得走开。
她是个坏脾气的女孩,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体谅大人处境的地步,所以她对此感到不满,特别是在其他同学的比较之下,她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爱。
有天醒来,她发现自己变成了小精灵,体型只有手机大小,而且没有人能够看见她。
她又发现自己的身体很轻,跳一跳就能飞起来。
早上她爸爸做好早餐就走了,完全不知道她变形了。
这天是周六,她不用上课。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是想到爸爸的早餐,心里有点想法。
“爸爸今天又不和我吃早餐,我又是只能一个人吃早餐。”
她于是心想,她要去爸爸工作的地方看看!看看这个平时都不管自己的爸爸到底在外面干什么!
于是,她以小小的身躯想尽办法坐车、寻路、找工位,一路困难重重,但她还是找到了她的爸爸。
她隐隐看见爸爸的侧脸,差点出声叫爸爸。
接下来的情况令她不由揪心。
爸爸在被领导训斥!
一向高大的爸爸弯着腰,脸都不敢抬起来,忍气吞声,姿态卑微。
她停在了窗口,愣愣地看着里面。
她听不懂他们说的具体是什么内容,但结果就是她爸爸被骂得很惨。
她不喜欢爸爸,可是也不忍心看着爸爸这样。她皱紧了眉头,双拳紧握,表情令人怜爱。
终于,骂声停止了,领导摔门走了出去,留下仍然鞠躬的爸爸。
爸爸沉默了几秒,缓缓直起身,神色疲惫,眼里丝毫没有光亮。
“爸爸……”
她顿了一顿。
接着,爸爸跟她擦肩而过,回到了办公室。他对着电脑,不时打字,不时对着屏幕沉默,眼神空洞,完全没有在家时的样子。
她跑到爸爸的办公桌上,一会看着爸爸,一会看着电脑。
什么都看不懂,她头脑空白,坐在键盘上发呆。
下班了,爸爸回家,她这才慌了,因为爸爸看不见她,回到家发现她不在怎么办?她的身体有时候能碰到东西,有时候碰不到,连个爸爸写个字条都做不到,怎么办啊?
她藏在爸爸的公文包上回家,果不其然爸爸发现她不见了,哪里都找不到。
爸爸慌了,到处乱找,随即跑去公寓管理那里问监控录像。
但是监控录像完全没有拍到她出门的画面,也就是说,他的女儿凭空在家消失了?
他如若被雷电劈中,回家再找,还是找不到,他报了警,可是这种离奇的事件警察也束手无策。
“梦梦……怎么就不见了。”
天塌了。
对他来说,天已经塌了!
他的崩溃,被女儿看在眼里,女儿也滚滚流泪。
她大声地叫着爸爸,爸爸却完全没听见,失魂落魄地跪倒在地。
而突然间,她的身体居然恢复了。
爸爸听到动静,转头一看,竟见女儿就在沙发上,穿的还是睡衣。
女儿呆楞了一秒,害怕爸爸气自己明明在却藏着,但爸爸只是冲来抱住她,一句话没说,而她能感受到爸爸的颤抖。
这部电影是不可思议的变形记题材。故事温馨,结构完整,有很多触动人的地方。
中间的情节是爸爸第二天上班,而她又变成了小精灵。
她又去了公司,而这次她看见的是爸爸被辞退的场景。
成年人的崩溃就在这一瞬间。
她第一次如此心疼,那个公司好可恶!怎么能辞退爸爸。
她看着爸爸失业,眼眶都红了。
她第一次看见爸爸哭。
爸爸收拾东西走出公司,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浑浑噩噩地在公园坐着,视线定在地板上。
他不敢回家。
不敢回家面对女儿。
他已经是这个年纪了,再找工作很难了,他该怎么办?
女儿的懂事好像也就这一刻的事情。她看着爸爸,暗自定下决心。
这天晚上,爸爸回家很晚,而她变回人形,给爸爸做了晚餐。
爸爸顿了顿,但是没有跟女儿说失业的事情。这世上,又有谁会跟女儿说爸爸的落魄事呢?
接下来的故事,是女儿偷偷帮助爸爸找工作。
爸爸从失魂落魄到重新站起来,在一家公司做到了很高的位置。
父女和解之后,女儿有一天就不会变成小精灵了。
女儿非常开心。
接近尾声的时候,爸爸忽然的一段话叫很多观众泪目。
“我一直感觉身边有人在帮我。”
“她很冒失,经常搞坏事情,像捣乱的小精灵,但我知道,她一定是想帮我。”
“我想了很久她是谁。”
“最近我发现……”
说着,他转头看向女儿,眼神盛着温情。
《小小人奇遇记》以小见大,以小女孩的视角观察着成人世界,是世界观的碰撞,也投射出了现代社会人类关系的疏离。
故事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活,无愧她的大导身份,几个月时间能给到这个程度的作业说明了她的实力相当扎实。
但是私货也未免有点明显。
因为开局辞退爸爸的公司,只要是了解一下的人就知道,内涵的就是赫尔格。
之后爸爸去了几个公司面试,又分别内涵了海森堡、极光、常青藤,最终是在尼伯格找到的工作,这个故事背景的设计未免太……令人不适了。
真的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拉踩,只有路人能毫无芥蒂地看下去,被里面的情节感动得泪目。
有观众出来,真是忍不住说:“要素也不用这么多吧?朱莉导演难道对财团有什么大意见吗?不加点私货就拍不了电影吗?最后还抬了一手尼伯格,难道尼伯格是朱莉导演的赞助商?”
感觉还行的观众说:“不至于阴谋论吧,也许只是因为那时候财团战争的新闻太流行,编剧受了影响,所以加了上去做背景,不代表朱莉导演本人是这种想法吧?再说故事可以啊,我挺喜欢这类温馨故事的。”
“我不行,故事再好我也不喜欢这样。”
电影难免出现了争议,但争议只在比较小的圈子里面发生。
大多数的路人观众其实并不关注这些。
看电影就是看人物故事,关心背景板做什么?他们看完就算了,但是隐隐对辞退爸爸的公司有点不满。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朴道基的电影《喜剧》上面。
朴道基抽到的题材是喜剧,而他的切入点也是一个职工。
主角职工成天活在老板的阴影下,但始终保持着笑脸,他仿佛根本意识不到那些非难,快快乐乐地过着职场日子,同时分分秒闹出笑料,让荧幕前的观众嘲笑不断。
《喜剧》整体是个荒诞剧,主角活得像个傻子,并不觉得周围的环境哪里有问题,每天拼命的工作,也没有升职的想法,说他浑噩吧,他也怪积极,整个人就很怪。
132/166 首页 上一页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