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他看什么都不顺眼。
送外卖,晚了被人骂,撒了被人摔碗筷,小电驴开慢开快都被轿车在屁股后面“邦邦”地响喇叭。后来跑传销,一开始因为学历不受限而高兴了几天,之后油被人揩尽东西却没能推销出去,还差点推著推著推到局子里去,幸好没让爷爷奶奶知道,不然又要签一次病危通知书。
在外面赚钱糊口得憋气,回家跟老人倾诉只会被骂吃不了苦,余有年干脆把自己关房里,一道门一片网络分割出他的天下。别人吃了好吃的,他问别人怎么没吃到小强。有人买了新鞋子,他让人小心别崴到脚了。诅咒素不相识的人不够解恨,他便将目标瞄到明星身上,一会儿说这对夫妻离离婚不远了,一会儿说那个影帝要约炮去了。谁受人追捧他就踩谁一脚,好像光凭他一张嘴,那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就会发生一样,别人的生活不舒坦他的生活就能反向提升一个等级。他没想到的是,有人在暗中观察他的网络动态。
就那么和平时无异样的一天,有人在微博上给他发私信,想拉他入微信群一起咒骂某个当红艺人。嘿,他还没见过这种跟村口聚一起磕瓜子一样的组织,有点好奇又有点不安。等他进到群里,那还哪是什么村口磕瓜子的闲杂人等,那可是秘密战队啊!每天都由群主发放要狙击的目标,平台信息,和攻击要求,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后的报酬。看着群里的兄弟姐妹们高效率完成任务后放出来的截图,余有年才意识到自己进了传说中的职黑窝。
他悄悄问那个带他进群的人,为什么找上他。那人说:“这不瞅你天生心理不平衡,骂人带劲儿,得把力使在刀刃上嘛!”聊了两句那人又说:“有些人就不是吃这碗饭的,出去骂人两句回来心里就良心不安了,还差点把我们给捅出去。我告你啊,那些人整天在电视上晃来晃去的,白骂白不骂,你骂完拿了钱就得把嘴闭紧了。”
余有年的嘴可紧了,骂人可带劲儿了。这活不需要成本,赚一分是一分,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余有年怎么可能不做?
一开始他只是空闲时接接单,用词简单明了但引起的回响小,他就观察别人怎么明面上暗地里骂,怎么骂一句话能激起全村人的愤怒加入战场,怎么把假的骂成路人以为是真的。把“求知欲”和“奋斗心”放歪了以后,余有年找到了自己的主战场:微博。他日以继夜地磨练技巧,最终发展成一个披皮黑。
每天定时定点到不同明星的微博超话里签到,发帖子,留言,怎么能使他的帐号等级增高他就怎么做。一个个跑来跟他掏心挖肺或者爆料的粉丝,根本不知道网线对面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混著混著,他看了眼帐号名称旁的那个等级标志,倏地笑了。在现实社会要分三六九等,怎么到了虚拟世界还搞这一套?底下的人说一句真话没人看见,顶上的人说一句假话就一呼万应了?谁知道这权重里掺杂了什么东西?大抵有着奴性基因的人类跟飞蛾一样都有趋光性吧,睁著瞎眼扑向像余有年头上那种用笔画出来的光环。
明面上追这个明星暗地里借此诋毁另一个明星,挑拨离间,余有年做过了;编造假料演退出粉圈的戏码,造成大规模脱粉回踩事件,余有年做过了;混成粉头带人跑去追别的艺人,令流量分流,余有年也做过了。不光是娱乐圈,各个范畴都有这么一群职黑的存在,黑品牌的,黑国家的,黑人权主义的,往大了说,在数字年代就是资讯战。底层的看不到上层的格局。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何乐而不为?钱越赚越多,活越做越无聊,余有年开始思考做这种缺德事死后得下哪一层地狱,在下地狱之前又会有什么报应。
他的报应来了。
“哥哥晚安。”
自从初一那天吃完饺子,全炁的电话和短信便锐减,余有年当作是报应。
他把仓鼠放回笼子里,给全炁回信息:“失眠。”
全炁显然没有道完晚安后就放下手机。“怎么失眠了?”
余有年思忖片刻,诚实道:“想起以前做的错事。”
“那你现在知道错了吗?”
“知道了。”
“认错吗?”
“我错了。”
“改过吗?”
“改。”
“那可以去睡了。”
瞧着这几个字余有年笑了:“你当自己是听告解的神父还是皇帝在下圣旨?”
全炁说:“给你数绵羊好不好?”
余有年以为那人要打电话来哄他睡觉,可等了老半天也没等到电话响。忽然一条短信弹了出来,是文字符号拼凑的画面:一只毛绒绒的绵羊在跨栏。跨一只,余有年的手机便震动一下。看了四五只他就想问问那个傻子,手机一蹦一蹦,画面一闪一闪,他怎么睡得着。犹豫两秒,余有年把输入的骂人的文字删掉,把手机调静音。奇怪的是,他还真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手机里除了有一堆绵羊跨栏的未读短信外,还有三条没点击过的文字讯息。
“我手机要欠费了。”
“睡着了吗?”
“哥哥早安。”
这傻子,该不会是半夜跑去增值话费了吧?
34.1
余有年在《Action!》里的反响不错,节目第二季又找了他。有了上一季的经验,策划组在新一季把流程和规则设定得更合理。
剧本的舞台呈现方式为拍故事短片。每两周一个回合,基本上前一周左右的时间是前期制作:生产剧本和拍摄,后一周是后期制作:剪辑,特效等等。最终成片在节目录影厂里播放给现场观众看,同时,幕后的一些制作过程也会一并呈现。
前期投票只有现场观众参与,最后一期投票分两批,除了现场观众,还有场外观众的即时投票。评分标准也细致化了,制作团队和演员分别以6:4的比例占据整个队伍的总分。
节目也多了“抢队员”“点睛”(团队互相指定对方的作品里必须出现的元素)等等环节,趣味性增加了不少。
余有年本应该高兴的,但他高兴不起来,因为姚遥不参加这一季。
全炁知道后,让小乔给余有年发了一张自己大戏汇演的定妆照片逗人开心,又瘦又黑的一个农村老头子。余有年差点认不出来。
“这谁啊?”
“福贵,余华老师的小说《活着》(1)的主角。”
“你又当演员了?”
“对。”
全炁的学系每届大三都有一个万众期待的戏剧汇演,是比作品展更令人翘足企首的活动。整个系的学生得自己分配工作岗位,自己挑剧本改编剧本,海报跟宣传自己弄,对外的一切交接也自己来,等于一小团人自己成立剧团,学校仅仅借一个舞台给他们演出。所有老师如非必要不会插手,也不会点评学生的准备工作,但学生有困难可以请教老师,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派代表跟总负责老师会面,汇报准备工作的进展,以防开天窗。毕竟搞艺术的都带有天生捅篓子的本领,不容忽视。
“要门票吗?”余有年问。
“不用,但你早一点到占位置,晚了就没有了。”
全炁这段时间反反复复看剧本,看书,看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著作好是好,但男主角得由年轻演到老,故事背景年代也久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深刻体会到的。
余有年也找了书来看,越看越不愿意翻开,最后放在书架上没拿下来过。
这会儿全炁已经不接戏,只要没课就背着个背包在大街小巷找中老年人观察。觉得跟福贵体态气质像的就跟在后头蹲一边看半天,还不忘拿相机把对方最自然的状态记录下来。有时候运气好,他可以找到老人聊聊三反五反或者大跃进那个时期的事情。运气不好他会被人骂骂咧咧赶走。总的来说,他没有一刻闲下来,但也没有忘记早晚各骚扰余有年一次。
--------------------
(1)《活着》余华
第28章 这碗饭吃还是不吃
34.2
余有年在节目上遇到姜导挺惊喜的。
姜导还是那个样子,烟瘾大,说话时不时噎人两句。不过拍习惯文艺片的姜导有点不走运,一上来就遇到悬疑片种类的比赛。余有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休息的时候凑到姜导身边喊了一句“导演你不看黄历吗”。姜导烟瘾犯了,咬著烟嘴没有抽,瞥了瞥身边这个没脸没皮的人。余有年和别的导演编剧一组,但他忘了,“抢人”环节还没拍摄,因此当姜导张大嘴巴喊出他的名字时,他把那句问导演的话送给了自己。
抢人得先玩游戏,但姜导摆了摆手表示不玩,然后慢条斯理地向余有年所在的小组抛出“买卖”条件:“我可以做两个‘点睛’。”
见余有年的小组不放人,姜导正想竖起三根手指,旁边的编剧先一个腿软扯住姜导的手臂。
同样被邀请出演第二季的高骜上前一步,替两边说话:“两只眼睛都点上了,不瞎啊。”
场内看戏的看戏,琢磨怎么卖人的在围圈讨论,高骜一句话像砸到了深渊里没有回响。余有年委屈地看了高骜一眼:“这卖的又不是高老师……点的又不是蜘蛛,要那么多只眼睛干嘛……”
全场哄堂大笑。
最终余有年还是以两个“点睛”的代价被卖给了姜导。他哭喊著“演员就没有选择权了吗”“我就这么便宜吗”,除了逗笑了观众,他的命运就跟姜导被指定的点睛元素“落叶”一样无法自主。另一个指定元素是“傻子”。
余有年拿到剧本那天追问编剧能不能改一改剧本。姜导说:“你有经验,没事。”
余有年噎住。
他搞不懂文艺片的导演为什么都爱到农村拍片子,一度怀疑是因为山里没网络没信号,方便专心搞艺术。他没办法接收和回复全炁的信息,只好找村里的座机给全炁拨了个电话,说明情况。
剧本最后一幕余有年抓不准感觉,在开始拍摄前他问导演,导演叼著根烟吞云吐雾地跟他说:“就跟小孩玩泥巴一样。”
余有年还是没摸透,打电话给全炁。全炁听了剧情梗概后让他去看余华的《现实一种》(1)。余有年连夜把小说看完后又失眠了,导致进山里的那几天都有些恍惚。一周后他在节目录制现场和观众一起看成片。
余有年演的傻子在村里没爹没娘没住所,没有人知道他是从哪儿来的。他每天靠着各家施舍的一点饭菜活下去。小孩都爱跟他玩,但大多数时候他得演牛马猪狗一些非人的生物供小孩骑耍。傻子因为傻,被人这样欺负也只是笑嘻嘻,天天收集林间的落叶四处抛撒,嘴里大喊“下雪喽下雪喽”。
正当所有观众以为这又是一部乡村文艺片,扣不上悬疑主题时,画面上出现一个双眼混浊失明的老人,对头顶的乌云喃喃道:“变天喽。”
一阵响亮的哭声把村里的猪吓得咕噜噜叫。傻子不知怎的头破血流,挥舞著双手在村里乱跑。有好心人拦下他给他处理伤口,问他怎么受伤的,他说:“他们打我!”村民问是谁,傻子点了几个小孩的名字。其中一个村民蹦到傻子跟前臭骂了傻子一顿:“你瞅瞅你自己长得都能摸到屋顶,我娃才五岁他能打你?”“他就是打我了!”说完傻子又开始哭。那村民不跟他废话,举起镰刀追着傻子满村跑。
片刻后村民气喘吁吁地回到家里,媳妇笑话他跟个傻子较劲。他止不住地抖腿,结巴地赶媳妇去做饭。
两三天后村里有怪事发生,小孩一个接一个地不见了,孩子的父母聚一起才发现不见的那些小孩全是被傻子点名过的。一群人既担心又愤怒,一口咬定是傻子抓走了孩子们,个个都说找到傻子后要把人绑起来揍一顿。这时那个拿镰刀追过傻子的村民声音极轻地说:“不是他,我前几天追他……他摔下山了……”这下子所有人更坐不住了,有一个胆子比较大的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这是来索命了?”谁也不再出声。
那个双眼混浊的老人在自家门口对着乌云盖顶的天摇了摇头,然后颤抖着手将家门磕上。
在一片树林里,传来脚踩落叶的声响。一个人蹲在树底下撒着落叶。他竖起食指放在唇前,“嘘──”只见他满脸满手是血,磕磕碰碰到处是伤口,但他不觉得痛,裂嘴一笑,拾起身边一片落叶,轻手轻脚举到一个有小丘那么高的树叶堆上。堆里露出半张小脸,右眼处没有眼球只有空洞的眼窝,干涸的血混著泪和泥,底下的鼻子没有了呼吸。叶片足够大,落到堆上完美覆蓋住那半张小脸。傻子拍手大笑,摇摇晃晃得像一只不倒翁。
天上的乌云越聚越密,林间传来拾落叶的声响,还有傻子不着调的歌声:“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嘴巴,真奇怪!真奇怪!”
影片播放结束,录制厅内鸦雀无声,连主持人都忘了要唸台本。最后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我以后再也不给我儿子听这歌了”,惹得全场炸开锅讨论起来。其实剧情不难猜,但所有看似平凡普通的元素编排在一起后,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直窜脑皮层。
录制结束后姜导问余有年:“听全炁说你还不是……”中年人找了找措词:“还没定下来要不要做演员?”
余有年摆摆手:“我不是吃这碗饭的。”
“你这次拍摄我骂你了?”姜导问。
“没有啊。”
“那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合适?”
电视台外面的空地没有任何遮挡物,此时太阳还有点猛烈,稍略站久一点皮肤就会火辣辣地发烫。
35.
全炁大戏演出那天余有年有节目作品要拍摄,余有年请了半天假,赶去会场时已经座无虚席,只好站在过道里观赏。
要不是余有年知道全炁演的角色,又看了点原著,他可能会认不出前两场戏的全炁。一个是裤腿卷高衣衫褴褛,体态苍老的福贵。一个是绫罗绸缎败家败妻,年少却体虚的福贵。看见趾高气扬胡作非为的青年福贵,余有年不由自主地探出脖子,想把台上那个与平时毫无相似之处的人搜刮在眼底。
那败家子不惜妻儿,因赌散尽家财。老父亲解手的时候摔死了,老母亲估计是病死的。这只是开头,余有年记得书里写福贵的儿子被吸血吸死了,女儿生娃失血死了。他没把书掀完,接着他看到舞台上刻苦生活已久的福贵,迎来了一直守在身边的妻子的病亡。余有年想,这个福贵是时候到地底下陪家人了,但福贵没有,外孙和女婿还在,福贵便没死。到后来女婿和外孙都走在福贵前头,余有年又想,福贵没有亲人了,该死了,可是福贵还是活着,哄那头舞台灯光剪影下犁不动地的老牛。
19/73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