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候,苏辰赶路都能碰见人了。
这些人还特别惨,男人老人女人孩子,皆穿着破衣烂衫,苏辰仔细观察了,这些人的衣服都像是在水里泡过似的。
应该是,不,肯定是古代的灾民。
苏辰再次伪装了下自己,在道边等着,然后挑了一群比较顺眼的灾民在后面跟着,然后他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灾民中的一员。
这群人一直在赶路,直到傍晚才停在一个村子的外面歇息。
有的灾民升起一堆火,架上几个破旧的陶罐开始烧水,米面是没有的,只有从野地里挖的野菜。
苏辰揣着小手手,蹲坐在最外面,正想着怎么跟这些人搭上话呢,一个老者将儿子给他的一碗热汤分了半碗出来,起身给送到苏辰面前。
“给我的?”
五六岁大的小男娃都是人厌狗嫌的时候,眼前这小娃却看着挺讨人喜欢,老者笑了笑,只犹如一张枯树皮贴在骨头上的面容很是慈祥。
“吃吧”,老者再次把碗往前递了递。
苏辰道谢,接了却没喝。
他是个接受过各种防骗知识的现代人,警惕心足足的,况且自己又不缺吃的,没必要冒风险。
一会儿将热汤倒进空间里,苏辰起身去那老者身边还了碗。
老者一家不是坏人,看苏辰一个小孩儿,担心他害怕,什么多余的都没打听。
那老者接过碗,还对苏辰说:“娃儿,晚上你就睡在我家这边上,明儿个我儿他们煮了热汤,再给你一碗。”
苏辰抬眼望去,这一片倒着的都是穿着比较的灾民,他一个孩子在边缘活动,的确是挺危险的。
老者一家也很不同,他们在中间,家里还有三五个大男人,在灾民中算是人多势众。
苏辰考虑过,点头拱拳:“谢谢老人家。”
老者四周围着的几个身高体壮的男人都叫他爹,还有他们各自的儿媳妇,一家人最少的也有两个孩子。
是个大家族。
这家人似乎很有逃难的经验,喝过热汤,被老者唤作老大的男人就去点了一个烟堆,刚还嗡嗡乱叫的蚊蝇很快就消散了。
苏辰跟着一个女人的安排,睡在这家人的孩子边上。
那是个比他大了两三岁的男孩儿,看会儿天上的星星,他转头看了看这个被爷爷照顾的小豆丁,用气声问道:“你是哪儿的难民?”
苏辰前面碰见的灾民,说他们是淮扬那边县城的,好像是今年黄河大决,淹了淮扬的七个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苏辰随便扯了个在路上听到灾民嘴里提过的县,问道:“你们呢?”
这少年感叹一声,想着这小娃只有一个,肯定是家人都死于水灾了,“我们是福建那边过来的,那边是兵乱。”
到处都挺难的。
少年看小娃儿一眼,道:“睡吧。以后你可以跟着我们一起走。”
话说完没有得到回答,仔细一看,小娃儿已经睡着了。
黄义笑了笑,把自己身上盖的衣服给小娃儿盖上。
睡在外面醒的早,天空中朦胧起微光的时候,苏辰就醒了。
一坐起身才发现身上的衣服,苏辰拿着手里的衣服,看看一身距离处还侧身睡着的少年,惊觉自己的运气也未免太好了。
遇见的都是好人。
师父离开前绕着自己身体转了一圈的那道银光,难道是给自己增运用的。
“乡亲们,”前方响起一道声音,苏辰起身望去,只见是一个骑在马上的中年男人,他喊醒了一些还没起来的人,等众人将目光都放在他身上的时候,拱拳道,“在下陈挺,字伯远。虽是乡下一老农,但蒙先祖庇佑,家中有一好薯种,能裹人腹,不择地生长。今日在下出门经商,身边所带有限,愿分于大家度过此次劫难。”
这番话还没落下,已经有好些人跪下来,连连作揖拜首。
他们不知道什么薯种,只明白这个人要给他们施舍。于是在他们眼里,此人就是善心的大老爷。
陈挺翻身下马,叫身边的两个仆从一起,将甘薯分给这些灾民。
当然,是有人想抢的,但没动手,就被各小群体的领头人压制住了。
陈挺扛着大半袋甘薯分到黄家人跟前,每个人给的不多,大人一人五个,小孩儿一人两个。
“一点心意,老人家别嫌寒薄”。看老者身上有一股不同普通百姓的气度,陈挺多说了两句,而后才交代对每个人都说过的话,“此物在我们长乐县名为金薯,是家祖历经千辛万苦从吕宋岛带回来的。春季把小小一块埋到地里,来年就能得许多秧苗。这金薯生熟皆可食,上不得大台面,却是咱们庄稼人裹腹的好东西。”
老者伸出双手捧过红薯,听说过听说过,福州府的陈振龙。前明万历年间,闽中大旱,福建巡抚金学曾就推广过此物。
只是一些大户人家根本没将此物放在眼中,普通百姓又没有得到种子的渠道,是以才不算普遍。
老者郑重地道了谢。
将这些都看在眼里的苏辰都呆了,这免费给大家发红薯的不会是将红薯从外国引进中国的,陈振龙的后代吧。
怎么看他推荐红薯的样子,有点像后世的销售人员呢。
好苦逼啊。
陈挺看着还没到他膝盖的小娃儿,心里也一阵酸,掏出两块个头上很大的甘薯,叫小娃儿伸出手捧着。
“揣好,饿了就啃一口。”
苏辰点头:“谢谢。”
陈挺叹口气,也不知道清王朝能不能挺过去,若叫三藩卷上来,怕是得有十几年的苦日子。这样大的小娃儿---
陈挺摇着头,一路发着甘薯,给这一波人发完了,便继续往前走。
以后哪个地方有灾荒,他都要去传播自家先祖带来的甘薯,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知道自家甘薯的好。
或许有一天,大家说甘薯的时候,也能称一句“陈薯”呢。
第4章 进京城
京城好大啊。
五天后的下午,苏辰跟在黄家人中间,终于来到了清代的背景城外。
和现代的北京城相差三百年,其间的差距,用一句沧海桑田来形容也不为过。
苏辰觉得自己小小的个子,站在巍峨的城门外,跟个小蚂蚁一样。他好一会儿才分辨出来,这个是北京的永定门。
现在京城需要查验路引,听前面的人讨论,因为从南边涌来的灾民太多,查的严了些。
苏辰有些担心,毕竟他是个妥妥的黑户,黄义察觉到他的不安,笑道:“别担心,我家的路引、户籍凭证都带着呢。到时候,说你是我姑姑家的儿子。”
苏辰感激不已,幸亏是跟着黄家人了,否则他很难这么顺利地到京城。连路上得到的两个大红薯,此时都还的在他衣服里揣着呢。
这些日子黄家人做饭的时候,都会带着苏辰一份儿,他便没有动空间里放着的食物,所以两只红薯也没有放到空间里,就这么绑在腰里揣着。
这个方法最不能让人看出来,还是黄义教他的。
对了,这几日的相处,他已经知道那日给他热汤喝的老者叫黄炎,是福建省的人。
逃到北京来,是因为福建那边都快被耿精忠占领了,乱着呢。
不过苏辰觉得黄家人不简单,他们在逃荒的休息时候,还会教家里的孩子写字。这样重视读书的人家,在古代那基本上都有家族继承的原因。
苏辰老实地跟在最照顾他的黄义身边时,后面走来一队马车,一辆辆的装饰豪华,排着队进了城门。
灾民们以及京城附近进城的百姓,被守城侍卫往旁边驱赶。
像是赶动物似的。
苏辰跟着人群后退,心里有些不舒服。
马车里,穿着旗装的少女扒着一条缝往外看,端坐在正位上的,是个面容端庄的妇人。妇人手里握着一圈佛珠,眼皮垂着,说道:“晴好,注意你的规矩。”
少女嘟了嘟嘴,放开手道:“额娘,汉人才需要注意规矩。”
妇人皱着眉,抬眼道:“咱们满人也有规矩,你若是遵满人的规矩,出去骑马。现在坐在车里,就要有个女孩儿的样子。”
晴好哼了声,反而生出逆反心理,将车窗的帘子掀得更开:“额娘,你看那边好多灾民,还有那么小的小孩儿呢,我要买两个给我养马。”
“你堂叔伯的家眷都来了京城,最近这段时间,你老实点。”妇人向外看了眼,乌压压都是神情麻木的灾民,根本分不出哪个是哪个。
“想要仆人,咱们有可靠的来路。”从外面买人是不可能的,用着也不放心。
苏辰护着腰里的红薯,根本不知道差一点被人买走当下人。
等这行车走了过去,那些官兵才退开。
半个时辰后,苏辰跟在黄义身后,到了被查验的这一行人。
一个偷偷样的兵接过了黄炎递上去的户籍,见到还有路引,诧异地打量他们一眼。
“黄炎是吧?”这人问道,“福建那边都是战火,谁还有空给你开路引?不是通敌的吧?”
老者很有遇事不慌的大气度,道:“官爷,这是几年前我们离开原籍地时开的,为了方便,这次离乡背井就都带着了。”
那兵看到下面的戳子,原来是康熙九年的。
早了啊。
“黄炎,福建人,你和黄宗羲什么关系?”兵头儿再次问道。
老者的手指微微抖了下,神色如常道:“小老儿就是一个普通老农,只是听说过梨洲先生的名声。”
人还一点儿不怕!听这话音儿里像是读书的。
兵头儿没法找茬了,黄宗羲早就不是反贼,强摁罪名也摁不到一个不相关的人身上。
将户籍递回,兵头儿说道:“京城你们不能待,京北三十里有个十里庄,去安顿吧。”
反正你们不送好处也有不送好处的安排法,摆摆手,有人递了张卡戳的文书到老者手上。
黄炎拿在手上看了看,鞠了个躬示意家人跟着他离开。
苏辰个儿小,只能看到老者的下巴,努力回想初中课上学历史,把看过的那副黄宗羲大儒的画像和这个老人对比。
想要分辨下,这个叫黄炎的老者,是不是大佬的弟弟。
其实若不是兵头儿那一问,苏辰还真不能把这么一个逃荒老者和黄宗羲联系起来。
“爷爷,咱们不进京城吗?”苏辰问。
因为在路上没有跟黄家人说自己要进京寻亲,这时候苏辰小灾民都不知道怎么提出跟他们分开。
黄炎差点把这个小娃儿可能要去别处给忘了,弯腰问道:“你在京城有亲人?”
作为逃荒灾民,除非有钱,根本别想踩上京城的地儿,家里倒是有些钱,但恐怕连进城门递好处都不够。
苏辰转了转眼珠,点头:“我爹说,我有个远房堂伯在京城做生意呢。”
黄炎回头看了看城门处,对苏辰道:“等会儿。”
苏辰赶紧伸手牵住老者的衣襟,道:“爷爷,要不你们也进城吧。城里都是富人,做生意也好做,肯定比外面生活容易。”
老者笑了笑,摸摸小孩儿的后脑勺,“小娃子懂什么。”
再次到兵头儿跟前,老者说道:“孩子想到京城看看,不知道能不能行个方便?”递了一小块银子出去。
兵头儿接到手里,看只是个小脸儿脏污的孩子,便道:“去吧,别乱跑就行。对了,再换一下衣裳。”
苏辰着急,转身就想把钱还给老者。
老者抬手按住了苏辰脏呼呼的小爪子,嘱咐道:“娃儿,自己放着,见了你的伯伯,也别着急拿银子出来。城里比外面安全,爷爷就不让义儿送你了。等你安顿下来,去十里庄给爷爷家报个平安。”
苏辰第一次遇见这么古道热肠的人,此时都觉得一直防备着黄家人的自己很小人,但真要自己说自己有不少钱呢,也不可能。
于是只好接受了老者的好意,以图后报。
黄炎招手,叫大儿媳妇过来,把一件干净的衣服拿出来,叫苏辰穿到外面。
黄家大儿媳照着做了,脸色却是沉着的。
苏辰能理解,进城前专门和黄家的小孩儿告别,把二两碎银子偷偷塞到了黄义的腰带里。
走到京城整洁的宽阔路面时,又是苏辰自己了。
他看看外面穿着的一件能盖到膝盖的右衽交领上衣,叹口气,又忍不住笑了笑。
不管咋样,到京城了,还认识好几个朋友,是个好的开头。
也不知道师父在修仙界怎么样了。
抬头看看天空,要黑了。
晚上住哪儿呢?
还要去皇宫认亲,自己这小要饭的样儿,连靠近那片王府住宅区都不可能吧。
难道学夏紫薇去找宗人府的官儿?
或者学小燕子去围场,当个靶子?
苏辰蹲在路边想了会儿,还是没有思路,这时候天都完全黑了,他听到有过路的人说天桥很热闹,就想着先去凑凑热闹。
现在没有公交,连黄包车都没有,苏辰就只能两条腿儿走着,在路上买了碗面吃,然后天上月亮星星一堆了,才刚刚到天桥。
没靠近呢,热闹喧嚷的人声就如有实质似地扑面而来。
苏辰不自觉往后退了一步,然后撞在了一个人身上,沾满泥土的脏脏的还露着一个窟窿的小布鞋,恰恰好踩在人家干净乌亮的刺绣鞋面上。
第5章 承祜
“怎么不看路呢?”
苏辰被人搡了一下子,没站稳往旁边摔去。他余光看见了自己踩到的这个人是个通身气派的贵公子,踩人家脚上一块泥,因此他本来能站稳也故意往地上倒。
这样就不会叫赔或者挨打了吧。
哎,小孩子在古代生活真不容易,就跟一脚踏进处处是钢铁刺的荆棘丛里似的。
只是苏辰没有倒下去,那公子伸手把他扶住了,并不喜的看向刚才出言斥责的那家奴:“你现在脾气倒比我还大了?”
家奴低下头,后退一步不敢吭声了。
公子这才蹲下来,打量了下苏辰,道:“刚才没推到你吧。”
3/25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