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清穿同人)——藤萝浠月

时间:2023-10-26 10:17:51  作者:藤萝浠月
  周大娘正想过去掰两根,她看着早是能吃了,只小主子一直说还不熟,小主子家境富贵,怕是没吃过这样东西。正好今天小主子的父亲和兄弟都在,掰些叫他们尝尝,其实味道并不比苹果梨子差。
  摘下来以后晒干了配着米煮粥吃,也很不错。
  远处有说笑声响起,周大娘手臂挽着篮子走到路边,半低着头恭迎。
  康熙意外的看了这妇人一眼,儿子□□出来的奴才也有比宫里人还像样的一天呢。
  苏辰看到周大娘臂弯篮子里的东西,抓一把花生分给阿玛和保成,“我们自己种出来的花生,才从地里刨出来的新鲜花生又甜又脆很好吃。”
  康熙接了几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花生,后面跟着的梁九功就要上前帮皇上剥开,也被摆摆手赶到一边。
  苏辰对周大娘道:“你先去做饭,把花生洗好放在一边,等我们摘了玉米再一起煮。”
  周大娘轻轻应了声是,后退到一边才迈步走了。
  这些规矩,都是她记忆中家人常做的,因此不用特别学习便像模似样。
  康熙到底有些好奇,因为他儿子在宫里的时候就不是一个特别看重规矩的人,在外面能让下人还记着本分就不错了,怎会教的如此规矩?
  “爹,那就是我说的玉米地,”苏辰说着往玉米地里走去。
  康熙脚步跟上,问道:“你这里找的下人,家世背景可查的清楚?签了身契没有?”
  清朝百姓各行各业的人身依附比前代都大幅度减少,长工短工的形式更受欢迎,苏辰对周大娘等人用的就是长工契约。
  “背景荣广查过了,”苏辰说道:“我没有让她们签卖身契,长期干活儿人身自由,这种我就觉得挺好的。”
  儿子这个小庄园一眼就能望到头儿,又只是种些田间作物,用长工也可。
  至于以后怎么安排这些作物,到时再根据作物的安排派遣心腹人员过来吧。
  康熙这么想着,把目光放在那片风中拂动叶片的高壮植物上:“那就是一亩至少能产三石的玉米?”
  “嗯,”苏辰用力点头,一开始他以为想找到玉米这种高产作物需要跑到北美洲,没想到和小舅在打仗地区闲逛的时候,竟然在有的村庄看见被随意种在屋前屋后,长得那叫一个营养不良的玉米。
  他问了当地的百姓,才知道他们种玉米的意识就和种个瓜果一样的,种一片是当做副食。
  问这个产量高,为什么不把所有田地都种了玉米饱腹,那老农回答道:“家里哪还有人种啊,几亩地黍粮就让我忙不过来了。这东西不能当税粮,除了自家吃,拿出去没人要的。”
  苏辰便意识到,想要推广一种作物,其中的障碍并不仅仅是这个作物有没有出现,高产也不是推动一种作物快速被大家接受的最大动力。
  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就少得可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古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吕宋带回番薯并此后几代都致力于推广番薯种植的陈振龙极其后后辈,有多么难能可贵也显而易见了。
  没看见土豆子吗?明末的时候都从海外传来了,却一直被禁锢在皇室高门,土豆这种在现代两块钱一斤都嫌贵的东西,此时竟然是只有皇室中人才能品尝到的美味。
  多么可悲又多么可笑。
  因此当苏辰知道这些,“车厘子”土豆和“车厘子”花生种,他都从握着这两样东西的豪门之家买了过来不少。
  其实在皇宫苏辰是吃过花生的,住在山上也吃到过师父给买的花生炒货,对他来说花生从来就没稀罕过。
  知道花生在现在的民间都是珍贵物儿,还是在他打听土豆的时候。
  本以为多难得的养活百姓做多的两大产物,玉米和土豆,很轻易就被集齐了,苏辰便打算多种多培,之后免费发给百姓们种植。
  产量这么大的经济作物,本该因为量大价廉的,却硬生生叫高人一等的贵族们给弄成培育难、产量少的象征身份的东西,真是有够恶心。
  苏辰想得有点多了,保成却没想这些,他一点儿都不嫌玉米叶子喇脸,摆手叫他哥和阿玛停在外面,自己就拎着篮子跑进玉米垄里,扑哧扑哧很快掰了一篮子青皮包着的玉米棒。
  出来,他举着篮子问道:“哥,这些够吃不够?”
  苏辰看到他头上顶着一根玉米须,坏心情一扫而空,笑道:“够了够了,你快出来吧,拿凉水洗洗,不然脸会痒。”
  康熙站在地边掰了两棒,掰开青嫩的皮,看到里面排列整齐的黄色玉米粒,就算没有农业常识也知道这是很好的作物。
  怪不得儿子说这是个能给他解决大问题的惊喜。
  “阿玛,你掰的这个还没熟。”苏辰过来,看到阿玛手里另一只还没有抽条的小穗子,连忙提醒。
  康熙已经把这一只小穗子也剥开了,里面是嫩嫩的玉芽之色,他掂了掂小穗子道:“这样嫩的玉芽色才应是玉米,这一只长黄的,老了。”
  苏辰:难道这才是玉米名称由来的真相?
  他看看阿玛手里的剥开的小穗子,还没有充分沉淀淀粉的一颗颗小玉米呈晶莹的嫩白色,如同羊脂玉,而此时小玉米粒的形状,也和大米很相似。
  苏辰有些受到暴击,怪不得之前好几次,周大娘都提醒他玉米能吃了。
  原来他们都是在玉米嫩嫩芽的时候就摘下来吃的?
  回去一问,周大娘果然点头,指着保成篮子里摘到的几颗嫩穗子道:“这个吃正好,其余的便有些老了。”
  苏辰:“那你们就没想过,让这些玉米都长老到不能再老才收吗?”
  “那可怎么吃呢?”周大娘笑道:“小穗子收下来晒干,日后下锅也很好吃。”
  苏辰更无语了几分,道:“麦子怎么吃的?”
  周大娘:“磨面蒸馒头啊,”说着恍然大悟的点头:“主子说把玉米长老了再收,磨成粉吃?”
  苏辰:“是啊。这很难想到吗?”
  “不难是不难,”周大娘笑道:“可咱们一直都是那么吃的啊,听说还是个洋人教的呢。”
  苏辰明白了,洋人那边根本没有石磨。
  他们做面包的历史都是从三四百年前才开始的。
  现在倒是庆幸周大娘足够听话,没有自作主张在玉米“能吃”的时候都给他摘下来。
  苏辰赶忙郑重交代:“周大娘,地里的那些玉米,都等长老了再摘啊。”
  周大娘手里揉着一团面,这是一会儿擀面条盖在洋芋炖土豆上的,笑着道:“主子真要等着长老了吃?”
  苏辰点头:“是的,我还要留很多种,你跟其他人也说说,别给摘了。”
  “主子放心,”周大娘答,“您出去等着,这里热火朝天的,再热着您。”
  苏辰这才离开。
  坐北朝南的堂屋里,梁九功从辰王的田地里偷来两只圆滚滚的大寒瓜,这时正跟他顶头上司讨巧:“爷,您瞧,不愧是小爷种的寒瓜,比那瓜农专门种的上贡的也不差什么了。”
  苏辰走进来,问道:“梁公公,我的瓜地你是怎么找到的?”
  梁九功缓缓转过身,一脸谄媚笑容,说道:“王爷,您不知道奴才的鼻子好使着呢。您那瓜田里种着香瓜甜瓜,奴才闻着味就过去了。”
  说话的时候,一个侍卫提来一桶清水,梁九功便把他摘的寒瓜、甜瓜都湃在凉水中,嘿嘿笑道:“待会儿啊,奴才切好了瓜给您一块最大的。”
  苏辰知道他是故意这么说讨阿玛高兴呢,笑了笑点头。
  这就没有下文了?
  梁九功在心里道:辰亲王都没有别人会接茬儿,显得都热闹不起来了。以后等宫里的三四五六七八三位阿哥长大,各种各样会讨巧的孩子都有了,也不知辰亲王会不会失色。
  康熙脸上带着笑,看起来心情却是很不错。
  一方面是儿子从民间给他翻腾出来这么多高产的作物,一方面也是由于梁九功的插科打诨。
  苏辰坐下来,康熙就问儿子对于推广这些作物有什么意见。
  苏辰看向保成:“阿玛,保成现在也学着办事了,不如让他负责这个?”
  保成吃着一条甜瓜,道:“我忙着呢,这个事儿还是哥来办。”
  尽管苏辰尽量避免参与这些和朝堂有关的事,却知道他作为一个王爷避不开,可这样明显能收民心的好事,他还是不做的。
  苏辰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肩膀:“我可得好好的修养一阵子,作物推广的事情繁杂,还是你来吧。”
  保成直言道:“你就是想让我落好。”
  苏辰笑道:“你是太子,很大程度上能代表阿玛,这是给阿玛落好。”
  康熙点着头,突然觉着有些不对,辰儿这么说,是不是担心他忌惮保成啊?
  一时间,康熙心里很不是滋味。
  难道自己在辰儿心里,就是一个很不希望儿子优秀、被百官、被百姓认可的阿玛?
  苏辰没看出来阿玛的想法,又说道:“阿玛,吃过饭我再带您去看看煤球厂,我卖一个煤球一文钱也赚了很多钱,我想咱们可以将山西打造成一个煤球大省。”
  现在煤炭和石油的利用率都低到可以直接忽略,便是让全国人民烧煤球,也不用担心环境污染问题。
  可能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以后电能利用被开发出来,发电的时候煤炭资源会紧缺吧哈哈。
  苏辰把这里有的一个小煤炉提过来,是他根据现在的士大夫喜欢围炉烹茶给设计的一款,小小的和现有炭炉一般大,有个放小款蜂窝煤的煤芯,比单纯的着炭火力要大的多。
  一经推出,便超越苏辰当日的大煤球主推成为爆款。
  康熙看着这个放在桌子上小巧的煤炉也挺喜欢,叫儿子给他示范怎么使用。
  因苏辰出去了好几天,他在庄园时经常用来温个水热个粥的小炉子早就熄了,既然阿玛要看,他就拿来火折子和一块块的小干柴。
  先在炉子里生起火,拿到一边燃着,等吃完西瓜,周大娘端着一大锅土豆炖鸡上来的时候,炉芯底部便成了一层红红的碳了。
  小小的蜂窝煤压上,很快就窜腾出火苗来,苏辰放上去一个装满水的小铜壶,也响起来滋滋的水声。
  苏辰向阿玛和弟弟介绍道:“只要是别忘了下煤球,这个炉子能一直这么用着,煮水的时候抽开扣门,不用就合起来,也很省呢,一天仅仅需要三个煤球。”
  他做的煤球,比现代市场的煤球可耐烧的多,一天三个足够了。
  康熙口里嚼着浸满鸡汁香味的绵软土豆,耳里听着儿子对煤球炉的介绍,一直立志想要打造的盛世似乎也在面前有了具体的情景。
  家家户户吃得起土豆炖鸡,烧得起如此便利的煤球炉---
  正在这时,一股浓郁的奇特香味逼近。
  周大娘端着一簸箩煮的熟透的嫩花生和金黄玉米放在桌子上,道:“老爷,小少爷,菜齐了。”
  康熙拿起一棒煮好的摘时显老的玉米尝了口,软糯香甜。
  再尝那只嫩的没煮的,水水嫩嫩,虽然不如各色果子好吃,却也别具特色了。
  苏辰没吐槽水嫩的玉米芽一般都是作为饲料用的,捧着自己的碗,一脸龇牙咧嘴的模样看着他阿玛品尝玉米芽芽。
  “你这是什么表情?”
  “阿玛,味道怎么样?”
  父子俩一同开口,康熙笑道:“都好。辰儿,你也尝尝。”
  说着把手里的嫩玉米芽芽从尾部掰下一小节,递给儿子。
  苏辰忙摆手:“我不吃这个,”伸手拿了个还烫手的煮玉米,然后连忙掰一半给吃面条吃的就很香的保成递过去。
  “来,保成,你也尝尝这个煮玉米。”
  接着吃,为了不让你吃饲料,哥仁至义尽了。
  保成道:“我自己拿就行了,”这么说着还是把哥给的玉米棒接到手中,然后对阿玛一笑。
  康熙看看手里的玉米芽,冷哼:这俩儿子不能要了。
  “山西的煤炭之前主要用途无非是炼铁炼钢烧瓷,煤球这一行若是能风行起来,恐怕是不弱于贩盐的一项买卖,这个事交给你办如何?”康熙吃着煮玉米,对苏辰这么说。
  苏辰很佩服阿玛的长远眼光,但同时也想叹气,他自己发起的项目太多,怪不得阿玛给他加担子。
  保成啃着玉米道:“哥,我有事忙了,这件事我可不管啊。”
  苏辰:“这话说的,好像我是多剥削弟弟的哥哥一样。”
  康熙就拍板道:“那离开之前,阿玛带你们去见见大同知府,燕平道道台,叫他们好好配合你把煤球做起来。”
 
 
第93章 立个威
  道台是一个在现代已经消失的部门,它相当于中央朝廷的派出机构,一个省份一般能分有三四个道。
  道台基本由中央直派,也只对中央负责。
  在某种程度上,道台是朝廷对地方的一个监察机构。
  燕平道的道台是康熙九年的进士钱霞,这是个性格平整的人,关于地方的例行折子他都上的中规中矩,皇上不主动问,一般不会主动提出问题。
  康熙对他是不大满意的,如果山西省成为煤炭大省,这样一个人是不能很好的协助辰儿的,所以现在只是见见,回去后需要另外物色好的人选。
  午饭后休息两个时辰,纳兰容若便已带着大同知府程平和燕平道台钱霞在外等着了。
  梁九功出来传,这俩人才低着头跟在后面,到屋里也不知为何就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被威严裹挟的寂静。
  钱霞还好些,面圣的机会比程平多,先跪下来行了礼:“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程平虽称得上是从四品官员,见皇上的机会也就当年中进士,以及三年前选授大同府时进宫的那次。
  况且他前几天听到皇上在山西省遇刺的消息,跟着总督大人去客栈拜见过,皇上圣怒未消,当时根本没有见他们。
  回来了,才觉得要安稳下来了,圣驾又到了大同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