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吧你。”
我领好营养单和训练计划回家,把这些郑重地摆在洹载面前,跟他宣布:“我要回归了。”
再这么来一次我得死在床上。
洹载喝着咖啡 ,把那些言外之意挑开:“你还没告诉我,这次感觉怎么样?”
“……”全身都被拆了重组,重复过无数次,我实在没什么好说,因为都是我自找的,“你吃饱了吗?”
“嗯。”洹载点头。
“那就行。我真的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那我们还跟说好的一样?”
“啊……那还是,每年给你一次吃饱的机会吧。疼归疼,累归累,还是挺爽的。”我的感言发自肺腑,却看到洹载表情有一瞬间凝固,我条件反射看着他的腰,没把握地后退一步,“下次是明年!明年!”
洹载笑着点头,去阳台照顾花草。我赶紧溜之大吉。
人还是不要随便作死比较好,真的。
--------------------
犹豫了几点要不要把这章放上来,可能算雷。但我觉得有必要写,婚后生活情趣之类的嘛,小作怡情。27号就写好了,犹豫到今天还是放吧。
恭喜我这次一章就完事了,呜呜。
# 创作谈
第93章 创作谈:厕纸与星辰
在作话
--------------------
《创作谈:厕纸和星辰》
文:陈瓶尔/于2023年1月30日下午3点14分
一、声明
我在此记录,创作这篇小说的起源、经过、构思与感悟,以展示创作过程,供同行学习、读者交流之用。任何非我本人表达的言论都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此致。
二、创作起源
这篇,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我第一次尝试长篇写作。
我开始同人写作是在16年大学期间,因为某个角色死去,感觉很可惜,所以决定用同人的方式把他复活。可能是同人带来的习惯,搞得我的舒适区常常是万字以内、第三人称的短篇,再用短篇凝结成系列故事,大概就是这样,拖拖拉拉,尿频尿急尿不尽似的。
第一次尝试原创写作,其实也是在初中。那时候杂志还没完全走下坡路,尝试给一个杂志投稿,果不其然被拒绝了:太稚嫩了,言情小说,剧情也不是那么想当然的,缺乏技巧……
这一次的故事,开始于19年的1月。
当时我刚刚毕业参加第一份工作,对生活感到十分痛苦和疲惫,于是我逃进想象里。我在晋江第一次尝试更新,名字叫做《失落都市》,选择的题材是我从来没写过的国安(这篇以后还是会写,故事主线很成熟了,等我写刑侦这方面成熟一点就动手,暂时放放),申签,没过,按照一些经验贴来删除笔名,再来。反反复复试过几个梗吧,都不太成功,于是跑去隔壁。
选择这个题材写文是一时兴起:我很喜欢听歌,我也很喜欢看爱豆舞台,看过很多爱豆的故事。当然,看到这里的你应该能猜到,彼时我所关注的是韩国乐坛和爱豆体系,这篇文的框架也是由此而来:充分自由的音乐竞争环境,有爱豆培养体系,有完整的音乐产业链……
所以你们看到了,Peak9除了李洹载,其他几个人都是有过选秀经验,或者出道经验,或者没出道但有练习生或独立音乐制作人的经验,都有公司。对于爱豆的倾向呢,我还是偏好实力派,不怎么看脸,所以人设方面安排得比较均匀了。
除了吴樾,对。虽然我给吴樾的安排是选秀失败,但他是素人出身。
为什么这样呢?
一时兴起的文,也不会考虑很完善,当时想的很简单:我要写导演X演员的故事,演员是可塑性很强的天赋型选手。是的,CP一开始是岳梧X吴樾,名字都是懒狗取名倒过来读。李洹载一开始都没有人设,那三个热搜是受限于第一人称,无法提供全面视角,但是得给受带来一些生活波折,于是的于是,安排热搜梗,安排男二这个情敌,作为攻受之间的催化剂。
……后来就上位了呢,也是当时没想到。
乐。
其实所有事,完结之后再回头看,全都是我的问题:我其实不清楚演员的生活,完全不清楚,因为我不追演员,从来没对谁着迷过,于是吴樾的成长线就成为了很大的问题:怎么往下走?成为影帝?或者别的?补课之后依然觉得没意思,于是吴樾和岳梧之间的关系,从无,到互相感兴趣,到几乎快拳脚相加(?)……
这方面受挫了,但我意外地发现李洹载那里写起来好顺利。为什么呢,因为我开始思考李洹载的人设,他一开始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参加选秀,为什么被选上了,出道之后作为什么定位在行业里稳定发展……构思一个爱豆的职业发展,我可是对这些不能再熟。
于是,在最初的版本里,男一线卡,我就写洹载线,这头越写越多,就反衬那头卡得有多痛苦……这时候我意识到,我写不出来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我只能写我感兴趣的:对梗感兴趣,我就可以围绕梗展开一系列狂想,对人物感兴趣,我死也要找到合适的逻辑把他们配对。此时的攻受,岳梧和吴樾,我对岳梧着实不感兴趣,虽然我很努力在刻画一个浪荡不羁,但有艺术天赋的人,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种角色,起码没到能把他当作主角去写的程度。
于是我跟好友聊天,痛定思痛,决定把男二转正,同时把受的职业方向重新调整为爱豆……就有了现在这个版本。
吴樾,素人选秀,出道失败,演习赚钱,返回舞台,获得成功。这就是事业线的全部,规划起来非常顺利。并且你会发现,如果攻受是同行,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还可以作为感情催化器。
然后我遇到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人称。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写第一人称,时至今日我也想不起来当时为啥给自己这么挖坑。第一人称的视角,是很方便读者靠近这个人物的,但同时意味着,“我”能收到的信息会局限于“我”的生活:吃、穿、住、行,先得给到动作,才能从我的视角去观察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你要同时做到这些事情:让“我”成长,让“我”受挫,让“我”听到其他人对我的评价,然后写这其中每一步细腻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甚至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我”的时间:我该怎么去把握故事发展的节奏呢?我不能丢下“我”然后跨到天上俯视全局啊。
啊……很崩溃,尤其是故事发展到中期的时候,格外崩溃。
“我”身上流动的时间是跨不过去的槛,没人能跨过去。我写得很难受,我估计读起来也会很难受。我看了很多写作书,想要去解决视角和节奏的问题,但未果,因为大部分写作书只会教你故事技巧,很少有视角转换。这些困难表现在故事里,就是我描写事业线的时候很简略,但写攻受约会的时候往往占用三到五章。并且第一章,介绍李洹载事业的时候(同时也是铺垫整个大环境),一点都不能再省略了:不写粉丝斗争,侧面刻画不出来竞争激烈,和爱豆这项事业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残酷,成为爱豆是要有取舍的。
这个问题一直没被解决,只有最后临完结的几章,通过倒叙插叙甚至是完全第三人称视角的采访,跳过时间流逝,手感才好一点。如果你读起来觉得很难受,别为难自己,这一定是我的问题。谢谢你阅读这些,希望没让你觉得太过痛苦。
写作过程就是一步一个坑,卡得非常难受。也只有回过头来总结,才能发现哪里其实能做得更好,给下一本做准备。
三、人物成长
这是我写这篇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仅次于第一人称视角之外。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是把他们当做孩子一样,看他们冒险,经历一些事情,实在不行有我这个老母亲兜底,就这样。
吴樾,我对他的最终目标是重返舞台,获得成功。所以我要规划他的行动路线:已经设定是素人,舞蹈就没啥戏,能唱歌不跑调,有目标就会坚持到底,咸鱼但没完全躺平。
同时我看过很多,现实向的,爱豆自己对爱豆这个行业的探讨,娱乐公司企业家的访谈,或者根据这些人物去看他们的职业轨迹……基于现实的因素(我写文是很看重逻辑,即在真实世界里可行性的,不然我连自己都没法说服),确定了。
最终适合他的职业定位,是创作型歌手。
故事里的所有人,我可以严谨地告诉大家,我是这样设定的:
吴樾,素人,行业平均水平的歌手实力,创作能力上限只受限于他的音乐功底。或者我换个方法形容,他是一个天才画家,他画作的水平,第一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自己能够画画,第二取决于是否有机会拿起画笔,第三取决于他学会了什么画画技术、掌握了什么画画素材和原料。他的事业会是厚积薄发上升型。
可以说,因为李洹载看到他的能力,所以后面才会甘愿放弃事业(虽然也赚够一辈子的钱了,俩人其实都是苦出身,不爱挥霍,不工作也能过好这辈子没问题),在家当贤内助。
李洹载,天赋型歌手,有创作能力和实力,但创作能力有限(上限是他的情感体验的上限,但他俩都不爱折腾,就等于说是后期无事发生了)。他的事业是抛物线,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极限,所以在抛物线的高点选择结束。
当然,也有为了不影响吴樾事业的因素在内。
许嘉禹(Peak9选秀排名第一),日韩体系下无可争议的标准爱豆,敬业程度业内第一,没有创作能力。整个故事里颜值第一,也很事业心,不恋爱脑。做事都合乎逻辑,场面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Jeffery,安然,就比较偏向国内的爱豆发展方向,有一些实力,很愿意努力,如果没有黑幕他们就一定会出道,但出道以后怎么发展是另外的问题。安然先意识到这个问题,就选择多线开花:有戏演就去演戏,同时保持对音乐的学习,不丢掉舞台这个基本盘,同时往音乐制作人方向靠拢。Jeffery后期能够发展的方向更窄一些,颜值不高不低,唱歌水平也是水平线,唯一突出的是舞蹈,后期大概率会参加一些综艺,当个导师,或者赚够钱当舞蹈老师带孩子们玩这样。
Zero乐队则不是爱豆路线,更像是日本乐坛的风格: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乐队,开LIVE,逐渐进入主流视野的另类成长模式。
我真的给吴樾开了太多金手指,开得我都快不好意思了,虽然可能并不明显,我就随便列一列他都避开了什么雷:
啥也不懂,跟经纪公司签约,避免没收入期间巨额培训费,成名后不公平收入条约,乃至天价解约费(其实我在考虑把这条线在番外里安给许嘉禹,不然他也太顺利了,现实生活里不可能有这么顺利的人,而这么完美的人如果存在,也必定不会选择娱乐圈这条路)——跟知根知底的朋友合伙开公司,二人互惠互利,有钱一起赚,不会彼此拖后腿,更不会背叛彼此,同时还能一起当老板培养新人(这是吴樾冯纯线,也是Tina和刘姿)。
想要漂亮出道所以花重金跟知名制作人买歌,最后可能无人问津——把时间压缩到极限,学习,积累,思考反馈,自己努力写歌,各个方面都近乎于0成本,所以只要有收入那就是纯收入,跟朋友们分。
对象是吸血鬼,二人成名前相识,爱是真的爱过,但后来又自卑又骄傲乱折腾,把过去当作资本拿来挥霍索取报酬,另一方因为爱无限制地忍让直到最后受不了结束(其实这就是Tina,我在犹豫写不写的另一个番外,名字我都取好了,叫做仅此一季的花期。别担心刘姿,刘姿后面会加入吴樾公司的,作为顾问带女练习生)——对象很爱他,二人相识于微渐,愿意付出并且不求回报(这既是对吴樾而言,也是对李洹载而言)。
以上任何一条,沾了破折号前半截,在现实生活里命都得丢大半条才能缓过来。
我觉得吴樾应该没啥好挑剔的了,我足够亲妈。
他和李洹载很顺利呢。饶是我再不会写感情,这也是我目前为止能力的极限了。
虽然再不顺利就写不完了,笑。
四、我的反思
除了以上这些写作过程的事情,还有另外一些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完结大长篇,约40万字。跟晋江比起来,肯定不算多的;有熟悉我的读者也知道,这篇写作横跨了19、20、21、22、23五年才完结。就是因为那些问题,我一边写,一边意识到,一边努力去解决,走到了今天。
第一件我领悟到的事情,是态度。
我一直以来把写作当成伊甸园,我现实生活不开心了,就在这里当上帝玩。这篇开文就是这样。但玩总不是一个正确的出发点,这种出发点带来的结果就是,可以轻易放弃,可以给自己写文的失败找任何理由。态度不端正,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看我在隔壁断更的那些,就能发现。我无数次犹豫要不要直接弃文,无数次跟朋友安息说我的大纲,无数次因为那些卡顿痛苦。
逃避的方法就是拖更。
但有一件事是很恐怖的,就是一旦你做了创作者的事(哪怕你并不是有意去学习方法论,只是通过经验隐约摸索到了),你再去消费那些文化产品,就会变得很痛苦。你会下意识代入到创作者视角,去品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休闲就变成了变种的工作,你会发现这个我也行,那个我也行,回头看看自己的坑,见过低点就感觉还有救……
但遇到问题,遇到消遣的反作用力,这都不足以让我打开新文档去填坑。我有大纲,写具体的章节就等于是落实,一个个打钉子,已经没有惊喜可言,全是痛苦。落实是第一层痛苦,修改是第二层痛苦,没人看是第三层痛苦,对阅读这种垃圾的读者感到抱歉是第四层痛苦,对自己没有足够水平写得更好是第五层痛苦……
134/135 首页 上一页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