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功夫倒是不减当年。”
吕容风在一旁点了点头。
作为户部尚书兼之内阁大臣,他向来对那些对大宣做出突出贡献的臣子抱有好感。
比如,谢小将军,就是满朝臣子里,在他心中好感度排名最高的几个人之一。
吴姐愣了愣:“那孩子和你们认识?”
楚深和点了点头。
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点:“孩子?”
他不动声色地问:“他看起来那么小吗?”
虽然上辈子他二十六岁驾崩,那时的谢小将军才二十三岁,比他还小三岁。
现在穿到现代的臣子们普遍都比他驾崩前的臣子们还要年轻。
但似乎总结不出什么规律。
他原本以为和臣子们上辈子的寿命相关,但现在听又似乎不是?
能被吴姐叫做孩子?
那穿到现代的谢清时才几岁啊?
吴姐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唇:“倒也没那么小,看着就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小少年。”
只是她的侄子就差不多那个年纪,她将对方一同看作了小辈。
“十六岁的年纪,应该是上高中?是我口误了,叫孩子不太妥当。”
不对。
“诶,现在九月多了,那孩子怎么不上学,还跟在光启身边?我回头……”
她想说,回头问问帮忙安排,但想到对方和楚深和都认识,便改口道:“楚董您回头得叮嘱那孩子回学校上课。”
不知不觉,她还是称呼着“孩子”没改过来。
楚深和笑着应下,送走了吴姐。
然后,在场几个人都没忍住笑意。
姜云天“哈哈哈”地笑出声。
“原本我以为李墨穿过来还要读大学就很夸张了,没想到这还有一个要继续读高中的孩子,哈哈哈哈哈。”
吕容风也忍俊不禁,伸出手扶了扶自己的金丝眼镜,“明日我们到了桂省,陛下还得给谢小将军劝学。”
楚深和扶了扶额。
“在现代不能由着清时性子不上学了,怎么着至少都得押着他读完大学。”
姜云天出口暴言:“让谢小将军再考个研究生,最好读到博士吧。”
吕容风:“那谢将军可能会感动得开宗祠,敬告列祖列宗,说他们老谢家祖坟冒青烟,终于出了个文化人。”
晏之遥坐在楚深和身旁,素日冷淡的眉眼也不由露出了丝笑意。
楚深和总结:“那我们今日就先别和光启、清时他们联系,明天直接过去,给他们一个惊喜吧。”
实在是,谢小将军和其父谢将军曾经的劝学、逃学史,人尽皆知。
大宣的满朝文武皆知,谢家世代忠良,全是武将。
但谢家曾经祖上是文官,并且每一代谢家家主自己从了武,却对下一代从文抱有极大的期望。
这一期望,在谢将军身上达到了巅峰。
除却谢家历代的传统期望,更重要的原因是……
在谢清时周岁之时,谢将军的父亲老谢将军病重。
为了让老谢将军走得安心,谢将军的夫人训练了儿子近一个月,抓阄必须抓笔墨纸砚……
还不到一岁的谢小将军在懵懂中,被训练成功。
周岁宴时,在祖父的病榻前抓了一本书、一支笔。
老谢将军含笑而终,临死前回光返照,将不争气的谢将军大骂一顿。
并且表示:我孙儿才一岁,抓阄就抓了书和笔,可见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以后是要当文官的。
如果孙子不能成才,那一定就是谢将军这个做父亲的没有教好。
对于父亲的临终遗言,谢将军头皮发麻地应下,保证一定会让儿子好好读书,走正经的科举取士的路子。
然后,谢清时三岁时,谢将军的母亲也病危了。
她是当朝上一任翰林院大学士的女儿。
同样在临终前念念不忘,希望孙子复她父辈荣光。
在她生前,谢清时周岁至三岁之间的时光,都是被她带在身边。
而且,两岁半的时候就背下了《三字经》。
这叫谢将军也萌生了我儿子是个文学奇才的想法。
于是,他再次接过了母亲的临终遗愿。
就这样……谢小将军在谢家长大,作为武官之子,但从小就没机会接触与武学相关的任何东西。
怎么说呢?
谢小将军其实在文学一道上也不算毫无天赋吧。
至少被谢将军腆着脸、三顾茅庐请去的盛京乃至大宣最好的先生们,甚至是翰林院的大学士……
觉得谢小将军二十岁之前,还是有望考上一个秀才的。
虽然……这在翰林院大学士的眼里,实在算是庸碌了。
要知道,谢清时的夫子们,哪个不是曾经科举的三甲及第?
但好在谢将军容易满足。
觉得也不错了。
但这一切……
终止于十二岁,谢小将军听说谢将军于边关被埋伏,救父心切、胆大包天地奔赴边疆、上了战场。
对比起在二十岁之前有望考上秀才。
年仅十二岁,被严令禁止接触武学相关的谢小将军,在战场上,简直是天生的将领。
天赋绝佳、旷世奇才不足以形容。
第88章 负荆请罪
当然,在谢清时抵达边境后,才知道原来盛京的消息太过落后。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那个“谢将军被埋伏生死不知”的消息早已是过去式。
他到的时候,听到的只有大宣再次大捷。
甚至,先前那个谢将军中了埋伏、战场形势危急都只是谢将军放出来的烟雾弹。
他好像是白来了战场一趟。
但来都来了,反正都是要被父亲骂的,谢清时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他“威胁”了身边几个从盛京谢府一起来的护卫。
隐姓埋名,成了谢家军的一员小兵。
可能是谢家人世代的基因与血脉,他们合该是归属于战场的英豪。
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兵书、没有学过排兵布阵、没有上过战场的年仅十二岁的小将。
从最普通的士兵开始冲锋陷阵,仅几场战役,就因杀敌勇猛、脑子灵活被提拔上了小队长。
两个月后,就变成了能带领几十人的小头目。
然后在一次乘胜追击时,识破了敌人的埋伏,带着自己的几十人将计就计,杀敌一千。
一次又一次,一功又一功。
那场战役,谢将军作为将领,打了近一年。
谢清时到了战场六个月后,按照大宣的十八级军功制度,他连升了八级。
简直前所未闻。
尤其是与他年仅十二的岁数相衬,称得上是天生神将。
据说,战役结束,谢将军即将班师回朝。
在清点上报战功之时,看见这个十二岁却在半年内升了八级的小将,当即对着军事和副将大呼:“此子天赋胜我当年,未来必成大器,有此神将是我大宣之幸啊!”
副将和军师也颇以为然地附和。
谢将军还对着副将和军师感慨:“这个叫谢晖的小将也姓谢,五百年前还是咱同家呢,哈哈哈!”
副将哪壶不开提哪壶:“清时今年也是十二岁吧?”
他只是突然想起,然后说完就看见了谢将军突然沉下去的面色。
他们这才想起来,谢将军那个寄予厚望的公子似乎是离家出走了,不知道去了哪儿。
或者说,就是逃学。
就连翰林院的大学士都千里迢迢特意写了封信来告状。
谢将军半年前收到消息差点没被吓死,那可是他谢家这一代的独苗苗。
好在谢夫人后脚信跟了过来,含糊其辞地说儿子没事。
而这半年来,谢清时的信每个月一封,一封不落地送到了边境,送到了谢将军的手里。
但从来没回去上过学。
谢将军每次在信里都将对方大骂一顿。
并且,因为谢将军自己本人文采不佳,有一次甚至找了军师代笔。
自然,都是石沉大海。
偏偏谢将军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指天天不应,骂地地不灵。
他们已经听谢将军说了无数遍,待他回到盛京,非得好好收拾谢清时!
此时,听到副将的“神来一笔”,谢将军果然心情又不美好了。
“这谢晖比我家那不成器的争气多了,也厉害多了!”
军师和副将面面相觑,谁也没开口。
毕竟,自己的儿子自己能说,别人却是说不得的。
于是,谢将军说完,便又起了兴致,要看看这个与自己儿子同龄但仿佛天生属于战场的小将。
然后,四目相对。
谢小将军一声:“爹!”
据说,差点没把谢将军惊得厥过去。
谢清时尚且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自小就将谢将军看作崇拜的目标,他的父亲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大宣的战神。
虽然不知为何谢将军从小只允许他读书。
想让他参加科举。
但年幼的谢小将军非常好哄,对母亲说的父亲都是担忧他的安全、战场危险刀剑无眼,深信不疑。
因此,他到了边境的这半年,死死瞒了半年,就是为了此刻给谢将军一个惊喜。
向谢将军证明,虎父无犬子!
事实是,他确实做到了。
就在见到他之前的谢将军还在惊叹,此子天赋旷世仅见。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谢将军的表情,复杂到了极点。
有一点惊喜,更多的却是怒意。
这可是谢家人盼了数辈盼来的唯一一个有点天赋的读书人啊!!!
是他老谢家成为文化人的唯一希望啊!
是他在父母临终前接过的遗愿啊!
谢将军的表情一时间都有些抽搐。
一旁的军师和副将尚且不知道他这般“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惊喜地恭贺:“果真是虎父无犬子!谢小将军天生神将!未来战绩定不在谢将军之下!”
“谢将军前面果然说对了,有谢小将军这样的将士是我大宣之幸!也是谢将军这个做父亲的骄傲啊!”
谢小将军眼神亮晶晶的。
他在风吹日晒的战场厮杀了半年多,身材比起在盛京时结实了不少,整个人就像一棵小白杨,挺拔而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
此时的他满脸都写着求夸奖。
谢将军心里矛盾极了。
他是向往读书成为文化人不假,但不代表他以自己身为武将而耻。
能够保家卫国,击退敌军,赫赫战功,是他最大的荣耀。
他无比看好、觉得是天生神将的人就是自己儿子,说不高兴是假的。
但这种高兴,又掺杂了无比的别扭。
他的面色变了又变,最后吼道:“小兔崽子,谁让你来战场的!”
谢清时被吓得往后退了半步,然后嬉皮笑脸道:“爹,我知道你担心我,但儿子这不是好好的,还立了好多战功!”
谢将军还没想好怎么办,便又吼道:“滚你犊子,给老子看书去!”
他对着副将吩咐道:“你这就去边境城池找知州把他们家儿子十几岁到二十岁看的书都搬过来!”
“还敢逃学!到了老子身边,老子看着你学!”
谢小将军手中提着的刀“咣”一声掉在了地上,人都傻了。
军师和副将也傻了。
后来,回到盛京的谢将军不死心,在将谢小将军的战功上报之后。
特地和楚深和求旨,不用给谢小将军论功行赏。
他自己的功劳赏赐也不要了。
他只求个恩典,求陛下能派朝中最厉害的翰林院的几个大学士、状元及第的修撰、国子监鼎鼎大名的那几位老师去给谢清时上课。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臣子这样奇葩的要求的楚深和是差点没反应过来的。
在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他简直哭笑不得。
然后,下了一个让谢将军“感激涕零”的恩旨:“朕虽亲政,但每日仍要上课,朕的老师皆是大宣学问最高、见识最广、见解最深之人,倒是符合谢将军想为清时聘请的老师条件。”
“不如便让清时进宫跟在朕身边,当个伴读,每日同朕一同上课吧?”
“闲暇之余,朕也能当一当清时的老师,顺便让大臣们教教清时以后该如何为官。”
谢将军战功赫赫,朝中不是没有人担心功高震主。
但大宣边境未平,强敌环伺,未来几年,谢将军势必还要上战场,势必还要立功。
楚深和自然相信谢将军忠君报国,但也担心到了后期封无可封。
深谙赏赐要落到“实处”、落到臣子的心巴上的楚深和自然知道。
对于谢将军来说,独子谢清时的学业、前途才是他最关心的。
谢家满门忠烈,谢清时也立下大功。
他也不是不可以给对方一个机会。
于是,他的恩赐暗示明显到:只要谢清时有点用,他定然能让对方如了谢将军的意,入朝为官。
是的,为文官,而不是武将。
果然,谢将军激动地语无伦次地谢完恩后,据说回家高兴地几夜没睡着觉。
大概是觉得,老谢家多少代了,终于出了一个文化人。
他们谢家世代大老粗们,即将要有一个文官了!
他无愧于父母的临终遗愿!
只是……
楚深和有些心虚,他辜负了谢将军“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拐了谢小将军进宫之后,他自己倒是和对方学了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
然后,和谢小将军合起伙来瞒天过海。
97/130 首页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