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秦王政只是听着,不置一词。
  半晌,他偏头看向跪坐在身侧的长子:
  “若是你,会以什么方式解决李牧这一心头大患?”
  秦王政想考验一下儿子,因此没有直接给出决断。
  这可问对人了。
  其一,扶苏有整个灭六国的记忆,大秦到底用的什么计策,个中细节他全都一清二楚。
  其二,扶苏毕竟是主持过吞并匈奴之战的帝王,哪怕没有记忆这个作弊器,他也能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扶苏是个很擅长利用流言的人。
  表面完美无瑕的人,他都能眼神毒辣地挖掘出对方的弱点,辅以攻心之术。更何况赵国这个状况简直就是个筛子,破绽一抓一大把。
  扶苏自然不能按照上辈子的应对方案来答,以他的骄傲也不屑于抄答案。而且那个方法是王翦提出来的,扶苏总不好抢老将军的功劳。
  是以扶苏谦虚地表示:
  “我不曾带过兵,沙场征战之事并不太懂,倒是朝堂争端能说上一二。”
  “如今赵国内部不稳,李牧手握重兵必受猜忌。不如在赵都邯郸境内散布流言,称李牧认为赵王昏庸不堪大任,已经悄悄投降了秦国。”
  秦王政听明白了儿子的意图,但武将们并非全都会意。有些人只懂带兵打仗,这些朝堂里的弯绕有听没有懂。
  桓齮就耿直地质疑道:
  “公子这招真的有效吗?赵人皆崇敬李牧,恐怕不会轻易被流言煽动。”
  反倒是王翦笑了:
  “不,流言不需要让赵国黎庶相信,只需赵王信了即可。”
  以赵王的脑子,他可不见得分辨得出流言是真是假。
  秦王政只问儿子:
  “你是这么想的?”
  扶苏自然摇头:
  “并非。”
  王翦一愣,片刻后恍然大悟,抚掌而笑:
  “原来如此!”
  公子说赵国内部不稳,李牧会受猜忌,众人便条件反射地认为这个猜忌李牧的会是昏聩的赵王。可其实赵王贪图享乐不爱管事,真正感觉到被威胁了权柄的,另有其人。
  赵国政治大权早就掌握在了相国郭开的手里,而军权则在李牧手上。
  自古武将都能靠武力值轻松镇压文臣,倘若李牧哪日对郭开不满到了极点,难保不会猝然发难。届时郭开就要成为阶下囚,甚至直接被李牧斩杀。
  郭开会有这个担忧很正常,因为他确实是个玩弄权术的奸臣,把赵王给架空了。偏偏李牧比较正直,早就看不惯他了。
  扶苏的意思是,流言传得沸沸扬扬之后,无论李牧到底有没有背叛赵国,郭开都可以拿它大做文章,问罪李牧。
  扶苏侃侃而谈:
  “若李牧没有反心,也不愿在这个关键时刻与君王和相国闹翻,他就得卸去兵甲以示自己并无威胁,再独自进宫去向赵王辩白。”
  “一旦进宫,便是羊入虎口。李牧身上有这一盆脏水,郭开光明正大杀了他也不用担心背上骂名,还能继续在赵国为相。”
  年轻的小将李信挠了挠头:
  “不对吧,赵人都不相信李牧叛国,郭开杀了李牧怎么可能不背上骂名?”
  赵人肯定会大骂郭开是奸臣,觉得他为了权势不择手段。
  扶苏轻笑,提点道:
  “奸臣的骂名可会影响到郭开的权利地位?”
  这个,还真不会……
  郭开一开始是靠赵王的无条件信任才掌握权柄的,现在早就把赵王架空了。黎庶的谩骂有什么用?不痛不痒罢了,根本动摇不了郭开一星半点。
  若是一点点的坏名声就能逼得郭开退位让贤,那赵国朝堂内的有识之士早就联合起来迫使他下台了,还用等到现在?
  之所以做不到,不就是因为郭开的亲信党羽太多。郭党在赵国一手遮天,谁都压制不了这个人。
  “可是这样不还是有骂名吗?只是骂名没用而已!”
  李信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有点认死理,抓住一个问题就非要掰扯清楚了。
  幸亏他爹和他爷爷都不在咸阳,而是在外镇守南郡和陇西。不然高低得给他脑袋一巴掌,让他谨言慎行,别咋咋呼呼的。
  扶苏对这位日后长到几十岁还依然跟个愣头青似的名将有一种莫名的包容和怜爱。毕竟这家伙灭楚时背了一大口黑锅,且赤子之心本就极为难得。
  因而他没有计较李信的冒犯,反倒细细解释起来:
  “我所说的骂名,是赵人质疑郭开叛国,而非郭开是个奸臣。”
  李信迷茫地“啊”了一声,怎么牵扯到叛国了?
  王翦看了半天的好戏,到这会儿才终于看够了,慢悠悠地说道:
  “因为郭开收了我大秦的贿赂。”
  李信:“!!!”
  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告诉他?
  好吧,事关重大,不告诉他一个年轻小将也合情合理。
  如此一来,逻辑就通顺了。
  郭开确实背叛了赵国,他为了金银财帛和秦国许给他灭赵后可以入秦为官的承诺,并不会介意把赵国坑死。
  但在赵国被灭之前,他是绝对不能暴露自己叛变一事的。
  那样不仅协助大秦灭赵的功劳拿不到,他自己也会提前被赵人干掉,所有功名利禄都成一场空谈。
  所以郭开杀李牧,是出于忌惮李牧的兵权以及替秦国分忧两个方面。他得尽量把自己从后头这一条里摘出去,让所有人都认定他只是单纯的为权谋私。
  公子扶苏提出的流言方案,正可替郭开解决这一燃眉之急,堪称送上门来的动手借口。
  否则只按照王翦提议的“令郭开说服赵王处死李牧”来的话,难免会有人怀疑郭开是不是收了秦国好处。
  毕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秦赵两国,特别喜欢互相使用反间计。这一回是你买通我的相国除掉我的大将,下一回就是我买通你的相国除掉你的大将。
  廉颇就是这么被郭开和吕不韦联手搞掉的,白起大概率也是这么被范雎和赵孝成王联手搞掉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范雎与白起不和,郭开与李牧不和,这让人如何能不联想呢?
  王翦捋着胡须笑道:
  “如此双管齐下,李牧必死。”
  外有流言,内有奸臣,里应外合。李牧除非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斩杀郭开,否则他必死无疑。
  不管流言也不进宫辩驳可以吗?当然可以,但这样就会被曲解为心虚,越发引起赵王迁的不满。
  李牧想安心带兵打仗,就不能让赵王对自己生出忌惮。否则这一次打仗是平平安安了,战事过去他就要面临君王猜忌,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
  可是直接杀了郭开真的有用吗?郭开那么多党羽,肯定会奋起为他报仇的。
  倒不是他们多忠心,主要是替郭开报仇可以收拢剩余党羽的人心。
  而且李牧威胁到的也不止是郭开的地位。整个党派都忌惮他,无论谁接替了郭开,必然要拿李牧开刀。
  谁让郭党之中都是郭开精心挑选的奸佞呢,根本没有爱国救国之士。
  蒙毅摇头叹息:
  “无论李牧是否入局,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李信敬畏地看了一眼全场的聪明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有多脏。
  李信:本以为大家都是直肠子武将,结果你们都是军政两吃的老狐狸!只有我一个人是傻子!我恨!
  会议结束,李信恍恍惚惚地出去了,思索着自己是不是也该去学一学权谋。
  这次的事情让李信猛然意识到,带兵打仗没他想的那么简单,不是武将厉害能打会兵法就行的。
  朝堂上的手段防不胜防,政治嗅觉不够的武将很容易掉进坑里,莫名其妙就被人除掉了。
  很不幸,李牧就是这么个有点耿直的武将。
  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只要兢兢业业为赵国征战就不会有事,甚至自信地觉得哪怕君王生了猜忌、自己也能靠着表忠心度过此劫。
  大家走出章台宫之后,王翦拍了拍李信的肩膀,留下两句意味深长的话。
  “老夫没记错的话,李牧似乎还是你的堂叔?你们李家是不是经常出爽快人?”
  李信傻愣愣地站在原地琢磨了半天,终于听懂了这个意思。
  ——王老将军在调侃他和李牧都不懂权谋,脑子缺根筋!
  李信愤愤地回家了,决定写信给祖父和父亲。他父亲不好说,但他祖父还是很精明的,他们李家才没有全家都是憨憨。
  自己作为小辈不好和老将军计较,没关系,让祖父来。他和王翦的儿子王贲平辈相交,那他爷爷就比王翦高一个辈分,哼。
  章台宫内。
  大臣们都走了,蒙毅也去门口扮侍卫,殿内只留下父子二人。
  秦王政对儿子今天的表现十分满意,开口夸奖了两句。
  扶苏有点意外。
  他今天虽表现得可圈可点,却有些锋芒毕露了。参考原主留下的形象,其实有些违和。
  这几个月扶苏倒是有努力表现出自己的政治手腕,可顾虑到人不能一下子改变太多,有特意收敛过。所以留给父亲的新印象有,但应该不足以掩盖这一次的不对劲。
  原以为父亲会多问两句,没想到对方提也没提,仿佛自己儿子如此厉害是天经地义那般。
  扶苏总觉得哪里不对。
  秦王政却已经进入下一个话题了:
  “流言需要时间发酵,好在我们本也不打算立刻兴兵。刚拿下韩国,秋收在即,至少需要休整半年。”
  半年的时间想弄出个流言绰绰有余,届时他们只需要等待即可。李牧一死,就能全面开战。
  扶苏只得按捺下心中的疑惑,接道:
  “既如此,不若提前一些行动。赶在冬日除去李牧,便可趁着春耕之前的时间攻赵。”
  半年足够秦国弄到不少耕牛顶替劳动力了,哪怕战事拖延到春季也不会对下一年的收成有太多影响。
  反倒是赵国,他们没有足量的耕牛协助。春天战事一起,士兵被迫参战,没有空回乡种田。
  春耕耽误了,那从秋收到来年秋收这整整一年的时间,就只能靠往年的存粮度日。
  可是庶民手里真的有存粮吗?恐怕是没有的。
  这一层忧虑会让赵国军心涣散,失去战意,只想早早回家耕田去。大约只有代地骑兵会好一些,那边的习俗比较贴近草原。
  但,代地掌控在李牧手里。失去了李牧统率的骑兵,能发挥出几成战力就不好说了。
  若能快速攻克赵国,说不准士兵归乡时还能赶得上晚播。
  扶苏其实不愿意看到太多家庭因此饿死,所以希望战事能尽早结束。这样赵国和秦国的士兵都能及时回乡,大秦这边家家户户能多一个劳动力帮忙也是件好事。
  秦王政缓缓点头:
  “此事容后再议,还要看将领能否快速克敌。”
  这个就不好说了,战场上的发挥有时候也和敌方将领息息相关。如果赵国派一些没什么本事的人领兵,扶苏的计策就能生效。
  扶苏则道:
  “即便李牧身死,灭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明年春耕前的出战,可以以攻城略地为主,到春耕开始时抢到几座城就算几座,然后暂时歇战。”
  这样既不耽误农事,又能给赵国士兵一些心理压力。
  赵人可不知道秦国会在春耕前结束这场战争,他们只会担忧自己延误农时。心里始终挂念这件事,如何能专心拼杀呢。
  “等春耕结束了,再第二次兴兵。我大秦有耕牛相助,春耕速度提高,能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
  赵国要是敢在庶民春耕的时候强行征兵,那都不用秦国做什么了,赵国境内自己就能哗变。
  秦王政听完整个安排,看了儿子一眼:
  “你倒是仁爱。”
  还担心赵人接下来一年没饭吃饿死。
  对黎庶如此看重的王公贵族,属实不多见。
  扶苏无辜地回望过去。
  只要父亲没有直言表达出对他太过在意庶民这件事的不满,那他就当父亲对此没有意见。
  什么赵人秦人的,分得那么清楚,过两年不都是他大秦子民?每个人口都很珍贵,可不能因为战争饿死全家。
  明面上,扶苏只道:
  “若是赵人饿殍遍野,等我大秦吞并赵国,还得赈济灾民。”
  那时候就得秦国自己出粮了。但存粮都是为了打仗准备的,最好别有这种本可避免的消耗。
  不赈济灾民也行不通,有这么好的收拢人心的机会,放过去实在可惜。而且死的人太多,多浪费啊。
  扶苏倒不会为了收拢人心刻意阻拦赵人春耕,旱灾水灾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赈灾的机会多着呢。
  扶苏也就是心里这么想想,万万料不到,一个月后赵地当真传来了灾荒的消息。
  秦王政十七年,秋收在即,大旱突发。
  旱情必然会影响收成,要么推迟收割,要么干脆减产。这要看大旱有多严重,而且会持续多久。
  侍官来报:
  “赵国两月前就不怎么下雨了,偶尔才降一点细雨。到了这个月,干脆滴雨不下,周遭河流也有明显的水位下降。”
  很多人对大旱其实是不太敏感的,农人倒是关注得多,权贵却不怎么关心。所以经常要到河流水位明显下降的时候,才会猛然警觉许多天没下雨了。
  探子原本也没想到这次的旱情会这么严重,不知是他没关注的缘故,还是水位就是飞速间降低的。反正等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一些河的支流断流了。
  再这么下去,恐怕稍微细一些的河也会断流。
  赵国境内没有黄河经过,位置又靠北,本来就比较缺水,现在是连调水都找不到从哪儿调。
  不过赵国就算坐拥黄河,估计也是不会去向各地调水的。顶多是黄河边上的百姓日子能好过一点,保住大部分收成。
  扶苏回忆了一下,七国好像都没有调水的先例。
  大约是运输工具不够方便,不像他登基后那样,大力发展墨家机关术,运水运粮都轻松了很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