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只要父亲不觉得我此举不妥,那旁人的看法又有何干?”
  决定继承人的是秦王政,又不是那些只会叨叨的大臣。
  秦王能看不出来儿子到底合不合适当下一任王吗?这群人不会真觉得自己比王上更有眼光吧?
  冯去疾却觉得公子过于自信了。
  毕竟有的时候流言能够毁掉一个人,万一日后父子俩关系疏远了,那再加上流言和朝臣的反对,情况就不好说了。
  扶·流言都是他玩剩下的·苏,但笑不语。
  看着公子只笑笑不说话,冯去疾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整了整神色,郑重地表示自己以后定然全力协助公子,防止小人生乱。
  谁不想在见证过万古伟业之后,再见证一场盛世崛起呢?
  反正冯去疾很贪心,他两个都想参与进去。
  扶苏目送着冯去疾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地走了,眨了眨眼,心想这人收服起来也太没难度了。
  不怪他后来被李斯反压一头,李斯那家伙可比冯去疾滑头多了。
  扶苏慢悠悠喝完了面前这盏蜜水。
  后世待客爱用清茶,然而在先秦时期茶是加调料拿来吃的。即便改为单纯地沏茶,也会因为此时的茶树未曾经过代代改良,口感同样很糟糕。
  扶苏不爱喝那个,也不爱吃茶。
  自从大秦一统后,都城咸阳能够吃到全天下各地的好东西。当了二十年秦皇,扶苏的胃口早就被养刁了,一点都受不了茶汤的怪味。
  还是蜜水好喝。
  就是容易被弟弟们背地里笑话像个小孩一样爱吃甜的。
  扶苏翻开了一卷竹简,上面是先生们给他打的小报告。竹简记录了苦于学业的公子们,在课余时间,是如何全方位挑剔长兄的。
  笑话他爱喝蜜水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
  扶苏冷漠地垂下眸子,提笔给先生回信。让对方再多加点课后作业,免得公子们下了课还有功夫编排兄长。
  将竹片递给侍者,命他送到先生那里去。扶苏起身离开了偏殿,去寻正殿中还在处理奏折的父亲。
  弟弟们出身太高,实在是不知人间疾苦。
  这个时期别说黎庶,就是普通贵族也不一定能时时喝上蜜水。皆因会养蜂术的人不多,蜂蜜产量非常少,许多贵族都要碰运气才能买到野蜂蜜。
  蜜水何等金贵,这群小子竟然嫌弃那是小孩子才爱喝的东西。
  还是没吃过苦,没受过毒打。
  这样下去不行,会长成败家子纨绔的。不如向父亲建议,给公子们增加一点户外课吧。
  农乃国本,公子们五谷不分怎么能行?先去种两天田,再去吃两天糠。
  什么时候记清楚了各种粮食、食品的物价,什么时候恢复优渥的物质条件。
  扶苏的提议遭到了秦王政的反对。
  秦王眉头微皱:
  “种田可以,吃糠便不必了。寡人的儿子何须如此委屈自己?”
  秦王政是个十分骄傲的父亲,哪怕明知道儿子吃了苦能更快地成长起来,他也不愿意这么做。
  提议被父亲反驳,这对扶苏来说并不陌生。
  要不然扶苏顺毛哄的能力是怎么锻炼出来的?还不是靠反复惹父亲不悦,再反复哄回来刷熟练度嘛。
  扶苏太懂怎么说服他爹了:
  “并非我故意苛待弟弟们,实在他们当着先生的面竟然抱怨蜜水不好喝。如此下去,岂非要长成赵王迁那样的纨绔?”
  公子们:???
  我们不是!我们没有!大兄你污蔑!
  赵王迁乃是赵国最后一任国君,贪图享乐,不懂政事,被丞相郭开玩弄于股掌之间。此人如今已经继位五年,向各国充分展现了他有多烂泥扶不上墙。
  扶苏的一番添油加醋,立刻让秦王政警惕起来。
  他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们当真抱怨过这样的话?”
  连蜜水作价几何都不清楚,日后不知道要被负责采办的仆从如何蒙蔽。况且奢靡之风不能助长,否则多厚的家底都能败光。
  秦王政本就对赵国有心结,发觉儿子有向赵国昏君靠拢的架势,便也没工夫再去顾忌什么大秦公子吃糠咽菜会堕了身份。
  去乡野间多了解一些民生也好,免得日子过的太舒坦了,整日里闲着生事。
  秦王政便吩咐扶苏:
  “此事……”
  说到一半,有侍官急匆匆来报信,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色。
  “王上!韩国国都破了!韩王安已被腾将军俘虏!”
  秦王政顿时站了起来:
  “当真?!”
  原以为战事还要焦灼十数日,没想到这就攻破了国都新郑。
  秦王政哪里还有空去管儿子们的那点小事,直接命人去召集文武大臣过来议事。
  又随口对扶苏道:
  “以后公子公主的事情交由你全权做主,不必再来问我了。”
  他对扶苏很放心,从之前给公子们加课业开始,扶苏就没在弟弟妹妹们的事情上行差踏错过一步。
  国家大事最重要,这些细枝末节,秦王政干脆懒得管了。
  扶苏瞥了一眼放在博古架上的月历,心道运气不错。正好赶在战报传来前把弟妹们的事情说了,以后就可以放开手来收拾那群小兔崽子。
  还敢嘲笑他爱喝蜜水,呵。
  临时会议散去之后,扶苏出去安排公子们接下来的去处。
  他顺便嘱咐侍者:
  “去少府知会一声,这几位公子不爱甜食,往后蜜水、甜点等物不必再给他们上了。”
  不是自诩已经是大人了,不爱甜食吗?那以后就都别吃了。
  可惜黄连不能当菜吃,否则如此成熟的大人们,肯定很能吃苦。
  只有吃苦才能证明他们一点都不幼稚。
  侍者领命下去传话了,走到一半忽然想起什么,折返回来。
  “公子,还有一事。”
  扶苏微微颔首,示意他说。
  “下午众臣齐聚时,大儒淳于越递了信进来,问上回的事情可有转机。”
  上回的事情?
  扶苏微微一愣,这才想起自己之前给淳于越许诺过一个空头支票。
  这就尴尬了。
  这几个月来事情太多,他早就把淳于越给忘了。
  拖了这么久没给回复,怪不得对方坐不住了。特意趁着韩国被灭的好消息传来,秦王政心情不错,请扶苏再帮忙说说情。
  扶苏点了点头:
  “这件事我知道了,明日一定给他答复。”
  次日,淳于越接到了任命,让他去关中一处苦寒的县城当县令。
  淳于越:???
  侍者赶忙解释道:
  “公子的意思是那地如今正在配合官署制作药丸,正需要一位爱民的大儒前去坐镇,也免得官吏阳奉阴违、克扣庶民的工钱。”
  淳于越这才松一口气:
  “在下明白了。”
  这定然是公子为他争取来的机会,好叫他去那里将功折罪!若是他能把事情办好,等调回咸阳时必然能升官加爵!
  再有一点就是把他外放出去,也免得他留在咸阳让王上时不时想起之前的事情来,再行迁怒。
  公子用心良苦,为他百般筹谋,令淳于越感动异常。
  淳于越擦了擦眼角的泪花:
  “请告知公子,在下一定不会辜负公子的一番苦心。”
  侍者挺起胸膛,与有荣焉地点头。
  是的,他们公子就是这么敬爱师长,是天底下最好的公子!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只是随便找个借口把淳于越打发出去的扶苏:没错,我就是这么尊师重道、友爱弟妹。
 
 
第17章 计谋
  在灭韩这个大消息跟前,淳于越被打发去了偏远小县的事情,丝毫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制药的县里有巴清的人留守,也有冯去疾派去的可靠之人监督,其实用不着淳于越做什么。
  反倒是他们两个人,得到了扶苏的命令。他们需要顺便盯着淳于越,防止这家伙又搞出什么事情来。
  淳于越的洗脑能力还是不错的,别回头把当地庶民给忽悠瘸了。考虑到这个可能性,扶苏才没有随便打发他去别的地方,而是选了正在搞药丸生产的小县。
  处理完淳于越的事情,扶苏便再无后顾之忧。
  韩国被灭只是一个开始,还得防备它死灰复燃。所幸腾将军已经将能抓的韩国宗室都给抓来了,应当没有能复国的公子。
  韩国之前没怎么派质子去其他五国,倒不是五国心眼好放过了它,主要是没有那个必要。
  先秦时期为何流行送公子去别国为质?其实是一种互相威慑的手段。
  我手里有你家的公子,你手里也有我家的公子。如果撕破脸皮,两个公子大概率都得丢命,所以最好维持和平现状。
  不过质子在战时逃跑回国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毕竟各国的防备力量属实是聊胜于无。
  它们可不像大秦变法后搞了个验传,严格到能把逃命的商鞅都给拦下来出不了国,导致自己被惠文王抓住处死。
  但不管怎么说,质子的存在也是一种投鼠忌器。哪怕质子可能逃跑、哪怕故国可能不在乎这个公子的性命就是想发兵,也总比没有人质在手强。
  出于这种目的存在的质子,放到韩国身上就显得很多余了。
  韩国从三家分晋之后,没多久就开始积贫积弱。往北被赵国抢地盘,往东被魏国打秋风,往西又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
  就这种级别的诸侯国,用得着掌握它的质子、防备它发兵攻打自己吗?
  真打过来了,那不是主动送人头。
  这也导致了如今韩国竟然找不出几个流落在外的公子,让其他五国想帮他复国也一时之间没有能扶植起来当韩王的人。
  真是糟心。
  想一想几十年前被灭的宋国,国土面积也不比只剩一郡之地的韩国小多少。既然宋国被灭了这么多年也没掀起什么水花,那韩国应该也差不多。
  五国国君想了想,感觉这个类比很有道理,于是把这件事抛开不管了。
  是韩国自己没那个复国的福气,可不是他们不尽心。再说了它本来就苟延残喘多年,能撑到现在已经是走了大运。
  由于秦国在六国都安插了内应,准确说来应该是“秦国在六国都选择了一些高官进行贿赂”,所以国君们的态度很快就被传讯送到了咸阳。
  灭韩之后要去对付最难啃的硬骨头赵国,是以这些天众臣时常齐聚章台宫,一起商讨灭赵的方案。
  消息传来时大家正好都在,秦王政看完嗤笑一声,递给诸位传阅。
  众人看完也没忍住笑了出来。
  “五国如今的君主都是无能之辈,合该他们气数将尽。”
  先看赵国。
  赵国在位的是赵王迁,因为生母受宠就被他爹废长立幼接手了王位。但是这家伙不懂政务,大权都在郭开手里。
  而郭开,不好意思,那是秦国花大价钱买通的自己人。
  再看燕国。
  燕国在位的是燕王喜,这老头属实没什么担当,遇到事情就推太子丹出去抗。
  如果太子丹也扛不住,没关系,砍了太子头颅送给秦王息怒。再不行就收拾东西跑路,大不了逃到辽东去,这样总不会被抓了吧?
  接着看齐国。
  齐国在位的是齐王建,一个天真的小傻子。相国说什么他信什么,因为相国是他亲舅舅后胜,他觉得舅舅肯定不会害自己。
  但是很不巧,后胜也是个收了秦国钱,会无脑吹秦国友善绝对不可能动齐国的自己人。
  下一个楚国。
  楚国在位的是楚幽王熊悍,这人好一点,因为他活不到楚国被灭,运气好躲过了亡国之君的成就。
  然而熊悍也不是什么明主,毕竟谥号都是“幽”了,上一个出名的可是导致西周灭亡的周幽王。
  最后一个魏国。
  魏国国君大概是五个矮子里最高的那个,没有什么“杰出”的事迹可以说。在位十几年,攻秦时几乎没打过胜仗。
  打败仗的时候,被秦国抢了一堆城池。从秦王政五年到秦王政九年,几乎年年被抢地盘。后来干脆自暴自弃,主动献地。
  不过他命也不错,死了之后没两年他儿子就成亡国之君了。
  这么一群歪瓜裂枣,若非祖宗留下的基业足够深厚,秦国灭他们就跟玩儿似的。
  众人表情微妙地对视了一眼,纷纷想起了这些诸侯王的奇葩之处。只能感慨一声天命在秦,在别国都一代不如一代的时候,偏他们连出好几代明君。
  别国的笑话看看也就过去了,接下来是严肃的讨论时间。
  将军桓齮分析道:
  “赵国与北地匈奴接壤,双方常年发生战争。代地本就民风彪悍,有匈奴练兵更加难缠。”
  赵国原本的国土没这么大的,毕竟是三家分晋时才分了一部分。
  当时的晋国公室其实还在,晋国没有正式被灭,但早已名存实亡。因为赵氏家主都开始给儿子封太子了,完全不把晋国残存的宗室放在眼里。
  到谥号为“襄子”的赵襄子继位时,他的姐姐嫁给了代国的国主。代国就在赵地以北,隔在匈奴与赵国之间。
  为了吞并代国,赵襄子以小舅子的身份约见代王,代王毫无防备地前去赴会,然后就被干掉了。代王一死,赵国吞代便犹如探囊取物。
  这个手段不是很光彩,后来他的姐姐伤心欲绝,干脆拔簪自刎了。
  不过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赵国消化代地,不像当年那般民怨沸腾。
  两百年来赵国铁骑经历了无数场合匈奴的厮杀,即便在如今昏君频出的背景下,战斗力也颇为不俗。
  这都要归功于代地本身尚武之风盛行,以及名将李牧的精心操练。
  老将王翦直接断言:
  “若放李牧参战,攻赵将十分困难。三年前我们曾出兵攻过一次,当时便是为李牧所阻,这才不得不休战。”
  杨端和赞同道:
  “李牧不好对付,若要硬打,恐怕损失良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