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秦王政父子在邯郸逛了几天,正事那是一件都没做,纯粹散心来的。幸好秦王不是单独一人来的咸阳,还带来了即将分派给邯郸郡的大小官吏。
  新郡守上岗,没让王老将军多费什么心思,很快就接过了事务的处理。邯郸郡上下很快就运转起来,开始推行秦国的政令。
  赵人自然是很不适应的,尤其他们还居住在赵国腹地,日常没有经历过太多苦日子。一下子让庶民遵守严格的秦法,简直是强人所难。
  秦赵本就有世仇,秦法激化了这个矛盾,想要让赵国归心,难度极大。
  这件事急不来,只能用时间一点点消磨掉赵人的抗拒心理。
  扶苏能做的也不过是利用商业手段让利于民,给庶民一点甜头,把他们拉上贼船。
  只有秦国来了,庶民才有获取利润的机会。为了自身利益,赵国黎庶只能选择接受秦国的管束。
  这是赵国给不了他们的。
  而且秦法虽然比较严格,却也用明确的律法保障了所有人的利益。哪怕秦法里同样有贵族犯罪惩罚比庶民更轻的规定,也比赵国那种律法混乱、庶民被贵族打死都是白死要好得多。
  在赵国,你想要贵族按律受罚?想得美,即便赵国有这样的律令,也根本执行不下去。
  严苛的秦法约束的不仅是庶民,更是贵族。
  指望一下子就过渡到贵族与庶民地位平等太不现实了,黔首们也没指望过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要贵族能受罚,对黔首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
  但,庶民苦日子过惯了,自然能很快习惯新的律法。贵族却不行,所以他们沉迷复国。
  秦律推行下去之后,各地的小贵族立刻收拾细软举族搬迁。
  赵地是待不下去了,他们要去齐国。
  郦食其受扶苏的安排刚学完了张仪的手书,即将赶赴齐国。这群人过去就是自投罗网,秦军于是没有阻拦。
  不过小贵族数量太多了,指望齐王全部杀光不太现实。
  秦王政对扶苏说道:
  “郦食其想要获取齐王信任并不容易,后胜会因地位受到威胁,排挤他的。”
  郦食其是秦国使者,一开始后胜自然会礼遇他。但时间一长,当后胜发现郦食其可以越过自己左右齐王的时候,肯定就坐不住了。
  后胜之所以在秦国眼里还有利用的价值,愿意重金贿赂他,不就是因为他能说动齐王做出有利于秦国的行为吗?
  现在多了个郦食其,人家本身就是秦国派来的。对秦国来讲,这就是去掉了赚差价的中间商,后胜这个中间商本人不可能坐以待毙。
  扶苏笑道:
  “后胜此人目光短浅,恐怕要等很久才能发现不对了。”
  后胜的手段可不如郭开,郭开灭赵不单纯是为了拿钱,人家有更长远的考量。
  后胜有什么?他什么都没有。
  灭齐之战打响后,他才惊觉自己收的贿赂是个烫手山芋。齐国没了他也就没了利用价值,没办法继续过好日子。
  所以齐国开始积极抵挡秦军,直到后来发现实在是打不过,才放弃挣扎选择投降。
  可这个时候再投降已经晚了,一开始投降还能落个识时务的印象,走投无路的投降没有任何价值。
  因而最终后胜和齐王建都没什么好下场。
  若换了郭开,郦食其抵达的第一时间就会意识到威胁,暗中打压这位秦国来使。但后胜嘛,他是玩不过郦食其的,不足为虑。
  秦王政赞同了儿子的分析,不过还是提醒了一句:
  “只是郦食其毕竟是后来者,恐怕很难彻底取代后胜的地位。若要说服齐王杀死太多贵族,在后胜的阻挠下很难成功。”
  后胜再怎么也是齐王建的亲舅舅。
  是以秦王政认为,郦食其恐怕只能说动齐王杀掉一些跳的比较高的贵族。要杀灭所有贵族,难度太大。
  这些贵族着实让人棘手,不事生产只知享受,还要为了自己的享受霸占一大批奴隶家仆伺候自己。
  秦王政本来就嫌国内人手不足,实在眼馋贵族们的部曲扈从。
  至于贵族本人,除了读书识字没有任何优点。又没法进入官场为大秦效力,留着只会生乱,还不如杀了呢。
  扶苏也道:
  “贵族确实太多了,杀是杀不光的。好在我们只需要杀鸡儆猴即可,那都是小家族,过两代也就没落了。”
  杀鸡儆猴这件事上辈子的始皇一直在做,可惜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没有彻底打灭那群旧贵族的心气,他们总觉得被杀的义士失败了,不影响自己下一次成功。
  光杀人不诛心,杀再多也没用,反而容易激起民愤。那群贵族一扯着这件事卖惨博同情,立刻就得到了不少旧地庶民的响应。
  所幸那时扶苏的怀柔政策初见成效,被鼓动的庶民只有各国腹地的一小部分。
  扶苏展开自己写的卷册,一一同父亲分析起来。
  父亲对这些旧贵族的了解不够深入,才会走入只要杀得够多就能震慑得他们不敢妄动的误区。
  无妨,这些疏漏自己都能替父亲补上。等父亲了解了全貌,以他的雄才大略,收拾旧贵还不是手到擒来?
  “贵族表面看来是依仗出身才能高人一等,但出身只在面对黔首时才具有效力。若双方同为贵族,另一方就不一定买账了。”
  贵族之间看中祖上的荣光和个人的本事,如果你祖上没什么出彩的人物,哪怕你是贵族,大家也懒得搭理你。
  而且祖上显赫也不见得好用,周天子出身够显赫吧?你看现在还有人搭理他吗?像曲阜孔氏那样能一直吃先祖老底的,毕竟是少数。
  贵族之间也是有鄙视链的。
  如果你本人没有优秀到让人忽略你的家世,那你还能依靠什么呢?自然是金银财帛这类的身外之物了。
  秦王政恍然:
  “贵族可以逃亡齐国,却须得将财帛和仆从留下。”
  让那个他们带着钱和人去齐国继续当人上人,想都别想。没了钱和人傍身,他们就只剩个出身了。
  战国时期大家还算淳朴,你说自己出身哪个大家,很多人不会怀疑你在吹牛,还是会选择相信的。
  可是如果你吹牛的时候身边连钱财和家仆都没有一个,那再好骗的人都得在心里打个问号。毕竟当前时代,这些东西就是辨别一个人出身的重要凭证。
  先不谈养尊处优、身无分文的贵族能不能活着抵达齐国,就算他们到了地方、也想法子让人信了他们是值得投资的贵族,一直寄人篱下也翻不出风浪。
  上辈子某些旧贵们能肆无忌惮,仰仗得不就是家资和仆从都没受太多损失吗?有钱有人,可不就有造反的底气了,毕竟不用为生计奔波呀。
  扶苏认为父亲的手段还是太柔和了。
  贵族都说杀就直接杀了,还不如干脆点,走到哪儿把哪儿的贵族抄家了呢。同样都是令人诟病的行为,好歹后者还能捞到好处。
  扶苏微笑着说出魔鬼发言:
  “贵族搜刮民脂民膏,导致黎庶苦不堪言。不如取其一半家产分发给庶民,其余的充归府库,以后用于改善民生。”
  ——他们大秦可没有当强盗抢人家财,弄来的钱都用在庶民身上了。
  别管庶民信不信剩下那一半钱也会用到他们身上,反正发下来的那一半是实打实的。钱都到手了,谁也不清白,那大家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了。
  秦王政微微皱眉。
  不过转念一想,原本不抄家也拿不到那些钱财,发给庶民就发给庶民吧。收买人心他也不是不会,舍小钱换大利,这笔买卖不亏。
  其实秦王政以前也做过抄家贵族的事情,不过那会儿家产基本都被送入咸阳填充国库了。而且他这么做不是特意去做的,没有丧心病狂到所有贵族都不放过的地步。
  贵族这种东西狡兔三窟,不重点盯着,不知道能转移走多少财产来。扶苏觉得那都是他大秦的国库收入,绝对不能让贵族拿走一分一毫。
  什么?你说那是贵族的私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他是秦皇,天下九州都是他的,天下的钱也是他的。他要把自己的钱分给庶民,有什么问题吗?
  正好趁着如今秦军还在赵地陆续平定各地的反抗,赶紧把事情办了。
  于是第二天,几位将军提前结束了休假,重新整军出发了。
  这次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分兵把守所有赵国通往他国的道路,最好能抓住每一个试图偷溜的贵族。
  大贵族当然是被抓去秦国和赵王迁一起关着了,小贵族不用抓起来,养着还浪费粮食。士兵只需做出紧追不舍的架势,逼迫贵族主动抛弃笨重的家资和奴隶就行。
  你看,都不需要他们强行搜身抢钱。在被追杀的情况下,贵族顶多带着体能好的健仆逃走,剩下的都得丢弃。
  几位将军玩得不亦乐乎。
  这可是个肥差,来之前长公子暗示了他们可以私下扣留一部分钱财作为辛苦费。
  这都是由来已久的潜规则了,没哪个将领出去打仗破城之后会一分钱都不拿的。君王的赏赐是一码事,破城之后仗着第一批进城,先捞一波府库属于正常现象。
  君王和将军彼此之间都有默契,不会计较这点小东西。一般来说将军也不会拿太多,都是意思意思拿一些,也给底下辛辛苦苦的士兵分一些。
  秦国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军纪严明。
  但扶苏毕竟是秦人,他当然更偏向秦国士兵,没道理赵地庶民能分钱,秦兵却得干白工。所以他在得到父亲的默许之后,暗示将军们可以带着士兵稍微多拿点,以此作为犒赏。
  杨端和他们可太喜欢长公子了,和王上一样大方。
  王贲没忍住碎碎念:
  “王离那小子真是生在一个好时候了,接连两代都是大方的君上。还有他爷爷和他爹这么能干的长辈,臭小子真是好命地令人嫉妒。”
  亲卫们早就习惯了自家将军三不五时逮到机会就要提一提自家儿子,一个个埋头捡钱,根本没空搭理他。
  过了一会儿有个先锋军跑来:
  “将军!前头有辆马车,上面有女眷和孩子!”
  王贲顿时骂了一句:
  “竟然丢下妻儿逃命!毫无血性!”
  不过他转念一想,不要妻儿了好啊。孤家寡人,去齐地造反都没有接班人。
  于是大手一挥:
  “把人带来,回头一起送去关中。”
  留太多心大的贵族在关中容易动摇秦国根基,但是留一堆孤儿寡母那就无所谓了。
  长公子在关中建立了很多工坊,不少都是老弱妇孺也能进去工作的。正好把人安排过去,做一些接触不到机密技术的简单活计。
  像这样逃命时被丢下的人肯定不少,公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缺人手了。
  没过多久,一辆辆马车进入关中。
  来的都是老人孩童和少女妇人,没有一个男性青壮。他们俱都惶惶不安,生怕自己被秦国处死。
  但出乎意料的是,秦国不仅没杀他们,还给他们安排了活干。安排的都不是很重的活,还能借劳工换取食物用品等。
  虽然大家都为贵族出身,一时习惯不了按劳分配的日子。可想到这样好歹能留一条命,而且自己确实没什么能耐生事,便也都老老实实地定居了下来。
  只是自己得到了赦免,不代表危机真就解除了。家中男丁逃亡在外,不晓得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这群老弱一个个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哪天一觉醒来就因为在外的男丁受到牵连。
  在这样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没了心气,每日只为生计奔波。少有暗中积蓄力量企图闹事的,也很快被拖走处决了。
  除却贵族的亲眷之外,被丢弃的其实还有很多奴隶。
  这些奴隶都是不太能打的普通仆役,逆来顺受,非常轻易地就接受了自己的主家更替。这才是秦王政想要的劳动力,拉走就能直接干活,还绝对不会反抗的那种。
  大秦其实是有残存的奴隶存在的,即隶臣妾。但他们和普通奴隶不一样,这是部分犯罪之人被罚后的一种刑徒,归属官府。
  正常庶民轻易不会成为奴隶,六国的奴隶也不曾犯罪,自然能够恢复庶民身份。
  没人愿意当奴隶。
  被丢弃的旧奴们听闻自己不用继续以往悲惨的命运,一个个激动得痛哭流涕。
  奴隶可是世袭的,不仅自己遭殃,后代也好不了。现在能摆脱身份,足够他们对秦国感恩戴德了。
  有这么多熟悉赵国情况的奴隶反水拥护大秦,新来的官吏也能更轻松地治理赵地了。这群人很快被安排到了各县县令身边,协助他们适应赵地的情况。
  桓齮挠挠下巴:
  “长公子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么多妙招的?居然连奴隶都能利用,我以前怎么没想到?”
  果然人和人的智商是有差距的吧,玩政治的心都脏。
  正想着,又有一队俘虏被带了过来。这次情况有点特殊,是贵族跑不动了,自暴自弃选择束手就擒。
  桓齮:???
  桓齮嫌弃地打量这一家子,男丁和健仆都在,太碍事了。
  公子可是说了,男丁没有利用价值,健仆也没有。如今各家养的护卫健仆多为游侠出身,非常不服管教,只听从主家的命令。
  不服管教到什么地步呢?韩非有一句名言叫做“侠以武犯禁”。
  秦国最头疼的除了六国贵族就是这些游侠,烦得很。让他们遵守律法,他们不仅不听,还要拔剑杀人。
  大秦的官吏多宝贵啊,死一个少一个。为了保护秦吏,秦国都不得不特意设立类似后世警校的官学,专门培养游缴(基层衙役)。
  桓齮嫌弃地摆手:
  “赶走赶走,本将军没粮食养他们。”
  说罢就让士兵抢了全部钱财马匹和车辆,拉走了他们的家小,丢下男丁和健仆在原地,面面相觑。
  不是,你们秦国搞半天追杀,原来追的不是我们啊?
  这种离谱的操作让一向自视甚高的男性贵族和游侠们非常不忿,气得脸都青了。
  可恶的暴秦!乃公与你不共戴天!
  失去全部家资,甚至连代步马匹都失去了的贵族们只能愤愤地选择徒步离开。这还不如其他丢下妻儿逃跑的贵族呢,好歹人家是骑马跑的。
  更可气的是,自己逃的还能在衣服里藏点金子,以后带去齐国花用。这几人就惨了,桓齮将军本着“你都主动送我手里了,那我不给你搜个身岂不是很吃亏”的原则,把他们里里外外都搜刮了一个遍。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