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他在魏国一心想要当官,像信陵君那般拯救魏国。可惜魏王猜忌信陵君,也不肯用他们这些门客。
  如今秦国的不计前嫌让张耳看到了另一条路,既能实现抱负,又能报恩信陵君,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去咸阳更好。
  刘季尊重他的想法,于是和他分开了,独自回到家乡。
  回乡之后果不其然又开始被父兄念叨他不事生产的事情。
  刘太公叹气:
  “你现在是快活了,可魏国已经被秦国吞并。我们丰邑是魏国地界,迟早也会有秦吏过来管辖。你应当知道秦国律法严苛,像你这般不种地的人,是要被罚的。”
  刘季嘻嘻一笑:
  “那说不准到时候我就混成官,可以公然四处晃悠了呢?”
  刘季觉得当个游缴挺好的,既不用种地,又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和兄弟们。而且游缴本来就要在乡里到处巡查,正合他喜欢四处乱窜的性子。
  刘太公吹胡子瞪眼:
  “你说想当就能当了?那游缴都是秦国官学里考出来的!”
  因为有父亲丰公的人脉关系在,刘家在丰邑当地消息还是十分灵通的。秦国的情况他早就托人打听清楚了,对儿子的异想天开非常不看好。
  倘若秦国没有足够的基层官吏,刘家运作一番不说能让刘季当上游缴,当个亭长还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刘季自己也很争气,有不少的好兄弟,他们都能出一把力。魏国的许多乡官都是本地人推举出来的,刘季的声望完全足够。
  可秦国如今搞得这么正式,当官都要先通过进学和考核,那就难办了。
  刘太公担心自己这儿子过段时间就只能在牢房里见到了,毕竟他们刘家可没钱给刘季交罚款。
  刘季却安慰他:
  “老父多虑了,不交罚金肯定不是被关入牢房,说不定是押去做苦力当隶臣呢。”
  刘太公:???
  孽子这么安慰人,是真的会把老父亲气死。刘太公扭头去找棍棒了,他今天非揍这个儿子不可。
  但刘季已经一溜烟蹿了出去,不知又去了哪家蹭饭。
  臭小子出去一趟拢了不少银钱回来,却还是喜欢蹭饭,刘太公出去都觉得没脸见人。
  因为提前知道秦人是劫匪做派,刘季自然不会没有应对。张耳傻乎乎地被劫走了全部银钱,反倒是刘季藏下了不少,张耳去咸阳自求被抓的路费还是他出的。
  刘季跑去找了小伙伴萧何。
  萧何正在收拾行囊,似乎准备出远门。见刘季来了,赶紧把人拉进屋里小声说起自己接下来的安排。
  然不等他开口,刘季先一口道破:
  “你要去长安进学?”
  萧何一愣:
  “你怎么知道的?”
  刘季懒洋洋往萧何的床上一躺,霸占了别人的屋子,仿佛他才是这里的主人那般。
  他翘着二郎腿看萧何忙里忙外:
  “你这人一向好学,有长安学宫那样的好地方,你不去才奇怪呢。”
  萧何反问:
  “那稷下学宫我之前也没去啊?”
  刘季:“稷下学宫也要你进得去才行。”
  稷下学宫可不是谁都能进的,那边的百家学子傲气得很。萧何又没有师承,连个引荐的人都找不到。
  当然,以萧何的聪慧过去了肯定能找到人愿意帮忙。但稷下学宫这些年来的风气越来越差,真心求学的人都不爱往那里跑了。
  刘季晃悠着翘起来的腿:
  “我看长安学宫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你去了好好学,等当了大官,记得把我从隶臣里头捞出去。”
  萧何:……
  萧何便问他:
  “你接下来有什么安排?要不要和我一起去长安?”
  长安学宫有个考核入学的制度,没有后台的人也能过去。只要答卷能叫讲师看重,就能成功入学。
  秦国官学就不一样了,入学条件十分苛刻。如今还不收六国人士,可能是得等天下一统之后再全面开放。
  萧何不想再等几年了,而且官学是从启蒙教起的。他又不需要启蒙,因而长安学宫更加适合他。
  而且从学宫里出来可以接触到的起步官职要更高。倘若有人推荐,一举进入秦王眼中,也不是不可能。
  刘季听着萧何的邀请,连连摇头:
  “我就不去了,你自己去吧,我不适合做学问。”
  他知道萧何有自己的抱负,可惜之前的魏国不是个适合他的舞台。
  原本刘季以为秦国也不适合,但如今秦国看着欣欣向荣,大有可为,沉疴旧弊也在一一拔除。眼看着是不可能短期内亡国了,投入其中反而成了最好的选择。
  刘季是真诚地希望萧何能当大官的,倒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去官奴里头捞自己,而是为了别的。
  他从躺着的姿势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兴致勃勃地和萧何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我不想去咸阳当官,我想在家乡待着。”
  萧何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你要在地方当官?”
  在中央做京官固然好,但也有人更青睐在地方上呼风唤雨。
  京官还要看君王的脸色行事,一着不慎可能全家获罪,哪有在地方上天高皇帝远的舒服。
  刘家本来就是附近的地头蛇,刘季从小享受被兄弟们左拥右簇的感觉,邻里乡亲见到他也比较客气,确实比千里迢迢去咸阳发展要舒服。
  萧何提醒他:
  “本地人在家乡当官弊病极多,以后恐怕会遭到禁止。”
  刘季不以为意:
  “去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反正只要是在地方就好。”
  他刘季有信心去了别的地方,也能成为地头蛇。就是可惜远离了家乡后不能叫父兄嫂侄看看他的风光,有种锦衣夜行的遗憾。
  刘季想着,那就把官做得更大一些。
  他在丰邑当县令不行,那管理包含了丰邑的整个郡应该可以吧?不行就去隔壁的郡县,离家近那就都是他的地盘。
  萧何问道:
  “所以你准备怎么成为地方长官?”
  刘季得意扬眉:
  “我自有我的法子。”
  他刘季这么多年在外头混,那可不是白混的,他的人脉远比别人知道的要多。
  刘季又道:
  “我的旧主张耳也去了咸阳,你以后要是发达了,能帮就帮他一把,我在此多谢了。”
  说着起身要给萧何行礼,萧何赶紧拉住他,让他少装模作样。彼此都是多少年的交情了,不用搞这些虚的。
  刘季乐呵呵地直起身:
  “走走走,你既然要外出求学了,那我们兄弟几个好好聚聚。顺便你帮我劝劝他们,他们听说我要留下,肯定也不肯走。”
  萧何被他推着往外走,十分无奈:
  “你这是想让他们去哪里?”
  刘季理直气壮:
  “当然是参军!赶紧的,趁着六国还没统一去赚点军功,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他刘季可等着兄弟们都发达了好拉拔他一把,以后有几个大将军当靠山,他在地方上不是更如鱼得水?
  一场聚会下来,萧何心力交瘁。
  帮刘季说服他的好兄弟可不容易,一群人愣是坚持刘季不去他们也不去,好兄弟就是要一起进步。为了劝服他们,萧何嘴皮子都快说破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的,从隔壁沛地特意赶来相聚的曹参就说要和萧何一起去长安看看能不能求学。
  有朋友一起走,萧何自然是高兴的。更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远离刘季这个祸害了,以后不用再替刘季劳心劳力。
  希望刘季能早日找到下一个受害者顶替他,否则这家伙是真的能做出时不时请人送一封信去长安骚扰他的事情。
  萧何走后,樊哙等人又拉着刘季喝了几场酒。
  刘季都喝厌了:
  “行了行了,赶紧收拾行李,再不走楚国都被灭光了,你们去了也白去。”
  樊哙嘟嘟囔囔:
  “我们现在去也迟了,要参军也该开打之前征兵那会儿去啊。”
  但那会儿大家还在观望,萧何也在掂量新建的长安学宫是否靠谱。刘季才和老家的兄弟们重逢,大家很是高兴,根本不乐意这么快就分开。
  刘季却断言:
  “听我的,你们现在出发去王翦屯兵那一片区域。秦军肯定要扫荡各地的贵族,到时候必然再次征兵。你们会楚语,又比他们了解楚国的情况,定能入选。”
  击败楚王需要消耗一部分兵力,但也不多,按理来说不需要继续征兵了。
  不过等秦人当真开始清扫贵族就会发现,他们手头的人其实还是不够的,所以就要就近再次征兵。
  秦军当然不能在楚地征,以免参军的楚人使坏。但是到附近的魏地征兵就不一样了,魏人又不会帮楚人。
  最重要的是之前魏人肯参军的不多,都是韩人和赵人为了分田在响应。这次打完楚王之后,秦人肯定要给韩赵的士兵分地,魏人见状必会眼红,就肯加入了。
  樊哙他们混在这些魏人里头不会引起戒备,反而能够凭借自己出身在楚魏边境的优势得到重用。
  众人听着刘季一条条的分析,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过了几天,大家收拾行囊结伴离开。丰邑只剩下刘季一个人游手好闲,不过他也在收拾行李。
  刘太公问儿子:
  “你这又是要去哪里鬼混?”
  刘季嘿嘿一笑:
  “我去当地方大官!”
  刘太公呸了一口,推着他往外走:
  “快滚!”
  刘季不以为意,乐呵呵地转身走了。收好推搡间父亲悄悄塞给拿给自己的东西,挥挥手告别父老乡亲。
 
 
第65章 太子的冠礼
  萧何与曹参来到长安城之后,顺利地通过了学宫的考核。曹参还没想好拜入哪一派门下,萧何已经迅速去了术数家的讲师课堂听课了。
  曹参有点愣:
  “你这就选好了?”
  萧何点头,他对术数很感兴趣。至于其他学派的治国理论,说实在的,他觉得研究这个不如研究术数公式。
  “为官治国哪有那么多花样呢?不过是哪个好用就用哪个罢了。”
  什么道家法家儒家,在萧何看来都是治国的手段。手段是在需要的时候择选合适来进行的使用的,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这些手段里,为了学说还要排除异己。
  曹参若有所思:
  “萧兄,你说的有道理,我受教了。”
  曹参接受了萧何的说法,但他没有学到萧何的操作方式。萧何是先混入了术数家之中,再去四处蹭课的。
  由于术数家没有明确的治国理念,提出的大多都是实用性的数算技巧,其他学派对术数家弟子没太多的防备。见这家弟子过来蹭课,不仅不驱赶,还十分欢迎。
  各家想的是,术数家不算正经的治国学派,要是能把它家弟子忽悠过来,也算一件美事。
  再加上萧何性格宽和温润,很快就和众人打成了一片,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即便是铁面无私的学宫祭酒,见到他时神色都要温和不少。
  ——毕竟萧何是个非常乖巧的好学生,他还特别热心,在其他学派发生矛盾时,总会站出来打圆场。
  萧何:实不相瞒,都是被刘季那家伙练出来的。
  刚开始只是为了维持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各派吵架耽误他进学。后来发现劝架之后各派师长都对他友善了不少,萧何就明了了。
  在学宫里学子的表现如何都是被师长们看在眼里的,日后学成出师时是否能被师长推荐给咸阳城中有话语权的大官,全靠平时是否给师长留下了好印象。
  虽然长安学宫还没能形成诸如后世学生会这样的组织,但萧何已经隐隐有成为学生会会长的架势了。
  与此同时,深受各派排挤的曹参表示心很累。
  都是到处去听课,萧何受到欢迎,他却人人喊打。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百家弟子都把他当成杂家弟子了,于是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曹参去找萧何抱怨此事。
  萧何不由得头痛起来:
  “你没有加入任何学派,却去四处听课,是不是还说过要在百家学说里择优学习的话?”
  曹参点头,觉得没什么毛病啊。
  要加入哪一派,那不得先了解一下,选个好的吗?之前在乡间,他接触的都是粗浅的内容,远不如长安学宫这么完善,也担心此前了解的不够真切。
  萧何叹气:
  “你说要择优学习,他们自然会认为你是杂家弟子了。”
  杂家弟子就是汇百家之长,是个讨人厌的缝合怪,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的。百家当然不喜欢杂家了,谁乐意被人说自家学派某某部分是糟粕,更不乐意自家学说被拿去和别家的一起拼合。
  其实杂家不是个很成型的流派,它始于商鞅的门客尸佼。在尸佼之后,最出名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他撰写的《吕氏春秋》便是杂家的集大成之作。
  原本因为秦王政对吕不韦有偏见,不喜《吕氏春秋》,导致杂家在秦国举步维艰。但后来太子扶苏明显青睐杂家,秦王政爱重太子,便不再计较吕相的那些旧事了,左右人都已经死了。
  在秦国这种特殊的学术氛围里,注定了杂家弟子会越来越多。
  谁让秦国不会放弃以法治国的根基呢?只要法家不倒,秦国就必然要永远走在杂糅百家的道路上。
  听闻秦国官学里也开始教授各派学说了,却是只取精华部分教导,且不限制学子选修科目的数量。
  这不就是杂家手段吗?只不过做得更委婉隐晦一些,还找了一堆借口安抚诸子百家,让诸派有苦难言。
  如今长安学宫里杂家弟子也越来越多了,不少新加入的学子都没有选择固定的流派栖身。在曹参过来之前,就有一些杂家弟子闹得各家很不痛快,这才有了现在人人喊打的局面。
  曹参觉得自己很冤枉:
  “我怎么就成杂家弟子了?我说挑个优秀的学,又没说在每家里都挑出优秀的部分一起学。”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