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三年正是刘贺成为海昏侯的那一年。
而汉宣帝对此是怎么回应的呢?
《汉书·汉五子传》也有记载,“侍中卫尉金安上 上书言 贺嚣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
意思就是刘贺作为曾经被废除的人,不用侍奉宗庙了。
这话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剥夺了刘贺政治权利,连祭祀祖宗都不用来了。
这时候的刘贺会怎么想,他虽然现在是海昏侯,但已经被整个刘氏家族边缘化了。
所以,他才和妻子一起,接连给汉宣帝发去请求“秋请”的木牍,但这些木牍无一例外都被原封不动地发了回来。
头先,主墓室西侧淤泥中出土过一块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也许代表了刘贺此刻的心境。
那块漆木板被发现的时候还很不起眼,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拼凑、研究,才发现了了不得的事。
那上面的画像,很可能是孔子。
这样以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出土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它与当今流传的所有孔子画像也都不太一样,上面的孔子并非一个“猛男”,看上去颇为清瘦高挑,穿着一件长袍,而他对面坐着的则是最满意的大弟子颜回。
当然了,发现这孔子画像除了能证明刘贺信奉儒家之外也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它上面刻着的一行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话的意思简单明了,受重用时就积极进取,被舍弃时就韬光养晦。
恰恰是刘贺之前成为帝王时没有做到的,而如今他被舍弃,理应开始韬光养晦。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墓室相同的地方,还出土了一大块铜板,经过研究,应该与这块漆木板是一套的,也就是说,这块漆木板本身其实是一个铜镜的背板。
这句话刻在了一面镜子上,是否是“以此为鉴”的意思呢?
是不是刘贺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照照镜子,三省其身,如有教训,引以为戒呢?
恐怕是这样的。
就从刘贺那非比寻常的私印也能看出端倪。
刘贺的其他印都是龟纽,符合诸侯的用度。
唯有刻有刘贺二字的私印上面是一个“意象”:张扬的翅膀,外突的眼睛,内钩的尖喙,像是猛禽。
楚孑猜测,这可能是一只枭,也就是猫头鹰。
在汉代,猫头鹰其实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但刘贺却把它用在了自己的私印上。
还在昌邑国的时候,张敞曾经问刘贺从昌邑区长安的路上有没有见到枭。
刘贺回答的回答颇有深意,他说:“去的时候没有见到,回来的时候却见到很多。”
刘贺或许就是用这个东西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在需要用到私印的场合,不要为邪恶左右,也要小心被邪恶所害。
这无疑是在经历巨大挫败过后的一种成熟。
此刻,他虽然是海昏侯,但行动空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墎墩山旁边的紫金城遗址来看,刘贺居住的地方大城套小城,最内里还只有一道门,与在昌邑国时的幽禁相差无二。
他一定是想象自己正在“舍之则藏”,韬光养晦的阶段。
这对于当今圣上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威胁。
很快,刘询就找到了刘贺的破绽。
汉书记载,在一次刘贺和当地官员孙万世闲聊时,孙万世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杀掉霍光,而是让他平白无故地夺走了玉绶(玉玺和绶带)呢?
刘贺说的确如此,当时错失了机会。孙万世又说,认为刘贺不久就会变成豫章王。刘贺没有否认。
正是这一件小事,让汉宣帝刘询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削去了他三千户食邑,以示惩戒。
要知道,当时整个豫章郡,刘贺一共也只有四千户食邑啊。
而在整个西汉历史上,所有诸侯被削废的食邑,一共也就是六千户,其中竟然就有三千户是刘贺的……
这显然触碰到了刘询的逆鳞。
巧合的是,第二年,刘贺就去世了。
事情盘到这里,很难不联想到刘贺的死和汉宣帝刘询有所关联。
但具体的证据在哪呢?
很快,一位体质人类学专家从国外回来,来到了小小的墎墩山。
他的任务很简单——
要从刘贺的遗骸中,提取他的DNA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查。
第95章
而在棺中发现的刘贺遗骸, 只有几块已经蜂窝化的腿骨,还有他的牙齿。
“这个地方的土质比较像是红壤,对尸骨的保存很不利啊, ”体质人类学学家王明辉先生说道,“红壤的PH值比较高, 整体呈酸性, 又很潮湿, 所以和人类骨骼中的碳酸钙发生了反应, 这才导致尸骨都被‘溶解’了。”
王明辉先生是业内很有名的专家,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尤其是在人类遗骸的考古方面颇有建树。
所以他一来,就分析出了刘贺遗骸的腐蚀原因。
“不过,这两排牙的保存情况是真的好,”王明辉又说道,“正正好好在一块玉璧中间, 想来应该是衔着或者盖着玉璧,却恰好隔绝了和土壤的接触, 也算是个美丽的巧合吧。”
楚孑看着王明辉先生看向那两排牙的神情不禁打了个寒颤。
那眼神之含情脉脉, 绝不亚于看一位美人。
不过他也能理解王明辉先生为何有如此反应。
因为刘贺的这口牙, 可能是现如今仅存的一口“帝王牙”了。
此前的华国考古并没没有发掘过帝王或者曾为帝王的人的遗骸,比如当初的明定陵,就出土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尸骨。
这三具尸骨应该算得上是考古史上比较著名的遗骨了,因为他们虽然有不同程度的腐烂,但骨架完好, 而且毛发还都很有光泽。
最让人惊喜的是,当时万历皇帝的一口牙还是完好的。
只是, 后来因为某些不可明说的原因,这三具遗体都被烧毁了。
可惜当时负责考古工作的郭沫若也没能拦下激愤的群众,让这百年难遇的考古成功付之一炬了。
所以,至今的华夏考古界都没有完整的皇帝尸骨留存了。
更别提皇帝的牙齿了。
而刘贺的这一口保存完整的牙,其实算得上是现存的唯一一口皇帝牙,虽然他只做了27天皇帝,但好歹……也算得上是皇帝嘛!
唯一可惜的是,因为地壳运动,让椁盖板砸了下来,把已经因为长时间腐蚀而变得有些脆弱的牙弄崩裂了一些。
尽管如此,这仍是还原海昏侯刘贺生前状况的最好工具。
因为牙所承载的信息其实比大家想象中的多很多,牙齿外面包裹的珐琅质比骨骼存留的时间更长,且几乎不会被新陈代谢更替,甚至能还原出逝者生前的食谱信息。
更关键的是,根据这口牙齿,还能分析出刘贺生前患有什么疾病。
《汉书》上曾有记载,刘贺患有“疾痿”,但是这究竟是什么病,一众考古学家也众说纷纭。
而之前在海昏侯墓坑的东南角,还发现过一个漆盘,上面有一行字。
“医工五禁汤”
“医工”是古代医生的称谓,也就是说,这个盘子应该是医生所用的,专门用来盛放某种药物的器皿。
但对于后面的“五禁汤”是什么,专家们却不能确定。
一种说法是,《黄帝内经》曾经记载,“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的说法。
那么所谓五禁,就是指这五味都不能品尝。
但这就离谱。
要知道海昏侯的陪葬品可大多数都是餐具和酒具啊,他们确定的海昏侯的第一个人设就是吃货,要是都五禁了,那浑身就没一个好地方了,还怎么吃吃喝喝啊?
所以,另一派学者认为,那个漆盘上的“禁”字不太明确,有可能是个“蘖”(nie4)字,意思是被砍掉的树木新生出的枝干。
那么“五禁汤”其实就是“五蘖汤”了,应该就是“五枝汤”,是民间的一种蛮常见的汤药,可以祛风散寒,扶正固本。正好和刘贺行走不便,面黑目小的情况对症。
而且刘贺的墓中还有不少五味子、冬虫夏草等药物和补给,似乎他本身身体就一直不是很好。
通过这口牙,也许就知道刘贺到底是生了什么疾病了!
很快,王明辉先生就带着提取出来的较为完整的牙齿回到了燕京。
在社科院考古所专业的实验室内,除了进一步细致观察之外,王明辉和相关研究员还把牙齿样本进行了去污处理,然后放入液氮研磨机中打磨成牙粉,再从中提取出DNA分子。
这对于研究西汉华夏人的DNA信息也非常有帮助!
只不过,这部分内容就属于严格保密的信息了,至于最终到底有没有提取出来,结果有为何,以楚孑的权限还接触不到。
但王明辉先生很快将观察的结果分享给了一线的考古工作者们。
经过观察发现刘贺的牙齿磨损情况较为严重,而结合对刘贺生前习惯的推断,基本能确定刘贺幼年时期有肠胃疾病,或许是患有当时比较流行的疟疾。
能看得出来他虽然吃的很好,但是整体发育情况并不好,也就是个子较矮、体重较轻,不能排除体内有寄生虫,例如蛔虫,影响了他消化吸收的情况。
考虑到《汉书》中对他的记载,刘贺面旁黑黄,那么可能是肝脏疾病,而他走路一瘸一拐则很有可能是风湿病或者脊柱炎。
这样看来,刘贺的身体确实不佳,暴毙而亡的可能性又值得大家思考了。
同一时间,楚孑也想起了同属于西汉时期的另一个墓穴中相似的情况。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辛追夫人墓。
辛追卒于公元前168年,她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也就是马王堆汉墓1号的墓主人。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辛追的遗体形态完整,皮肤覆盖同样完整,不仅毛发尚在,连指纹、掌纹都清晰可见,部分关节甚至尚可活动。
是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湿尸。
而在辛追夫人体内,同样发现了香瓜子。
因为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情况较好,所以专家们展开了系统的调查,基本判定了辛追夫人的死因。
她是因为吃了生冷香瓜之后引发胆绞痛,并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去世的。
但辛追夫人去世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刘贺有怎至于此呢?
同一时间,针对那些香瓜子的研究结果也出炉了。
这些香瓜子并没有毒。
得到这个结果后,专家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刘贺是以外死亡了。
唯一得到大家认可的猜测是,刘贺去世的时候天气炎热,所以这些香瓜已经放坏了,所以刘贺吃完上吐下泻,而他本身身体也不太好,经过了这一通折腾,在吃下香瓜后6-8小时就去世了。
但因为没有遗体,也没有文献记录,所以这一切也只能是个谜了。
就像是刘贺跌宕起伏的一生一样,都成了一个谜团,不知道何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楚孑虽然心里仍觉得不太满足,但也知道,只能这样了。
考古工作就是有诸多的遗憾,每一件文物的出土或许都能解答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考古学家除了客观、公正并根据现有证据提出合理猜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做到的。
当然了,在楚孑他们追寻刘贺的死因的同时,很多喜讯也从文物复原基地接二连三的传了出来。
漆画、青铜器、玉器、木牍、竹简还有茫茫多的五铢钱和金饼……
从海昏侯墓中发掘出来的众多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修复。
尤其是那5200多枚竹简,里面更是记载了很多普遍被学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农业、医疗、周易、墨家著作等等……
其中还有600枚《孝经》、1000枚六博棋谱、200枚《春秋(公羊传)》,无一不是传世的经典。
这消息一传出来,很快就得到了业内的注视,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接二连三的从全球各地飞往海昏侯墓考古基地,只为一睹这些文物的芳容。
更何况还有很多著作的内容,和现今流传的并不一样了,简直就是学术界的饕餮盛宴。
而这些文物的公开亮相,也意味着海昏侯墓的第一阶段考古工作告一段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了,一来,还有很多墓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梳理,确保没有遗漏,毕竟这种大墓的发掘周期通常长达五到十年。
二来,因为海昏侯墓M1的大部分文物都已经提取完毕,接下来的考古工作将主要会转到实验室和修复室当中。
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往往数以年计。
不过,这些事就和楚孑他们这种主要负责田野考古的人关系不大了。
秦铎和屠教授也基本上不会参与文物的复原和修复工作,术业有专攻。
但在他们可以撤退,打道回府之前,还有两件事要做。
一是将田野考古工作收尾,整理好全部资料。
二是当地政府决定办一场联合多方的活动,也算是给公众一个交待。
106/200 首页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