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隔梁下探方,站在了这个本就不大的探方的最下面。
然后,他珍而重之地,学着之前那些考古人员的样子,铲了一捧土。
这动作的象征意味远大于实际的意义,因为这里的探方既然是做教学用的,显然已经提前勘测过,不会有什么珍贵的文物。
但这是楚孑生平铲的第一次土。
艾青曾经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而这片在祖国东北部的土地,虽然此刻是冰冰冷冷的,但楚孑却莫名想到了她的兴衰荣辱,她是如何第一个面临战乱,然后被解放,之后建设了钢铁猛兽一般的重工业基地,而又萧条至今的。
虽是冰冷,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热情、开朗、热血难凉。
楚孑将这些土静静放在了一旁。
他的视线看向两侧,忽而一凝。
秦铎见楚孑这份反应,忽然想起来了:“楚同学,这是不是你第一次见到文化层堆积啊?”
确实。
楚孑见到这个一米多深的探方两侧的土壤颜色并不一样,像是五花肉一样分了几种色彩,而且土质也并不相同。
“嗯,这也是咱们这次考古的一个重点,”秦铎介绍道,“起初就是在甲区有一个小小的断崖,发现了这样的地层堆积现象,总厚度在一百二十到二百五十厘米之间,自上而下大概可以分为四层。”
听到这话,那位日本教授也赶紧招呼自己的学生,一群人像是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跳下了探方,仔细观察着土层。
可惜考古工地不能拍照,他们的手机也都上交了,不然楚孑真的想好好研究一下。
因为文化层堆积是很珍贵的现象,是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载体,可以说搞清楚了地层堆积的情况,就能摸清一片遗址的年代和分期了。
这就像是年轮一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地面经过一系列运动将上一层覆盖,一层层叠加起来,只有纵向挖掘才能看出来。
而且从眼前的剖面来看,这里的文化层堆积非常明显。
文化层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划分的,不只要根据土质、土壤外观来分辨,还要根据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来分地层。
这就是所谓的“考古地层学”,算得上是考古学的基础知识。
但就像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一样,其中的学问大了去了,也不是谁都能轻松的学会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是梁思永先生。
大家对于梁启超和梁思成,甚至是梁再冰和梁从诫几位可能比较熟悉,但并不知道这位“二儿子”梁思永先生其实是我国考古学界的一颗明珠。
梁氏家族精英无数,梁思永则是远赴哈佛读了人类学与考古学,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
梁思永先生是在30年代时对安阳殷墟后岗的考古作业中,证明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判定了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将殷墟的神秘面纱再揭开了一层。
楚孑正听一旁的日本教授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只见屠銮教授的神色更加不快了。
然后,他也没想到屠銮教授也下到了探方内侧,静静听了一会,忽然开口:“楚孑,你来分辨一下这里遗址文化层的分层情况吧。”
此话一出,日本教授应该立马给自己的学生翻译了一边,探方里忽然寂静了,所有霓虹国学生的视线都看向楚孑。
楚孑还没来得及答应,就见秦铎也下来了,悄咪咪扥了扥屠教授的袖子,低声道:“这会不会有点难为小楚了啊?”
要知道,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考古学本科生来说,第一次来工地就能说出文化层的分层情况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更别提楚孑他还是个二专业的学生了,还当着一班外国人面,所以秦铎才觉得这么紧张。
但屠銮却抬了抬袖口,看向楚孑:“这种基本功不过关,我也不留你了。”
一帮霓虹国学生听完这话更兴奋了,带着点进展但又幸灾乐祸的表情看向楚孑。
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哪个学生不懂啊!
楚孑长舒了两口气,凝了凝神。
虽然这很难,但他也没有慌。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毕竟当初谁都说大一想发CSSCI是天方夜谭,但他不也发了吗。
楚孑开始冷静观察起探方的剖面。
同一时间,他的脑海中也在飞速运作,把之前看过所有的关于新乐遗址的信息都找了出来。
正当秦铎想给他一点提示的时候,楚孑直接开了口:“这第一层,也就是所谓的上文化层,出土了极为少量的双鱼纹青铜器,还有列蹀,也就是类似项链的饰品,还有些陶器等等,所以这一层并不是单一的文化层。”
楚孑见周围的霓虹学生都一脸不明所以,而自家秦铎和屠教授都是一脸松了口气的表情,又解释道:“双鱼纹青铜器和列蹀都是女真族常见的器具,而在宋代的时候,东北地区被称为‘金国’,正是女真族掌控的,后来的陶器则带有很明显的明清特色,所以是融合了这几个时代的文化层,我猜想很可能是由于近一千年以来因为河流泛滥形成的淤积层。”
秦铎听完,暗暗给楚孑比划了一个大拇哥。
楚孑放心片刻,又继续说道,“第二层是中文化层,土质像是黑褐色亚黏土,想来应该是新石器末期的,也正是在这一层中有大量的石器、陶纺轮等等器物。”
“这一层应该是距今三千至四千年左右沼泽发育泥炭层,对吧?”
秦铎认真地点了点头:“没错!”
看来屠銮选这孩子当学生是有原因的,这份功底真的很了不起!
楚孑又蹲下观察了片刻,方才开口:“这第三层应该是最难发掘的,因为泥土成分十分复杂,能见到里面含有贝壳和大量的动物骨骼,不过我不是研究古生物的,看不太出这骨骼属于什么生物。”
“不过,因为第二层中完全不含贝壳等等,所以还是能分的出来,如果要说点别的,应该可以说这层中的骨骼类保存的都不错,因为有这么多贝壳的存在,能减缓骨骼类的降解。”
秦铎眼睛都瞪大了:“这你怎么都知道啊?”
楚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原本是理科生。”
“可以的,”秦铎拍了拍楚孑的后背,“幸亏我们屠教授先把你抢走了,不然你要是跑去学更冷门的古生物学就坏了!”
“还有最后一层呢,”屠銮教授的脸上看不出开心,但站着的姿势放松了不少,“最后一层有什么?”
通常,因为文化层堆积的最后一层都是年份最久远的一层,所以能确定它的情况很难,这也是最考验基本功的时候。
但楚孑只是稍稍思索片刻便回答:“这是生土层,土质土色是纯净的黄色细沙,应该距今一万年左右了,可能是全新世早期的平原阶地吧?”
屠教授听完,微微点了点头:“还算像话。”
楚孑这才松了口气。
刚刚他脑筋飞转,说完这一通都感觉自己缺氧了。
但因为新乐遗址的土层还是比较好分类的,叠加的状态并不算多,所以他才能说出来。
要是更复杂一点,可能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指点才能作答了。
而划分完年代层,楚孑也对这里有了新的认识。
一片土地到底要经过多少变迁,才能变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呢?
上面又有多少祖先的汗水、泪水、足迹,才能演化出此种模样呢?
只是过去的一百年里,这片土地就经历了无数变迁,而在更远的时光中,她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考古学的有趣之处,大抵就是如此吧。
向下,也是向前。
楚孑正想着,只听见周围响起了一阵掌声。
他看到旁边的霓虹国学者都换上了一副崇敬的表情。
但楚孑并没有理会这些人的神色,只是兀自攀上了隔梁,望向远处。
他现在心中所想,秦铎、屠銮教授以及在这里工作的数十位华国田野考古的学者也许能懂。
可是这些外国人或许永远不懂。
他也无法进行任何解释,因为这是只有华夏民族才能理解的热忱。
他的心中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了一句话。
起先只是好奇,但现在,他可能真的喜欢上考古了。
第77章
秦铎先爬上了隔梁, 然后把屠銮教授和楚孑拉了上来。
屠銮老手一摊,伸向楚孑,楚孑方才会意, 把那把手铲递了回去。
屠銮教授随身掏出手帕,仔仔细细擦了一遍手铲, 才把它放回自己的包里。
这应该也是老一辈的习惯吧。楚孑想。
秦铎见楚孑出神的样子, 戳了戳他的后背, 问道:“在想什么呢?”
“啊, ”楚孑回过神, 笑笑, “就觉得考古还挺有意思的。”
“是啊,田野发掘却是有意思,”秦铎双手垫在后脑勺,“我想就是别的专业的人过来,玩一次挖土, 也会爱上考古的。”
“哼。”屠銮教授冷不丁嗤了一声。
二人看向屠銮教授,经过这么一天的相处, 楚孑已经基本明白屠銮教授的说话方式了, 所以也没主动问, 就静静等着他说话。
屠銮指指不远处的一辆厢式小货车,低沉说道:“考古的另一半,这才开始。”
秦铎明白屠教授的意思,替他解释道:“楚孑同学,跟我们一起去工作站看看吧。”
“工作站?”这对楚孑来说倒是个陌生的领域。
就算在各类纪录片之中,也鲜少有对工作站的描绘。
于是三人又骑上车, 原路返回。
而这次新乐遗址的新遗址发掘工作的工作站就设立在新乐遗址博物馆。
虽然能住在博物馆的房间内,但条件也的确说不上有多好, 十六个人的大房间,每天五公里左右的往返路程。
楚孑都觉得这样骑车有点疲惫,但屠銮教授却毫无抱怨,俨然习惯了这种生活。
经过几天的往返,楚孑也几乎适应了这种通勤。
而和十六个考古人一起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除了他临床的那位大哥有点脚臭之外,这里的环境也称得上是舒适了。
而这片遗址的发掘工作也已经进行到了收尾的阶段。
收尾就是俗称的整理资料阶段,起初楚孑觉得这没什么太难的,但跟着帮了两天忙,这才明白了屠教授所说的,考古工作的另一半才刚开始是什么意思。
首先就是出土文物非常多,如果当天的发掘记录没有完整的记下来,并整理完毕,那么就会堆到第二天,越堆越多,所有的资料就都乱套了。
而楚孑也才发现,原来考古学并不全是那种挖掘出好东西的兴奋感,其实好大一块时间都是蹲在库房里整理各种各样的陶片。
每天都有上百片陶片被运送过来,不只要点数,还得拼图,看看陶片都是属于什么器具的。
也是在这个步骤,楚孑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敌人”
——陶片统计表。
别看只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但其中却蕴含了巨大的考验。
第一步就是要把陶片分类。
大多数陶片都属于“夹砂陶”,但也有些属于泥质陶,而泥质陶又分成印纹硬陶、印纹软陶、磨光陶和彩陶。
在这个基础上,每个陶片上面还有不同的纹饰,能看清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登记汇总。
陶片的纹路也绝非只有几种,能叫得上名的就有绳纹、条纹、曲折纹、鱼鳞纹等等……
这还只是夹砂陶的纹路,泥质陶的纹路则更是多如满天繁星。
一起整理库房的还有几个还没毕业的研究生。
负责运送陶片的人经常逗他们玩,问:“怎么样?还觉得考古好玩吗?”
他们这帮人也只能咬着牙回答:“好玩,真好玩,下辈子还来玩消消乐。”
正所谓“嫁人莫嫁考古郎,穷困潦倒,梦里住洋房,天天就排小陶片,不赚钱,愁断肠。”*
有的时候,楚孑盯着陶片盯久了,再抬头,觉得这世界都是带着纹路的。
就像是梵高的画一样。
虽然东北的户外还算的上是凉快,但狭窄的库房却待的并不舒服,而且大多数时间还得猫着腰。
就连身材壮实的秦铎也直呼腰椎受损,经常是过个几十分钟就得站起来溜达溜达。
“年轻真好啊,”秦铎看着投入的楚孑,语气十分羡慕,“精神头也足,腰也好,啧啧啧……”
楚孑面对秦铎如此评论也只能苦笑。
幸亏之前的系统强化了一次楚孑的腰部,不然这一天天的,肯定也顶不住。
91/200 首页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