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别读博,会脱单(近代现代)——LIosa

时间:2024-03-08 09:49:43  作者:LIosa
  他把行李箱拖到自家房间。十平米的地方,挤了两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橱,行李箱只能踢到床底下。
  他还没把书包拉链拉开,奶奶就端了一碗鸡汤走进来,鸡大腿的骨头直挺挺地杵着,下面是两个水泡蛋。闻笛脑子开始冒汗,他对过年的鸡汤过敏。
  “你爷爷早上新宰的,”奶奶把碗放在桌子上,“吃菜帮子长的,跟城里的鸡味道不一样。”
  闻笛抱着碗,抓着腿啃土鸡。奶奶就坐在床边上,目光炯炯地盯着他。
  “今年菜卖的怎么样啊?”闻笛问。
  “也不知怎搞的,便宜的不得了!”奶奶拍着大腿说,“我和你爷爷拉了一车去县上,才卖了三十块钱!北京的菜可贵啊?”
  节假日不去学校的时候,闻笛偶尔也去附近的生鲜市场买菜。他回忆了一下,说:“冬天青菜五块多一斤吧。”
  奶奶的眼睛瞪得像铜铃:“那还得了!”然后开始絮絮叨叨,“棚子里的辣椒都卖不出去,菜场里不知烂掉多少。我做了两坛子辣椒酱,你走的时候带点……”
  闻笛一面撕鸡腿肉,一面点头。他和爷爷奶奶能聊的话题不多,每次回来,除了菜价,就是一日三餐。
  感叹了一会儿大城市的奢侈,奶奶去饭厅望了眼钟表,嘟囔着闻笛的父母怎么还不回来,说了今天早点收摊的。
  闻笛的父母早年拉着流动车,在县城里卖早点。攒了十几年钱,终于在闻笛上高中的时候,盘下了县里的一间商品房,二十几平的铺面,用隔板隔出两层,下面卖早点,上面当卧室。除了逢年过节,他们一般都睡店里。
  “最近生意好吗?”闻笛问。
  奶奶摇头摆手:“不行啊,打的烧饼卖不完……”
  然后她又开始絮叨,说闻笛姨婆家拆迁了,拿到好几套房子,还补贴了十几万呢!可他们村迟迟没动静,左邻右舍为了多加拆迁面积,把院子全盖满了,也没听见消息。
  闻笛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村子地段太差了,根本没有拆迁的价值。
  家长里短唠叨着,大门忽然被人拍的砰砰响。打开一看,是隔壁张阿婆,拎了一篮子土鸡蛋,上面盖了一层洋萝卜,说是地里刚挖的。奶奶抱出来两小桶辣椒酱——桶是徐福记的家庭装糖果捅——递过去。阿婆一眼溜到闻笛身上,“哎呦”一声,手拍了拍他的胳膊:“这是你家大孙子吧,考到北京那个?”
  奶奶的腰挺直了,瞬间比平常高出好几公分:“是啊!都读博士了!”
  “了不起啊,”阿婆说,“以后赚大钱的。你可真有福气!”
  奶奶笑开了花。
  “我们家那个成绩不好,等他回来了,让他过来取取经,”阿婆感叹道,“你家风水好啊,村里哪听说有人考上这种好大学啊,以后当大官了,要请我们吃酒,沾沾福气……”
  闻笛听了心里一颤一颤的。什么赚大钱、当大官,他一个月5400,将来进了高校也是工资低、压力大。阿婆,这福气可要不得啊!
  张阿婆用赞叹的眼神扫射完,走了,李大娘又来了。李大娘家里挖了个鱼塘,带着一篓子鲫鱼过来了。
  辣椒酱又少掉两桶。
  “哎呀,T大的高材生啊,”李大娘上过两年学,词汇也更丰富,“以后都是行业精英,年薪百万的!”
  大冬天的,闻笛开始擦汗了。
  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完,夸完,闻笛身上已经插满了高材生、大款的标签。在五道口,一个石头扔出去,能砸死三个TOP2的学生。但松台还没有迎来学历降级的北风,老一辈的人还拿他当个宝贝。
  闻笛深深悔恨起来。早知道,他考上T大的时候,就不让家里在村口放鞭炮了。现在他走到哪里,都不想说自己是T大的,生怕引来任何夸奖、期待、预设——预设最可怕了。
  晚饭荤素都有了,奶奶去厨房里,在灶上烧好火,把鱼煎得喷香。闻笛蹲在院里,给竹栏里的鸡撒菜叶子。看着它们脖子一伸一伸,耀武扬威地踱步。
  手机在裤兜里震着,闻笛拿出来,看到顶上的新消息提醒,纠结了一阵,还是点开了。
  边城给他发了一张照片,点开来看,是那副春联。
  死鬼邻居:【贴上了。】
  闻笛蹲了半天,突然觉得腿麻。站起来踢腾了两下,在鸡栏旁边陪公鸡遛了会儿弯,才高冷地回复了一个:【哦。】
  “对面正在输入”持续了很久,即使看不到真人,闻笛也能想象边城纠结的样子。过了几秒,死鬼邻居缓缓打出几个字:【我也给你买了新年礼物。】
  闻笛继续高冷:【哦。】
  死鬼邻居:【你给我个地址,我寄过去。】
  感情在这儿等着呢:【等我过年回去再给好了。】
  死鬼邻居:【那就不叫新年礼物了。】
  搁这儿纠结什么定义呢,强迫症!
  死鬼邻居:【你肯定会喜欢的。】
  闻笛咬着指甲,这情商为零的人,能知道他喜欢什么?【是什么?】
  死鬼邻居:【你看到就知道了,把地址给我吧。】
  好奇心是天性,是本能。闻笛挣扎了一会儿,把父母的店铺地址发了过去。村里没有快递点,但父母早点摊对面有一个,闻笛平常寄东西都是寄到那里。
  发完地址,闻笛又倒过去欣赏春联照片,心想这人还真敢贴。仔细看了一会儿,他忽然又发现,横批有点奇怪。
  闻笛带着疑问发过去一条:【横批上怎么有那么多花花草草的?】
  死鬼邻居:【哦,江羽觉得字太难看,就描了个花边。】
  闻笛沉默片刻,退出微信,痛悔自己问出了刚才的问题。他不应该主动搭话,连地址都不该给!这家伙能送出什么好东西?不把他气死就不错了。
  他在母鸡的咯咯声里盯着手机,咬牙切齿,忽然看到QQ群久违地弹出新消息。是初中的班级群。
  【大家春节都回来没?毕业十周年啊!不聚聚?】
  【聚聚聚,能来的嗷一声。】
  群里响起了一片“嗷”。闻笛初中在县一中读书,一中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但升学率重本率都很低。毕业后,同学大多数都留在本地,聚起来很方便。
  大概是发现他在线,初中比较熟的哥们艾特他了:【闻神来不来?】
  闻笛对着古早名号苦笑:【来来来。】
  群里立刻响起一片:
  【哎呦,大佬来了,各位都让让。】
  【给大佬开门。】
  【给大佬擦地。】
  【给大佬点烟。】
  闻笛惭愧地忽略大佬称呼:【去哪儿聚?】
  有人提议:【人民路有家新开的火锅店,就在大润发隔壁,我尝过,还不错。】
  众人纷纷赞同,于是地点就这么定下来,时间上纠缠得久了点,最后定在大年二十九晚上。
  高中之后,闻笛就和松台脱节了,只有过年才回来。从小一起打闹的朋友,也多年没见了。
  十年了,当年的同伴都过成什么样,他也很好奇。好奇中还带着一丝隐忧——要是都比他过得好怎么办?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性很高,之前他看过朋友圈,一个二本毕业的同学,学电子信息的,现在在省城做工程师,年薪近三十万,怎么看都比自己前途光明。
  他忽然又后悔了,自己应该装作没看到群消息,或者随便找个借口不去的。
  可是都答应下来了。
  如果他们发现,当年众星捧月、寄予厚望的所谓学神,如今混的也不过如此,会有什么感想?
  如果粉饰一下读博的生活,会不会让自己感觉更好些?
  他一边纠结临阵脱逃和编造假话哪个更容易,一边为自己残存的虚荣心感到惭愧。
  在朋友中,于静怡大概最能懂他现在的心情——T大毕业,顶着语言学天才的光环申上剑桥,中途休学之后再也没回去,在留学机构教一群天天挑剔老师外貌的学生。闻笛知道她也在老家过年,点进微信,说了句:【我年纪越大,心理越阴暗了。】
  对面很快回:【怎么说?】
  闻笛:【之前看小说,我都站在主人公这边的。你看,他们跟我们一样,家里不富裕,但特别努力,成绩特别好,考上了好大学——哎,基本还都是T大——然后要么做高管,要么创业,走上人生巅峰。我当年可喜欢这种逆袭、莫欺少年穷的剧情了,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我希望他们失败。】
  对面沉默了一会儿,回:【我懂。】
  闻笛笑了笑:【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不幸,老家还有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觉得上了好大学就前途光明,觉得我在大城市过得很好。】
  过了几秒,界面上跳出来一句:【大城市本来就不是实现梦想的地方。】
  【大城市,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没有实现梦想的地方。】
 
 
第42章 自从离开了你,我的骨髓都浸酥了
  伴着鸡汤和红烧鲫鱼的鲜香,门口响起电动三轮的马达声,闻笛的父母回来了。
  闻笛从院子走进饭堂,看到父亲左手拎着一扇排骨,右手提着一根羊腿,风风火火地走进来。母亲正从三轮上卸货,塑料袋里包着麻花、油果子、芝麻脆片。原来是置办年货去了。
  闻笛的父亲是个内敛的中年男人,见到儿子回来了,也只是朝他点点头,停住脚问了句:“什么时候到的?行李重不重?”
  “不重。”
  母亲就不同了,余光瞥到闻笛,马上把麻花往桌子上一搁,双手张开,在儿子全身上下一顿猛拍。然后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大声埋怨道:“瘦了瘦了。”
  闻笛不得不从食堂物价开始,重新辩解一番。其间父亲把年货都安置在厨房后头的小储物间里,又把饭菜端上来。鲫鱼烧得黑乎乎的,一看就放了过量老抽,他直皱眉头:“都跟你奶奶说了,等我回来烧。”
  闻笛的父亲上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去了厨师学校,拿了个二级厨师证。原先在县城的一家酒店后厨做工,后来生意不景气,酒店倒闭,他就下岗了。家里没有开饭店的本钱,盘算来盘算去,只够买个流动车,做点小生意,于是就开起了早点摊。做了十几年油条烧饼,当年学的厨艺无处施展,只有过年还能露两手。
  菜上桌,饭盛好,叔叔一家也回来了。叔叔婶婶都去南京打工,孩子也带去在当地上学,是村里常见的家庭组合。堂弟正上高三,一见到闻笛,叔叔立马将自家儿子拎出来,耳提面命,让他向哥哥学习。
  “小笛啊,你好好跟他讲讲学习技巧。这家伙数学不灵,作文也差得要死,期末考年级一百多名,”叔叔说着呵斥自家儿子,“一放假就抱着手机打游戏,哪有快高考的样子!”
  闻笛的婶婶立马护起儿子来:“好好过个年,骂孩子干什么。他们学习也辛苦的。”
  “现在不苦,将来下车间、打烧饼才苦呢!”闻笛的叔叔指着儿子说,“一天到晚想着赚大钱,连个大学都考不上,做什么白日梦!”
  高考生苦着脸,不忿地说:“哥哥考了T大,现在也没赚什么钱啊。”
  闻笛平白无故遭受暴击,十分冤枉。
  闻笛的叔叔不满儿子开教育的倒车:“现在穷不等于将来穷,好大学起点就不一样,你的人脉啊,眼界啊,都比人家高。别老想着什么游戏主播,那东西没有长远发展,听到没有!”
  闻笛挠了挠脑袋。这套说辞,从中学起,他听过无数遍了。他也想过,去T大见见世面,抱个大佬的大腿。可几年下来,大腿没抱到,自信心塌得像战后废墟。
  大佬确实有,可人家为什么要提携你啊。大佬也是跟大佬混在一起,你就是个普通同学而已。
  再说了,难道尤珺在金融圈混得好,他就能搭上顺风车,成为投行精英吗?他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实习经验和能力吧,他跟投行八竿子打不着,攀高枝也攀不上啊。
  叔叔还在疾言厉色,喝令儿子向闻笛虚心求教,还提起闻笛当年熬夜学习的劲头。闻笛只希望他们能赶紧换个话题,别再缠着自己学生时代的破事不放了。
  然后婶婶来了句:“小笛有女朋友了没有?”
  此话一出,爷爷奶奶,父母叔婶,六双眼睛探照灯一般射来。闻笛握筷子的手颤抖起来——快把话题转回去!
  “都26了,也该谈一个了,”婶婶说,“隔壁世友都当爸爸了,小女娃长得白白胖胖的。”
  闻笛的饭吞了一半,噎在喉咙口下不去:“没找到合适的。”
  这敷衍的理由显然没有说服奶奶:“老大不小了,眼光不要放的太高。”
  “我们现在结婚都晚,”闻笛暗示,“还有不结婚的呢。”
  奶奶一拍大腿:“那怎么行啊!都不生还了得!”
  爷爷本来闷头吃饭,看到孙子面色讪讪的,以为是有什么难处,特意安慰他:“咱家条件不好,女孩子看不上是不是?没事儿,你要是有中意的,你爸把店铺卖了,爷爷把老底掏出来,怎么着也给你凑出彩礼钱。”
  闻笛“呜呜嗯嗯”支吾一阵,用学业搪塞过去:“现在都没毕业呢,工作没着落,结什么婚啊。”
  “先谈着也行,”婶婶说,“你小表哥不就是高中定的亲,房子也是家里给盖的,毕业的时候孩子都有啦。”
  闻笛在脑子里搜索着,想是哪家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太多了,走出去之后断了联系,记忆逐渐模糊,每次过年,他都得重新认一遍脸。
  大概是看出儿子为难,闻笛的母亲开口说:“现在跟我们那会儿不一样了,孩子自己有打算,我们就不操心了。”
  爷爷颇不赞同:“世道再怎么变,生儿育女不还是一样的?”
  松台和北京是两个世界,闻笛挠了挠头,决定保持沉默。
  吃了顿郁闷的晚饭,奶奶去厨房洗碗,爷爷去屋外的池塘里挑水——因为不舍得水费,洗碗洗菜一向都是挑水回来,只有自家喝的开水才用自来水烧。叔叔婶婶监督自家儿子写作业,父亲在饭厅里揉面,明天烙饼用。
  闻笛坐在院子里,借着厨房门口的灯泡,跟母亲一起摘空心菜。母亲看了一圈,各人都忙着,就低声对儿子说:“你爷爷奶奶也就每年唠叨这么几天,你别放在心上,不想谈对象就不谈,缘分这种东西求不来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