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保护我方反派剧本(穿越重生)——你的荣光

时间:2024-03-14 09:17:00  作者:你的荣光
  好在这种现象比较少,而且一旦被逮住,当场就会打十板,排队的人都听得到惨叫声,有些人即使动了心思,也不敢真的行动。
  ……
  今天演这么一出大戏,可发出来的粮食还是就那么一丁点,仅仅够自己家人吃两天,而且一顿就只能吃个半饱,聪明人自然会质疑,不是说取之不尽吗?怎么才这么点。
  但对于这种言论,孟昔昭就不会搭理了。
  开玩笑,他可是知府,怎么可能跟政府意见箱似的,天天坐在那给百姓答疑,今日演戏,也不是为了忽悠百姓,让他们觉得真的不缺粮,他主要的目的是,把石大壮的肥料推广出去,顺便对城中□□。
  背后的蛇虫鼠蚁实在是太多了,他一个人,哪抓的过来,便只能从源头上下手,先稳住他们,让他们得到一个期限,无论成不成的,反正三个月以后就知道了,到时候要是不成,他们再绝望,再想着干点大逆不道的事,也来得及。
  ……
  至于藏尘,他献完金碗,就回玉清观闭关了,说是今日用了太多的法力,需要闭关七七四十九日。
  百姓们追到玉清观,发现玉清观如此破旧,更加对藏尘会法术深信不疑,毕竟就这么一个小破观,哪怕收上三百年的香火,估计都做不出那样精致又厚实的金碗。
  百姓们毕恭毕敬的来玉清观上香,还拿出自己的积蓄,给玉清观捐了不少香火钱。孟昔昭得知以后,也不禁感叹。
  最大的智慧,永远都在民间。
  三司使篦虱子一样的篦地皮,可等他走了以后,真定府的百姓还是能掏出钱来送青壮进应天府告御状;而南诏人把整个隆兴府都翻了个底朝天,所有好东西都扒拉回他们自己的国家了,但危机解除以后,百姓们又开始互通买卖,把家里缺的,被砸了的,又很快买了新品回来填补。
  甚至还有余钱,送到道观来换取一些精神食粮。
  普通百姓藏钱有一手,那原本就有钱的百姓,自然更加厉害了。
  孟昔昭和谢原一起回到府衙后面,他亲自把谢原扶回床上,谢原道了声谢,没有立刻躺上去,而是坐在床的边缘,有些愁苦的看着他:“府衙的所有银钱都被大人拿去跟江州买种子了,日后再有用钱的地方,可怎么办啊。”
  孟昔昭:“我这不也是没辙吗?没种子,就不能耕种,不能耕种,这放粮,就是个无底洞,只能先用府衙的银钱了。放心,要粮,应天府那边不会放,但是要种子,他们还是会给咱们送来的,到时候留一部分,卖一部分,还能填补一些亏空。”
  谢原:“…………”
  他有些崩溃,“可等应天府把种子送来,最起码也要半月以后了。”
  办事难的问题哪个时代都有,哪怕孟昔昭后台关系这么硬,他送去的信函也要被审批个三四天,然后再派专人送来,还要提防一下劫道的,林林总总加一起,最少最少,也需要十日。
  谢原很怕这中间会出什么别的问题,毕竟隆兴府现在真的是很破啊……
  更别提那城门,还一直没修呢。
  谢原倒是想自己掏钱,可他出来上任,身上也就带了两千两银子,这还是家中大半积蓄,他们家以前就是福书村,满门清流,后来姑母当了皇后,他们也没怎么收过外面的礼,反而是一直贴补宫里,因此,他们家真的没什么钱。
  相比之下,孟家可就太富有了。
  先不提当年孟夫人嫁过来时候的盛景,就连前些日子孟大郎娶县主,那聘礼也是流水一般的往梁郡王府送啊,满京城,还真没几个能比得过他们的人家。
  谢原突然抬头,看向孟昔昭,而且那眼神越来越亮。
  孟昔昭:“…………”
  头皮一紧,孟昔昭立刻打消他的念头:“停停停!收起你那危险的想法,我是来做知府的,又不是来做冤大头的,况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全靠我的家底,那等我走了以后,府衙怎么办,继续靠下一个知府的家底?”
  谢原默,那都是三年以后了,他现在睁眼闭眼都是打算盘,看不到这么远的事情。
  孟昔昭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好了,粮食会有的,银钱也会有的,你就把放粮的事情安排好,至于钱从哪来,交给我。”
  谢原叹息,也只有这样了。
  而孟昔昭离开他这里,也没有闲着,他回到设厅,也就是他的办公室,然后吩咐庆福,“去把贾仁良叫来。”
  庆福走了还没半盏茶,贾仁良就跑来了,今日的他,看着比昨日还谄媚:“大人叫我什么事?”
  孟昔昭:“你跟本官说说,如今这城里,还剩下多少个富户了。”
  贾仁良一愣,他呵呵笑:“大人,您问这个是想做什么呀?”
  孟昔昭瞥他一眼:“关你什么事?让你说你就说。”
  贾仁良:“…………”
  好叭。
  其实他是想打听一下孟昔昭的目的,万一他跟别的知府知州一样,一上来就想拿大户开刀,他也好提前通知一下,让那些人有个准备。
  毕竟他是本地人嘛,人脉还是有的,这做事的时候,也会更向着自己的乡亲们。
  但孟昔昭嘴严得很,就是不说,贾仁良也没办法,然后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富户都说了出来,最后还不忘说一句,其实他们都是以前的富户,南诏人来过之后,大家就都穷了。
  孟昔昭听了,微微一笑,完全不信他的话。
  他吩咐贾仁良:“你无需担心本官是要加害这些人,本官是有好事要找他们,既然你跟他们相熟,那你便选上十个,品行过关、家中子弟也规矩的人家,叫他们过来见我。”
  贾仁良吓一跳,连连摇头,说自己没这个想法。
  孟昔昭却懒得跟他继续扯皮,挥挥手,让他出去找人去了。
  贾仁良一默,拱手告退。
  而到了下午,贾仁良找的人就来了。
  十个或中年或老年的富庶家主,全都战战兢兢的站在议厅下方,不知道这新知府找自己有什么事。
  比较悲观的人,已经想好如果自己出事,让家里人都往哪边逃了。
  ……
  孟昔昭出现以后,则对他们笑得无比温和,“多谢各位百忙之中前来府衙,此时正值春播之际,本官知道各位家中事务很多,也就不说那些客套的话了。”
  “此番请各位前来,是想给大家一个效忠陛下的好机会。”
  十个大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是一脸懵逼。
  孟昔昭笑得更加和善了,他做了个请的动作,让这十人全都坐下,然后慢慢把自己的意图说了出来。
  总的来说,很简单。
  就是隆兴府现在府衙资金紧张,急需补充资金。但请不要担心,我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银钱,会用在府城的修缮上,像城门啊、街道啊、农田啊、被破坏了的房屋啊,等等等等。
  但这些跟十位大户又没关系,他们就是普通老百姓,修城门的事情凭什么要他们买账,孟昔昭也知道他们肯定不愿意,于是,徐徐抛出了第一个钓竿。
  等拿到钱以后,他准备干一个事,不是修城门,而是在城门边上,先立一个纪念碑。
  一来纪念在此次失守当中,不幸丧生的百姓和官兵们,二来,也要歌颂一番陛下的功绩,重点表扬他将洪州改成隆兴府的事迹,洪州已然成为了历史,但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很应该在纪念碑上表现出来。
  而对这十个大户来说,真正的重点是,在歌颂陛下文章的下面,还会记录下此次修缮新城的有功之人,官员在后,无私奉献的百姓在前。
  总结,你捐钱,我给你刻纪念碑,保证只要齐朝还在,你的名字也还在。
  这几个大户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如今的人们若想青史留名,就一个办法,去考科举,考上了,就算是拿到青史留名的机会了。
  连正经进士都不一定能被记录下来呢,至于普通人,更没戏了。
  他们有钱,可有钱买不来身后名啊。若孟昔昭真的立了一个纪念碑在城门处,那往后,不管谁进出,都能看到自己的名字。
  这四舍五入,不就等于被万人敬仰了么!
  其中有几个很有商业头脑的,甚至还想到,如此一来,自己就变成了自家的活招牌,以后不管是开店还是卖东西,只要说出自己的名字,说自己是隆兴府的大善人,也不愁合作伙伴再犹豫了。
  这个年代,名声就代表了一切,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名字,就能让无数人心甘情愿的给他送钱!
  此时这十个人已然心动了,然而孟昔昭还没说完,微微一笑,他又抛出了第二个钓竿。
  陛下对隆兴府,一直都十分关心呐。过年的时候,急不可耐的就把洪州升成隆兴府了,后来还派了我来当知府。什么?你们不知道我是谁?天呐,你们没听说过孟旧玉吗,他是参知政事,是我爹,我还有个忘年交,叫闫顺英,就是咱们的右相,闫相公啊。
  另外,被这里百姓打了的谢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咱们那已经故去的皇后娘娘的亲侄子!夫妻一体,那他也就是陛下的亲侄子,你们好好想想,陛下把我,和自己的亲侄子一起派到这里来,能是敷衍吗?这明明就是重视,大大的重视!
  所以说,到时候他会把谁捐了款,全都写在札子上,上报给皇帝陛下,顺便也会给这些人请赏,至于陛下会不会答应的问题,这个你们不用担心,陛下他老人家能这么不懂事吗?他一听你们拯救了岌岌可危的隆兴府,这赏,当天就能下来!
  至于赏什么……孟昔昭托着下巴若有所思。
  那估计就得看各位有多少忠心了,这钱也不能太少了,太少的话,他也没法写在札子上。
  捐的少一些,得一些御赐之物应该是可以的;若捐的多一些,说不定还能得到陛下的墨宝。
  想想看,陛下亲手写的“仁善之家”四个大字,挂在你家正堂里,这就等于给你们家镶了个金啊,本官进去都要拜一拜,更何况别人呢?以后本官走了,新的知府来了,他们也是决计不敢怠慢的,毕竟,你们家可是陛下亲自认证的“大善人”啊。
  孟昔昭画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饼,用畅想的方式把这十人想象到呼吸急促,差点当场就厥过去,这时候,孟昔昭还不忘补充一句,没关系,大家尽力而为,就算捐的不多,也是可以写在纪念碑上的,哪怕捐一两,也能写上去。
  如果他只说纪念碑,或许这些人还有侥幸心理,想着,捐个几百两,不伤筋不动骨,还能拿到好名声,但听了后面的,他们就把那几百两忘了。
  不行!必须多捐,多多的捐!自己家能不能春秋鼎盛,能不能从商户跻身到清流当中,就看这一次了!
  孟昔昭说完了,却没有当场收钱,而是微笑着站起来,说让他们想好之后,再来找自己,他就住在这府衙,随时都在。
  意思就是,白天晚上,你们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自然,这回就不是十个人一起来了,而是各自来各自的。
  这十人面面相觑,再没有之前那抱团取暖的意思了,看着别人,总担心他们会比自己捐的钱多。
  看着这十人心思各异的离开,孟昔昭心情这叫一个美妙。
  用暗拍的方式,把天寿帝那不值钱的字拍卖出去,如此,资金紧张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至于那纪念碑,孟昔昭没打算也只从这十个人身上薅,他们是有钱加品性过关,所以才能从孟昔昭这里得到御赐的好处,毕竟孟昔昭也怕这些人有问题,到时候爆出来,被应天府的人告一状就不好了。至于那纪念碑,就没这么多讲究,只要捐款了,谁都能刻上去。
  最低就是一两,有多少人算多少人,反正刻碑的事情不着急,到时候多找几块石头,在城门边上立一排,估计也挺壮观的。
  孟昔昭心知,这时的人们还没领会到集资的妙用,估计他这么一做,很快就会有人跟风,反正百姓们又不傻,如果没有实际的好处,他们也不会把自己的钱拿出来。
  而等过上许多年之后,渐渐的每座城中都有这样一个纪念碑了,或许,它还能顶替掉往后那些“贞节牌坊”,成为另一种景点。
  但那就是跟孟昔昭没关系的事情了。
  送走了十个大户,孟昔昭坐下来,给天寿帝写札子。
  先哭穷,把隆兴府的惨状全都写出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卖惨的点,然后再提出自己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不需要跟应天府要银子和粮食了,就是需要麻烦一下陛下,让您老人家出点血,顺便受点累,写一幅字,随随便便赏点东西下来。
  说完了这些,他又开始歌功颂德,重点描述那十个大户在听说天寿帝会赏赐的时候有多激动,可见天寿帝这个明君当的真是太好了,连远在隆兴府的百姓,都情难自抑。
  这封札子发往应天府,把天寿帝看的心情起伏成了波浪线。
  看前面的时候,他皱着眉,因为他以为孟昔昭是来找他要钱的。
  看到中间,发现孟昔昭不是来要钱,只是要一点赏赐,顿时松了口气,不就是赏一些东西给那些愚民吗,随便从库里拿点就是了,反正对方都是一辈子没来过应天府的百姓,不识货,好打发。
  至于让他写墨宝……好吧,他有点懒,但孟昔昭要的也不多,就一幅,而且就四个字,那他就象征性的写写好了。
  直到看到最后,发现隆兴府的百姓如此崇拜自己,天寿帝那鱼一般的记忆,立刻就把前面的内容都忘了,只会得意的笑了。
  而这得意,戛然而止在第二日上朝的时候。
  他拿这封信出来,在文武百官面前夸了一番孟昔昭,看看,这才是忠臣,遇到困难,就自己解决,不找朕要钱,若所有人都能像孟昔昭一样,朕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底下的百官:“……”
  啊对对对,不劳而获,谁不想要啊。
  ……
  先借着孟昔昭把其他人全都讽刺了一顿,然后才开始说正事,左相提出来,该派人去匈奴把正式的降价契约写出来了,顺便,也把今年的交易做了。
  听到这事,不管是谁,全都精神一振。
  因为这是铁定能立功的啊。
  孟昔昭把地基都打好了,砖块也垒起来了,他们只要再把房梁上好,这事就成了,也是大功一件。
  能争取的人,顿时都摩拳擦掌起来,准备让自己也分一杯羹,曾经人人闻之色变的匈奴,如今倒成了香饽饽。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