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近代现代)——诸事皆芜

时间:2024-03-30 08:25:24  作者:诸事皆芜
  “啥事?”没头没尾的,况叶也猜不到,直接问许诚。
  “我听说从今年开始,下乡满两年的知青可以通过推荐参加招工。”许诚有些兴奋的说道。
  这消息是前不久,来九大队串门的其它知青告知的,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就恨不得跳起来。
  当然除了许诚,另外的三人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下乡快两年,无论是许诚还是周光旭、朱静、以及姜雨,都觉的这日子很辛苦。
  尽管他们已经是周围一批知青中过的不错的,九大队的队员们也好相处,但每个人都想回城里。
  周光旭因为还要照顾外公、外婆,虽然有这方面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想。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虽然有些激动,但却很快的冷静了下来。
  而许诚三人不一样,他们在九大队没有牵挂,有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如何不激动。
  “这事我知道,你们也别抱太多希望。”看着激动的许诚,以及脸上隐藏不住期盼的朱静和姜雨,况叶在心中叹了口气,稍稍的劝说了一下。
  这个消息,他其实在上个月就知道了。
  从今年开始,在上山下乡满两年的知青中推荐招收工人,这个政策在上个月就有相关的报道了。
  这个政策,带来的影响,况叶在知道的第一时间就能推测到。
  但他却不怎么看好这件事,通过推荐招收工人,这件事本身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推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太多的操作空间。而想回城的知青那么多,为了这个推荐的名额又会产生多少事端。
  想到这,他就想起在原本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知青回城的故事。
  政策伊始,名额必然不多,而能够分到各个公社的也必然很少,甚至一两年才可能一个。
  毕竟城里的工作岗位本来就少,一旦出现最先有机会的事城市居民,留给下乡的知青只能是少数。
  而之所以从今年开始在知青中招收工人,况叶根据看到的报道,大致理出来一条线索。
  十年动荡时期,很多生产生活找到破坏,国家的一些生产计划被迫停滞。
  他现在所在的省也也一样,原本计划的三线在前几年因为一些政治斗争被迫停滞。
  不过在六九年的最后一个月,省革委的核心小组重组,造反派的两名领头被排除在核心领导层之外。
  随后省内的时局就稳定了不少。
  就在这个时候,关于三线建设的计划,去年四月开办的一场会议,让其重新的启动。
  随着计划的启动,相关的工作岗位也需要人。
  有了新增的岗位,还有一件事,促使在知青中招工的政策发布。
  知青下乡从五几年的时候就有了,简修文他们那一批,以及况叶和陈繁仪他们这一批,再到周光旭他们以及去年的知青。
  如今下乡的知青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群体,相关的问题也出现了不少。
  去年六月开始,省上还组织了访问小组,开展了对全省知青的访问工作。
  其他省也进行这相关的工作。
  访问结束后,相关的会议是展开一轮又一轮,为的就是解决知青这个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
  开始招工就是缓和这些问题的一个办法。
 
 
第174章 
  不过就算一些生产计划开始复苏, 产生的工作岗位,能够分给知青的也不会很多。
  这个时代一个工作机会,所代表的东西可不是后世可以比拟的。
  知青这一群体,比起其它想要竞争这些岗位的群体, 就显得体量非常的小。
  “况叶哥, 我知道推荐名额肯定没那么好拿, 但它是一个回城的希望, 怎么也得努力去争取。”许诚笑着回道。
  希望不大这件事, 许诚和朱静、姜雨三人心中其实有些眉目,但不到最后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你们心底有数就好。”见许诚几人的表情, 况叶知道他现在说再多,也不能打消几人的念头,也就没在多劝。
  九大队的知青目前有六人,他、陈繁仪、以及周光旭四人,其实现在符合这一政策标准的只有两人。
  他六三年秋下乡, 到现在已经七年有余;陈繁仪64年春下乡,到现在已经六年有余。
  而周光旭和许诚他们,六九年三月初下乡,要到今年三月初才满两年。
  他没有争取推荐名额的打算,毕竟他要是愿意, 在云芝草那件事的时候就有机会。
  陈繁仪应该也不打算参与,她下乡六年多,九大队的医疗站基本上是她撑起来的, 这些年也一直没表露过想回城的想法。
  剩下的四名知青,周光旭在这里有牵挂, 也走不开;剩下的许诚三人,虽然有想法, 但目前还不够资格。
  许诚三人现在的想法,况叶劝不住,也不打算多劝。这事只有他们真正经历过,才会真正的感受到其中的困难。
  “况叶哥,你就不想回城?”况叶这样的态度,让许诚三人有些疑惑。
  插队的生活,和城里的生活对比,其中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他们下乡这一年多,回城的想法非常的强烈。这个想法也不止是他们有,其他的知青也都一样。
  但九大队的两个老知青,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想,但推荐名额这件事就算了。”况叶先是点头,再摇头。
  回城当然也是想的,不过他知道后面大致的走向,知道知青下乡这事终究会成为历史,所以没有那么急迫罢了。
  十年动荡时期,人和事都太混乱,他回城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而在九大队生活也不是一件坏事。
  “这样啊,要是错过了推荐招工,想要回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许诚表情有些纠结说道。
  况叶不争取推荐名额这件事,对许诚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受况叶照顾不少,又想劝说一番。
  “以后还有机会。”
  见状,况叶笑着开口道。这个机会虽然还要等到七七年,但却是最为公平的机会。
  “嗯,肯定会有机会的。”许诚点头,他相信除了推荐招工,一定还有机会的。
  这个时候他们这一批知青还没在农村待多久,回城这事都还抱着希望,所以相信着还有机会。
  关于推荐招工这事,况叶和许诚他们之后没有再多聊,而是闲聊起最近的事,领口粮的队伍也在闲谈间不断的前进。
  随着队伍的前进,也最终轮到了许诚四人。他们的口粮有多少,排在他们后面的况叶自然也知晓了。
  下乡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许诚四人也不是偷奸耍滑的人,每天上工也都不缺席。
  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不适应,所得的工分不怎么样,后面适应了地里的农活,到还是干的有模有样。
  七零年更是他们下乡的第二年,地里的农活就更加的熟悉了,所以这一年四人所得工分还算不错。
  虽然还是赶不上一些队员,但也处在中等的水平,分到的口粮也不用队里给补齐基础口粮,反而比起三百六十斤的基础口粮要多不少。
  其中最多的是周光旭,他虽然看着比较文气,但工分的确是四人中最高的;其次是许诚,他毕竟体力上要优于姜雨和朱静;接着就是姜雨,最后是朱静。
  四人领完口粮,就轮到况叶。
  而他这次领到的口粮却是比不上四人,也就堪堪三百六十斤,基本上保证了一年的基础口粮。
  七零年,况叶应下赤脚医生培训班的授课工作,差不多有五个月的时间没有上工,这一年的工分就自然挣得少。
  上工所获得工分,他计算了一番,只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分。这样的总公分,在整个九大队来说是属于垫底的那一部分。
  一年一千二百多工分,按照每个月二十八天来算,每天还不到四个工分,和一些十来岁的小队员差不多,甚至都可能比不上。
  要是真拿着这样的工分到队里分口粮,况叶自己都不好意思。
  为了凑齐基础水准的工分,他早在去培训班上课不久后,就找到了大队长那边商量。
  没法上工换取工分,那就用其他的途径获取。
  最终队里决定让他用制成的药品换取一定量的工分,不过数量有限。
  用药品换取了一些工分,况叶凑齐的工分,基本能领到三百六十斤出头一点点的口粮。
  三百六十斤的口粮,在一众能领到四百多斤的成年队员们中,显得有些独特。
  临近的队员见到这个情况,不由得纷纷侧目。
  不过他们很快想起况叶去年好几个月天天都跑场镇,就不怎么奇怪了。
  三百六十斤的口粮,或许不够况叶吃,但那几个月他们也是听说了公社有补贴的,根本轮不到他们操心够不够吃。
  毕竟况叶的日子过的怎么样,队员们还是知道大概的。
  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也属于队里好的那一批,毕竟他也是有手艺的人。况叶没有明面上表露过自己的财产,但从他面相上就能看出,吃饱是没问题的。
  而这个时代,能吃饱饭就是日子过得不错的了。
  三百六十斤的口粮,况叶花了些时间挑回家中,其中的红薯也好好的放到了土窖中。
  今天他特意起早,排队比较靠前,所有的事结束后,时间也才堪堪到中午。
  不过存放好口粮,磨面包饺子这事是没有时间做了,中午加紧时间解决了午餐再收拾了一下,他就骑着自行车往场镇上去。
  培训班的课还得上,今天是下午的第二节,他得提前到学校才行。
  一月初领完口粮,况叶每天还是继续到场镇上去上课。今年的春节来的早,时间就在一月底。
  忙着上课的同时,他也为过年做着准备。
  收拾屋子、准备年货,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除夕。
  还是很去年一样,除夕这天培训班停课,当天晚上九大组织了一场忆苦思甜大会,除夕夜就这么没滋没味的的过去。
  正月初一这天,该上工的上工,该上课的继续上课。
  春节的气氛也很快消失殆尽,接下来的二月,所有人都继续忙活着。
  况叶忙着制药、上课、管理小菜园等;队员们一部分忙着地里的农活,一部分被队里安排着去修路、修水渠等劳作。
  二月一过,初春气温开始回暖,地里的农活也逐渐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培训班的三个月也到了尾声,随着这一次的培训结束,况叶继续回到九大队跟着队员们上工。
  而就在这个时候,新知青的消息再次传来。
  六九年,九大队来了周光旭四人,当年整个丰水公社来插队的知青加起来有九十多个。
  这一年基本上每个生产大队都来了四个新知青。
  根据这一年的经验,大家都以为七零年的知青应该也不会少。
  但实际情况却和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七零年的知青非常的少,整个丰水公社也就分到了两人。
  这两名知青没有一个被分到九大队。
  七零年的知青数量这么少,让况叶有些好奇,不由的打听了一下其中的原由。
  和他一直保持联系的张友岁等人,回信的时候也给出了答案。
  六九年作为重启知青下乡的第一年,当时的动员力度之大,有不少符合标准的人都被动员下乡,积累了三年的毕业生,加上社会上的闲散知识青年,所以才有了这一年的盛况。
  但随着大规模的知青下乡,他们下乡后的生活也逐步的传回了城里。
  其中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消息,多是述说生活上的困苦。
  这也使得还没下乡的知识青年,再次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七零年的动员工作进行的相当的困难。
  据张友岁那边给出的锦城两年下乡人数的对比,就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六九年锦城下乡的知青多达六万人,而七零年锦城下乡的知青只有四千多一点。
  刘康民所在的斗城,以及况家所在的潭城,情况和锦城也差不多。
  不过今年不一样了。
  去年十二月公布的推荐招工政策,加上动员上的加强,今年下乡的知青又多了不少。
  前两天况叶就从大队长那得到了消息,不久后九大队这边要来两个新知青。
  而整个丰水公社要接收的新知青,有三十二人,大部分生产大队都能分到两人。
  为此,大队长这边也开始为新知青的到来做准备。
  不过这次,相关的准备和况叶没有太多关系。
  新来的知青,队里准备安排他们和周光旭他们住一起。新修的知青宿舍,总共有四个卧室,再来两个人还能挤得下。
  队上目前没有再建新宿舍的打算,除非再来几个新知青,这样一来建房的资金才够。
  不找他,况叶也落得清闲。
  不过他还是有些好奇新来的知青,等两人到了还是得去见见才行。
 
 
第175章 
  三月初, 温度已经开始逐步的回暖,地里的农活也不少,一些育苗的工作也要开始进行了。
  况叶按在往常的计划,给卫生院和医疗站送完货, 就开启了下轮的制药工作。
  就在他和队员们忙活的时候, 新知青也有了消息。
  三月十五号这天, 况叶结束制药的工作, 和队员们一起上工的时候, 就从同组的队员那听到了消息。
  “庆国叔今早牵着驴去了公社,说是去接新知青呢。况知青你知道这次来的新知青的情况吗?”
  今早有不少队员看到大队长陈庆国牵着驴往公社走, 这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在队里传开了。
  关于新知青的消息,队员们虽然知道有人要来,但更加具体的却是不知道,所以想问问同是知青的况叶。
  之前周光旭他们来插队的时候,况叶还跟着一起去接了人的, 大队长这边提前准备的时候,也大都找他们这些知青。
  “我只知道是来两个新知青,具体的也不太知道。”况叶笑着摊手。这次新来的知青的信息,他还真不是很清楚。
  新知青计划安排到知青宿舍那边,队里提前准备的时候就没怎么找他, 再加上他前十来天还忙着自己的事,就没怎么打听他们的消息。
  “这样啊,看来只能等两个新知青到了才知道了。”从况叶这打听不出更多的消息, 队员有些失望。
  要来两个新知青的事,基本上在九大队是公开的消息, 没想到况叶和他们知道的也一样。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