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近代现代)——诸事皆芜

时间:2024-03-30 08:25:24  作者:诸事皆芜
  这期间帮忙看顾一下周光旭三人还是可以的。
  而且翻瓦片这活也是考验技巧的,最开始的时候,陈繁勋兄弟准备让三人先递递瓦片,后面在看情况让他们上手。
  “那我先去拿梯子,你们先分下工。”闻言,况叶笑着挥手,往柴房而去。
  今天人多,屋顶不能上太多人,他就在下面打下手,上面的活如何安排就看陈繁勋这边了。
  等到梯子拿出来,陈繁勋带着人上了屋顶,翻瓦片这活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
  由于人多,陈繁勋三兄弟每人都有一个副手,这活干地相当的快。
  仅仅大半天的时间,屋顶的瓦片就被重新翻整了一遍。
  第二天,天气仍然是阳光正好,况叶也一早到知青宿舍那边帮忙。
  昨天他就问好周光旭他们准备翻一翻知青宿舍屋顶的瓦片的具体时间,三人的意思是要是天气好,就紧着来。
  正所谓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谁也说不准具体的天气,趁着天气好早点把事做完他们才放心。
  来到知青宿舍,周光旭等人显然已经准备开始。
  有了昨天的经验,在加上朱静、王兰月、罗佳的打下手,一行人干活的速度也不赖。
  期间还有精力聊点八卦,这其中主要说的事知青相关的事。
  从龚振江、张志为两人口中。况叶得知今年关于知青下乡的政策有一些小小的调整。
  现在的动员对象,更加的广泛,凡是年满17岁的中学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除了少数符合留城标准的,均是动员下乡的对象。
  安置方式也有些小变化,主要采取插队的方式,适当的集中,建立知青点和集体所有制的青年队和农场。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就是,关于知青安置经费的调整。
  如今每个插队的知青,安置费是480元,比起周光旭他们下乡时的两百三十元高了一倍还有余。
  除了安置费的提高,还有给七三年以前下乡到现在生活都不能自给的知青,每人补助100元;以及没有建房的另外补助200元每人。
  当然政策是有了,但符合发放标准的知青九队这边,除了建房补助,另外一个补助是一个都没有。
  当时知青宿舍建造,是从周光旭他们那一批知青的安置费中出的。
  后续考虑到住房还够,王月兰、罗佳下乡时就没有建房,也就他们两人符合标准。
  不过这笔补助款,也不会现在给到两人手上,等到她们有建房需求的时候,大队上才会动用这笔补助款。
  目前知青宿舍六个知青,暂时还住得开,新建房屋这是暂时不行。除非,他们几人有成家,倒是可以申请另建房屋。
 
 
第189章 
  听着龚、张两人说的新政策, 况叶和周光旭等人,都有些感叹政策的变化。
  后期下乡的知青,待遇比起早先的好太多。
  但尽管如此,符合下乡动员标准的知识青年, 还是大都不愿意下乡。
  从六九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再次兴起, 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年, 但能在这期间回城的知青都是少数。
  而无论是插队、还是支边, 上山下乡的生活, 比起城市中辛苦太多。
  尽管有着各种口号宣传,但人都是驱利的, 面对看得见的不好,许多人都不愿意下乡。
  如今都是靠着强有力的政策在驱动,才有这么多的知青下乡。
  ......
  知青宿舍的屋顶,况叶和周光旭他们六人,虽然动作不如陈繁勋他们熟练, 但也在一天的时间内翻整完成了。
  只不过等到最后一片瓦铺好,时间已经临近夜幕时分,再过一会儿天色就会完全暗下来。
  吃完晚饭,况叶也没在知青宿舍久待,很快就提出了告辞。
  “况叶哥, 我送你一趟。”见况叶要走,周光旭起身打算送他一程。
  “就到这吧,要不然你回去不方便。”被周光旭送到接近二小队的仓库时, 他就开口让人不送了。
  现在天上挂着的是一柳残娥眉月,照在大地的月光相当的微弱, 走远了不好回头。
  “行,那况叶哥你小心点。”看着况叶手上的手电筒, 周光旭倒也没拒绝,他这边没拿,就不走远了。
  就此和周光旭分开,况叶打着手电筒往家里走。
  夜幕下的九大队,只有家家户户的微弱的灯光,让黑暗的夜色有了些光亮。
  但这个时候,九大地却没有安静下来。
  此时下工的队员们,应该也才刚刚吃完晚餐,各家的小院中都有人声传出,甚至一些调皮的小孩在满大院的乱跑。
  夜晚是躲猫猫的好时机,况叶回程的途中,还遭遇了躲在柴垛旁边突然现身吓人的小孩。
  不过感知敏锐的他早就察觉到了有人存在,惊吓倒是一点都没有。倒是想吓人的小孩,陡然见到是他,有些被吓着。
  好在这几年,他在队里的小孩中人缘还不错,主要是家中的水果的贡献,小孩只是愣了一番。
  见此,况叶也就笑笑,和小孩聊了两句就离开了。
  走到一小队的堰塘堤岸边的时候,况叶凭借着不错的视力,看到远处向他奔来的一个身影。
  “豆豆。”
  听到况叶的呼唤,前方的狗子加快了速度,不一会就凑到了跟前。
  汪汪~
  看着兴奋的扑过来的狗子,他伸出一只手狠狠的搓了几下狗头,才让其平静下来。
  之后一段路,有着豆豆的陪伴,倒是更快了几分。
  回到家中,点燃煤油灯驱散屋内的黑暗,他先喂了豆豆一番,才准备进入空间忙活。
  忙完空间中的活,况叶回到自己的卧室休息。
  之前二月的那场地震,之后的余震持续了近两个月。为了能睡个好觉,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有一大半都在空间中休息。
  不过在余震停止过后,就减少了在空间中休息的频率。
  一夜好眠,第二天又是一个大晴天。
  家里的事忙完了,况叶又继续跟着队员们上工。忙完一天农活,下工回家的时候,天空的云层已经有了变换。
  感受这空气中增加的水汽,今天晚上怕是会有一场雨。
  这个时候,他不由的庆幸,屋顶的瓦片在这之前翻完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回去后家里的药材还是得好好收捡一番,避免被雨水打湿。
  哗哗哗~
  这场雨来得很快,况叶还没进入空间忙活,雨势就变大了不少。
  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这天也正好是六月开端。
  雨停后的第二天,他骑着车载着装有药品的背篓,去了一趟卫生院。
  有些泥泞的道路,让骑行变得有些麻烦,以往四十分钟的路程,走了近五十分钟。
  先到卫生院和蒋卫生员把这个月的药品交接清楚,况叶去了一趟集市,找到买土陶的蒋叔,再定了一批陶罐、陶瓶。
  “蒋叔,最近怎么样?”这些年他在蒋叔这订货已经相当的熟练,不一会儿就确定好订单,况叶见蒋叔这边没啥事,也没有立即告辞而是寒暄了起来。
  “还是那样,现在的赶集的时候人不多。”蒋叔笑着说道,同时也指了指眼前的集市。
  现在的集市,因为政策的限制,很多老乡已经不来摆摊了,当然来买东西的人也少了很多。
  比起况叶当初刚下乡的那会儿,集市萧条了许多。
  “...现在买卖东西的老乡少了,但赶集日场镇上的人还是不少,蒋叔你们村的生意应该影响不大。”
  蒋叔在场镇上支的这个摊子,是属于他所在的生产大队集体作坊,相关的政策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土陶的制品,是日常用品,丰水公社的市场一直变化也不大。
  “这个说不准,这后面说不定我们的摊子也一样。”蒋叔摇了摇头,他这段时间听到了一个消息。
  要是这个消息属实,那么他们村的土陶生产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这是?”见蒋叔明显知道啥的模样,况叶不由得好奇的问道。
  “我们这的赶集日,基本上是三天一场,丰水、圆坝、三汇这几个临近的公社,赶集日也基本上是错开的,小况你是知道的。这样的话,我们队的土陶,在三个场镇轮着卖,基本上不会断趟。
  但我听说了一个消息,说后面要固定时间赶集,而且时间三天一场要间隔更长,之后三个场镇赶集日都一样,这样一来这日子...”
  蒋叔倒没瞒着,反而噼里啪啦的说了一通。
  “赶集日要调整?”听完,况叶有些惊讶。
  如果真如蒋叔所说,他们村的土陶生产和售卖的确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不过更多还是对集市的影响。原本就已经萧条不少的集市,这之后怕是会更加的萧条。
  “这消息是在传,听说已经有地方是这样的固定赶集日。不过我们这什么时候改,倒是没什么消息。”
  “...那等消息确定吧。”这事还不确定,担忧再多也是白费心思。
  之后土陶的摊子有客人来,况叶就没在这逗留,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
  缴完税款,购买了些日用品和食物,他就回了九大队。
  进入六月之后,天气是一天比一天炎热,接下来的七月、八月则是更上一层楼。
  这三个月的时间,关于蒋叔说的赶集日要改的事,一直没有什么消息。
  不过其他的事却是不少。
  况叶每次去场镇,都能从报纸上看到有些报道,其中三则报道比较吸引他的注意力。
  这三则报道,分别是省城在六、七、八这三个月召开的三次会议。
  三场会议,是三个组织团体的会议,它们分被是工会、共青团、妇联。
  会议的任命了三个组织团体的领导人,也就意味这因为十年动荡而停摆的三个组织团体,再次恢复工作。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说明现在的局势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而就在这炎热的八月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则消息也让况叶再次感受到了局势的变化。
  八月下旬,党的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召开。
  对于会议的内容,生活在农村的况叶没有更多的渠道得知,但一言半语也是听到一耳朵的。
  这次会议的召开,很多人都非常的期待,希望能有新的发展和改变。
  不过他也只能抽出一点点精力去关注这次会议,更多的还是消耗在九大队的田地中。
  八月底也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的玉米、水稻已经成熟,他和队员们和天抢时,力求今年的秋粮能顺利的归仓。
  忙活九月下旬,秋收的工作才基本上收尾。
  在队员们喜迎丰收的同时,况叶也听到一个不错的消息。
  十大的会议后,一批在动荡中备受迫害打击的的老干部被选为了中央委员。
  其中就有他熟悉的一人,那就是后世推动改革开放的领导人。
  他的复起,也代表这局势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有了这样的认知,况叶心情着实好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也许是乐极生悲,十月的一项政策宣布,让他的心情不怎么好。
  之前和蒋叔聊天的内容,在十月终于成了真,赶集日的改动通知已经下来了。
  从十月开始,观市规定,场镇的赶集日由三天一场变为七天一场,每个星期日就是赶集日。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场镇,都是星期日赶集。
  至于有这一政策的原因。一是之前的赶集日,农民甚至可以赶个圆集,也就是每天都可以到不同的场镇赶集,这样一来会影响农村的生产。
  二是,动荡时期,反资本的主义认为集市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限制赶集对其相关的商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正确的政治方向。
  赶集日的变动,不仅况叶心里不好受,九大队的队员们也都议论纷纷。
  本来就因为动荡的原因,赶集的限制增多,现在这一政策的宣布更是雪上加霜。
 
 
第190章 
  赶集日的调整, 无论队员们议论再多,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事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人也逐渐接受的了这个事实。
  而每个月基本上趁着赶集给卫生院送药的况叶,倒也没受多大的影响, 还是每个月二号去送货。
  只不过遇不遇得上赶集, 就得看情况了。
  要是不是赶集日, 他想买肉的话就有些困难, 场镇上的肉摊一般在赶集日都是有肉卖的, 闲日的话就要靠运气了。
  十月一过时间,时间进入初冬十一月。
  二号这天, 况叶骑着车去给卫生院送药。
  这天不是赶集日,场镇上显得相当的冷清,不过在靠近卫生院的时候,人变得多了起来。
  尽管赶集日进行了调整,但看病的老乡的病情却是等不得的。
  虽然各个生产大队有赤脚医生, 来卫生院看病的老乡已经减少不少,但一些病症赤脚医生们也处理不了,只能让老乡来卫生院这边。
  进入初冬,这段时间的气温变化有些大,一些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的老乡, 很容易旧疾复发,因此卫生院的人不算少。
  况叶有自行车,来场镇方便了许多, 抵达时才八点左右,但此时已经有不少老乡在卫生院屋子里排队等候。
  好在这个时候, 蒋卫生员他们的还没有忙起来,他趁此赶紧把药品交接清楚。
  之后卫生院这边也忙起来, 他就没多打扰,公社办公处那边还得去一趟呢。
  不久后找到夏办事员,把账目交给他之后,况叶也没离开,而是在办公室等着后续。
  如今账目相对简单了许多,核算的话花不了多少时间。
  等待的时候,和夏办事员招呼一声,他拿起旁边的报纸看了起来。
  这一看,就发现了两则消息,其中一条更是和他息息相关。
  这就是,在上个月的时候,县委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到小组,下设各级办公室。
  成立的目的是,加强对上山下乡知青工作的领导,做好知青的管理教育、安置工作。
  这件事的原由,报道上也有,是今年八月份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定的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后续。
  其实在这之前,当地也是有管理知青的相关单位的,安琼县的叫做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
  负责的内容有动员符合标准的对象下乡,以及管理整个县的知青。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