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爷爷是真不想来,宁澜病好之后,他在宁澜面前就没占到过便宜,连二儿子一家都栽在了他手里。可他天天听着宁澜如流水般的花钱,心里像刀子割了一样的疼。
“小黑,”宁澜懒得废话,招呼小黑进来。小黑上来就把宁爷爷宁奶奶扑倒了,还一个劲儿的嗅着好似在找哪里好下嘴。
宁奶奶瘫坐在地上不敢动,“你个不孝子,快叫这畜牲起来。”
“我早就说过了,爷爷奶奶做事前先动动脑子,再来惹我我不会轻易放过你们,可惜你们不长记性。”
“我,我也是为了你好,”宁爷爷这话说的底气十足。
“爷爷奶奶放心,我的钱就是喂狗也不会多给你们一文的,”宁澜不耐烦道,“小黑给我咬,咬伤了我治,咬死了正好。”
“你,你,”宁爷爷眼瞅着小黑照着他的大腿就要来上一口,档下不争气的流出黄色的液体,小黑闻见味恶心地走开了。
宁澜一阵无语,“两条路,把屋里收拾干净了走,以后不要再过来。要不我现在把你们打晕,趁半夜扔到后山狼窝里,来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你们选吧。”
宁爷爷宁奶奶只好哆哆嗦嗦地拿水把屋里冲洗了好几遍,直到宁澜点头才走了。
他们走后宁澜还是觉得恶心,又泼了一壶酒消毒才将将好受一些。
宁爷爷宁奶奶回去大病一场,自此不敢再来招惹宁澜。
第44章
村中修路很热闹, 但凡有点眼界的都知道修路的好处,好多人在家没事也会过去帮忙。还有几个婶子伯娘自发组织做饭送饭,大家齐心协力效率很快。
梨树也该栽种了,村里人手不够, 张叔勉勉强强招呼过来几个人, 宁澜把阿南知达知礼暂时安排过去,又从邻村招了几个人, 挖坑栽树浇水。种完梨树空地中又种下了黄豆, 这样既不浪费土地还可以改善土壤, 忙忙活活了好些天。
“哥哥,我来看看阿黄, ”阿黄还有一个月就要生产了,笑笑拿过来很多软垫子和软布给狗宝宝铺窝。
“汪,汪,”阿黄像是知道那些东西是给它和宝宝准备似的, 挨着笑笑蹭了好久。
“鬼灵精, ”宁澜和笑笑聊了几句就去厨房了,他这两日没去作坊, 在家里研究棉花糖。
年前白糖在京里炒了一阵儿, 如今价格已降下来了,也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只是降过的价格还是中产阶级往上的人群才买得起。
能接触到白糖的人多了,难保不会有那头脑聪明的研究出糖的各种做法, 宁澜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危机感。
做棉花糖需得用到吉利丁, 吉利丁就是常说的明胶, 一般是从动物的骨头和皮毛中提取的, 从骨头中提取很复杂, 宁澜选择了猪皮。
猪皮清洗干净,放入姜片黄酒冷水下锅煮10分钟后,刮去内里的油脂,然后切丝剁碎加水磨成细腻的糊状。猪皮糊过滤一遍后上锅熬至浓稠,用锅铲提起来时流动缓慢,晾凉凝固成奶白色就是猪明胶了。
接下来锅中放水加白糖和麦芽糖熬煮,鸡蛋只取蛋白加盐打发至干性发泡,然后加入滚烫的糖浆拌匀,接着将温水化开的猪明胶也加进去,一直搅拌到蛋白糊不烫手就可以了。
案板上铺厚厚的熟糯米粉和糖粉,用鸡蛋压出一个个圆坑。蛋白糊倒入油纸做的裱花袋,挤到压好的圆坑中,晾凉之后就是一个个圆乎乎的棉花糖了,做好的棉花糖再撒上一层糯米糖粉防止粘连就可以了。
“哥哥,我来帮你,”笑笑洗干净手进来帮忙。
“你拿蛋黄和牛奶蒸个焦糖布丁吧,”宁澜正在打发蛋白,蛋白打发尤为费力,他两只胳膊都已经发酸了,给笑笑说焦糖布丁的做法来转移注意力。
做棉花糖只用蛋白,剩下的蛋黄正好做成焦糖布丁叫笑笑拿到铺子里卖。
焦糖布丁做法简单,只用将蛋黄、牛奶、糖搅匀过滤后上锅蒸熟,白糖加水熬煮成金褐色的液体浇上去就可以了。若要精致些,可定做一些小罐子,先将焦糖铺一层在罐子底,等凝固后倒入牛奶蛋黄液,再上锅蒸或者烤都可以。
晾棉花糖的时候笑笑拿出蒸好的布丁,“哥哥,你尝尝味道如何?”
香甜滑嫩,蒸的更水润,烤的上面有一层奶皮,“好吃,我更喜欢烤的。”
“我也喜欢烤的,不过蒸的适合牙口不好的人吃,”笑笑这样说着,该如何做心里也有了计较。
笑笑成亲后,就不愿意再白拿哥哥的东西,布丁的盈利坚持要五五分,宁澜也没拒绝。
棉花糖做出来后,宁澜去了镇上一趟,若不能解决打发蛋白的问题,棉花糖就不能大量生产。
“你这个小哥,怎么总是为难人,”上次做猫猫模具的老工匠一脸为难。
“谁让师傅你最厉害,”宁澜乐呵呵的拍马屁,“我找遍了全县,也只有你能做出来这样东西。”
宁澜要做的就是打蛋器,古人连精巧的机关玩具都做的出来,区区打蛋器就更能做了,只是平时不接触不往这方面想罢了。打蛋头的部分和这时点茶的工具较为类似,那就只需要一个会转的把手和齿轮三者连在一起就可以了。
外行么,就是看什么都很容易,宁澜死缠烂打了两回,老木匠才松了口,花了几天时间研究这劳什子打蛋器去了。
一直等了五天,老木匠才做出来。宁澜试用后欢喜的不行,又叫老木匠做了三个大的,大的放作坊里用,小的他拿回家里。
老木匠不负所望,开口要银子的时候也没叫宁澜失望,直接要了五两。
棉花糖作为宁澜的秘密武器,不能叫所有人都知道做法,他专门清出了一间屋子,叫宁守信带着几个信的过的人来做。外面又招了几个人补上他们的缺,同时把一个叫李恒的提为了组长。
“这,这是鸡蛋!”蛋白打发出来宁守信几人都有点不敢相信,揉了好几遍眼睛。
“老天爷唉,真是活的久了什么都能见到,”其中有个年长的大叔发出感慨,惹的屋子里的人笑成一团。
第一次做出的棉花糖差强人意,宁澜让宁守信几人尝过,剩下的准备给方伯他们。
“方伯不在?”下了工,阿南知达几人正围坐吃饭,唯独不见方伯。
“方、方伯,”阿南吞吞吐吐的,还是不敢隐瞒,“明日方伯休沐,他去镇上打听他的家人了。”
几人都有些忐忑,卖身为奴是没有自由的,宁澜已经很宽厚了,每月允他们休息几日,吃食上也曾不亏待。
“这些糖是给你们的,给方伯留几块儿,”宁澜并不生气,人就是要有感情有牵挂才是活生生的人。
“多谢少爷。”
......
刘承过来时路已经修好了,平平整整宽宽阔阔的大路,不少人还在路两边种上了花花草草,走起来心旷神怡。
宁澜是建议村里去买些果树栽种在两边,一来可以遮阳,二来以后还能给村里的娃娃添些零嘴。
说起果树,宁澜挺想在村里到官道这一路都栽上桃树的,想想桃花开的时候,十里的桃花路,多漂亮。若是能在村里山头上建一座寺庙,吸引些求神拜佛的,洞溪村村民沿路卖些香火纸钱、各类吃食,不就能摆脱掉穷日子了嘛。
任重道远呀,宁澜这样想着脚下又转了弯去村长那里了,滴水穿石,村里路两边可以先种桃树,以后一点点的栽种,总有能成的那天!
“你们村越来越好了,你功劳不少吧,”刘承一路也是感慨,洞溪村环境本来就好,现在交通又方便了,他都想在这里盖着别院时不时的住两天。
“尝尝,”宁澜把烤好的棉花糖递给他,自己也拿了一颗放进嘴里,棉花糖烤焦的外皮脆脆的,有焦糖的甜香气,里面香香软软,热腾腾的时候吃,还能感受到爆浆的口感。
“嚯,糖还能这样吃,长见识了,这叫什么糖?”刘承惊奇道。
这里棉花还没普及,宁澜随口诌了个名字,“云朵糖。”
刘承拿过一颗没烤的棉花糖,在手里掂了,轻轻的几乎没什么重量,捏一下软软弹弹的,又细细嚼了两口,“这头一批全给哥哥呗!”
“你帮我送一部分到州城,剩下的都给你。”
“成交。”谈完生意,刘承想起来一件别的事,“皇帝的老师李太傅退下来在州城开了个学堂,很多人为争个入学名额打的头破血流的,我手里刚好有张名帖,要不要让你弟弟去试试。”
“宁磊只是一个童生,怕是入不了眼吧,”宁澜虽微微心动,还是理智拒绝了。宁致文教导学生用心用力,宁澜是打算叫宁磊跟着他一直到考上秀才的。之后再去外面求学,多接触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了解民生时事和官府政策,扩宽眼界。
“有名帖就能进去面试,无谓什么功名,”刘承喝口茶,“只是要留下就很难,听说要考校很多方面。”
村里学堂也在招老师,学生进度有快有慢,一个先生明显不够用了,文伯便和村里商议再请个老师。再请一个老师,若不提高束修,几个族里都要出钱补贴,这要出钱的事商量来商量去除了宁氏族里,其他几家都不乐意。
宁建民和宁建邦商量后拍了板,请先生的钱宁氏族里出,但外族的人来上学,束修要提高。
找一个合适的老师不容易,你挑人家,人家还挑你,折腾了好些天,最后是一个邻村的落第秀才愿意过来。
秀才名叫李修远,今年三十二岁,落第几回,家中实在供不起了。原来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清高,总觉的与钱财为伍可耻,现在穷困潦倒,尝尽了没钱的苦处,不忍一家妻儿老小再受苦,出来找工了。
李修远读书学习上很有心得,一个农家子弟能考上秀才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不过古代考试不仅看实力,还要看财力和运气。有钱的人自不必说,各种资源都领先,也不会有后顾之忧。还有的人有才华有远见,偏偏文风或着字迹不受当年主考的喜欢,照样是要落第。
秀才虽做不了官,但能免除傜役赋税,对农家来说,已经可以让一家老小过的相当轻松了。
......
“哥哥,你又偷吃糖!”
宁澜很喜欢吃烤棉花糖,一天总要吃上十几个,他经常教训宁磊糖吃多了不好,今日不防备他下学早,被抓了个正着,只好把剩下的都烤了分给宁磊和阿北吃。
“都给阿北吃吧,”宁磊也爱吃甜的,但是自制力比宁澜强,还不忘叮嘱阿北,“吃完了记得漱口。”
阿北接过,“知道啦,谢谢少爷,谢谢小少爷。”
几块糖阿北也没全吃完,剩下几块趁宁澜和宁磊不注意悄悄放在衣袖里了。
“哥,晚饭吃什么,我来打下手!”笑笑成亲后,宁磊也开始做饭了,原来他只负责洗碗。
宁澜本想做个甜笋金雀汤,可他今天吃了好多糖,甜汤就不愿意喝了,便打算做个口蘑青菜汤,“你帮我摘一把青菜洗了吧。”
“少爷,我也来帮忙!”
“成,你洗蘑菇,我去和面。”
口蘑青菜汤简单,蒜蓉爆香,口蘑炒软,加水烧开调味再撒入小青菜就可以了。素汤容易饿,宁澜便决定做个猪肉馅饼。
首先面粉分别用热水冷水和成半烫面,柔至光滑醒一会儿。这时去准备肉馅,肥瘦相间的猪肉剁碎,倒入姜碎、用葱香菜炸过的料油、黄豆酱、花椒水、鸡蛋清、酱油调味,这里去腥不加黄酒,而是加胡萝卜汁和香菜汁,最后加入洋葱碎把馅绕着一个方向打匀上劲。
醒好的面团揪成一个小剂子,擀成皮,包入肉馅封好口按成一个个圆饼状,放入热油锅中两面煎成金黄色就可以了。
猪肉馅饼一定要趁热吃,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溢,外皮焦脆内里鲜香,最好吃不过。
宁澜吃饭没有尊卑没讲究,可阿北死活不上桌,在厨房把他的一份肉饼和汤吃完了。
第45章
转眼阿黄揣崽崽已经有两个月了, 开始不安起来,总是躲在窝里不容人接触。
这一整天只吃了两口饭,明显是要生的节奏,宁澜白天多眯了一会儿, 晚上就不敢睡了。狗狗生产一般在半夜或者清晨, 他得看顾着点儿。
狗狗可以自主生产,倒不需要宁澜做什么。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 宁澜准备好了温水、软布巾、棉垫和暖水袋, 在外面守着。
一直折腾到半夜, 阿黄才顺利生下头一只小狗崽,接下来两个就顺利很多了, 十来分钟一个,没有怎么费事。
生完宁澜喂阿黄喝了几口温水,帮它把身上擦干净,换上干净的棉垫, 把暖水袋放到窝里。
刚生下来的小狗崽只有一个拳头那么大, 浑身湿漉漉的闭着眼睛,这时的小崽崽抵抗力低又怕冷, 需要暖水袋保温。刚生产完的狗妈妈是非常护幼崽的, 人最好不要去触碰。
阿黄生完身体虚弱只能吃流食,宁澜每日用羊奶冲鸡蛋或者煮肉粥喂给它吃, 过了一周,才能正常进食。
家里添了狗崽崽热闹的很, 小九和泡泡儿一点不排斥, 就是天天和小黑打架争着去看它们, 无一例外都被阿黄撵了出来。
狗崽崽们每天就是喝奶睡觉, 十来天的时候眼睛和耳朵才打开, 身上的毛细细软软的,叫声又糯又萌。
满月了狗崽崽们就要长牙齿了,再吃母乳阿黄会很痛苦,宁澜就渐渐把手中的活计转交出去,到时好留出时间安心照顾。
仓库和采购这块交给了知达和知礼,其实买水果已不用去镇上跑了,有合作的商队会定期来送。而生姜红枣小麦这些,宁澜还是想优先收农家自种的,这就需要挑选把关了。
阿南主要负责日常的管理,把关糖的质量,灵活协调各组的人手,有辞工或缺人,及时补充人手。
宁澜除非必要不再去作坊,每天陪着家里几只嘤嘤怪。
送水果的商队常有应季的新鲜水果带来,这不还不到六月,商队就带来了大西瓜。那么大个的西瓜,价钱倒也算不上贵。
西瓜原叫寒瓜,五代以前传入东南沿海,至南宋普及,那时的人们基本实现了吃瓜自由。像范成大就种植有西瓜园,且收入颇丰,他还留有诗言“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而文天祥的《西瓜吟》中“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所提到的是红籽黄瓤的西瓜。所以说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宁澜是由衷佩服的。
34/69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