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震惊的同时,杜昌明只能暗地里腹诽。
那是你们不知道,太子殿下才是如今的纳税大户,甚至带着他一起薅另外几大世家的羊毛。
至于聘用伤残将士和军属可以抵税这个事,他也只能表示,殿下各种花花主意那是真的多。
但不得不说,这一举措确实是替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着想,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179章
京都小报不愧是京都的百事通,除了之前各种贪官污吏的秘辛外,就连朝廷新出的政令也不放过。
而它也不是将政令冷冰冰干巴巴地直接刊登,而是将此前西州的政令也搬出来,甚至将西州在这些政令下获益的那些人的故事,挑典型事例刊登出来。
如今京都各大茶馆的说报环节,已经成了一天当中最火爆的时间段。
每到说书先生将京都小报拿出来的时候,百姓们便蜂拥而至,整个茶馆座无虚席,很多人只能挤在门口探着耳朵听,对他们来说,小报里的那些事实在是太离奇了,简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例如前几期的“千里荒漠变绿洲”“夏日里的冰爽”“土豆饥荒的克星”等等。
而对于茶馆来说,不用花心思去编故事,且每期的内容还不重样,简直不要太省心省事省力气。
希望这京都小报的创办者,千万不要停办。
而今日京都小报讲的,则是一户军属的故事。
说是丈夫去打仗阵亡了,只留下身体不好的妻子,和刚满六岁的女儿,军部送来的抚恤金,还被同族抢去,家中房舍更是被霸占,孤儿寡母流落街头万分悲惨。
众人闻言纷纷斥责同族无耻,虽对这一对母女的遭遇深表同情,但也毫无办法。且不说是打仗阵亡的士兵家属了,就算是平日里丧了夫的女人,若生的是女儿,被同族霸占家产赶出门去的也不在少数。
众人闻言也只能叹息。
李老太傅最近不爱在家自个儿看报了,倒是喜欢来京都最大的茶馆,与百姓们一起听报,别有一番趣味。
听到此处,他看了一眼老管家,老管家当即会意,对着前方的说书先生高声问道:“那后来呢?”
说书先生是故意在此处停顿,调动百姓们的情绪,闻言笑着道:“这位先生别急,听在下慢慢道来。”
百姓们也陆续安静下来。
“没想到这对母女的事,被军部的人知晓了,他们当下就带着人,去了那对母女家,以侵占他人财产罪将那些霸占并赶走那对母女的族人打了几十板子,还将他们关了几个月大牢。
而那些抚恤金和家产又全数还给了那对母女。”
众人惊呼,“军部这也管的吗?”
“可是那些族人被打了后,万一怀恨在心,再来捣乱呢?”
说书先生,一开折扇,慢慢道:“军部的人在离开时,还交代母女两,若再有人来闹事,尽管去找他们,他们会为同袍的家属做主,而且这些政令是发送到各乡镇村的。村长因为没有监管到位,还受到了处罚。”
有人舒服了,也有人很担心。
“虽然钱财家产保住了,但是一个体弱的母亲,带着一个才五岁的女儿,这日子也不好过呀。”
“是啊,地也种不了,总不能坐吃山空吧。这还是得再找个人嫁了才是。”
说书先生摇摇头,“这母亲并没有改嫁。西州有政策,烈士遗孤可以免束脩和生活费送到学院读书,而这位体弱的母亲,也被安排到了学院里干些闲散的活。”
众人再次吃惊,“军部还给安排活计?”
“什么?那是个小女娃,也可以安排到学院读书?”
即便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也只是请个西席来家里教,或是有些大家族,会为家中子女办个家学,小姐们也可以参加。
但不论是家学,还是单独请老师,都是在家里读书,可从未有女子去外面的书院上学的先例。
李老太傅老神在在地捋了捋胡须,“西州学院确实招女子。”
在他身边的人闻言,顿时惊讶道:“您怎么知道?”
李老太傅笑着道:“也不光老夫知晓,京中不少学子都知道这件事。”
另有人在茶馆中认出了太学生的服饰,转而问道:“这是真的吗?”
来的太学生有五六人,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上次的学子交流会,但这些日子也见识到了西州学子中唯一一名女学生的厉害。
由于殿下下令要改制,算术课需加入日常学习中,自然得招聘算术课老师。
不少人听说各学院招算术老师,便跑来报名,边祭酒没时间一个一个审核,便将这个工作交给了西州学子。
最后就是那位女学生替边祭酒出了一套试题。
试题一共十道,两个时辰内答对六题者便算通过。这套题不仅给了那些来应聘老师的人,还给了各学院的学生。
很可惜,至今还没有人答对六题过。
因此西州的女学生,也算是在京都学子中出了名。
“西州学院的女学生,很厉害!”
这是由衷的。
百姓们更惊讶了,殿下的那个西州,简直跟他们不是活在同一个世界。
“不会京都学院也要收女学生吧?”
这话太学生可不敢接。
别的先不说,光是文人那关就已经很难过了。毕竟千年来,可没有女子入学的先例。
李老太傅继续捋着胡须,慢悠悠道:
“这小报上只说了烈士遗孤,可以在军学院免费就读,也没提其他学院,大家想那么多干什么。左右对于当兵的人来说,这是个好事啊,你们说是不是?”
其他人想了想,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
这军学院本就是为当兵的那些人设立的,例如刚刚故事里的那对母女,若是女儿真的可以入学院,被学院免费养大,对于九泉下的父亲来说,也是欣慰的。
至于其他将士,若是愿意将女儿送去军学院,好像也不关别人的事。
呃,尤其是那些守旧的文人们。
再说了,这σw.zλ.年头都讲究个贤良淑德,谁家愿意将女儿送去舞刀弄枪啊?
还真别说,有一家正因为军学院招生一事,吵翻了天。
大长公主府,齐月瑶正在跟她爹吵架,并打算绝食三天以示决心。
但是她爹根本不为所动。
哪个好人家会将女儿送到什么军学院去啊?齐月瑶若是去军学院,他这张老脸怕是要丢光丢尽了。
齐月瑶的绝食抗议在她爹面前,自然不起作用,甚至还被她爹直接禁足在房间里。还是她哥哥齐堰知道这事跟他爹说不通,得去搬救兵找祖母大长公主。
大长公主也有些诧异,她倒是听说了殿下要办军学院的事,算是给愿意从武的人一条出路,但她没想到居然还会招收女子入学。
“真的招女子吗?”
齐堰赶紧点头。
“大家都这么说,那条政令孙儿也看了,说是烈士遗孤可以免费入学,虽然没直接写女子也可以,但若人家只有女儿难道还不准入学吗?若真是如此,那这条政令就不该这么写。
倘若烈士遗孤不论男女均可入学,那其他人家家中的女儿自然也该允许入学才是。
若是将士们的子女均可入学,咱们月瑶应当也可以入学。
祖母,你也知道月瑶的性格,若爹真的不允,她是真的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
大长公主盘着手中的佛珠,稍一思索,道:“那听说有女子愿意入学了吗?”
齐堰顿时泄了气,“那倒还没有。”
却没想到大长公主闻言,立即站起了身,“既然要做,那就做第一个。西州女子入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到了京都这,咱们月瑶就做那第一个女军校生!”
齐堰顿时就傻了眼,他刚刚还以为祖母不同意,没想到祖母这般开明。
“入宫去找太子……”大长公主刚说完,又觉得不妥。
不行,这事不需要经过云舒,若是眼巴巴跑去告知,倒显得他们有邀功的嫌疑。
大长公主毕竟是当了多少年公主的人,局势也是很看得清的。
如今京都的学制就在照着西州的改,正在添什么算术格物课,这些东西她虽然不懂,但是她能看明白,太子这是打算将西州的东西搬来京都,甚至以后要推行到整个大雍。
而西州有女学生,那以后京都定也要开始允许女子入学。
但女子入学这个事太过敏感,那些迂腐的人定不会轻易同意,到时候什么纲常都得搬出来。
大长公主自己也是女子,她才不信那些,不然也不会允许小孙女舞刀弄枪了。
既然以后女子入学成为必然,那她就做个顺水人情,支持一下,到时太子也会念她的好。
她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唯一的儿子也没什么盼头,如今也就剩下孙儿孙女还能有所作为。尤其是孙女在那日学子交流会上,哪个青年才俊也没看上,倒是跟边实的小孙女当了手帕交。
边丫头的才学,她也是欢喜的。人家那般优秀了,自家孙女也该跟上才是。
大长公主说做就做,当即就去找了自家儿子,将孙女齐月瑶给放了出来。
“你收拾一下,随我去国子监找边祭酒。”
齐月瑶心中一喜。
这会儿去找边祭酒,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祖母同意她入军学院了。
“祖母,你不逼我嫁人了?”
大长公主横她一眼,“你前几日一直跟我说,边丫头提到的理想梦想,虽然我是听不懂,但是有一点我得提前跟你说好。
你既然去追寻理想,就得给我干出个名堂来。
别日后别人说起来,你就只有一个军学院第一个女军校生的名头。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齐月瑶自然懂。
既然做,就得做到最好。
“祖母放心,月瑶定不会叫您失望。”
大长公主这才满意,带着齐月瑶一起去见当年差点成为她驸马的边实。
当年边实考中状元,先皇见他才华出众相貌上佳,便想点为大长公主的驸马。但边实赶考前已经在老家成了亲,当场便拒绝了此事。当时还害先皇黑脸了很多天,将边实丢到了外面历练了几年。
两人并没有什么感情纠葛,后来大长公主也另嫁了人,但想到曾经的种种,两人会面还是有些尴尬。
当边实听到大长公主此行的目的时,就顾不得尴尬了,“什么?齐小姐要入学军学院?”
大长公主顿时有些不高兴,“你的孙女可以入西州学院,难道本宫的孙女就不可以入军学院?”
边实赶紧否认。
军学院跟普通学院可是不一样的,里面教授的内容也与其他学院大相径庭。
边实只能将军学院暂定的课程与大长公主说一遍,防止有什么误会。
齐月瑶听到课程安排,眼睛都放光了,不待大长公主说话,抢先道:“我就要学这个!”
见齐月瑶坚持,她家大家长也同意,那边实还有什么不敢收的,当即将齐月瑶的名字写在了甲班第一个。
只要是西州来的,谁不知道殿下将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当初为了招女学生,还煞费苦心。
况且军学院招女学生,本就是计划的一环。等到大家都接受了军学院招女学生后,那自然就到了其他学院。
只是他们以为这第一个女学生,得去寻,没想到她们自己送上门来了。
本是几天一期的京都小报,在第二日便紧急赶制了一份简短的报纸,其中一篇便是大长公主的孙女将要入学军学院的事。
对此,众人哗然。
但当事人齐月瑶不在意,大家长大长公主也不在意,至于齐月瑶她爹在不在意,根本没人搭理。
云舒也没料到军学院的招生会如此顺利。他想了想,便借大长公主生日在即,送了一份礼过去。
这一举动,顿时引起了各路人的注意。
原先还在观望的人,纷纷行动了起来,即便家中没有人入伍,他们也将其中一个孩子送去了军学院,算是谋一个出路。
第180章
有边实在,军学院的事自然无需云舒操心。
而吕将军也依令去挑水军了,云舒想着水军的人很快就能就位,那所用的船自然也得准备上。
这造船的事,就得先问问工部了。
工部尚书表示,此前工部造的船,窦丞只带走了一部分,剩下的那部分还在工部下设的舟楫署里。而这个舟楫署就设在洛水边,船也在水里停着。
云舒闻言,当即道:“你带路,随本王去看看。”
既然有现成的船只,那自然更好。
云舒刚准备动身去舟楫署,就收到消息,西州来人了。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一直在西州搞研究的墨明尘。而墨明尘此次来京都,也是因为云舒之前给他传消息,让他来帮忙造船。
墨明尘也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将自己的学生以及十多名墨家人一起带来了京都,除此之外,还将自己的实验室及手里的各种半成品,只要能带得动的,全数搬来了京都。
甚至在经过长安时,将留在长安的卡车车队以及墨明丰也一起带来了京都。
这拉风的一路,也让百姓们看到了什么叫卡车。
墨明尘这么快地赶来,自然让云舒高兴。他当即招呼对方,与自己一起去舟楫署,看看那里的战船该如何改造。
只是当他看到舟楫署里那些所谓的战船时,脸都黑了。
他有些不敢置信,“这就是咱们的战船?”
舟楫署令赶紧上前道:“殿下,这些船足有六丈,已经不小啦。即便窦将……,哦不,窦贼的那些船也不过才七八丈,并不比咱们的这些战船大多少。”
窦丞走的时候是挑了大船走的,所以剩下的这些船普遍比较小。
话虽是这般说,但对于见惯了大型轮船的云舒来说,这些只能算是中小型渔船,跟他以为的战船相比,实在差得太多了。
他皱眉道:“这样的一艘船可以配备多少人?”
169/175 首页 上一页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