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亚姆支吾着开口说道:“不好意思,因为一些事情错过了牙医, 所以牙有点疼。”
他断断续续的语气与被气音干扰的声音听起来倒是也像模像样,抓住了牙龈肿痛患者表现的精髓。
利亚姆清澈的眼眸看起来无辜极了,他天生长了一张只有天使才能拥有的脸,很难不令人对他心生同情,怜悯他的难处。
那名提问的记者夸张地惊叹一声, 道:“哦, 真可怜,别担心, 牙医还没有下班。”
演的倒是不错。
看来伊莱娜和尼奇塔的特训还有些效果。
但他得庆幸他有一半的德国血统, 欧洲的记者又没有洛杉矶的厕纸报记者那么无聊,强求着他将手拿下来, 好让他们拍摄几张能够赚足眼球的照片。
奥斯蒙德半敛眼眸,调整好面部表情以后放下手,顺势将话题转回正轨:“好吧, 既然有人时间紧迫, 那我们长话短说。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失乐园》首映当天, 欧洲媒体的部分评论就传回了好莱坞。
美国媒体不会对欧洲三大电影节投入太多的关注,大多数美国媒体都只会在首映礼和颁奖当天派遣记者前往威尼斯。
欧洲电影人有欧洲电影人的傲慢, 美国人也有美国人的傲慢。双方表面上相互尊敬,其实根本就是打心底瞧不起对方的电影。更别说从心底认可对方电影节的含金量。
欧洲人认为奥斯卡太过商业,美国人就认为欧洲三大电影节太过极端,满嘴狗屁不通的艺术性,强行给自己的老脸挽尊,却违背了市场、大多数观众的意愿与选择。
因此,没有美国媒体愿意在威尼斯待上整整两三周,像欧洲媒体一样,参加每一部入围电影的首映和记者见面会。这种累活吃力不讨好,就算及时通过传真将消息和稿件传回国内,也没有多少读者愿意为威尼斯电影上特立独行的艺术电影买单。
美国媒体在威尼斯的工作已经被简化了太多,他们需要做的只有拍一拍国内导演和演员的红毯画面,再把获奖名单和美国电影战况带回国内,就算是完成了一年所有关于威尼斯电影节的工作量。
所以,大多数的美国媒体消息要比欧洲媒体慢了一步。毕竟他们是从欧洲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得知了《失乐园》的首映状况。
这部由环球投资的校园电影,口碑严重两极分化。
一部分影评人称赞它是近几年来美国最具艺术性的电影,反映了本该阳光朝气的校园内,发生的最黑暗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真实。另一部分则认为这部电影太过大胆前卫,唯一的目的就仅仅是折磨观众的眼球。
电影上映之前,对《失乐园》抱有怀疑态度的《威尼斯日报》一改先前的观念,毫不掩饰对这位18岁的天才美国导演的赞美:
“...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在短短几天内发生了巨大的变故。这是一部需要用眼睛去欣赏,多少文字都无法夸赞、描述的电影。导演奥斯蒙德·格里菲斯虽然年纪尚小,但经验丰富手法老道。他‘狡猾’地通过极端手段让观众快速走进了影片主人公怀亚特的生活,让观众以一个17岁少年的角度,去观察、去感受暗无天日的生活,感受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感受他对爱的渴望,最后,于压抑、痛苦、迷茫和绝望中苦苦挣扎,腐朽的躯壳融化成一滩血水,拥抱太阳,埋葬灵魂。”
来自英国的《银幕》也对《失乐园》赞赏有佳:“...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一部伟大的电影,就是一部能够成功表达(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我们某一时刻或长久性的思想感情。’美国导演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擅长将人类情感作为电影的原材料,抛开《失乐园》中的令人心痛的暴力场景,我们只在这篇文章中谈一谈格里菲斯对观众情感的精准把控、甚至说,玩弄。”
“...影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怀亚特身上的伤口,心中的空隙。格里菲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镜头塑造怀亚特的‘空洞’。顺理成章的,他用接下来的镜头展示了主人公如何拥有了一段亲密关系,如何拥有了一个拥抱,如何拥有了一份爱。这令每一位观众从视觉暴力中得以喘息,也如同主人公一样,收获了一份安宁。”
“格里菲斯在通过镜头语言,确保每一位观众都认可了这份难得的温情以后,便顺势让怀亚特使用了这份亲密的情感关系,修补了他身上的伤痕,填充了他心中的空缺,观众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安全感,获得了慰藉。”
“导演使用了整整一部电影的时间进行‘厚积’,也在电影的最后一瞬完成‘薄发’,同时,残忍地毁掉了影片中的所有温暖色彩。怀亚特的伤终究无法愈合,他心脏上用来填补缺口的填充物已经成了塑造他成就他的一部分,却也随着拉斐尔死去而消失不见。原本就令他痛苦的空洞重新暴露,他充塞着苦难的、被拉斐尔拖曳、挽留的灵魂也随之消散。这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失乐园》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诗,得而复失,永恒的绝望与痛苦。怀亚特究竟有没有死去?这不重要,他的灵魂已经湮灭。”
同时,也有报纸刊登了并不看好失乐园的影评文章:
“这部电影令人痛心,令人绝望,观众能从《失乐园》中获得的只有恶心和无力。主人公被订书机钉上的伤口,就是最鲜明的暗示,他的伤痕只是被短暂地遮了起来,永远无法治愈。”
有人认为:“我无法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任何积极的情感,哪怕是希望。除了痛,就是痛。影片采用了非常低级的手法,可以说,完全是为了虐而虐。”
还有人认为:“影片看似是一部为儿童、青少年拍摄的电影,但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美国媒体很是意外,心中的好奇如同怀中揣着一只小猫,被骚挠地奇痒无比。
虽然看不起欧洲电影节,但是人都会好奇其它国家、其它民族对自己国家作品、导演和演员的评价。如果美国能从看他们不顺眼的欧洲人那里获得称赞、甚至端走他们的奖杯...老天爷,那真是爽爆了!
《失乐园》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有没有获奖的可能?
为什么爱它的人将它捧至天上?而难以接受的人,却将它踩进泥里?
《Plan B》和《失乐园》,奥斯蒙德两部电影都反映了青少年生活,甚至男主角也是同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美国观众无从知晓,只能盼着它尽早在国内上映。
*
威尼斯电影节的日程安排表,一开始只为《失乐园》安排了一场放映场次。电影首映结束以后,主办方又为这部电影追加了两场放映。
目前看来,反响都还不错。影片口碑虽然两极分化,但影评好坏与影评人身份却没有必要联系。没有出现某个年龄阶层或者某个性别的多数影评人,集体给出了某一种评价的状况。
这对奥斯蒙德来说是个好现象,起码不用担心美国步.枪协会察觉到他的限枪意图,阻止电影上映,也不用担心在奥斯卡评委中,占比较多的老白男集体反感《失乐园》这部电影。
眼前的种种迹象都说明,《失乐园》还是很有可能会从威尼斯电影节上带走一座奖杯,再从奥斯卡上捞走一项冷门奖项的提名的。
与奥斯卡颁奖采用大量会员、评委无记名投票统计的方式不同,威尼斯电影节的评选方式简洁粗暴又不失公正性。
每届威尼斯电影节都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七位业界知名大佬(这些人大多是往届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获奖者,亦或者成就突出,在业内享有一定的声誉和美名)担任评委,由他们观看完所有入围影片后,讨论决定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奖项分别应该颁布给哪部电影,又颁给谁。
威尼斯电影节讲究的就是一个端水,旨在让每一位电影人都获得鼓励。没有拿到金狮银狮不要紧,我们还有最佳处女作、鼓励奖和媒体票选出的各种非官方奖项。
但巧的是,第38届威尼斯电影节邀请的美国评委是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博格丹诺维奇曾经获得过两项奥斯卡提名,也拿过戛纳的金棕榈奖和威尼斯的帕西内蒂奖,是知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好友,美国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1980年8月14日,死于丈夫枪下的女星多萝西·斯特拉滕出事时,就是在与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同居。
第122章 幕后
威尼斯电影开幕之前, 伊莱娜就跟着奥斯蒙德专程面见过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凭借《忠犬八公》和《Plan B》的收益分账,赚得盆满钵满的新世界电影公司的总裁,罗杰·科尔曼做了中间人, 罗杰曾经与博格丹诺维奇有过合作,甚至可以算得上博格丹诺维奇导演路上的引路人。
双方也没有太过客套, 博格丹诺维奇清楚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目的,他在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前夕,避开媒体前来拜访他,想要的无非就是身为第3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的他, 在与其它评委讨论奖项分配时力挺奥斯蒙德的电影。
这不是问题,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每一位导演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倾向自己的国家。
但博格丹诺维奇更倾向于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城市王子》。
原因不仅仅是西德尼·吕美特成名已久,在好莱坞颇有威望。
更因为,博格丹诺维奇的女友多萝西·斯特拉滕死后,他就受到了媒体的口诛笔伐与讽刺。毕竟斯特拉滕与他相差21岁, 斯特拉滕又是在婚内出轨了他。
很多小报认为, 博格丹诺维奇的哀悼与他的新片《他们都笑了》是在借助斯特拉滕炒作他的电影,也有文章声称, 博格丹诺维奇照顾斯特拉滕的母亲和年仅13岁的妹妹路易丝, 就是因为想将她的妹妹当成多萝西的替身。
当然,博格丹诺维奇全盘否认了这些事情。
但即便大家嘴上不说, 心中难免产生了些许芥蒂。尤其是博格丹诺维奇还为路易丝安排了下巴矫正手术,小报认为,这是为了让她看起来更像她的姐姐。13岁这个年龄问题在美国太过敏感, 再加上博格丹诺维奇近几年没有拍出什么卖座大片, 于是, 好莱坞自然而然地开始将他边缘化、透明化。
博格丹诺维奇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继续借着他仅剩的名声、地位, 来为他换取一些利益。
西德尼·吕美特就是博格丹诺维奇想要示好的人,吕美特的事业依旧处于上升阶段,他能为博格丹诺维奇带来难以想像的人际资源。
再加上,博格丹诺维奇是半个犹太人,西德尼·吕美特又是纯正的犹太人,他们本就应该抱团取暖,享受整个好莱坞最顶尖的资源。
当然,这是博格丹诺维奇的想法,好莱坞的犹太人群体看不看得上博格丹诺维奇这个混血得另说。
因此,奥斯蒙德一提到自己的请求,博格丹诺维奇就变得态度含糊暧昧不清。他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威尼斯电影节看不起好莱坞是传统,他能做的非常有限,但他会保证,尽量在与其它评委讨论时,多提及《失乐园》的名字。
奥斯蒙德太熟悉这个圈内的规则了,他轻易听出博格丹诺维奇无非是在暗示自己用更多的筹码来换取他的全力支持和推荐。
但奥斯蒙德并不打算充当冤大头,用什么利益来打动博格丹诺维奇。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也不值几个钱,毕竟没有太多美国人会冲着威尼斯电影节的奖项,去贡献一份票房。
而博格丹诺维奇想要的无非是从他这里拿到钱,拿到电影投资,动辄就得上百万美元。哪怕对方只是想从他这里拿到一份推荐、一份担保或者背书,好让博格丹诺维奇能够借着他的名号去向制片厂拉赞助,也不值得。
更何况,就像是博格丹诺维奇自己所说的那样,欧洲电影节风气向来如此。美国导演的推荐分量最小,好莱坞派系导演想从欧洲影片中脱颖而出,难度只比亚洲电影获得奥斯卡奖项容易那么一点点。
就算是奥斯蒙德花了血本,也极有可能将钱打了水漂,有这些时间和金钱,还不如将注意力放在奥斯卡公关上。
双方没能就利益问题谈妥,但分开之前,奥斯蒙德给博格丹诺维奇留了一句话,他对多萝西·斯特拉滕的遭遇感到惋惜,而《失乐园》这部电影,是为了限制枪.械而生的。
《失乐园》展映之后,博格丹诺维奇因为这部电影的内容改了主意。
无论如何,博格丹诺维奇确实是深爱着多萝西的。多萝西的死令他备受打击。可怜的多萝西,她只是因为穿着暴露、给《花花公子》拍了裸.照,与男□□流,就被她的丈夫保罗毒打,她是因为实在无法忍受保罗的暴行,才疏远了他。
多萝西与他相恋以后,自觉对丈夫愧疚,她向丈夫保罗坦白了一切,并且准备将婚后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他。但保罗怒火中烧,他嘴上承诺会在离婚文件上签字,实际上却准备了一支枪迎接她。将多萝西杀死以后,他甚至强.奸了她的尸体。
《失乐园》这部电影令博格丹诺维奇回想起了他赶到案发现场时的痛楚。多萝西如此得天真善良,她用爱和温柔对待着身边的所有人,就像是电影里的拉斐尔一样,她们都是上帝的天使,却遭到了不公且残酷的对待。
博格丹诺维奇甚至觉得《失乐园》这部电影映射了他的一部分,在70年代初收获了一系列好评以后,他的事业就迎来了下坡路,几部电影与音乐剧不仅收获不佳,还迎来了尖酸刻薄的批评,他的音乐剧《天长地久》损失了600万美元,更是被影评人嘲笑为他“博格丹诺维奇的《天堂之门》”。
他因为前后落差太大,郁郁不得志,直到拍摄《他们都笑了》,遇到了多萝西·斯特拉滕,她简直是他生命中一抹靓丽的色彩。但他终究失去了她。
博格丹诺维奇放弃了在评选中为《城市王子》发声,他目光炯炯,头一次因为情感共鸣,打算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豁出自己的老脸。就算拿不到实质的好处,就算知道拿到金狮奖的可能性寥寥无几,他还是忍不住想要为《失乐园》这部电影站台背书。
然而,尚未来得及发声的博格丹诺维奇很快就发现,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也许根本就不需要他的帮助。
令人难以置信,这部来自美国的、内容包含了大量暴力镜头的电影《失乐园》,居然成了得奖热门。
在讨论金狮奖的归属时,来自法国的演员,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也是这一届电影节上唯一一位女性评委,竟然率先提起了《失乐园》。
101/234 首页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