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更是不愿意让裴清重蹈覆辙,裴清来到叶兹后做的事他也看到了,直到裴清是想要解决叶兹的取暖问题,正是知道裴清是为了叶兹好,他就更加不想让裴清去尝试了,到时候遭受挫折也很难受。
最主要的是,以裴清此时的名声,若是要把这石炭当成取暖的燃料,造成的影响绝对会比甘方之前来得大。
甘方可是知道,别看叶兹现在还都是富贵人家才做暖炕,可百姓家中都对暖炕很是渴望,甚至不光是叶兹当地的百姓,这附近听到消息的百姓对于裴清都很是信任,想要在家里弄个暖炕出来取暖。
这要是让裴清说什么石炭可以当燃料取暖,哪怕有之前的教训在,可是以裴清的名声,百姓还是会相信他,然后……
甘方抖了抖,这暖炕还是需要一些技术,百姓不好效仿,可石炭,叶兹附近石炭很多,百姓真想用,四处找找说不定就能捡一些石炭回家,那这用的人可比上次多得多了。
万一弄出了什么中毒的事,死亡受伤的人也会比上一次多得多。
况且使用石炭和发现会中毒之间还有个时间差,再想想石炭能使用的消息会传到大江南北,而使用石炭会中毒的消息还要过一段时间传开,甘方就恨不得让裴清直接忘记石炭的事。
第106章
听着甘方的劝诫,裴清一开始还觉得甘方想得太多了,可听着听着,裴清神情严肃起来,他发现这些问题是真的有可能出现的。一个控制不好,或许在叶兹本地,煤炭开采出来了是能救下一些人,可在别的地方,却会害了更多的人。
一个消息传出去之后,想要用另一个消息完全覆盖是很难的,不光是时间的问题,还有消息传播的巧合性,总有些人收到了前一个消息,因为各种巧合没有收到后一个消息。
在现代消息传播极快的时候都常有这种事发生,更别提在古代这种消息传播慢的时候了。
况且,不只是原煤燃烧有毒这件事让人担心,裴清还想起另外一件事。
对于自己的影响力,裴清很有自信,可是这种影响力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也会弄出祸事,若是让人知道他对煤炭的看重,就算不知道煤炭能有什么用,也会有一批人去囤积煤炭。
如果是普通人知道的话,影响会有,但不至于太大,毕竟煤炭的开采还是有难度,除非是那种露天煤矿,那捡捡还好,顶多是要担心他们直接烧原煤中毒。
可是能早早收到消息的都是要么有钱,要么有权,他们去开采煤矿,大盛又没有管制,那必然是大肆占有煤矿,然后肆无忌惮地开采囤积,试图靠着煤炭赚钱。
那这煤炭到时候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甚至还会加重百姓的取暖负担,而煤矿的开采又极为危险,在急匆匆开采的时候,矿难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即便是在现代煤矿开采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煤矿矿难还是时有发生,因为救援手段的提高,矿工生还概率是提高了些,可遇难的人也不在少数。
而这种情况放到大盛会造成什么结果,裴清光是想一下就脸色煞白。
甘方注意到裴清的神色,以为裴清是被自己说的话吓到了,加之也说得差不多了,就没有继续说下去,等着裴清想清楚。
裴穆也没想到一个石炭的开采利用会有这么多问题出现,注意到裴清的脸色,以为裴清是被打击了,想要说些什么安慰他,只是他一贯口舌笨拙,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裴清将煤炭的利用和可能导致的问题捋清楚了,叹了一口气,他本来是想现在就让叶兹的百姓暖和地度过这个冷天,可现在,他不能轻举妄动。
他不能为了救一些人而害了更多的人。
裴清从思考中回过神来,对上甘方忐忑的眼神,道了一声谢:“多谢甘师傅指点,我会好好考虑的,只是这石炭之事,还望甘师傅不要说出去。”
“小人哪里当得起公子的一声师傅!”甘方听到裴清说他会好好考虑,很是松了口气,然后才意识到裴清对自己的称呼,慌乱地摆手,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哪里当得起这个称呼。
“甘师傅,若是没有你的提醒,恐怕我就贸然开始了,到时候……”裴清说到最后沉默了一瞬,甘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说自己没有做什么的话,那岂不是和自己刚才的话相违背了。
送甘方离开后,裴清沉思片刻,决定给京都去一封信,说说煤炭的问题,必须在煤炭开采利用前先做好限制,避免一些人钻空子。
当天晚上,裴清就一直都在斟酌这封信要怎么写,这时候裴清就感受到了不在京都的不便利。
如果他这时候是在京都的话,那这封信早就写好了,真有点什么需要补充的,直接进宫去和皇帝说就是了,可是在叶兹,这信一来一回,快马加鞭也要七八天,太耽误事了。
所以他这封信现在要好好写,尽量写全写完整,别管后面能不能用上,先写上比较好,总好过皇帝那边需要信息他却没有写,然后再来信问他比较好。
裴清感叹的时候,京都内,皇帝也在感叹裴清的离开。
说实话,裴清刚离开的时候皇帝还没什么感觉,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科举制被拿出来后,皇帝就越发地想念裴清了。
和裴清猜测的差不多,科举制的雏形被拿出来后,一下子就让整个朝堂都震动起来,原本还有官员在说裴清和厉王的事,这下所有官员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科举制上面。
一些从底层上来的官员对于这个科举制很是支持,毕竟如果还是原来的选拔制度,他们家中的人想要当官那是千难万难,而且他们还算是改朝换代后才有了这个机会当官,但是只能算是一些特例,尽管这个特例多了些,可随着朝政平稳,他们这些特例也会越来越少的。
毕竟和世家相比,他们没有获胜的可能,也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可要是有了这个科举制,尽管学识水平和世家教出来的人比会差一些,可他们也是有了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放在之前,他们连机会都没有。
而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则是极力反对,科举制对他们的利益侵害可不要太大了,以往的选拔制度,只要是世家出身的,你捧捧我,我推推你,家族子弟想当个官很是轻松,可要是多了这科举制,和他们竞争的人就多了很多。
尽管世家子弟当中才能出色的人自然是不怕这些的,可谁家都有几个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科举制就让他们上升的道路彻底中断了。
虽说皇帝并没有说之前的一些选拔手段是不是彻底废除,可显而易见,有了新的选拔手段,之前的选拔手段能提拔的人选自然要减少,这些减少的份额自然是要先从优秀的人里挑,那家族里为了挑出合适的人选,怕是也要闹出一些矛盾来。
皇帝本以为很快就能开始讨论科举要考哪些方面的学识,没想到朝堂上还在为科举制而争论不休,都没有进行到下一步,这就让皇帝有些不耐烦了。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皇帝还是可以忍耐下去,然而太子和厉王查到的信息则是让皇帝彻底不想容忍下去。
太子和厉王自从裴清走后,就小心地调查起来,不过说出去的调查理由自然不是他们要查手下人,而是假借着查对方的名义查下去,不光是让自己手下的人查,还再找了些另外的人手调查。
只是对于这些另外的人手,他们也不是那么地信任,而对于他们调查出来的信息,也都是互相对照,来看看其中有没有问题。
而这么一番查下来,调查出来的结果让太子和厉王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尽管在之前就已经有所猜测,但最开始他们还是希望是有另一方隐蔽的人,欺骗了他们手下的人,不然这个结果实在是太可怕了。
然而不断地调查下去,他们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第三方,就是他们手下的人在捣鬼,为了赶走裴清,甚至不惜联手。
虽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紧密的合作,但顺水推舟的事也是做了不少,甚至还互相帮着擦去痕迹,如果不是他们两人将查出来的信息一一对照,恐怕很难发现这一点。
在得到消息后,太子和厉王震惊过后忽然有一些庆幸,庆幸他们那时候去找了裴清,然后在裴清的引导下选择了互助,而不是一个人调查,不然怕是要一直蒙在鼓里。
不,不光是蒙在鼓里,两人都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裴清走后,他们就要开始展开对对方的报复了,而这种报负一旦开始,哪怕后面他们再次发现了最开始的真相,可那时候大概已经斗得回不了头了,再后悔也没有办法。
至于手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太子和厉王一开始都想不明白,最后想了想去找了谢云煜,才从对方口中得到了一个猜测。
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如果他们继续这样相安无事,手下的人如何立功,如何借着夺嫡的名头为自己牟利,既然他们不愿意斗起来,那他们就帮帮他们。
这话彻底让两人心凉了,厉王还好,他对于那些所谓手下本身就比较警惕,因为对方贴上来的时候过于热切了,而他也深知自己能被人看重的是什么,反而是太子很难接受。
因为太子身边的人不少都算是亲友了,尽管亲戚关系有点远,可在太子看来,这群人也是会站在自己这边的,却不承想对方只是为了争夺权势才站在他这边。
调查出这些后,两人又继续调查了一番,这次就不是查什么原因了,而是要查查看到底有多少人在这件事上动过手,无辜的人他们不想波及,可那些动过手的人,也一个不能放过。
只是这时候靠着他们自己的能力想调查个彻底已经很难了,太子和厉王思考过后,决定将这事告诉皇帝,至于说这事说出去会打击他们两人的势力,太子和厉王都不太在乎,因为这所谓的势力与其说是他们的,还不如说他们手下的人借着他的名号自己弄出来的。
这不就是裴清说过的,背锅他们来,好处就手下人收下。
其实在两人调查的时候,皇帝也调查了一下,只是当查到太子和厉王手下的时候,皇帝就犹豫了,没有想好要不要再查下去,毕竟这事到现在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可要是他调查出来了,那问题就有些大了。
而就在皇帝犹豫的时候,太子和厉王的消息递上来了,让皇帝震怒不已。
太子他们还看不太出来,可皇帝哪里看不出来,这就是一群世家在利用他的儿子们争权夺利,到最后,不管倒霉的是谁,世家反正没什么事。
第107章
皇帝的态度一下子强硬起来,让一些官员欣喜若狂,却也让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员陷入了茫然,明明皇帝之前的态度看着还比较和缓,怎么突然就变了态度。
皇帝的态度转变得有些突然,这让世家们想不通。
眼见他们没有办法扭转皇帝的心意,世家出身的官员也只能暂时退却,毕竟面对当今圣上,皇帝态度坚定,他们想要改变皇帝的想法也很难,不如先退一步另想办法。
只是他们还是想要知道是什么导致皇帝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猜不到原因,那就要调查,必须找出其中的缘由来,不然这种事再来一次,他们实在吃不消。
而这一调查,他们就发现了一个事,太子和厉王先后去找了皇帝,而在太子和厉王找皇帝之前,他们去了谢府。
虽说谢府是谢云煜的府邸,裴清现在也不在京都,可在京都官员看来,谢府指代的就是裴清,尤其是太子厉王过去的话,和裴清有很大关联。
而再联想一下谢云煜这次对于科举制的支持态度,调查的人产生了一种联想,这事是不是裴清弄出来的。
这不是他们无端猜想,实在是有逻辑在其中,虽说裴清这些天离开了京都,可裴清和谢云煜的通信却是很密切,他们之前没调查就注意到了,只是不清楚到底是多久通一次信,而现在一调查就知道居然三天就通一次性信,那这京都发生的新鲜事,哪怕裴清在外地,恐怕也不比在京都了解的少了。
裴清做过那么多事,调查者自然看得出来裴清对于百姓的关切,像是科举制这种事,裴清只要了解到了,那肯定是要支持的,而这一支持,他岂不会写信回来。
如果想要证明他们的想法,那就要去查看一下裴清送回来的信,只是去谢府偷信这事没谁敢做,毕竟谁不知道谢云煜对裴清有过溺爱,让对方离开京都后有多舍不得,他们敢去偷,那肯定是要被发现的,至于发现后的结果,看看之前得罪了裴清的人的结果就知道了。
不是不能得罪他,只是就这么得罪了谢云煜,他们感觉实在是不值得。
毕竟哪怕知道信上的内容了,那也不能让对方伤筋动骨,只是明白了一个真相,和损失相比实在是差太多了。
既然裴清是支持科举的,那太子和厉王上门的时候是不是就从谢云煜口中知道了裴清的态度,然后就去找皇帝表示了自己的支持意思呢。
虽说太子和厉王身边的人都是在说科举制的一些问题,可他们也清楚,科举制算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治国之策,不管是哪位皇子,只要表达了对科举制的支持,而科举制又真的成了,那之后因为科举制而当官的官员多少也会对他们有一些感谢之心。
那指不定太子和厉王都是在摇摆中,然后裴清的支持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对方彻底倒向了支持的一方,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有人觉得这不太可能,毕竟这事这么大,怎么可能只是因为裴清而让两位殿下作出决定,可有人觉得可能性非常大,裴清之前对太子和厉王的影响就是例子,这次虽然问题更严重了些,但是怎么不可能呢。
有人忍不住去试探着问了下太子和厉王当时见皇帝是为了什么事,不过直白地问肯定是不好问出来的,对方不但不会说,反而会暴露他们这边的心思,于是迂回着试探了下,看看是不是和裴清有关系。
太子和厉王去见皇帝的事其实说到底是和裴清没有关系,但是碍不住裴清的身影在整件事中不断出现,而这么一问,就让太子和厉王脸上露出了端倪,这下问话的人心里就有数了。
裴清做梦都想不到,自己都没有在京都了,居然还能背上这么一口大黑锅,对方误打误撞地居然猜中了一部分的事实真相。
而在验证猜测的正确性后,之前设计裴清离京的人彻底傻眼,他们没想到裴清就算不在京都,对于太子和厉王的影响居然也这么大,这让他们恼火又愤怒,还有一丝挫败。
不管是前朝还是再前一些的朝代,哪怕是天子近臣,只要离开了京都,远离了皇权最盛的地方,那他们的影响力也就逐渐小了起来,更别提影响到改变官员选拔制度这样的大事了,对方能收到消息就算他人脉宽广。
哪知道裴清居然这般的不讲武德,离京了也就罢了,消息灵通就算了,影响居然还维持得这么久,这么好。
“不如让他再走远些?”有人出声说道。
在他看来,之所以裴清还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不过就是对方走得还不算远,真的远了,哪怕是还能来信,那裴清收到消息后再传达消息过来,其中的时间也很长,自然做不到如今这般的影响力。
102/148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