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皇帝成长计划(穿越重生)——裴微

时间:2024-08-07 08:51:17  作者:裴微
  等到到了自家空荡荡的大宅附近,就见到了仆人,是常常接济他的富商吴康年的家仆,这个下人因为经常给陶思文送钱,所以和他十分熟络。
  而仆人身边大包小包的都是各色礼物,吴康年本人正站在那里擦汗,九月份的天气算不上很热,但是因为害怕错过了陶思文回家的时刻,不能叫他第一时间看见自己的诚意,吴康年硬是生生站了许久。
  现在见到正主来了,吴康年眼睛一亮,他三步并作两步,笑盈盈的恭贺道:“贤弟,闻说你被圣上看中,不愧是大才子,如今可以说是龙腾九渊,和以前是两幅局面了,为兄得知喜讯,自然要来为你祝贺。略备薄礼,还请你不要推辞。”
  吴康年投资不少,就指望着陶思文能够一鸣惊人,得到皇帝宠爱,从而当官,好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便利。他深知,自己对文学之流毫无兴趣,这样满身铜臭,家世又普通,言语中没有华章溢彩,又没有经纶满腹,哪里能够得到皇帝青睐呢?
  他生平最爱钱,也喜欢赚钱,可是官面上缺了保护,就算是赚取再多的钱财,也不过是一头肥羊,可以被人肆意勒索,宰杀。
  因此,一方面给自己寻找的靠山送钱,但是另一方面,吴康年又深知,这种脆弱的金钱关系并不能够很好的保护他,因为这些当官的吃了拿了以后,一抹嘴不认账,他也拿这些人毫无办法。
  所以,不如自己从头培养一些人才,这样从微末时一起起家的情分,要比单纯的钱财维系好得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给一些生活困苦,才名在外之人都送了金银,广投资,普遍撒网,只要有一个能够被看中,还肯认下这份恩情,他就能回本了。
  深知权势能够带来的回报有多少,所以吴康年始终耐心,他也不叫人催促,逢年过节还会叫人给这些穷酸送些年礼,做足了礼数和姿态,更是严加要求仆人,绝不可以盛气凌人,平时的语气都十分和气。
  陶思文因为才名被他看中,每次出去喝酒没钱,都是吴康年派人送钱把他赎回来,他从不怪罪,也不叫他还钱,这反倒是让陶思文特别不好意思。
  一来二去的,吴康年年长,陶思文年幼,两人就以兄弟相称,平时也熟络,如今听到了陶思文去了诗会,皇帝也在场,吴康年兴奋的背着手走来走去:“哈哈哈,我就说,出头之日要来了,如今陶思文得到皇帝看中,授予官职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
  他有权有势,庇护我这个商户一二,还能年年有孝敬在,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怎么可能不答应?”
  让心腹去把陶思文卖掉的玉佩、华服等一一赎回,哪怕是买家狮子大开口溢价也无所谓,吴康年已经打算追加投资,优先供给陶思文了,如此,这些贴身之物就是很有必要先弄回来。
  为了表示诚心,更是站了快一天,中间眼睛一错不敢错,看门的老仆请他去休息,吴康年却摇头:“不知道贤弟何时能够回来,我作为兄长,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之后,怎能不在第一时间就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呢。
  如果在宅院里面等待,这样大喜的日子,贤弟归家,却见到灯火寥落,没有几个人可以诉说快乐,这会是多么叫人失望的事情,我为兄长,不可不考虑到此处。”
  老仆被吴康年的话语打动,也不再劝说,他已经六十多岁,亲眼见证了陶氏的没落,逐步的走向下坡路,见识不算短浅,只是心里想着,要去和主子好好说一声,这个兄长无论心里怎么想的,做事确实无可指摘,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他也知道吴康年和陶思文之前非亲非故,为何要下那么大力气去帮扶他,这些主子总要还的。
  可是没有资助的话,就陶思文的性格,吃不得苦,受不了罪,手头又松散,根本存不住钱,他们俩早就饿死了,所以这互惠互利,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人性而已。
  吴康年还有一个不曾诉诸口中的理由,他是故意站在门口,不曾把礼物送进门的。因为周围的街坊四邻见到这些,总要好奇的询问,只要得知他的诚心以后,日后要是陶思文发达了,和自己翻脸,不认这份恩情,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也会对他有些影响。
  虽然陶思文看起来不像是有什么心机的模样,可是涉及到他的未来,又怎么去赌人性呢,总要尽力做好万全之策才是。
  如今,两人相见,陶思文见吴康年额头冒汗,身上的绸缎衣服也被汗水打湿,心中大为触动,他本来浪荡惯了,没想到这位兄长如此情真意切。
  陶思文一脸惭愧:“叫兄长久等了,是小弟的不是,因为此次诗会,陛下带着史官、何大人、韩大人一起出现。小弟面见了陛下,还被授予了翰林侍诏的职位,所以心中喜悦,又被留了一阵,这才归家。”
  吴康年心里一跳,皇帝竟然专断至此,不经过朝堂大臣同意,就给他的好贤弟封了官,这不就是简在帝心,见陶思文还没有来得及转变角色,身上一点当官的威风都没有摆出来,还认他这个兄长,他更是要抓住陶思文不放手了。
  吴康年从衣袖中掏出一个盒子,笑着说道:“贤弟,可曾猜到此物为何?”
  陶思文不明所以,老实的摇摇头:“兄长,小弟不知。”
  吴康年开启盒盖,一枚温润的羊脂玉佩静静躺在里面,其上面雕刻了吉祥的蝙蝠图案。
  陶思文愣住了,他不敢置信的抚摸着玉佩,这是家传之物,他时常把玩,如何能辨认错了,细小的划痕还是他幼年调皮弄上去的,这是美玉,但更重要的是父母亲手赠予他的。
  只是之前借酒消愁的时候,把玉佩卖掉换成酒了,如今见到此物,想到吴康年不知道辗转几道人手,花了多少银子才买回来玉佩,免去了他的一番功夫,这份心意如何不叫人触动?
  见陶思文一脸动容的模样,吴康年心中道,有戏,看来他依旧如同往日那样,容易轻信他人,易于被打动,这就是自己的机会。
  他笑盈盈的打开脚下的大箱子,沉木箱子散发着淡淡的香味,数件流光溢彩,衣袖处有金银线编织,质料为上好蜀锦的华服整整齐齐的叠在里面。
  陶思文看到熟悉的旧衣,是他父母还在,家世未曾败落时,为其花费重金购置的衣物。
  因为要有些世家的风仪在,所以特意让裁缝穿以金银丝线,衣袖上的祥云图案依旧,鲜艳不曾褪去颜色,只是他如今已经孑然一身,当年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父母让他笑着试穿新衣的场景依稀可见。
  陶思文陆陆续续卖掉的衣服不少,因为用料不凡,而且还参杂了金银,所以为他换取了不少银钱,这些钱都已经拿去买酒喝了,父母去世后,他沉湎于悲伤之中,醉心于喝酒,妄图以此逃避现实。
  为双亲操办一场隆重的丧礼花费了他家中的不少积蓄,又因为想要厚葬父母,所以陪葬了许多金银器,想着让他们在地下也不至于为金钱受苦,时年风气也是如此,如若陪葬品太少,还会认为不够孝顺。
  这些花掉了大量的家财,民间厚葬成风,一场丧事甚至可以让平民之家彻底破产。陶思文还好,但是经过他的挥霍,银钱也很快消耗一空,为此不断卖掉旧物换钱买酒,直到他一次次被吴康年派人赎回来,又听说了皇帝的遭遇后,打算打起精神来,无论如何,他总要活着的。
  皇帝不过是10岁登基的幼年天子,如今也才12岁,他同样失去了双亲,太后又不是其亲生母亲,但是这位陛下可以驱除胡虏,收复失地,又仁爱忧民,无论哪一件事情都比他做的强多了,一个孩童都能够如此负担重任,带领魏国走出泥潭,他总不能还不如一个幼童。
  陶思文心中五味杂陈,这些都是近期卖掉的衣服,如今都被吴康年赎回,他感动莫名:“兄长如此厚爱,小弟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吴康年伸手从箱子里面拿出一件衣服,见他并没有反感之色,小心披在陶思文身上,笑着说:“贤弟,为兄左思右想,你既然已经得到圣恩眷顾,以后只怕什么也不缺,兄长无什么可以表示心意的,索性替你跑个腿。
  帮你先取回这些旧物,如今是你的好日子,当穿上华服以示庆祝,为兄不才,索性冒然替你换上衣衫,还望不要介怀。”
  陶思文抓住衣服的两边,以免滑落,想着自己一身陈旧寒酸的衣服,也确实不怎么上得了台面,他仰头看着吴康年,眼中隐隐泪光闪烁着:“兄长,小弟无以回报,日后若有吩咐,小弟定然要尽心竭力,以报恩情。”
  吴康年看着陶思文此时的模样,虽然目的达到,但是他却觉得有些索然无味。
  想到自己费心费力如此,就是为了换取陶思文的庇护,日后还需要年年花费无数心力维系这段关系,讨好他,尽管是做习惯的事情,可是,他自觉自己的心智谋略也不错,只是不通文墨,家世不好,不如陶氏,虽然没落,但终究辉煌过。
  如此就将陶思文的情绪玩弄于掌中,人心易变,他此时看着再感动,但是恩大成仇,日后会如何,这谁说得好,也许他就会觉得欠债太多,心中难安,索性给自己好看呢。
  这或许只是他的胡思乱想,但是人生在世,想要闯荡出一番名堂,吴康年始终都战战兢兢,靠着这份小心翼翼和机变,不知道躲过了多少危机。
  吴康年面上不显,还叫仆人们帮着把东西扛到陶氏宅邸,他看着这眼前空荡荡的院落以及他的主人。
  心中却突然闪现了一个想法,皇帝想要建造黄金台的奇闻,他也是听说过,选才不拘束于家世、年龄、是否识字。
  都是去找个靠山,他为什么不索性给自己找个这天底下最大的靠山,让天子成为他的依靠呢。
  之前是因为他连朝廷取士的门槛都达不到,根本无法可想,才死了心,但他真要是认命,就不会一直在资助这些穷酸了。
  做生意有时候就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吴康年心中有了这种主意,就像是野草一样疯狂的在心上滋生蔓延。
  你一个穷到变卖家产的人,因为有了皇帝的青眼,立刻摇身一变,成了要被巴结的对象。我的经历、财富、智慧都远远胜过你,为何你能做得,我就一定做不得呢?
  吴康年立刻故作不经意的开口道:“贤弟,你的宝马,因为被买走之后,买家已经离开了洛京,所以为兄未能为你赎回。”
  陶思文珍惜的抚摸着这件久久不见的衣服,连忙回答:“何至于此,兄长帮助许多,小弟已经感激不尽。”
  等到进入陶氏宅邸,吴康年让仆人下去整理礼物,他见花厅里面就自己和陶思文两人,而且这里连桌椅都没有,哦,原来的那套家具是上好的黄花梨,被陶思文给卖了换钱了,如今他们只好站着交谈。
  先打听一番,吴康年思忖着,不知道传言是不是有误,但是陶思文既然见到了皇帝,那么他总要知道点什么才是。
  “贤弟,不知天子要建造黄金台的消息是否属实啊?”
  黄金台现在连选址都不曾,那些大人们传的再沸沸扬扬,虽然有人已经见到使者四出,就是为了通传天下,但是吴康年本能的有些怀疑,这种好事真的会发生吗,他总得为自家的身家性命考虑才是。
  陶思文不知他在想什么,尴尬的环顾一圈,见到连那把上好的紫砂壶都被卖了,也没法倒水招待吴康年。
  他一边回忆着家里还剩下什么,一边回道:“陛下极为仁爱,非常体恤民间,对大臣也一片慈悲为怀,是个不可多得的仁君,也是一位很贤明的皇帝。
  不能因为年龄就看轻他,他思虑周详,远胜常人,心智成熟,又懂得施与关怀,今日虽然交谈不多,但是国有此君,是为大幸。黄金台是真的,确实要修建了,也不拘什么都可以去献艺,祈求恩宠。
  兄长,我若是说实话,你都未必相信呢,何大人准备把陛下赐予的金银献上,结果却被皇上阻止,因为不愿意让那些家境不好的臣子,因为此事,不得不跟着捐献赏赐。
  除此之外,皇上还立下了规矩,不让贫家因祭拜他的神像而大肆供奉,说是不能影响活人生存。就算是我看过的那些史书,也没有哪位皇帝能够怜惜子民如此地步。”
  吴康年细细盘算一番后,听着这番话,心中终于拿定了主意,皇帝既然求贤若渴到这份上,他为何不敢去试一试。
  不必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的黄金台,他既然有了决定,就要立刻行动。
  “贤弟,为兄想要麻烦你一件事,不知道可否将我引荐给陛下?”
  没错,自己不认识当官的,就算是常年贿赂的那几位,也不会因为收了他的钱,就高看他一眼。
  钱是要拿的,事情是未必肯办的,像是引荐一个低贱的商户这种事情,那些出身世家大族,一个个鼻孔朝天的大臣们,真的会帮助他吗?
  很悬,不如趁着陶思文还没有被朝廷这个大染缸染上颜色,变成老油子,挟恩图报,让他见到皇帝,自己无论成与不成,只要是试过了,就绝不会后悔。
  陶思文本来就一直受到接济,如今又大受感动,他听到吴康年的话语后,想着不过是皇帝召见自己时,顺嘴一提,给吴康年说说好话,引起皇帝兴趣的事情,而且这位兄长的为人,最是和气生财不过,还很圆滑周到,也不至于闹出什么乱子来。
  他自然是选择了答应。
  想到刚到手的银钱,陶思文说道:“兄长,陛下赐我金银,小弟打算先拿出些还钱。这些时日,全赖兄长接济,小弟才能够安稳度日,如今手头不那么紧了,便想着先给兄长一部分,剩下的慢慢还。”
  吴康年如何会同意陶思文的话语,他这次来了以后,心态转变,就是抱着万一成了,自己也能够和皇家扯上关系,和以前大不一样的念头。要是万一不成,陶思文就是他的退路,到时候依旧要维系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今陶思文想着还钱,他自然是不愿意的,因为自己有所求,陶思文还没有替他办好,现在就把债务勾销,吴康年担心陶思文性格散漫,没有这种心理负担之后,奔走不够积极。
  “贤弟,为兄不缺此类之物。你我兄弟两人,情同手足,无话不谈,这些我本来不该说,只是想着我们之间的情谊,就斗胆一提了,你府上尚且空旷,留着用来添置家具是更为要紧的事,为兄这边不用着急的。”
  吴康年看着空荡荡的花厅,他来了这么久,说了一会儿话了,现在还没有地方坐下,也没口热水可以喝,这陶思文真是个败家子啊,礼数也不周全,哪怕是上点凉水也比什么不给强,他手下不是还有个家仆吗,没有桌椅,也不知道换个地方。
  要是自家孩子像他这样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天天挥霍度日,祖产都卖的差不多了,非得打断他的腿不可。
  吴康年也是父母双亡,但是他很争气,才几岁就知道卖乖讨巧,去给人家当学徒学手艺,等到出师以后,更是十几岁的年纪,从小走街串巷,一点点积累财富。
  有了钱财,没想着购置大宅田地,反倒是去打探消息,不懂的就去学,时年京城的贵人们流行什么花样,他就去想办法进货,然后往其他城池贩卖,碰到好机会就去投资,又愿意吃苦,白手起家才挣下的家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