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皇帝成长计划(穿越重生)——裴微

时间:2024-08-07 08:51:17  作者:裴微
  裴钰于此时看到了新的小红点:
  【提示:抬棺出阵,震惊朝野,主战派派系力量得到大量增强,得到史学家高度评价概率增加,威望+20。
  计算现有威望:510。
  提示:具有独一无二特性的首创行为出现,判定中,判定完毕,对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为鼓励这种首创精神,使得“玩家”在时光长河中留下越看越多的,独属于您所作所为的特殊痕迹,将随机截取该行为的历史评价和造成影响进行展现。
  ‘君王不惜身,笑谈生与故’,您的新的传闻诞生了,开辟史书帝王本纪中相关记录先河,由此产生了新的历史典故——‘国君死社稷’,永远流传于世,您因此在历史中拥有了‘非类凡俗,自有风骨’的美名。
  此行为被盛赞为‘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1
  此为勇之分类,而君有大勇,不在此间,创千古先河,恨不与之相见,’。与此相关野史素材变得更加丰富,您在位期间的历史得到了更广阔的流传,即使是不喜爱读史书的人,也会记得此典故。
  该行为被作为民族气节的典型代表被列入后世教科书,广为流传,您的气节被反复吟咏赞美,因此诞生了大量相关诗歌、小说等不同文学创作题材。
  “面对凶残暴虐的入侵者,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年仅十岁的幼帝,却能够力排众议,以扶棺出征的决心,显示出自己要与城池共存亡的意志,势要保卫国都,这是一场正义的防守战。这显然是非常罕见的记录和事迹,这样评价,是因为并不符合帝王薄凉的本性和孩童应有的心智。经过反复的翻阅史料,查阅《魏书》《帝王起居录》等等流传下来的资料。
  以及通过后续抢救性发掘当时的一些臣子墓葬,我们在墓主人遗留的多份随笔、杂谈中都看到了大量有关记录,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笔记主人大多数是非常认可这种行为的,而且盛赞魏国有此君主自此可以大兴。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即使是在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也是肯定这种具有气节的行为。
  这些墓葬有的在安徽,有的在湖北,可以看出,这件事的流传面之广。以古代车马不通的距离,有时分离就是一生再难相遇,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会有多少人不可置信的发出一份份家书、信件,又或者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这件奇闻不断的传播的更远。
  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知晓此事。在古代,有的地区因为道路不畅,交通不宁,消息往往是滞后于中央的,更有的连皇帝的名字都不会记得。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这件事的影响力之大。更重要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裴氏皇族的声誉和魏国的历史定位。
  现在,我们在提起魏国时,‘裴钰’是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者都无法忽略的一个名字,而且不少人在进行评语时,受到这位君主影响,往往不吝惜于赞美魏国的气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民族的审美具有一脉相承的惯性,有些在当时被盛赞的举动,即使是放在今日也不算过时。
  虽然现在已经不会再面对敌人入侵的危险,但是民族的气节仍然不可轻视,因为这些都是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底蕴。
  事实上,笔者的名字就是受到这种思潮影响所起。“钰”在我国有着“珍宝”的含义,是一个很美好的名字,寄托了无限的期望。而在如今,因为裴钰之名,所以又蕴含了长辈对晚辈的另一种期许:希望你能身有风骨,不畏艰难。
  当然,这种释义并未被收入词典注释,但已经成为民间约定成俗的某种共识。笔者认为,会出现因为一个人的行为,而造成丰富一个词语的释义的情况,也并不多见。近日,科教文处传来风声,似乎打算新修订词典,不知道会不会随之修改字意。
  笔者表示,统计我国国民名字中的高频词时,我们赫然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钰”有着不低的占比。除了追求此字本意的美好外,这是否可以佐证民族思潮对个人人生的显著影响所在?
  时至今日,洛京的魏国皇城遗址处,可以看到,这段发表演说的历史,被改编为各种情景剧在各地演出。可惜的是,当时的棺木早已遗失,此时展出的都是仿品。
  饰演裴钰的少年天子,在城墙上持剑扶棺,眼神坚毅,发表着那段著名的宣言,身边有各种文臣武将随行,面带动容,而身后史官在进行记录。我们不知道当年是否也是如此,但这段时期的裴钰,在国人心中已经定格为刚毅果敢的少年天子形象。
  魏国国都城墙门口,还有各种收费照相服务,只要花费5元,就能当成场拍摄一张和抬棺出征遗迹的合照,并彩色打印出来。多年过去,笔者未曾再去洛京,也不知道价格是否依旧。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和裴钰相关的电视剧,电影等文学作品改编,都少不了抬棺出阵的演绎,这已经是他个人的经典高光时刻。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2
  各地的游客在来到洛阳打卡时,都会慕名前来这段被保留下来的石墙边上合照。甚至于旁边还被插上了路标,笔者上次去洛京时,看到路标上写的是“向前左拐二百米是魏国抬棺出征遗迹”,极大的方便了外敌游客,这段城墙也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
  就是据说因为影响力太大,还出现了假景点现象,魏国皇城保留下来的城墙处,还有其他地方被贴上了裴钰的历史人物复刻图,有人声称这里才是真正的历史发生地,并对此收取门票。
  真正的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是不收门票的,在出去游玩时,笔者在这里提醒大家谨记,不要坐黑车参观黑景点。
  而且就裴钰究竟在哪一处城墙附近发表的演讲,现在还未有定论,因为史学材料中未曾记录这种细节,只是一味描述帝王的英勇,将士们的感动。至于正史中没提的,野史自然是说什么都有,有说是北城门,有说是东城门,现在连说是西城门的都出现了。也许有一天,八个城门都能轮流被这样猜测一遍。
  后续经过专家们的一致讨论,将保存完好,而且建筑高大雄伟,正对着皇宫朝向的南城门遗址定为此事的发生地。
  至于西城门一说,被判定为并不合适,因为这个城门离皇宫是最远的,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驾鹤西去的说法,古人讲究风水和各种吉祥的兆头,想来皇帝也不会带着棺材去西城门那里发表演说。
  当然,笔者自认为,支持者不多的西城门那里反而有可能是真遗址,因为裴钰这位君主并不按常理行事,也许正是要追求这种反差。再者说,以今人的思想去揣度古人的思维,本就是一种猜测居多。既然都是猜想,为何不去猜测看起来最不可能的那种呢?
  现在,游人如织,还有许多售卖相关衣服,给自家孩子穿的裴钰同款,以及各种迷你挂坠,等身玩偶,亚克力立牌等,旅游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的一些产业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位历史上神秘色彩不断的传奇君主,也许在登基之初展示异象起,就已经显示了必将不平凡的一生。其在后世的影响,也并未减弱分毫,甚至可以说,时光给他覆盖了一层更有魅力的面纱,等待着我们去一层层发掘这位神迹不断的帝王内心究竟是何种状态。
  ——摘录自杂谈集《浅谈民族气节时代变迁及思潮影响之我见》,作者魏明钰。】
  裴钰愣住了,这是他头一次看到这么长的系统介绍,前面的总计威望和简单小结一如之前,也没有什么可特别提到的。
  问题是,后面这些判定词可是从未见过的。可是,作为玩家,他一点都抵抗不了,“首创”、“独一无二”,这种形容,尤其是那所谓的截取内容,看了后世怎么吹捧他的,叫他更加美滋滋。虽然并未透露太多其他的未来,一直围绕着扶棺出阵这件事去说的,但是这个可是历史首创啊。
  他迅速回忆起自己登基后,做出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一连串事件。刚开始是紫光加身,这个没提首创,也是,之前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都有过类似介绍,区别就是他这个是特效贴图,没有人工加工造假痕迹。至于其他人真的假的,在这个带玄幻色彩的世界里,不好说。
  而杀死叛徒,抄家,提拔大臣,抵御入侵……
  好吧,仔细捋一捋才发现,这些就更普通了,皇帝们视同当朝时代是否和平,以及手腕是否强硬,总会有这样做的。
  至于把先皇的棺材板拖回来,还导致后续一系列变化,后世说不定不会再有这么丢人的行为了,被俘什么的,而且鲁王一事,搞不好会以为他玩弄权术,搞政治斗争下毒之类的害死的。
  为尊者讳,记载这些内容的肯定不多,所以记录不知道会被认为成是什么样子,截取后,说不定是在开嘲讽,比如嘲笑同室操戈,认为皇室没有真情之类。
  还有就是,被俘失地这种事,怎么想都会觉得,评价不会多正面吧。他的作为充其量就是找人把棺木抢回来了,也不知道会被记载成什么样,说不定有人就会写着什么:
  因为皇帝骄傲自大,不自量力,所以竟然一朝沦丧于外敌之手,致使国力下降,社稷侵颓,可以认为是魏国发展历史上的转折点啥啥的,就这种类似的说法。
  这样玩家真的会跳脚的,没道理看个彩蛋还要被隔空嘲讽。况且这事说起来没有今天这个能提振士气啊,还是美誉多一些,瞧瞧这内容。从摘录文集,到历史定位,再到造成的典故,还有就是甚至对整个国家都产生的影响,全方位这样吹捧,游戏公司,真有你的。
  果然,有点东西。不知道后续会不会保留这个彩蛋内容。
  所以,他顺着想一想,才发现,到现在为止,翻来覆去能称得上造成重大影响的,居然是他没当回事,开玩笑似的一个想法。其他人不知道他的本意,自然是凭借他的举动和言语记录传播。今天怎么看,这都是一件能传播的美谈,所以,这件事才会变成这样。
  系统的判定,果然不好把握。就是不知道,以后再有类似事情发生,毕竟他脑子里装的独创性事件可是很多的,这些经典场面视同当时情景复刻的话,还会不会再出现类似的判定词。
  别的不说,看着这些内容,真的有种穿越时空与后世对话的感觉,而且他竟然能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部分历史评价,看内容,还是已经脱离了封建时代的时候。世界,真是奇妙啊。
  原来,就算是“玩家”脱离了这个世界,世界也会持续运转下去,继续推演吗?
  这样的话,他的兴趣可以说越来越强了。这个小彩蛋虽然手段简单,但真的勾住了他的心。他承认,他就喜欢这种花里胡哨,看起来虽然没啥用,但是又能叫人心里舒服的行为。
  尤其是,这世界上,除了能一直活到后世的人,还会有谁能和他一样,能够一窥历史中对自己定位的判词呢?
  要是放在以往,那些帝王们可是得通过看史书,才能知道自己被下了什么评语。况且,这也会极大损害史学材料真实性和权威性,谁知道后世对此会怎么想呢?
  此时此刻,在无人知晓的时候,他静悄悄的,看到厚重的历史帷幔,就这样在眼前,掀开小小的角落,展现着时光带来的变化,独自品味着这种奇妙的快乐。
 
 
第24章 
  中书令李晓此时正在宅子里焦急的等待,他和御史大夫楚河镇、侍中赵文三人联合密谋夺城献给胡人,以讨取耶律承启的欢心。
  魏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在本地也许卖不上合适的价格,可倒腾到草原那边,那里的贵族们非常痴迷于光滑娇贵的丝绸,洁白美丽的瓷器,还有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的茶叶,以及各种铁器制品。
  因为两边关系紧张,胡人经常南下劫掠,所以时常滋扰边境,每年都要去抢夺那些小城的物资和财富,这使得朝中对其的不满意越来越强烈,两边难以开放互市。
  还有许多主战派嚷嚷着要去给胡人一个厉害看看。在这种情况下,先皇就被说的蠢蠢欲动,开始御驾亲征,后面的就是震惊整个魏国的大败。在这之后,朝中主战派的声音就受到了打压。
  原本瞧不起胡人的那些大臣们被大可汗的武力吓到了,尤其是后来他们一路长驱直入,不过这些都是只在邸报上能看到的,位于洛京的诸位臣属们未曾见识过边境风光,只是震惊耶律氏族攻打的速度。
  在先帝死的如此窝囊,连尸体都救不回来的情况下,病弱的皇帝临危受命,紧急登上皇位,这位陛下,也就是裴钰的父皇虽然二十多岁,但做太子的时候性格就很文弱,登基之后,也是如此。
  放在平时自然没什么,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甚至因为体恤臣子,说不定还能在史书上留下佳话。可放在如今,自然就会叫人起了其他想法。
  李晓年龄已经不小了,他今年40岁,已经算不上年轻,在魏国做官,说不上什么累不累的,先皇为人宽厚仁慈,即使是有大臣整日上奏折进谏,说朝廷局势如何危急,鲁王身为亲王,能力杰出,素来都有贤名,所以是皇太弟的不二人选。
  这样的话语听完后,先皇依旧能够笑容满面,谈起来此事也不见有怒色,反倒是称赞此人关心朝政。
  态度很好,这显然助长了很多人的心思,莫非先皇也这样看待的?觉得自己的孩子难以承担大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鲁王确实很有可能继位,这样的话,便可以趁机去为其敲边鼓,以期望鲁王在登基后记得这份帮助,能给予回报。
  怀着这样的心理,很多人也开始跟着上书进言,只是每当大臣们觉得有希望了,继续一波波的上奏,鲁王也翘首以盼时,先皇要么就是留中不发这些奏折,拖着不肯给个明确答复。要么就是在臣子们不耐烦的跑到寝宫前进谏时,就总是恰到好处的‘病倒了’。
  真病假病没人知道,但是先皇身体不好,谁也不能硬生生去把他叫出来处理政务。这时候沈锦溪就会面带愁容的走出,恳切的感谢诸位大臣的关心,只是皇帝病了,身体为重,所以事情只能先放着。
  这种事情一来二去多了,很多人就看出来先皇的心思,他并无传位的打算,但因为在意名声还有那点血缘关系,所以也不想去明确答复,彻底断掉鲁王的希望,和他撕破脸,就这样不上不下的吊着他。
  等到时间久了,很多凑热闹和跟风的心气就散了,闹出来的动静就越来越小,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唯一好的事情就是,先皇爱惜羽毛,生怕留下污点,所以很少对臣子治罪,这纵容养大了很多人的别样打算。
  李晓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生出了和草原人联合的想法。
  若是皇帝有着铁血手腕,能叫人看到雄主气象,做事果决,而不是把一些关于国本的大事都始终悬而不决,让人摸不着方向。无论究竟如何,早做决断。
  他们当然乖乖俯首帖耳,在不利的战事时不时传来时,魏国需要的君主是能如定海神针一样叫人放心下来的主君,而不是经常生病,又有些优柔寡断的皇帝。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