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西厂和内行厂两个厂的寿命并没有东厂和锦衣卫的长,后者是贯穿了明朝始终的。】
一些独断专行的皇帝,比如说汉武帝刘彻,听到这个就来了点兴趣。
这厂卫听起来好像是挺有利于皇权加强的,不过……
应该坏处也不少吧?
否则的话,陈曦的话也不会是这种态度了。
【厂卫从一开始锦衣卫的设立,目的仅仅是朱元璋要建立一批属于自己的亲信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他皇帝说一不二的权威。
——说得难听点,就是一个一直在社会底层的人终于一朝发达了,那就受不了有任何人不听他的话。
所以以前的皇帝里很少有控制欲这么强这么变态的,恨不得让自己的锦衣卫去扒拉在人家床底下听他们睡觉的时候都在说什么梦话。】
嬴政:“……变态。”
刘彻:“……朕对这个可真没兴趣。”
李世民:“……他想知道的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武则天饶有兴致:“这人是不是也想知道自己的臣子在床笫之间会说什么啊?怪神奇的。”
赵匡胤:“……咱们大宋可不兴搞这个。”
朱元璋面红耳赤:“……胡闹!胡闹!”
虽然他确实是想要掌控所有,但是……
他也只是想知道这些人有没有谋逆之心罢了,哪有那么变态的想法!
这是赤裸裸的污蔑!
……
但是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偶尔锦衣卫也确实是会报回来些不堪入目的东西就是了。
【不过因为朱元璋和朱棣两个皇帝的对于贪污这件事情深恶痛绝,
所以厂卫制度的建立在明朝初期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到肃清反腐的作用,加强了皇帝集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厂卫制度就逐渐开始变态了。
打个比方,厂卫用刑非常残酷。
一种是廷杖,名义上是皇帝在朝廷上刑责官吏,由司礼监监刑,校尉行刑,每打五棍换一人,初期仗数满而停刑,后期至打死为止。
正德、嘉靖年间的两次廷杖,受刑官吏二百八十人,当场打死二十八人。
锦衣卫的南北镇抚司拷问犯人的刑法五毒备具,其后亦由宦官负责。
到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贤时期,又设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酷刑,
对比之下武则天时期的酷吏那都有些收敛了。
在这样的荼毒之下,想要人说什么不说呢?】
【除此之外,厂卫还派人侦伺官吏。
东厂还拥有一些土地庄田,岁收子粒,有的为修理刑具之用。
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
魏忠贤的走狗们,拷掠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
朱元璋和朱棣在不同的位面上同时怒目圆睁。
他们想让厂卫成为的是自己手中的一把刀,一把可控的刀。
他们认为厂卫应该对准的是贪官污吏,是豪强劣绅!
可绝不是像天幕说的那样,厂卫肆无忌惮随意杀人,将忠臣正直之臣屠杀!
两人也都不是什么傻子皇子,不用天幕继续说,他们也知道这样下去大明不会好。
要完蛋了。
【厂卫的种种行为,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大明的国家监察体系。
他们越过正常的监察机制,对国家进行特务暗访活动,为了自身的利益,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大明三法司的设立最早是为了管理国家的刑罚诏狱,
但是锦衣卫在处理诏狱时出于自己的目的用卑鄙残酷的手段对官员进行迫害,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腐败进程。】
【而且因为厂卫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打压朝廷官员,导致官员们要对东西厂的太监以及锦衣卫进行贿赂和巴结才能免遭迫害,生存下去。
甚至在万历年间强行给大明续命六十多年的首辅张居正,也要对宦官冯保进行贿赂,就知道这些宦官的权势是如何滔天了。
中后期的大明已经被厂卫搞得腐败黑暗,民不聊生了。
由朱元璋、朱棣开始授予厂卫的权利已经变得扭曲,造成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甚至成为了宦官打压朝臣,铲除异己的工具,
这种宦官专权的黑暗现象让明朝社会怨声载道,国家内部矛盾被激化,大明的覆灭可谓在所难免。】
【说到这里,老祖宗们不知道发现没有。
其实很多亡国的因素,早在开国之君那里就立下了。
只是开国之君的光芒太耀眼,尤其是朱元璋,那可是号称得国最正的人呢。
但是因为他敏感多疑的性格,给大明王朝挖下了不少的坑。
可以说除了宦官的锅是朱棣要背一大半之外,剩下的那些政策翻一翻,基本上都能翻到朱元璋这里来。】
原本一有事就瞪朱棣的朱元璋:“……”
在其他皇帝那里的时候怎么就不往前翻,看不起他老朱是吧!
……
不过陈曦说的话,朱元璋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放进心里去。
他是一意孤行,懒得听别人的意见。
想要给他提意见的人多半已经下去跟老祖宗们提意见了,也就是老马和标儿这边他还和煦一些。
但是在天幕说出这些事情之后,朱元璋也不是个傻的,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可该改变的时候,他也可以大刀阔斧将自己从前的那些东西全都改过来。
毕竟最重要的,还是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
养宗室不行?那就改!
海禁不行?那就不禁!
锦衣卫……
哎,不行就让锦衣卫少点权势?
没有了锦衣卫的话,他掌控大臣还是不那么方便啊……
哪怕是陈曦说了他的性格缺点,但是朱元璋还是没什么要改变的意思。
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有那么容易就改变的?
能把上面说的那些改了,已经是连马皇后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了。
*
【虽然朱棣的控制欲也跟他爹一样强,想要将天下事无巨细都纳入自己的监控体系之中。
但是朱棣并没有朱元璋那么喜欢工作。
原本的皇帝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忙,因为还有丞相替他分担。
可是在朱元璋废黜丞相之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皇帝忙的是要死。
朱元璋坐镇京师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朱棣却经常出征呢,那他肯定要找人来帮个忙什么的。
所以朱棣在这上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
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上看也仅备顾问,
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
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陈曦露出一个滑稽的表情:【所以说,朱元璋又搞了一个弄巧成拙的事情了。】
第205章 第二百零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明初的朝堂一片寂静。
一时间众人竟然不知道要怎么来说话好了, 生怕说的一个不对,朱元璋就能直接把他们给噶了。
朱元璋直接气笑了。
“老四啊,你倒是很会倒反天罡啊。”
朱棣快哭了。
他发誓他没有这个意思, 他最多就是干的累了想找几个人来帮自己忙罢了。
一个丞相的话可能会出现那种问题,但是这么多人的话就不会了吧?
不过听天幕这个意思, 后面的内阁首辅权利看起来也和丞相差不多了……
【朱棣说到这里也差不多了。
其实在我们后人讨论大明王朝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惋惜完美的懿文太子朱标。
因为他为人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 处理国家大事上也十分娴熟。
虽然经常和朱元璋产生分歧,但也是因为他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
所以总有人在想,如果是朱标继位的话, 会不会比朱棣做得更好。
但事实上,历史已经发生,就不容假设了。
无论朱标如何优秀, 继承皇位的是朱棣, 而朱棣也确实是皇帝之中做的比较好的那个。】
【当然了, 朱元璋朱棣这父子俩开历史倒车的事情,也是让人扼腕。
如果当时明朝能和汉唐一样, 哪怕是和宋一样对外联络频繁点,而不是一味自大,也没有后面错过的那么多遗憾了。
不过……】
陈曦叹了口气,【想想明朝那些奇葩皇帝, 也确实没什么能担得起来的。】
朱世珍急了:【你这话说的, 俺家重八和俺孙子都不是你说的什么奇葩啊,怎么又是……】
陈曦:【别急, 这才说到哪到哪啊,才刚开始。】
朱世珍:【……】
他还是有点着急, 因为其他的朝代涉及到前几个皇帝的时候基本夸赞的比较多,怎么到他们家重八这里就骂的这么多了?
朱世珍倒是很想数一数陈曦说他儿子不好的地方比之前的皇帝多了几个字,但是……
其实他已经把之前陈曦的话忘得差不多了,就是感觉说他儿子不好的比较多。
*
陈曦感应不到朱世珍的那些小九九,她已经继续开始下一个皇帝了。
【朱棣驾崩之后,是他的太子,也是皇长子朱高炽继位的。
这位和朱标相比,受宠爱的程度虽然够不上,但是在权利方面却是差不多的。
我们后世戏称朱高炽是大明的常务副皇帝。
前面我也说了,朱棣这个人,虽然后来是当上了皇帝,可是还是很喜欢出去打仗。
动不动就御驾亲征。
当然了,他的御驾亲征和宋朝某些皇帝的御驾亲征不是一个水准的,但有一个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皇帝跑了,谁来监国?】
【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是当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来监国了。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十分受到自己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成年之后,是被朱元璋钦定为燕王世子的。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带病在前面冲锋陷阵,而他北平的大本营,便是朱高炽给他守着的。
北平周边据点如涿州、雄县等虽被朱棣征抚,但限于兵力,燕军并未重点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北平。
因为朱棣已经将大军带走去攻打朱允炆了,所以这个时候朱高炽手中的也都尽是些老弱病残。
李景隆在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
虽说多少有点攻击老弱病残的意思,但是不得不说,李景隆走的这也是一步好棋。】
【但是朱高炽并不是靖康之耻时候的那两个皇帝,他早在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就已经积极为此准备,
他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
这个时候的朱高炽也并没有端什么太子的架子,不但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都很尽心。】
【朱高炽也不是那种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但是自己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以身作则,每天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
手下的人都认为世子朱高炽过于疲累,朱高炽却认为,身为君父的朱棣尚且冒着艰险在外,此时岂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
且北平是燕军的根本之地,是李景隆军必须要夺取的,岂能不做好防备。
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
朱高炽本就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徐氏的协助,北平城人人斗志十足。】
【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
然而居于弱势的朱高炽反而应对的非常积极,多次趁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
李景隆军惊慌中自相残杀,李景隆等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
不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
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
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153/203 首页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下一页 尾页 |